苏晚晴送来的一餐饭,像一缕春风,让林凡心中那棵名为“合作”的幼苗悄然生长。但他深知,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在面对苏晚晴这样聪慧又略带清高的女孩时,任何刻意的接近都可能适得其反。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按部就班地经营着他的“新风服装店”。生意依旧平稳,每天都能卖出五六条裤子,细水长流的收入让他有了更充足的底气。他不再满足于仅仅销售踩蹬裤,开始让母亲尝试做一些款式更简洁的直筒裤和当下开始悄悄流行的“老板裤”(一种腰臀部较宽松的裤子雏形),虽然销量不如踩蹬裤,但丰富了店里的品类,吸引了一些不同需求的顾客。
他偶尔会去对面的“悦耳音响室”转转,有时是买两节电池,有时是借口问问录音机的价格,每次停留时间都不长,和苏明、苏晚晴的交谈也仅限于普通的邻里寒暄。但他会在交谈中,看似随意地透露出一些信息。
比如,有一次苏明抱怨最近进的一批邓丽君磁带音质不好,被顾客退货。林凡便“无意”中提起:“我有个亲戚前阵子去广州,说那边现在刘文正的《兰花草》和奚秀兰的专辑特别火,音质也好,就是不好带回来。”
还有一次,苏晚晴在店里看一本《大众电影》,封面上是穿着时髦的女明星。林凡正好去还螺丝刀(故意借的),瞥见杂志,便随口说:“这期《大众电影》我看了,里面有个香港明星穿的那种小翻领夹克挺精神的,估计很快就有仿的了。”
这些信息看似零碎,却都精准地切中了苏家兄妹生意上的痛点或可能的增长点。林凡并不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只是在播种,等待合适的时机发芽。
这天下午,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街上行人稀少,店里难得清闲。林凡正趴在柜台上,在一张旧报纸的边角空白处写写画画,规划着下一步可能进的布料花色。店门被推开,带进一阵潮湿的凉风和一股淡淡的雪花膏香气。
是苏晚晴。她撑着一把素色的雨伞,发梢沾着细小的雨珠,怀里抱着几本杂志,看样子是刚从邮局或书店回来。
“林老板,躲清闲呢?”苏晚晴收起伞,靠在门边,笑着打招呼。几次接触下来,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生分。
“苏姑娘,快进来坐,外面雨凉。”林凡连忙起身招呼,给她搬了张店里最“豪华”的靠背椅(其实就是一把稍微结实点的木椅)。
苏晚晴也没客气,走进来坐下,将杂志放在膝盖上。她目光扫过柜台,看到了林凡正在涂画的报纸,上面画着一些简单的服装廓形和布料花纹的草图,旁边还标注着一些尺寸数字。
“哟,林老板还用功呢?这是在设计新款式?”苏晚晴饶有兴致地问道,身体微微前倾,想看得更清楚些。一股淡淡的、好闻的清香随之飘来。
林凡心里一动,机会来了。他故作随意地将报纸往她那边推了推,语气轻松地说:“瞎画而已,哪算得上设计。就是看看哪些花色可能好卖。现在年轻人不光追求样子新,对颜色、图案也越来越挑了。”
苏晚晴拿起报纸,仔细看了看那些草图。林凡画的并非多么惊世骇俗的款式,但确实比市面上常见的更加细腻,比如在普通的衬衫领子上加了细微的绣花边,或者给直筒裤设计了更利落的侧缝线。更重要的是,他标注的一些颜色搭配,比如“藏蓝配浅灰”、“豆沙红配米白”,在这个普遍崇尚大红大绿的年代,显得别具一格,有一种含蓄的高级感。
“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苏晚晴抬起头,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惊讶。她原本以为林凡只是个有点小聪明、敢闯敢干的个体户,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心思和…品味?
林凡笑了笑,语气带着点自嘲,又有点自信:“闲着也是闲着,就瞎琢磨。我觉得吧,以后买东西,不能光图便宜或者扎眼,还得讲究个‘质感’和‘搭配’。就像你们卖磁带,音质是基础,但专辑的封面设计、歌手的形象,不也影响人买不买吗?”
这番话,隐隐触动了苏晚晴。她哥哥的音响店,确实时常因为盗版磁带粗糙的封面和劣质的音质而困扰,也一直想进些更“高级”的货,却苦于没有门路和眼光。林凡的话,似乎指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经营思路。
“质感…搭配…”苏晚晴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若有所思。她再次看向林凡时,目光里少了几分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审视和探究。“没想到,你对做生意还挺有想法。”
“我就是小打小闹,混口饭吃。”林凡谦虚地摆摆手,适时地转移了话题,指着她膝盖上的杂志问,“苏姑娘这是新买的杂志?《流行色》?这杂志可不好买。”
苏晚晴低头看了看最上面那本《流行色》,点点头:“嗯,托人从上海捎来的。随便看看。”她顿了顿,似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其实…你刚才说的挺有道理。我哥那边,最近也在愁进什么新货。老是邓丽君、刘文正,顾客也听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凡心中暗喜,鱼饵似乎起作用了。他不动声色地说:“音乐这东西,更新换代快。我听说…广州那边现在放粤语歌的越来越多,有个叫许冠杰的,好像挺火。还有台湾那边,好像有个乐队叫‘丘丘合唱团’,风格挺新的。”他说的这些,都是凭借前世记忆,知道即将或已经开始流行的,但此时在内地还鲜为人知。
“许冠杰?丘丘合唱团?”苏晚晴蹙起秀眉,努力在记忆中搜索,显然没听说过。但这更让她觉得林凡的消息似乎有点门道。“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林凡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他指了指那本《流行色》,又指了指自己桌上几本卷了边的《广东文艺》、《上海服饰》等杂志,说道:“多看杂志呗,还有南来北往的顾客闲聊时听一耳朵。信息这东西,攒多了,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他说的轻描淡写,却刻意营造出一种自己信息灵通、善于学习的形象。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缝隙洒下来,在潮湿的街道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苏晚晴站起身:“雨停了,我该回去了。”
林凡也站起身,送她到门口。
苏晚晴在门口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林凡,很认真地说:“林老板,谢谢你…谢谢你的建议。我会跟我哥说说看。”她的眼神里,少了几分客套,多了几分真诚。
“苏姑娘太客气了,我就是随口一说。”林凡微笑着为她拉开门。
苏晚晴点点头,撑着伞走进了雨后的清新空气里。走了几步,她又回头看了一眼“新风服装店”那块朴素的招牌,眼神有些复杂,然后才转身离开。
林凡站在店门口,看着苏晚晴窈窕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嘴角微微上扬。这次“不经意”的交流,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他成功地在苏晚晴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林凡,不仅仅是个卖裤子的个体户,而是一个有想法、有眼光、或许还能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
接下来,就是等待这颗种子发芽,等待苏家兄妹主动靠拢的那一刻。他相信,不会等太久。因为市场的浪潮,正在悄然涌动,而他,已经站在了潮头之前。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按部就班地经营着他的“新风服装店”。生意依旧平稳,每天都能卖出五六条裤子,细水长流的收入让他有了更充足的底气。他不再满足于仅仅销售踩蹬裤,开始让母亲尝试做一些款式更简洁的直筒裤和当下开始悄悄流行的“老板裤”(一种腰臀部较宽松的裤子雏形),虽然销量不如踩蹬裤,但丰富了店里的品类,吸引了一些不同需求的顾客。
他偶尔会去对面的“悦耳音响室”转转,有时是买两节电池,有时是借口问问录音机的价格,每次停留时间都不长,和苏明、苏晚晴的交谈也仅限于普通的邻里寒暄。但他会在交谈中,看似随意地透露出一些信息。
比如,有一次苏明抱怨最近进的一批邓丽君磁带音质不好,被顾客退货。林凡便“无意”中提起:“我有个亲戚前阵子去广州,说那边现在刘文正的《兰花草》和奚秀兰的专辑特别火,音质也好,就是不好带回来。”
还有一次,苏晚晴在店里看一本《大众电影》,封面上是穿着时髦的女明星。林凡正好去还螺丝刀(故意借的),瞥见杂志,便随口说:“这期《大众电影》我看了,里面有个香港明星穿的那种小翻领夹克挺精神的,估计很快就有仿的了。”
这些信息看似零碎,却都精准地切中了苏家兄妹生意上的痛点或可能的增长点。林凡并不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只是在播种,等待合适的时机发芽。
这天下午,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街上行人稀少,店里难得清闲。林凡正趴在柜台上,在一张旧报纸的边角空白处写写画画,规划着下一步可能进的布料花色。店门被推开,带进一阵潮湿的凉风和一股淡淡的雪花膏香气。
是苏晚晴。她撑着一把素色的雨伞,发梢沾着细小的雨珠,怀里抱着几本杂志,看样子是刚从邮局或书店回来。
“林老板,躲清闲呢?”苏晚晴收起伞,靠在门边,笑着打招呼。几次接触下来,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生分。
“苏姑娘,快进来坐,外面雨凉。”林凡连忙起身招呼,给她搬了张店里最“豪华”的靠背椅(其实就是一把稍微结实点的木椅)。
苏晚晴也没客气,走进来坐下,将杂志放在膝盖上。她目光扫过柜台,看到了林凡正在涂画的报纸,上面画着一些简单的服装廓形和布料花纹的草图,旁边还标注着一些尺寸数字。
“哟,林老板还用功呢?这是在设计新款式?”苏晚晴饶有兴致地问道,身体微微前倾,想看得更清楚些。一股淡淡的、好闻的清香随之飘来。
林凡心里一动,机会来了。他故作随意地将报纸往她那边推了推,语气轻松地说:“瞎画而已,哪算得上设计。就是看看哪些花色可能好卖。现在年轻人不光追求样子新,对颜色、图案也越来越挑了。”
苏晚晴拿起报纸,仔细看了看那些草图。林凡画的并非多么惊世骇俗的款式,但确实比市面上常见的更加细腻,比如在普通的衬衫领子上加了细微的绣花边,或者给直筒裤设计了更利落的侧缝线。更重要的是,他标注的一些颜色搭配,比如“藏蓝配浅灰”、“豆沙红配米白”,在这个普遍崇尚大红大绿的年代,显得别具一格,有一种含蓄的高级感。
“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苏晚晴抬起头,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惊讶。她原本以为林凡只是个有点小聪明、敢闯敢干的个体户,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心思和…品味?
林凡笑了笑,语气带着点自嘲,又有点自信:“闲着也是闲着,就瞎琢磨。我觉得吧,以后买东西,不能光图便宜或者扎眼,还得讲究个‘质感’和‘搭配’。就像你们卖磁带,音质是基础,但专辑的封面设计、歌手的形象,不也影响人买不买吗?”
这番话,隐隐触动了苏晚晴。她哥哥的音响店,确实时常因为盗版磁带粗糙的封面和劣质的音质而困扰,也一直想进些更“高级”的货,却苦于没有门路和眼光。林凡的话,似乎指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经营思路。
“质感…搭配…”苏晚晴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若有所思。她再次看向林凡时,目光里少了几分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审视和探究。“没想到,你对做生意还挺有想法。”
“我就是小打小闹,混口饭吃。”林凡谦虚地摆摆手,适时地转移了话题,指着她膝盖上的杂志问,“苏姑娘这是新买的杂志?《流行色》?这杂志可不好买。”
苏晚晴低头看了看最上面那本《流行色》,点点头:“嗯,托人从上海捎来的。随便看看。”她顿了顿,似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其实…你刚才说的挺有道理。我哥那边,最近也在愁进什么新货。老是邓丽君、刘文正,顾客也听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凡心中暗喜,鱼饵似乎起作用了。他不动声色地说:“音乐这东西,更新换代快。我听说…广州那边现在放粤语歌的越来越多,有个叫许冠杰的,好像挺火。还有台湾那边,好像有个乐队叫‘丘丘合唱团’,风格挺新的。”他说的这些,都是凭借前世记忆,知道即将或已经开始流行的,但此时在内地还鲜为人知。
“许冠杰?丘丘合唱团?”苏晚晴蹙起秀眉,努力在记忆中搜索,显然没听说过。但这更让她觉得林凡的消息似乎有点门道。“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林凡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他指了指那本《流行色》,又指了指自己桌上几本卷了边的《广东文艺》、《上海服饰》等杂志,说道:“多看杂志呗,还有南来北往的顾客闲聊时听一耳朵。信息这东西,攒多了,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他说的轻描淡写,却刻意营造出一种自己信息灵通、善于学习的形象。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缝隙洒下来,在潮湿的街道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苏晚晴站起身:“雨停了,我该回去了。”
林凡也站起身,送她到门口。
苏晚晴在门口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林凡,很认真地说:“林老板,谢谢你…谢谢你的建议。我会跟我哥说说看。”她的眼神里,少了几分客套,多了几分真诚。
“苏姑娘太客气了,我就是随口一说。”林凡微笑着为她拉开门。
苏晚晴点点头,撑着伞走进了雨后的清新空气里。走了几步,她又回头看了一眼“新风服装店”那块朴素的招牌,眼神有些复杂,然后才转身离开。
林凡站在店门口,看着苏晚晴窈窕的背影消失在街角,嘴角微微上扬。这次“不经意”的交流,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他成功地在苏晚晴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林凡,不仅仅是个卖裤子的个体户,而是一个有想法、有眼光、或许还能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
接下来,就是等待这颗种子发芽,等待苏家兄妹主动靠拢的那一刻。他相信,不会等太久。因为市场的浪潮,正在悄然涌动,而他,已经站在了潮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