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弑主,本就不得人心,许多赵军将士只是被迫服从。
如今见沛公大军前来,又有张耳陈馀这等昔日重臣号召,纷纷倒戈。
李良虽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大败溃输,最后只得带着少数死忠骑兵,仓皇北逃,投奔盘踞在代地的故秦势力去了。
邯郸光复。张耳陈馀欲立新王以安民心。两人找到赵国宗室后裔赵歇,立其为赵王。
尘埃落定之后,权力分配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张耳自恃功高,且年长,欲总揽朝政;陈馀则认为自己出力不少,且更具谋略,不愿屈居张耳之下。
两人之间原本就因武臣之事产生的裂痕,争吵日益公开化。
这一切,都被萧何和刘季看在眼里。
“沛公,张耳陈馀已生隙,赵地政局恐再生变。”
萧何私下对刘季道,“张耳年长,名望更高,但略显固执;陈馀年轻,更富权谋,然气量稍狭。二人难以共存。沛公或可择一而纳之,于我大军有百利。”
刘季会意。
他寻了个机会,摆下酒宴,单独邀请张耳。
席间,刘季丝毫不提赵地政务,只是畅谈天下大势,表达对张耳这等名士的仰慕之情,又感慨良才不得明主,如明珠蒙尘。
言语恳切,态度谦恭,极尽拉拢之能事。
张耳刚刚经历大起大落,深感势单力孤,见刘季如此看重自己,兵力强盛,且为人看似豪爽豁达,不由得动了心思。
萧何从旁一番“良禽择木而栖”的巧妙劝说下,张耳终于长叹一声,决定率自己的门客和亲信,离开权力漩涡中心的邯郸,转投刘季麾下。
刘季大喜,立刻拜张耳为客卿,敬重有加。
如此一来,他的团队中不仅增添了樊哙这等猛将,萧何这等贤相,更有了张耳这等名满天下的名士,实力和声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赵地,留下了赵歇为傀儡赵王,与心中愤懑不平的陈馀相互制衡,暂时陷入了平衡之中。
刘季整合好队伍,带着新收揽的张耳和壮大的军队,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西方——那里,有逃窜的景驹,更有波澜壮阔的天下大局在等待着他。
他隐隐感觉到,属于自己的时代浪潮,正在悄然涌起。
这一切的起点,竟都源于赵戈那看似随意的一次“做媒”和“讨逆”之令。
咸阳城内的血雨腥风,并未被高大的宫墙所阻隔。李斯下狱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飞速传向四面八方。
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赵戈早年布下的“薪火”成员的推波助澜。
这些早已化整为零,渗透到各地各行各业的暗子,在接到来自陈郡的密令后,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或在酒肆茶馆看似无意地闲聊,或在市井街坊悄然散播,将“丞相李斯被赵高诬陷下狱”,“二世皇帝昏聩信谗”,“忠良蒙冤,国本动摇”的消息渲染得活灵活现,细节丰富,极富煽动性。
消息在帝国疆域内蔓延,所到之处,无不引发一片哗然。尤其是那些依旧心向故秦,对赵高所作所为深感不满的官吏士人,更是人心惶惶,兔死狐悲之感弥漫心头。
---
荥阳,这座雄踞中原腹地的军事重镇,自然也收到了这则石破天惊的消息。
郡守府内,李由正与麾下将领商议如何应对吕臣再次来犯的军情。
当亲信家将踉跄闯入,满面悲愤地将咸阳消息附耳禀报时,李由如遭五雷轰顶,手中的军报“啪”地一声掉落在地。
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身体晃了一晃,伸手扶住案几才勉强站稳。那双平日里沉稳锐利的眼睛,此刻充满了难以置信,震惊和滔天的怒火!
“父…父亲…”
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
那个在他心目中山岳巍峨,智慧如海,一生都在为帝国殚精竭虑的父亲,竟然…竟然被打入了廷尉诏狱?罪名还是勾结边将,意图谋反?荒谬!可笑!可悲!
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李由几乎要立刻拔出剑来,恨不得马上点齐兵马,杀回咸阳,清君侧,诛赵高,救出父亲!
“将军!”
“郡守!”
帐下诸将见主帅如此失态,皆是大惊失色,纷纷起身。
李由闭上眼,胸膛剧烈起伏,牙关紧咬,额头上青筋暴起,显然在极力压制着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与冲动。
不能乱!绝不能乱!他一遍遍在心中告诫自己。
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眼中的赤红稍退,面色沉静。他缓缓弯腰,拾起掉落的军报,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诸位,”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却异常清晰,
“咸阳之事…我已知晓。然,军情紧急,吕臣大军不日即至,此乃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荥阳若失,则敖仓门户洞开,关中危矣!我等身为大秦将领,守土有责,岂能因私废公?”
他目光扫过帐下众将,看到他们脸上的惊疑,继续道:“家父之事,我自有计较。然当下首要,仍是御敌!王离将军大军在北,与我荥阳互为犄角,共抗叛军。我等绝不能自乱阵脚,给叛军可乘之机!”
众将闻言,无不动容。在此等巨变之下,李由竟还能首先顾及军事大局,其心志之坚,令人钦佩。
“将军忠义!末将等愿誓死追随,共保荥阳!”
众将齐声抱拳,士气反而因主帅的坚忍更加凝聚。
如今见沛公大军前来,又有张耳陈馀这等昔日重臣号召,纷纷倒戈。
李良虽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大败溃输,最后只得带着少数死忠骑兵,仓皇北逃,投奔盘踞在代地的故秦势力去了。
邯郸光复。张耳陈馀欲立新王以安民心。两人找到赵国宗室后裔赵歇,立其为赵王。
尘埃落定之后,权力分配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张耳自恃功高,且年长,欲总揽朝政;陈馀则认为自己出力不少,且更具谋略,不愿屈居张耳之下。
两人之间原本就因武臣之事产生的裂痕,争吵日益公开化。
这一切,都被萧何和刘季看在眼里。
“沛公,张耳陈馀已生隙,赵地政局恐再生变。”
萧何私下对刘季道,“张耳年长,名望更高,但略显固执;陈馀年轻,更富权谋,然气量稍狭。二人难以共存。沛公或可择一而纳之,于我大军有百利。”
刘季会意。
他寻了个机会,摆下酒宴,单独邀请张耳。
席间,刘季丝毫不提赵地政务,只是畅谈天下大势,表达对张耳这等名士的仰慕之情,又感慨良才不得明主,如明珠蒙尘。
言语恳切,态度谦恭,极尽拉拢之能事。
张耳刚刚经历大起大落,深感势单力孤,见刘季如此看重自己,兵力强盛,且为人看似豪爽豁达,不由得动了心思。
萧何从旁一番“良禽择木而栖”的巧妙劝说下,张耳终于长叹一声,决定率自己的门客和亲信,离开权力漩涡中心的邯郸,转投刘季麾下。
刘季大喜,立刻拜张耳为客卿,敬重有加。
如此一来,他的团队中不仅增添了樊哙这等猛将,萧何这等贤相,更有了张耳这等名满天下的名士,实力和声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赵地,留下了赵歇为傀儡赵王,与心中愤懑不平的陈馀相互制衡,暂时陷入了平衡之中。
刘季整合好队伍,带着新收揽的张耳和壮大的军队,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西方——那里,有逃窜的景驹,更有波澜壮阔的天下大局在等待着他。
他隐隐感觉到,属于自己的时代浪潮,正在悄然涌起。
这一切的起点,竟都源于赵戈那看似随意的一次“做媒”和“讨逆”之令。
咸阳城内的血雨腥风,并未被高大的宫墙所阻隔。李斯下狱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飞速传向四面八方。
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赵戈早年布下的“薪火”成员的推波助澜。
这些早已化整为零,渗透到各地各行各业的暗子,在接到来自陈郡的密令后,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或在酒肆茶馆看似无意地闲聊,或在市井街坊悄然散播,将“丞相李斯被赵高诬陷下狱”,“二世皇帝昏聩信谗”,“忠良蒙冤,国本动摇”的消息渲染得活灵活现,细节丰富,极富煽动性。
消息在帝国疆域内蔓延,所到之处,无不引发一片哗然。尤其是那些依旧心向故秦,对赵高所作所为深感不满的官吏士人,更是人心惶惶,兔死狐悲之感弥漫心头。
---
荥阳,这座雄踞中原腹地的军事重镇,自然也收到了这则石破天惊的消息。
郡守府内,李由正与麾下将领商议如何应对吕臣再次来犯的军情。
当亲信家将踉跄闯入,满面悲愤地将咸阳消息附耳禀报时,李由如遭五雷轰顶,手中的军报“啪”地一声掉落在地。
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身体晃了一晃,伸手扶住案几才勉强站稳。那双平日里沉稳锐利的眼睛,此刻充满了难以置信,震惊和滔天的怒火!
“父…父亲…”
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
那个在他心目中山岳巍峨,智慧如海,一生都在为帝国殚精竭虑的父亲,竟然…竟然被打入了廷尉诏狱?罪名还是勾结边将,意图谋反?荒谬!可笑!可悲!
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李由几乎要立刻拔出剑来,恨不得马上点齐兵马,杀回咸阳,清君侧,诛赵高,救出父亲!
“将军!”
“郡守!”
帐下诸将见主帅如此失态,皆是大惊失色,纷纷起身。
李由闭上眼,胸膛剧烈起伏,牙关紧咬,额头上青筋暴起,显然在极力压制着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与冲动。
不能乱!绝不能乱!他一遍遍在心中告诫自己。
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眼中的赤红稍退,面色沉静。他缓缓弯腰,拾起掉落的军报,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
“诸位,”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却异常清晰,
“咸阳之事…我已知晓。然,军情紧急,吕臣大军不日即至,此乃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荥阳若失,则敖仓门户洞开,关中危矣!我等身为大秦将领,守土有责,岂能因私废公?”
他目光扫过帐下众将,看到他们脸上的惊疑,继续道:“家父之事,我自有计较。然当下首要,仍是御敌!王离将军大军在北,与我荥阳互为犄角,共抗叛军。我等绝不能自乱阵脚,给叛军可乘之机!”
众将闻言,无不动容。在此等巨变之下,李由竟还能首先顾及军事大局,其心志之坚,令人钦佩。
“将军忠义!末将等愿誓死追随,共保荥阳!”
众将齐声抱拳,士气反而因主帅的坚忍更加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