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原文明的天堑,似一条界限,将愈发混乱喧嚣的南方与战火集中惨烈的北方清晰地分割开来。
章邯站在黄河北岸,身后是经过休整补充,变得庞大且肃杀的刑徒军团。
黑压压的军队沿着河岸铺开,旌旗如林,刀枪反射着冷硬的光泽。
定陶大胜,阵斩项梁的余威犹在,让这支成分复杂的军队凝聚着一股锐利的煞气,渴望更多的胜利。
章邯冷峻的目光投向北方那片广阔的土地时,心中并无多少轻松。
与南方那些蜂拥而起,各自为战,缺乏根基的起义军不同,大河以北,是六国故地,盘踞在这里的,是已经重新树起国旗,建立起初步政权组织的复国势力!
赵国、齐国、燕国…这些名号背后,是旧贵族凝聚的人心,是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保卫家园的意志。
他们或许内部也有纷争,但面对秦军这个共同敌人时,所能爆发出的抵抗力,远非南方散乱的义军可比。
“大将军,渡船已备妥,先锋部队已开始渡河!”
副将上前禀报。
章邯微微颔首,声音冰寒:
“传令全军,渡河之后,目标——邯郸!告诉将士们,南方的胜利只是开始!北方的这些所谓‘国家’,不过是苟延残喘的亡国之余孽!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大秦锐士之威!用他们的血,洗刷帝国的耻辱!第一个攻上邯郸城头者,赏万金,封彻侯!”
“大秦万年!大将军威武!”
命令传下,军队中爆发出狂热的呐喊。
重赏之下,加之新胜的骄狂之气,秦军的士气被激励到了顶点。
庞大的军团开始有秩序地渡河北上,扑向了赵地。
战火很快在赵国的土地上熊熊燃起。
章邯用兵,依旧狠辣果决。
他不再分散兵力,而是集中力量,直扑赵国核心——邯郸。
沿途遇到的抵抗果然远比南方激烈。
赵军的装备或许不如秦军精良,但作战顽强,且利用地形节节阻击,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章邯这位帝国名将的指挥,秦军士气高昂,外围的抵抗陆续被粉碎。
秦军兵锋很快逼近邯郸外围重镇。
真正的硬仗,在邯郸城下展开。
此时的赵国,赵歇为王,但实际掌握军政大权的却是大将陈馀。
张耳与陈馀虽已有隙,但在大敌当前之时,陈馀展现了出色的组织和军事才能。
他深知邯郸若失,赵国必亡,因此早已动员全国力量,加固城防,囤积粮草,更是派出使者,以唇亡齿寒之理,向周边的齐国、燕国乃至活跃在巨野泽的彭越求援。
邯郸攻防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城头上,赵军旗帜飘扬,檑木滚石,沸油金汁早已准备就绪。
陈馀亲自督战,赵军士卒皆知无路可退,唯有死战。
城下,章邯指挥秦军发起了狂风暴雨的攻势。
投石机将燃烧的火球和巨石抛向城头,密集的箭矢飞蝗般覆盖城墙。
无数秦军士卒顶着盾牌,扛着云梯,涌向高大的城墙。
“放箭!”
“砸!给我狠狠地砸!”
“守住!为了赵国!杀秦狗!”
喊杀声、惨叫声,巨石撞击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远比南方雍丘之战更为宏大,残酷的死亡交响乐。
秦军仗着装备精良士气旺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多次有士卒悍不畏死地登上城头,开辟出小块阵地。
赵军则凭借保卫家园的决死意志和相对统一的指挥,一次次将秦军的攻势压下去,双方在城墙上下反复拉锯争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
章邯坐镇中军,面色冷硬。
他感受到了北方战场的不同。
这里的敌人有韧性,有组织。攻城战的惨烈程度和消耗速度,远超之前的定陶之战。
“传令,增派三个千人队,猛攻西门!弩炮集中轰击西门楼!”
章邯冷静地调整着部署。他要用绝对的力量,碾碎赵人的抵抗意志。
与此同时,陈馀也在咬牙苦撑。
不断激励士卒,同时焦急地等待着外援的消息。
他派出的使者确实说动了一部分势力,齐军、燕军以及彭越的游击部队都在外围开始活动,试图袭扰章邯的后路和粮道,牵制秦军兵力。
这使得章邯无法全力攻城,不得不分兵应对来自侧后的威胁。
北方的战局,很快演变成以邯郸为中心,双方主力硬碰硬对决,外围多方势力不断博弈纠缠的复杂局面。
相比之下,南方项羽刘季在雍丘的僵持,简直像是小规模的冲突预演。
章邯虽然攻势受挫,但依旧占据着战略主动。
他的刑徒军团在残酷的攻城战中不断被消耗,但也在以战养战,战斗力愈发凶悍。
他坚信,只要击破邯郸,消灭赵国这个北方抗秦的中流砥柱,其余各国必将胆寒,届时便可横扫大河以北,再回头收拾南方的残局。
而陈馀和赵歇,则凭借着邯郸坚城和决死之心,苦苦支撑,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城池的坚固和外援的及时到来上。
大河以北,狼烟四起,血流成河。
帝国最后的名将与复国势力的精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决定天下命运走向的惨烈鏖战。
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反秦事业的进程,也牵动着南方所有势力的神经。
章邯站在黄河北岸,身后是经过休整补充,变得庞大且肃杀的刑徒军团。
黑压压的军队沿着河岸铺开,旌旗如林,刀枪反射着冷硬的光泽。
定陶大胜,阵斩项梁的余威犹在,让这支成分复杂的军队凝聚着一股锐利的煞气,渴望更多的胜利。
章邯冷峻的目光投向北方那片广阔的土地时,心中并无多少轻松。
与南方那些蜂拥而起,各自为战,缺乏根基的起义军不同,大河以北,是六国故地,盘踞在这里的,是已经重新树起国旗,建立起初步政权组织的复国势力!
赵国、齐国、燕国…这些名号背后,是旧贵族凝聚的人心,是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保卫家园的意志。
他们或许内部也有纷争,但面对秦军这个共同敌人时,所能爆发出的抵抗力,远非南方散乱的义军可比。
“大将军,渡船已备妥,先锋部队已开始渡河!”
副将上前禀报。
章邯微微颔首,声音冰寒:
“传令全军,渡河之后,目标——邯郸!告诉将士们,南方的胜利只是开始!北方的这些所谓‘国家’,不过是苟延残喘的亡国之余孽!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大秦锐士之威!用他们的血,洗刷帝国的耻辱!第一个攻上邯郸城头者,赏万金,封彻侯!”
“大秦万年!大将军威武!”
命令传下,军队中爆发出狂热的呐喊。
重赏之下,加之新胜的骄狂之气,秦军的士气被激励到了顶点。
庞大的军团开始有秩序地渡河北上,扑向了赵地。
战火很快在赵国的土地上熊熊燃起。
章邯用兵,依旧狠辣果决。
他不再分散兵力,而是集中力量,直扑赵国核心——邯郸。
沿途遇到的抵抗果然远比南方激烈。
赵军的装备或许不如秦军精良,但作战顽强,且利用地形节节阻击,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章邯这位帝国名将的指挥,秦军士气高昂,外围的抵抗陆续被粉碎。
秦军兵锋很快逼近邯郸外围重镇。
真正的硬仗,在邯郸城下展开。
此时的赵国,赵歇为王,但实际掌握军政大权的却是大将陈馀。
张耳与陈馀虽已有隙,但在大敌当前之时,陈馀展现了出色的组织和军事才能。
他深知邯郸若失,赵国必亡,因此早已动员全国力量,加固城防,囤积粮草,更是派出使者,以唇亡齿寒之理,向周边的齐国、燕国乃至活跃在巨野泽的彭越求援。
邯郸攻防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城头上,赵军旗帜飘扬,檑木滚石,沸油金汁早已准备就绪。
陈馀亲自督战,赵军士卒皆知无路可退,唯有死战。
城下,章邯指挥秦军发起了狂风暴雨的攻势。
投石机将燃烧的火球和巨石抛向城头,密集的箭矢飞蝗般覆盖城墙。
无数秦军士卒顶着盾牌,扛着云梯,涌向高大的城墙。
“放箭!”
“砸!给我狠狠地砸!”
“守住!为了赵国!杀秦狗!”
喊杀声、惨叫声,巨石撞击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远比南方雍丘之战更为宏大,残酷的死亡交响乐。
秦军仗着装备精良士气旺盛,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多次有士卒悍不畏死地登上城头,开辟出小块阵地。
赵军则凭借保卫家园的决死意志和相对统一的指挥,一次次将秦军的攻势压下去,双方在城墙上下反复拉锯争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
章邯坐镇中军,面色冷硬。
他感受到了北方战场的不同。
这里的敌人有韧性,有组织。攻城战的惨烈程度和消耗速度,远超之前的定陶之战。
“传令,增派三个千人队,猛攻西门!弩炮集中轰击西门楼!”
章邯冷静地调整着部署。他要用绝对的力量,碾碎赵人的抵抗意志。
与此同时,陈馀也在咬牙苦撑。
不断激励士卒,同时焦急地等待着外援的消息。
他派出的使者确实说动了一部分势力,齐军、燕军以及彭越的游击部队都在外围开始活动,试图袭扰章邯的后路和粮道,牵制秦军兵力。
这使得章邯无法全力攻城,不得不分兵应对来自侧后的威胁。
北方的战局,很快演变成以邯郸为中心,双方主力硬碰硬对决,外围多方势力不断博弈纠缠的复杂局面。
相比之下,南方项羽刘季在雍丘的僵持,简直像是小规模的冲突预演。
章邯虽然攻势受挫,但依旧占据着战略主动。
他的刑徒军团在残酷的攻城战中不断被消耗,但也在以战养战,战斗力愈发凶悍。
他坚信,只要击破邯郸,消灭赵国这个北方抗秦的中流砥柱,其余各国必将胆寒,届时便可横扫大河以北,再回头收拾南方的残局。
而陈馀和赵歇,则凭借着邯郸坚城和决死之心,苦苦支撑,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城池的坚固和外援的及时到来上。
大河以北,狼烟四起,血流成河。
帝国最后的名将与复国势力的精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决定天下命运走向的惨烈鏖战。
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反秦事业的进程,也牵动着南方所有势力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