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光微亮,太子妃林氏便已起身,未着寻常华服,仅一身素雅的浅碧色襦裙,亲自往尚药局去。
尚药局的老太医见太子妃亲临,不敢怠慢,躬身相迎。
林氏面带温婉关切的笑容,柔声细语道:“李太医,殿下连日为国事操劳,夜不安枕,本宫瞧着心中实在不忍。想请您开一副宁神养元的方子,本宫亲自盯着煎制,为殿下调理一二。”
老太医捻须沉吟,提笔写下方子,皆是些温补平和之物。
林氏接过方子,细细看过,目光在一味药材上停顿片刻,随即轻启朱唇:“殿下忧思过重,心火难平,光是这些怕是不够。宜加一味安魂之药,助他安眠才是正理。”
老太医一怔,抬眼看向太子妃,”
林氏淡淡一笑,那笑容里有东宫主母不容置喙的威仪,亦有一丝幽微的冷意:“本宫明白。但眼下,只要能让殿下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养足精神,些许损伤,总比他日夜焦灼,熬坏了身子强。本宫会亲自掌握分寸,太医不必多虑。”
话已至此,老太医不敢再劝,只得在药方末尾,谨慎地添上了“静神散,半钱”五个字,并在宫廷药案上郑重落笔记档。
林氏满意地点了点头,亲自取了药材,回凤仪阁的小厨房,命心腹宫人架起药炉,自己则坐在一旁,静静看着那紫砂罐里翻滚的汤药,仿佛在欣赏一件即将完成的艺术品。
汤药的苦涩香气,在东宫弥漫开来。
李云潜初时并未在意,只当是太子妃一片好意。
然而,连着两日,他发现自己白日里总是精神倦怠,处理政务时,往日清晰如电的思路竟屡屡出现片刻的凝滞与恍惚。
与叶轻眉商议监察院扩编细则时,他甚至有一次走了神,被她敏锐地捕捉到。
“你的脸色很差。”叶轻眉放下手中的图纸,湛然的目光直视着他,“这几天,睡得不好?”
“恰恰相反,”李云潜揉了揉眉心,自嘲一笑,“睡得太好了,好到白日都有些醒不过来。”
一句话,让叶轻眉心中警铃大作。
她深知李云潜意志力之坚韧,绝非贪睡之人。
这种反常的“嗜睡”,背后必有缘故。
当晚,她借口探视李云潜,端了一盏自己泡的清茶进入书房。
趁李云潜批阅奏折的间隙,她不经意地提起太子妃的“宁神养元汤”,言语间满是赞许。
随后,她状似无意地走到药渣倾倒处,从温热的药渣中捻起几片,放在鼻端轻嗅。
回到自己的院落,她关上房门,从一个精致的木盒中取出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
此针乃费介所赠,对某些特定的药物反应极为灵敏。
她将药渣碾碎,以清水浸泡,再将银针探入。
片刻之后,原本光洁的银针末梢,竟泛起一层微不可察的灰黑色。
静神散!
一股寒意夹杂着怒火,自叶轻眉心底升腾而起。
林氏的手段,比她想象的更阴险,也更直接。
她并非要毒杀太子,而是要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废掉他的神智,让他变成一个需要“贤内助”时时提点、处处辅佐的昏聩储君!
她没有声张,更没有去找李云潜当面对质。
她知道,这种后宫阴私,拿不出铁证,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
她需要的,是让李云潜自己清醒地、彻底地看清枕边人的真面目。
叶轻眉从同一个木盒的夹层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琉璃瓶,里面盛着几滴晶莹剔透、宛如晨露的液体。
这是费介毕生心血所凝,名为“醒髓露”,有涤荡神魂、破除迷障的奇效,千金难求。
当夜,墨娘子奉命而来,连夜为叶轻眉改造了一只特制的双层瓷壶。
壶身精美,绘着淡雅的青竹,与寻常茶具无异。
但其内部却暗藏玄机,外层可正常注入茶水,内层却有一个极小的密闭空间,可藏药液。
唯有持壶者用特定的角度与力道倾倒,内层的药液才会与茶水混合,一同流出。
从第三日清晨开始,李云潜每日饮的茶,都换成了叶轻眉亲手用这只瓷壶泡的。
三日之后,早朝。
兵部尚书以北疆初定、民生凋敝为由,奏请暂缓在边境的屯田计划,言辞恳切,引得一众保守派老臣纷纷附和。
就在诚王都面露沉吟之际,一直沉默的太子李云潜忽然开口。
他思维清晰,言辞锐利,从北莽的军事动态、屯田对军粮补给的战略意义,再到新政之下安抚流民、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层层剖析,字字珠玑。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兵部尚书的“为民请命”驳斥为短视怯懦之举,令其当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满朝文武皆惊,那个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太子,又回来了!
退朝之后,李云潜独留陈萍萍于书房。
他背手而立,望着窗外的天空,许久,才低声问道:“萍萍,你可觉得,我前几日行事有些恍惚?”
陈萍萍立身后,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波澜,只是微微点头:“属下亦有察觉。殿下的决断,比往常慢了半拍。已命言若海暗中彻查东宫近来的膳食药单流向。”
李云潜闭上双目,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刺骨的寒意。
他想起叶轻眉那只从不离手的青竹茶壶,想起这几日神智由昏沉转向清明的过程,一切都已了然。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声音冷得像冰:“她想让我昏聩,好替我‘理政’?”
当晚,李云潜佯装疲惫,比往常更早地回了寝宫。
林氏一如既往地前来服侍,为他按揉额角,言语温柔体贴。
待林氏为他掖好被角,准备遣散婢女离去时,李云潜悄然从枕下摸出一枚极小的香丸,屈指一弹,无声无息地投入了角落的熏炉之中。
此香名为“无痕”,乃陈萍萍亲手所制,香气清淡,与寻常安神香无异,却可微妙地影响人的心神,诱使其在不自觉间吐露心底的真言。
半个时辰后,林氏以为他已熟睡,推门悄然入内,立于床前。
她凝视着李云潜的睡颜,眼神复杂,既有爱恋,更有不甘与野心。
熏香袅袅,她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向谁倾诉,声音低微如梦呓:“……你为何总是不明白,只有我,才是最适合与你并肩之人……叶轻眉不过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女子,只会给你惹来祸端……放心,范建那边已经答应,会暂压儋州那笔拨款,只等你病重不能理事,我便可请父王下旨,将内库之权收归中宫……”
躺在床上的李云潜,猛然睁开了双眼。
黑暗中,他的眸子亮得吓人,寒光如刃,直刺人心。
次日,天色刚明。
李云潜破天荒地亲自驾临户部官衙,在所有堂官的注视下,召见户部尚书范建,这还是范建升任尚书之后的第一次见面。
他没有一句废话,当面签署了《三大坊扩编令》,并加盖太子金印。
随即,他当众宣布:“孤意已决。今后内库所有收支账目,每十日一结,由监察院一处、二处会同核查,并张榜公示于监察院门前,以昭天下。”
此令一出,无异于一道惊雷,彻底斩断了林氏与外臣暗中串联的计划链条。
范建站在堂下,冷汗涔涔,望着太子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而在东宫深处,凤仪阁内。
太子妃林氏收到了心腹从宫外传回的消息,面色惨白如纸。
她挥退了所有下人,独自一人跪坐在佛龛前。
那尊慈眉善目的玉佛,此刻在她眼中却显得无比讽刺。
她死死攥着拳,修剪圆润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渗出血丝。
良久,她发出一声近乎泣血的低语:“李云潜……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她的目光越过佛像,投向窗外。
那里,叶轻眉的院落方向,一片宁静。
“叶轻眉……”她一字一顿,声音里充满了淬毒般的恨意,“你的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窗外,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已聚拢起大片的乌云,黑压压地笼罩着整座皇城,雷声在云层深处隐隐滚动。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
林氏缓缓抬起头,眼中的泪水已经干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朝堂上的刀光剑影,她暂时输了。
但在这座深宫里,女人的战场,从来不止一处。
尚药局的老太医见太子妃亲临,不敢怠慢,躬身相迎。
林氏面带温婉关切的笑容,柔声细语道:“李太医,殿下连日为国事操劳,夜不安枕,本宫瞧着心中实在不忍。想请您开一副宁神养元的方子,本宫亲自盯着煎制,为殿下调理一二。”
老太医捻须沉吟,提笔写下方子,皆是些温补平和之物。
林氏接过方子,细细看过,目光在一味药材上停顿片刻,随即轻启朱唇:“殿下忧思过重,心火难平,光是这些怕是不够。宜加一味安魂之药,助他安眠才是正理。”
老太医一怔,抬眼看向太子妃,”
林氏淡淡一笑,那笑容里有东宫主母不容置喙的威仪,亦有一丝幽微的冷意:“本宫明白。但眼下,只要能让殿下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养足精神,些许损伤,总比他日夜焦灼,熬坏了身子强。本宫会亲自掌握分寸,太医不必多虑。”
话已至此,老太医不敢再劝,只得在药方末尾,谨慎地添上了“静神散,半钱”五个字,并在宫廷药案上郑重落笔记档。
林氏满意地点了点头,亲自取了药材,回凤仪阁的小厨房,命心腹宫人架起药炉,自己则坐在一旁,静静看着那紫砂罐里翻滚的汤药,仿佛在欣赏一件即将完成的艺术品。
汤药的苦涩香气,在东宫弥漫开来。
李云潜初时并未在意,只当是太子妃一片好意。
然而,连着两日,他发现自己白日里总是精神倦怠,处理政务时,往日清晰如电的思路竟屡屡出现片刻的凝滞与恍惚。
与叶轻眉商议监察院扩编细则时,他甚至有一次走了神,被她敏锐地捕捉到。
“你的脸色很差。”叶轻眉放下手中的图纸,湛然的目光直视着他,“这几天,睡得不好?”
“恰恰相反,”李云潜揉了揉眉心,自嘲一笑,“睡得太好了,好到白日都有些醒不过来。”
一句话,让叶轻眉心中警铃大作。
她深知李云潜意志力之坚韧,绝非贪睡之人。
这种反常的“嗜睡”,背后必有缘故。
当晚,她借口探视李云潜,端了一盏自己泡的清茶进入书房。
趁李云潜批阅奏折的间隙,她不经意地提起太子妃的“宁神养元汤”,言语间满是赞许。
随后,她状似无意地走到药渣倾倒处,从温热的药渣中捻起几片,放在鼻端轻嗅。
回到自己的院落,她关上房门,从一个精致的木盒中取出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
此针乃费介所赠,对某些特定的药物反应极为灵敏。
她将药渣碾碎,以清水浸泡,再将银针探入。
片刻之后,原本光洁的银针末梢,竟泛起一层微不可察的灰黑色。
静神散!
一股寒意夹杂着怒火,自叶轻眉心底升腾而起。
林氏的手段,比她想象的更阴险,也更直接。
她并非要毒杀太子,而是要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废掉他的神智,让他变成一个需要“贤内助”时时提点、处处辅佐的昏聩储君!
她没有声张,更没有去找李云潜当面对质。
她知道,这种后宫阴私,拿不出铁证,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被反咬一口。
她需要的,是让李云潜自己清醒地、彻底地看清枕边人的真面目。
叶轻眉从同一个木盒的夹层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琉璃瓶,里面盛着几滴晶莹剔透、宛如晨露的液体。
这是费介毕生心血所凝,名为“醒髓露”,有涤荡神魂、破除迷障的奇效,千金难求。
当夜,墨娘子奉命而来,连夜为叶轻眉改造了一只特制的双层瓷壶。
壶身精美,绘着淡雅的青竹,与寻常茶具无异。
但其内部却暗藏玄机,外层可正常注入茶水,内层却有一个极小的密闭空间,可藏药液。
唯有持壶者用特定的角度与力道倾倒,内层的药液才会与茶水混合,一同流出。
从第三日清晨开始,李云潜每日饮的茶,都换成了叶轻眉亲手用这只瓷壶泡的。
三日之后,早朝。
兵部尚书以北疆初定、民生凋敝为由,奏请暂缓在边境的屯田计划,言辞恳切,引得一众保守派老臣纷纷附和。
就在诚王都面露沉吟之际,一直沉默的太子李云潜忽然开口。
他思维清晰,言辞锐利,从北莽的军事动态、屯田对军粮补给的战略意义,再到新政之下安抚流民、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层层剖析,字字珠玑。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兵部尚书的“为民请命”驳斥为短视怯懦之举,令其当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满朝文武皆惊,那个锐意进取、锋芒毕露的太子,又回来了!
退朝之后,李云潜独留陈萍萍于书房。
他背手而立,望着窗外的天空,许久,才低声问道:“萍萍,你可觉得,我前几日行事有些恍惚?”
陈萍萍立身后,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波澜,只是微微点头:“属下亦有察觉。殿下的决断,比往常慢了半拍。已命言若海暗中彻查东宫近来的膳食药单流向。”
李云潜闭上双目,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刺骨的寒意。
他想起叶轻眉那只从不离手的青竹茶壶,想起这几日神智由昏沉转向清明的过程,一切都已了然。
他缓缓吐出一口气,声音冷得像冰:“她想让我昏聩,好替我‘理政’?”
当晚,李云潜佯装疲惫,比往常更早地回了寝宫。
林氏一如既往地前来服侍,为他按揉额角,言语温柔体贴。
待林氏为他掖好被角,准备遣散婢女离去时,李云潜悄然从枕下摸出一枚极小的香丸,屈指一弹,无声无息地投入了角落的熏炉之中。
此香名为“无痕”,乃陈萍萍亲手所制,香气清淡,与寻常安神香无异,却可微妙地影响人的心神,诱使其在不自觉间吐露心底的真言。
半个时辰后,林氏以为他已熟睡,推门悄然入内,立于床前。
她凝视着李云潜的睡颜,眼神复杂,既有爱恋,更有不甘与野心。
熏香袅袅,她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向谁倾诉,声音低微如梦呓:“……你为何总是不明白,只有我,才是最适合与你并肩之人……叶轻眉不过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女子,只会给你惹来祸端……放心,范建那边已经答应,会暂压儋州那笔拨款,只等你病重不能理事,我便可请父王下旨,将内库之权收归中宫……”
躺在床上的李云潜,猛然睁开了双眼。
黑暗中,他的眸子亮得吓人,寒光如刃,直刺人心。
次日,天色刚明。
李云潜破天荒地亲自驾临户部官衙,在所有堂官的注视下,召见户部尚书范建,这还是范建升任尚书之后的第一次见面。
他没有一句废话,当面签署了《三大坊扩编令》,并加盖太子金印。
随即,他当众宣布:“孤意已决。今后内库所有收支账目,每十日一结,由监察院一处、二处会同核查,并张榜公示于监察院门前,以昭天下。”
此令一出,无异于一道惊雷,彻底斩断了林氏与外臣暗中串联的计划链条。
范建站在堂下,冷汗涔涔,望着太子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而在东宫深处,凤仪阁内。
太子妃林氏收到了心腹从宫外传回的消息,面色惨白如纸。
她挥退了所有下人,独自一人跪坐在佛龛前。
那尊慈眉善目的玉佛,此刻在她眼中却显得无比讽刺。
她死死攥着拳,修剪圆润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渗出血丝。
良久,她发出一声近乎泣血的低语:“李云潜……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她的目光越过佛像,投向窗外。
那里,叶轻眉的院落方向,一片宁静。
“叶轻眉……”她一字一顿,声音里充满了淬毒般的恨意,“你的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窗外,原本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已聚拢起大片的乌云,黑压压地笼罩着整座皇城,雷声在云层深处隐隐滚动。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
林氏缓缓抬起头,眼中的泪水已经干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朝堂上的刀光剑影,她暂时输了。
但在这座深宫里,女人的战场,从来不止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