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残玉引路,古井藏秘-《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罗令站在操场边,手还搭在帆布包的拉链上,残玉突然烫了一下。

  他没动,只把包轻轻放在地上,闭上眼。

  梦图立刻浮现,七条地脉如根系铺展,西北方向那一条光流比昨夜更亮,脉动似的闪烁,焦点压在小学操场边缘的一块区域,像被什么唤醒。他睁开眼,蹲下身,拨开脚前一丛枯草。

  指腹触到硬物。

  是石板边缘,整齐的直角,人工凿刻的痕迹。他掏出小铲,沿缝隙刮去表层淤泥,一块陶瓦露了出来,半埋在土里,上面刻着一个残缺的“井”字,笔画粗拙,但结构清晰。

  赵晓曼从办公室出来时,看见他正用刷子清理石板接缝。

  “怎么了?”

  “井口。”他没抬头,“明代以前的制式,埋得深,被当成废窖了。”

  她蹲下来,伸手摸了摸陶瓦边缘,又看了看四周。“这里以前是村塾后院,雨水多的时候会积水,但没人说过有井。”

  “不是排水井。”他低声说,“是密道。”

  她没问依据,只站起身,从包里拿出手机,打开直播。

  “家人们,现在是晚上八点十七分,我们在青山村小学操场发现一处疑似古代井结构,位置在操场东北角,距离教学楼约十五米。”她语速平稳,“目前清理出部分青石板和带刻痕陶瓦,年代待考。”

  弹幕慢慢浮起。

  “井口朝北?这不合常规。”

  “六边形?我老家祠堂前也有一个,说是‘锁脉井’。”

  罗令没看屏幕,继续清理。小铲刮过第三块石板时,发出一声轻响,像是碰到了空腔。他停下,换毛刷一点点扫去浮土,六边形轮廓完整显现,每边长约四十公分,青砖叠压到底,砖缝间嵌着绳纹陶片,胎质粗,火候低,明显早于清代。

  他伸手摸了摸井壁砖面,又把残玉贴在额前。

  梦图再起。

  画面沉入地下,一条窄道从井底延伸而出,坡度向下,两侧砖墙完整,通道尽头消失在山根岩层中。他睁眼,把玉收回胸前衣袋。

  “是入口。”他说。

  赵晓曼对着镜头说:“目前判断,这口井具备明代村落暗渠井的基本特征,但方位和结构存在特殊性。下一步将进行有限清理,确认内部状况。”

  王二狗听见动静跑过来,手里还拎着一盏充电灯。

  “真有井?”他蹲下,伸手想摸砖面。

  “别碰。”罗令拦住他,“等记录完。”

  王二狗缩回手,咧嘴:“那我能直播不?这可比卖竹筐有看头。”

  “可以。”赵晓曼点头,“但按流程来,先拍全景,再拍细节,说明操作步骤。”

  王二狗应了,把灯架好,打开补光。

  罗令从工具包里取出测量尺和相机,一寸寸拍照记录。拍完,他把残玉拿出来,贴在井口一块凸起的青石上,闭眼凝神。

  梦图闪现。

  井壁东南侧,第三层砖面微凸,其后有空腔,极小,约掌心大,位置与梦中通道入口的启动点重合。他睁眼,用手电照过去。

  光束扫过井壁,砖面风化严重,但那块砖颜色略深,边缘有轻微错位。

  他伸手,轻轻一按。

  砖块内陷半厘米,发出“咔”的一声轻响。

  弹幕瞬间炸开。

  “机关!”

  “罗老师手一碰就动了!”

  “这玉是不是指南针?”

  罗令没理会,又按了一次,砖块回弹,复位。他掏出放大镜,贴上去看缝隙,发现内侧有金属反光,极细的一道,像是铜片嵌在砖后。

  “里面有触发结构。”他说,“老式簧片锁,靠重力或磁力维持,外力按压会松动。”

  “能打开吗?”王二狗凑过来。

  “不能。”罗令收起放大镜,“现在下井风险大,淤泥深,结构不明,贸然触动可能引发塌陷。”

  “那咋办?”

  “先封存。”赵晓曼说,“上报县文保所,申请专业勘察。”

  罗令点头,从包里拿出防水布和固定桩,开始覆盖井口。

  直播画面里,两人配合默契,一个记录,一个操作,动作利落。弹幕渐渐从“开宝箱”转为“这才是考古”“细节太硬核”。

  盖好防水布,罗令用记号笔在边缘标出坐标,又拍了三张定位照片。

  王二狗收设备时问:“这井通哪儿?”

  “北山根。”罗令说。

  “干啥用的?”

  “逃难,藏物,或者……传信。”

  “那里面有没有宝贝?”

  “有。”罗令看着井口,“但不是金银。”

  赵晓曼把直播结束画面定格在井口编号标签上,写的是“QJ-01”,下方一行小字:“疑似明代密道入口,待勘。”

  关掉手机,她问:“下一步?”

  “等。”他说,“等文保所的人,也等梦图再动。”

  “玉还会提示?”

  “它只在关键节点发热。”他摸了摸胸前的玉,“刚才那一下,是确认。”

  王二狗扛着灯往回走,边走边说:“我明天去溪头村说一声,他们那工坊要是搞起来,咱这井也能当文化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罗令没应,站在原地看了会儿井口。

  风从操场边吹过,掀了掀防水布一角。他走过去,把桩钉踩实。

  赵晓曼站在教学楼门口等他。

  “你信这井能通到山外?”她问。

  “梦里它通。”他说,“现实得一步步挖。”

  “怕不怕挖错?”

  “怕。”他看着井,“但更怕不挖。”

  她没再问。

  第二天上午,县文保所回电,派员下午到。

  罗令一早带王二狗和两个村民在井口周围拉警戒线,设临时围栏。赵晓曼整理出所有影像资料,打印成册。

  十一点二十三分,残玉又烫了一下。

  他正在办公室核对图纸,立刻停下笔,闭眼。

  梦图浮现,比昨晚更清晰。那条地下通道的起点位置被高亮,井底淤泥下三尺,有一块方形石板,边缘刻着半圈符号,与残玉上的纹路能拼合。梦中视角缓缓移动,停在井壁东南侧那块机关砖上——它微微发红,像被激活。

  他睁眼,看了眼表。

  十一点二十六分。

  起身,走向操场。

  赵晓曼正在核对设备清单,见他脸色不对,问:“怎么了?”

  “玉动了。”他说,“梦图更新。”

  “说什么?”

  “井底有石板,刻着符号,位置在淤泥下九十厘米。机关砖不是终点,是钥匙。”

  她放下笔:“所里的人两点到。”

  “等不了。”他说,“梦图只给一次提示,错过就不现。”

  “可没有专业设备……”

  “用小铲,一层层清。”他看着井口,“只挖九十厘米,不碰结构。”

  她盯着他看了几秒,点头:“我记录。”

  两人回到井边,掀开防水布。

  罗令换上细头铲,从井口边缘开始,一点点刮去表层淤泥。动作极慢,每铲不超过两厘米,泥渣用筛网过滤,防止遗漏碎片。

  赵晓曼架好相机,开启录像。

  清到七十厘米时,铲子碰到了硬物。

  他停下,改用刷子扫去浮泥。

  一块青石板露了出来,表面平整,边缘有凿痕。他继续清理,石板全貌显现——正方形,边长约五十公分,中央刻着半圈符号,线条古拙,末端断开,像是等待补全。

  他从脖子上取下残玉,比在石板上方。

  纹路对上了。

  残玉上的刻痕,与石板上的半圈符号,恰好拼成一个完整圆环。

  他轻轻把玉放上去。

  贴合的瞬间,井壁东南侧那块机关砖,发出极轻的“嗒”一声。

  像是锁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