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瓦片又响了一下,这次声音更轻,像是风带起了檐角的碎石。罗令没抬头,手指仍压在那块刻着符号的碎石上,指腹摩挲着凹痕。他能感觉到井底的震动在持续,不是地震那种猛烈晃动,而是像心跳,一下一下,从地脉深处传来。
赵晓曼已经蹲到了他身边,手伸进背包,摸出平板。屏幕亮起时,映出她眼下的青黑——她一整夜没睡,和他一样,被那场影像震得说不出话。但现在她声音很稳:“气压下降了0.3,潮汐趋势图显示低点在十五分钟后。地磁有轻微扰动,但没到预警线。”
罗令点头。他把圭表从工具袋里取出,架在最后一级石阶边缘。井中光影偏移了大约七度,比梦中图景里的“潮汐刻度盘”快了半格。他记得那个画面:先民在雨季时,会用青铜镜反光校准影线,确保测算精准。他闭眼,残玉贴着胸口发烫,梦中片段一闪而过——镜面反光落在石壁上,形成一个光点,正好与影线重合。
他睁开眼,掏出随身带的小镜,侧身调整角度。玉光微闪,一道细光打在圭表顶端,影线立刻清晰起来。他微调支架,让光点落在刻度第七格中央。
“现在数据对上了吗?”他问。
赵晓曼盯着平板:“还差一点。气象局的数据是两小时前的,滞后了。但我接上了王二狗前天埋的地下水位仪,流速现在是每秒0.8米,正在加快。”
罗令盯着井底。水声越来越急,像是地下有通道被强行打开。他知道,星象台已经启动,但没人引导,系统就像一辆空挡滑行的车,随时可能失控。
“得让它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说。
赵晓曼明白他的意思。古法测算的是“天时”,现代数据是“实况”,两者必须叠在一起,才能让系统识别出当下的节律。她快速操作平板,把本地传感器的实时流速曲线和潮汐预测图叠加,生成一条动态折线。
“来了!”她突然压低声音,“潮汐低点和地脉松动同步了!就是现在!”
罗令双手合拢,将圭表的最终读数默记在心。他闭眼,残玉震动加剧,梦中图景再次浮现——祭坛中央,巫者双手抬起,将测算值“投”向星象台。他照做,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仿佛把数据送入穹顶。
井底震动戛然而止。
紧接着,双玉同时亮起,不再是之前刺目的金光,而是柔和的青芒,像春水初融时的湖面反光。光波一圈圈扩散,顺着井壁向下流淌,所过之处,石缝里的渗水慢慢收住,滴水声由密变疏,最后完全停止。
赵晓曼低头看平板。地下水位仪的数字在跳动,0.8、0.6、0.4……最后停在0.2,绿灯亮起,表示流速恢复正常。
“稳了。”她轻声说。
罗令没动。他知道这还不够。星象台能响应,说明系统认了这个“对话”,但外界还不知道。赵崇俨的人可能还在外面盯着,村民也还在等一个答案。
赵晓曼已经打开直播系统。移动硬盘接在平板上,信号灯红着,电量只剩17%。她点开界面,镜头对准井底,然后把圭表、平板、双玉的位置都扫了一遍。
“我们正在用两千年前的方法,调控今天的地下水。”她对着镜头说,“这不是表演,不是迷信,是实打实的操作。刚才地下水流速异常,可能引发局部塌陷。现在,它已经恢复正常。”
弹幕还没起来。信号太弱,直播刚开,延迟严重。
罗令站起身,走到青铜门前。双玉嵌在门顶凹槽里,仍在发光,但频率变了,像是在呼吸。他伸手摸了摸门缝,震动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微的共鸣,像钟摆走动。
“它在等下一个节律。”他说。
赵晓曼点头,继续对着镜头解释:“我们结合了古法圭表测算和现代气象数据,通过星象台的反馈机制,完成了首次协同调控。这证明,古人的智慧不是玄学,而是一套完整的自然管理系统。”
她话音刚落,直播界面突然跳出一条弹幕:“真的假的?这不就是碰巧?”
接着又一条:“楼上别酸,水位仪数据刚才从0.8掉到0.2,实打实的。”
“我查了省气象局官网,潮汐低点确实是现在,他们 ting 太准了。”
“老祖宗的大数据……服了。”
赵晓曼看了眼电量,12%。她迅速把镜头切到平板特写,水位仪数字稳定在0.2,绿灯常亮。然后又切回井底,光波仍在缓缓流动,像水底有风。
“这不是一次性的。”她说,“只要我们能持续输入准确数据,就能和这个系统保持对话。它不是机器,也不是神迹,它是被遗忘的技术。”
罗令走到她身后,低声说:“再撑五分钟。”
赵晓曼点头。她把镜头对准自己:“我知道很多人不信。但请记住,我们不是在搞神秘主义,我们是在修复一条断了八百年的技术链。今天能稳住水脉,明天就能预测旱涝,后天就能重建整个生态节律。”
弹幕开始刷屏。
“这比AI模型还准!”
“他们真在用古法做气候调控?”
“我刚打电话问了市水务局,他们说北沟一带的地磁扰动确实平息了。”
“青山村牛逼!”
电量掉到8%。赵晓曼最后把镜头对准双玉。青光柔和,稳定,像两颗不会熄灭的星。
直播画面一闪,黑了。
她松了口气,关掉设备。井底的光波还在,但弱了一些,像是完成了某个阶段的任务,正在休整。
“他们看到了。”她说。
罗令没说话。他蹲下,手指贴在石阶上。震动完全消失了,地脉回归平稳。他知道,刚才那五分钟,不只是直播,而是一次宣告——他们不是在守旧,而是在重启。
赵晓曼靠在井壁上,揉了揉太阳穴。她忽然说:“你有没有觉得,它在等什么?”
罗令抬头看她。
“刚才的光,不是随机的。”她指了指穹顶,“它在回应我们,但节奏变了。像是……在适应现在的世界。”
罗令低头,从台阶缝隙里又摸出一块碎石。比刚才那块小,表面光滑,但有一道极细的刻痕,弯成弧形,像一道水波。
他刚要细看,头顶传来一声闷响。
不是瓦片被风吹动。
是重物落地的声音,很轻,但确实有人踩在了屋顶上。
赵晓曼已经蹲到了他身边,手伸进背包,摸出平板。屏幕亮起时,映出她眼下的青黑——她一整夜没睡,和他一样,被那场影像震得说不出话。但现在她声音很稳:“气压下降了0.3,潮汐趋势图显示低点在十五分钟后。地磁有轻微扰动,但没到预警线。”
罗令点头。他把圭表从工具袋里取出,架在最后一级石阶边缘。井中光影偏移了大约七度,比梦中图景里的“潮汐刻度盘”快了半格。他记得那个画面:先民在雨季时,会用青铜镜反光校准影线,确保测算精准。他闭眼,残玉贴着胸口发烫,梦中片段一闪而过——镜面反光落在石壁上,形成一个光点,正好与影线重合。
他睁开眼,掏出随身带的小镜,侧身调整角度。玉光微闪,一道细光打在圭表顶端,影线立刻清晰起来。他微调支架,让光点落在刻度第七格中央。
“现在数据对上了吗?”他问。
赵晓曼盯着平板:“还差一点。气象局的数据是两小时前的,滞后了。但我接上了王二狗前天埋的地下水位仪,流速现在是每秒0.8米,正在加快。”
罗令盯着井底。水声越来越急,像是地下有通道被强行打开。他知道,星象台已经启动,但没人引导,系统就像一辆空挡滑行的车,随时可能失控。
“得让它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说。
赵晓曼明白他的意思。古法测算的是“天时”,现代数据是“实况”,两者必须叠在一起,才能让系统识别出当下的节律。她快速操作平板,把本地传感器的实时流速曲线和潮汐预测图叠加,生成一条动态折线。
“来了!”她突然压低声音,“潮汐低点和地脉松动同步了!就是现在!”
罗令双手合拢,将圭表的最终读数默记在心。他闭眼,残玉震动加剧,梦中图景再次浮现——祭坛中央,巫者双手抬起,将测算值“投”向星象台。他照做,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仿佛把数据送入穹顶。
井底震动戛然而止。
紧接着,双玉同时亮起,不再是之前刺目的金光,而是柔和的青芒,像春水初融时的湖面反光。光波一圈圈扩散,顺着井壁向下流淌,所过之处,石缝里的渗水慢慢收住,滴水声由密变疏,最后完全停止。
赵晓曼低头看平板。地下水位仪的数字在跳动,0.8、0.6、0.4……最后停在0.2,绿灯亮起,表示流速恢复正常。
“稳了。”她轻声说。
罗令没动。他知道这还不够。星象台能响应,说明系统认了这个“对话”,但外界还不知道。赵崇俨的人可能还在外面盯着,村民也还在等一个答案。
赵晓曼已经打开直播系统。移动硬盘接在平板上,信号灯红着,电量只剩17%。她点开界面,镜头对准井底,然后把圭表、平板、双玉的位置都扫了一遍。
“我们正在用两千年前的方法,调控今天的地下水。”她对着镜头说,“这不是表演,不是迷信,是实打实的操作。刚才地下水流速异常,可能引发局部塌陷。现在,它已经恢复正常。”
弹幕还没起来。信号太弱,直播刚开,延迟严重。
罗令站起身,走到青铜门前。双玉嵌在门顶凹槽里,仍在发光,但频率变了,像是在呼吸。他伸手摸了摸门缝,震动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微的共鸣,像钟摆走动。
“它在等下一个节律。”他说。
赵晓曼点头,继续对着镜头解释:“我们结合了古法圭表测算和现代气象数据,通过星象台的反馈机制,完成了首次协同调控。这证明,古人的智慧不是玄学,而是一套完整的自然管理系统。”
她话音刚落,直播界面突然跳出一条弹幕:“真的假的?这不就是碰巧?”
接着又一条:“楼上别酸,水位仪数据刚才从0.8掉到0.2,实打实的。”
“我查了省气象局官网,潮汐低点确实是现在,他们 ting 太准了。”
“老祖宗的大数据……服了。”
赵晓曼看了眼电量,12%。她迅速把镜头切到平板特写,水位仪数字稳定在0.2,绿灯常亮。然后又切回井底,光波仍在缓缓流动,像水底有风。
“这不是一次性的。”她说,“只要我们能持续输入准确数据,就能和这个系统保持对话。它不是机器,也不是神迹,它是被遗忘的技术。”
罗令走到她身后,低声说:“再撑五分钟。”
赵晓曼点头。她把镜头对准自己:“我知道很多人不信。但请记住,我们不是在搞神秘主义,我们是在修复一条断了八百年的技术链。今天能稳住水脉,明天就能预测旱涝,后天就能重建整个生态节律。”
弹幕开始刷屏。
“这比AI模型还准!”
“他们真在用古法做气候调控?”
“我刚打电话问了市水务局,他们说北沟一带的地磁扰动确实平息了。”
“青山村牛逼!”
电量掉到8%。赵晓曼最后把镜头对准双玉。青光柔和,稳定,像两颗不会熄灭的星。
直播画面一闪,黑了。
她松了口气,关掉设备。井底的光波还在,但弱了一些,像是完成了某个阶段的任务,正在休整。
“他们看到了。”她说。
罗令没说话。他蹲下,手指贴在石阶上。震动完全消失了,地脉回归平稳。他知道,刚才那五分钟,不只是直播,而是一次宣告——他们不是在守旧,而是在重启。
赵晓曼靠在井壁上,揉了揉太阳穴。她忽然说:“你有没有觉得,它在等什么?”
罗令抬头看她。
“刚才的光,不是随机的。”她指了指穹顶,“它在回应我们,但节奏变了。像是……在适应现在的世界。”
罗令低头,从台阶缝隙里又摸出一块碎石。比刚才那块小,表面光滑,但有一道极细的刻痕,弯成弧形,像一道水波。
他刚要细看,头顶传来一声闷响。
不是瓦片被风吹动。
是重物落地的声音,很轻,但确实有人踩在了屋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