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农耕历法的智慧:先民的馈赠-《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罗令的鞋底还沾着后山的红泥,走一步蹭一下地。他没回校舍,拐进了村东那片去年采过岩画颜料的田埂,蹲下身,从兜里掏出一根削好的树枝,在松软的土上划出四道线,又在每段之间标上字:立春、夏至、秋分、冬至。

  风从背后吹过来,把他的衣角掀了一下。他没抬头,只把树枝插进第一格,低声念了一遍赵晓曼昨天在文化站黑板上写的那句话:“阳气升,根扎深。”

  第二天一早,赵晓曼站在文化站的黑板前,粉笔尖轻轻点着她手绘的岩画节气图。图上是火堆、陶轮、人形祭舞和屋脊的轮廓,底下对应着四行小字。她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落在石板上:“立春动土种稻,夏至停耕晒陶,秋分聚众祭天,冬至闭户修屋。这不是仪式,是节奏——跟着天时走,地才肯养人。”

  台下坐着七八个村民,李阿财蹲在门口,吧嗒吧嗒抽旱烟。听到这儿,他吐出一口烟雾:“纸上画画倒是整齐,稻子能听你念日子?”

  没人接话。有人低头抠指甲,有人望着门外发愣。

  罗令坐在后排,工装裤膝盖处磨出了毛边。他没看黑板,只盯着自己手里的笔记本,上面是昨晚他根据岩画太阳轨迹推算出的播种窗口期。他合上本子,站起来说:“我来种。”

  所有人都转过头。

  “就这块地,半亩,按节气来。不施化肥,不用催苗剂,只用草木灰和堆肥。”他顿了顿,“信得过我的,可以跟着试。”

  王二狗第一个站起身:“我信。我祖上守夜人,夜里打更都看星象,老日子定的,错不了。”他拍了拍裤腿,“我带巡逻队记数据,天天直播,叫‘古法种田日记’。”

  李阿财冷笑一声:“你们倒是热闹,收不上粮,哭都来不及。”

  罗令没反驳,只说:“明天立春,我下种。”

  天刚亮,罗令就到了田里。他脱了鞋,赤脚踩进泥里,水凉得刺骨。他把浸过露水的稻种一把把撒进犁沟,动作不快,但稳。王二狗架着手机蹲在田头,镜头对着他:“家人们,今天罗老师看了天,播了种。没有鼓乐,没有剪彩,就这一片田,半袋种,我们赌一把老祖宗的智慧。”

  弹幕飘过几条:【真种啊?】【等翻车】,也有回:【支持罗老师】。

  日子一天天走。罗令每天清晨五点到田头,看日影落在田埂上的位置,对照岩画中太阳轨迹的刻痕,决定当天是否灌溉。赵晓曼翻了几本旧县志,找到一句“夏末三伏,夜露为浆”,便让村民傍晚引山泉漫灌,清晨收水。稻叶上挂满水珠,阳光一照,像串串银珠。

  七月初,邻村的早稻已经收割,金黄的谷堆在晒场上冒尖。青山村这片试验田才刚抽穗,稻秆细长,颜色偏绿。村里人开始嘀咕。

  “怕是要空秆。”

  “罗老师学问大,可稻子不懂考古。”

  王二狗在直播里苦笑:“家人们,这回要是真颗粒无收,我二狗队长脸丢尽,以后改叫王二鸡。”

  罗令不说话,只在田埂上多走两圈。他发现稻根扎得深,茎秆韧,叶片厚实,病斑极少。他蹲下抓了把土,闻了闻,有股淡淡的腐殖味——这是土壤活性好的迹象。

  八月白露那天,试验田的稻穗全熟了。金黄一片,沉甸甸地垂着头。罗令叫来县农技站的人。专家拿着测产仪走了一圈,又挖了三处样本,最后站直身子,说了句:“亩产比常规田高三成。生长期晚了十一天,但抗倒伏、抗病强,土壤有机质提升明显——这节气卡得,准得离谱。”

  消息传开,村口炸了锅。

  李阿财拎着镰刀走到田头,蹲下摸了摸稻穗,喃喃道:“还真……成了?”

  王二狗当场重开直播:“家人们!丰收了!三成!老祖宗的历法,不是迷信,是科学!我王二狗现在是文化人,也是农技员!”

  赵晓曼站在田边,看着阳光洒在稻浪上,风吹过来,谷粒轻轻碰撞,发出沙沙声。她没笑,但眼角有点湿。

  收割那天,罗令亲手割下第一把稻穗。他没带回晒场,而是走到后山岩画崖下,把稻穗轻轻放在火堆符号前的石台上。风从崖上吹下来,稻穗晃了晃,像在点头。

  当晚,王二狗照例开播。镜头里,打谷机在田埂上轰隆作响,谷粒哗啦啦落进麻袋。罗令站在田头,背后是忙碌的人影和灯光。他举起一把刚脱粒的稻谷,镜头拉近,谷粒饱满,泛着玉色的光。

  “有人说,老东西没用,过时了。”他声音不大,但清晰,“可八百年前,先民看天、看地、看星,写下这套历法,不是为了让我们挖出来当摆设——是为了让今天的人,还能吃饱饭。”

  弹幕缓缓刷过:

  【原来他们早就把未来,种在了土里】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罗老师,我订十斤】

  王二狗抹了把脸,对着镜头喊:“明天起,‘守心米’正式接单!每一袋都带节气卡,告诉你这米是怎么长出来的!”

  赵晓曼走过来,站到罗令身边。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碰了下他的肩膀。

  罗令低头看了眼胸前的残玉。它贴着皮肤,温着,没震动。但他知道,梦里的图景又清晰了一块——这次,是一片稻田,田埂上刻着与岩画完全一致的节气符号,远处,有人影在立春的晨光里撒种。

  他转身走向打谷机,接过一袋刚装好的米,扛上肩。麻袋沉,压得他脚步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