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亮时,罗令才在工坊角落的长凳上靠了一会儿。眼皮沉得抬不起来,可脑子里还是井底那圈龙纹在转。赵晓曼把玉镯收进袖口,两人一路没说话,村道上的石板被晨露打湿,脚步踩上去有点滑。
他刚推开陶坊的门,就听见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老陈几乎是撞开院门冲进来的,手里拎着一块碎陶片,脸白得像窑灰。他喘着粗气,话都说不顺:“炸了……全炸了!”
罗令接过陶片,指尖划过断面。裂口不规则,边缘发黑,但最扎眼的是嵌在泥里的几粒粗砂——颗粒大,棱角分明,绝不是本地陶土该有的东西。
“什么时候发现的?”他问。
“刚开窑。”老陈声音发抖,“封窑时还好好的,夜里听见‘砰’的一声,像是窑膛炸了。进去一看,泥渣溅得到处都是,坯子全碎了,连窑壁都崩了一角。”
罗令没吭声,转身往窑口走。赵晓曼跟上来,手里拿着相机。她蹲在窑门口拍了几张碎片,放大看,断面里的砂石分布得很匀,像是被人提前拌进去的。
王二狗也到了,手里还提着半块没烧透的陶底,一见罗令就嚷:“这谁干的?咱的坯子烧得好好的,能自己炸?”
罗令把陶片翻了个面,指了指胎体最厚的一处:“砂受热比泥快,胀得也猛。这里最厚,散热慢,压力集中,先裂。不是火候问题,是土里掺了不该掺的东西。”
他抬头看向老陈:“昨夜谁碰过陶土?”
老陈嘴唇动了动,没出声。
“你儿子下个月开学,学费差五万。”罗令声音不高,“有人找你,说只要不开口,钱当场给一半。”
老陈猛地抬头,眼眶红了。
“我不是要你指认谁。”罗令把陶片放回地上,“你烧了三十年窑,知道窑火最认什么——真。掺一点假,它就炸给你看。”
老陈低下头,手指抠着裤缝,一滴水落在泥地上。
罗令掏出手机,打开直播。镜头扫过满地碎片,又对准那几粒显眼的砂。
“各位,”他说,“昨晚我们队的陶坯全毁了。不是火控失误,不是天气问题,是有人在陶土里掺了粗砂。高温一烧,胎体撑不住,炸了。”
弹幕刷得慢,显然观众还没完全反应过来。
“现在离评委开窑还有三十六小时。我们没时间追究是谁干的,只有一件事能做——重做。”
他转身走向后院,掀开角落一口旧缸的盖子。缸里是昨晚从井底带回来的泥样,青灰色,黏性极强。
“龙眼土。”他说。
赵晓曼立刻接话:“《陶工十戒》里提过,‘窑心取泥,深三尺,色青如目,谓之龙眼。千年沉淤,火中成玉。’”
罗令点点头,拎起铁锹往窑底坑走去。坑不深,但泥层紧实,挖到半米下,土色转青,质地细腻如膏。他挖了一桶上来,倒进木槽。
“加糯米汁。”他说。
王二狗愣了:“生糯米?”
“煮烂,滤汁,混草木灰。”罗令把泥摊开,“三合土,古法固胎。砂石掺一次,我们换一次土。他们要拼速度,我们拼的是底子。”
赵晓曼已经去厨房熬糯米了。老陈站在窑口,看着他们忙,忽然开口:“火……我来控。”
罗令看了他一眼:“你不怕再炸一次?”
“怕。”老陈嗓音哑了,“可我更怕烧一辈子窑,最后烧出个贼来。”
罗令没再多说,递给他一张纸,上面是昨晚闭眼时在残玉梦境里看到的火候图——三停三燃,每段升温间隔、降温时长都标得清楚。
“按这个来。”
老陈接过纸,手有点抖,但眼神稳了。
陶坊里忙起来。王二狗负责筛泥,赵晓曼调浆,罗令亲手揉胎。新坯子比原先薄半分,胎体更密,每一道弧线都按宋代官窑器型复刻。直播一直开着,网友看着他们从废墟里重新捏出陶坯,弹幕渐渐从质疑变成刷屏“撑住”。
天黑前,最后一块坯子入窑。罗令亲自封窑门,用黄泥和稻草混浆糊严实,不留一丝缝。
“火,”他对老陈说,“从今晚子时开始,第一燃,两刻钟,然后停火,闷十二个时辰。之后再燃,再停。三轮。”
老陈点头,把火把递给他。
罗令没接,只说:“你来。窑火认人。”
老陈咬了咬牙,接过火把,蹲到窑口。
火光映在他脸上,窑膛渐渐升温,整个山坡都被暖光托着。罗令坐在窑边,手搭在残玉上。梦里的画面又来了——先民蹲在窑前,用竹筒测温,嘴里念着:“火不过三,胎不过夜,心不过贪。”
他睁开眼,看着窑口升腾的热气,没说话。
一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评委组到了。赵崇俨也在,穿了件深灰唐装,手里端着茶杯,站在窑口外,笑了一声:“连夜重烧?罗老师,你当窑火是电饭煲?”
没人理他。
老陈打开窑门,蒸汽扑出来,带着高温的湿气。众人屏息,等着冷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半小时后,罗令戴上厚布手套,伸手进去,取出第一件陶杯。
他走到阳光下,举起杯子。
光从杯壁透过去,胎体泛青,纹理如丝,像一整块凝住的玉。
评委拿过杯子,对着光看,又用仪器测密度。另一人取出赵崇俨队的陶器——表面光亮,釉色均匀,可一敲,声音发闷,再一照,内壁布满细裂。
“胎体含砂,抗裂性不足三成。”评委宣布,“罗令队作品,胎质致密,透光均匀,烧结度达标,符合宋代官窑技术标准。”
赵崇俨脸色变了。
他走过去,抓起自己队的陶杯,猛地往地上一摔。
“啪”一声,碎片四溅。
有人拍照,有人录像。网友立刻截了图,配上字:“专家破防实录。”
罗令把杯子放回木架,拍了拍手上的灰。
“火不说谎。”他说,“你掺砂,它就炸;你用心,它就亮。”
赵崇俨盯着他,半天没说话。最后冷笑一声,转身就走。
人群散了些,王二狗捡起一块碎陶,看了看,扔了:“就这水平,还好意思砸?”
老陈还在窑口,蹲着检查窑膛。他忽然喊了声:“罗令!”
罗令走过去,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窑底角落,一块烧裂的旧砖下,压着半袋没用完的砂。袋子上印着外地建材厂的名,标签还没撕。
赵晓曼走过来,拍了张照。
罗令没动,只低头看着那袋砂。
窑火还在烧,余温烫脚。
他刚推开陶坊的门,就听见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老陈几乎是撞开院门冲进来的,手里拎着一块碎陶片,脸白得像窑灰。他喘着粗气,话都说不顺:“炸了……全炸了!”
罗令接过陶片,指尖划过断面。裂口不规则,边缘发黑,但最扎眼的是嵌在泥里的几粒粗砂——颗粒大,棱角分明,绝不是本地陶土该有的东西。
“什么时候发现的?”他问。
“刚开窑。”老陈声音发抖,“封窑时还好好的,夜里听见‘砰’的一声,像是窑膛炸了。进去一看,泥渣溅得到处都是,坯子全碎了,连窑壁都崩了一角。”
罗令没吭声,转身往窑口走。赵晓曼跟上来,手里拿着相机。她蹲在窑门口拍了几张碎片,放大看,断面里的砂石分布得很匀,像是被人提前拌进去的。
王二狗也到了,手里还提着半块没烧透的陶底,一见罗令就嚷:“这谁干的?咱的坯子烧得好好的,能自己炸?”
罗令把陶片翻了个面,指了指胎体最厚的一处:“砂受热比泥快,胀得也猛。这里最厚,散热慢,压力集中,先裂。不是火候问题,是土里掺了不该掺的东西。”
他抬头看向老陈:“昨夜谁碰过陶土?”
老陈嘴唇动了动,没出声。
“你儿子下个月开学,学费差五万。”罗令声音不高,“有人找你,说只要不开口,钱当场给一半。”
老陈猛地抬头,眼眶红了。
“我不是要你指认谁。”罗令把陶片放回地上,“你烧了三十年窑,知道窑火最认什么——真。掺一点假,它就炸给你看。”
老陈低下头,手指抠着裤缝,一滴水落在泥地上。
罗令掏出手机,打开直播。镜头扫过满地碎片,又对准那几粒显眼的砂。
“各位,”他说,“昨晚我们队的陶坯全毁了。不是火控失误,不是天气问题,是有人在陶土里掺了粗砂。高温一烧,胎体撑不住,炸了。”
弹幕刷得慢,显然观众还没完全反应过来。
“现在离评委开窑还有三十六小时。我们没时间追究是谁干的,只有一件事能做——重做。”
他转身走向后院,掀开角落一口旧缸的盖子。缸里是昨晚从井底带回来的泥样,青灰色,黏性极强。
“龙眼土。”他说。
赵晓曼立刻接话:“《陶工十戒》里提过,‘窑心取泥,深三尺,色青如目,谓之龙眼。千年沉淤,火中成玉。’”
罗令点点头,拎起铁锹往窑底坑走去。坑不深,但泥层紧实,挖到半米下,土色转青,质地细腻如膏。他挖了一桶上来,倒进木槽。
“加糯米汁。”他说。
王二狗愣了:“生糯米?”
“煮烂,滤汁,混草木灰。”罗令把泥摊开,“三合土,古法固胎。砂石掺一次,我们换一次土。他们要拼速度,我们拼的是底子。”
赵晓曼已经去厨房熬糯米了。老陈站在窑口,看着他们忙,忽然开口:“火……我来控。”
罗令看了他一眼:“你不怕再炸一次?”
“怕。”老陈嗓音哑了,“可我更怕烧一辈子窑,最后烧出个贼来。”
罗令没再多说,递给他一张纸,上面是昨晚闭眼时在残玉梦境里看到的火候图——三停三燃,每段升温间隔、降温时长都标得清楚。
“按这个来。”
老陈接过纸,手有点抖,但眼神稳了。
陶坊里忙起来。王二狗负责筛泥,赵晓曼调浆,罗令亲手揉胎。新坯子比原先薄半分,胎体更密,每一道弧线都按宋代官窑器型复刻。直播一直开着,网友看着他们从废墟里重新捏出陶坯,弹幕渐渐从质疑变成刷屏“撑住”。
天黑前,最后一块坯子入窑。罗令亲自封窑门,用黄泥和稻草混浆糊严实,不留一丝缝。
“火,”他对老陈说,“从今晚子时开始,第一燃,两刻钟,然后停火,闷十二个时辰。之后再燃,再停。三轮。”
老陈点头,把火把递给他。
罗令没接,只说:“你来。窑火认人。”
老陈咬了咬牙,接过火把,蹲到窑口。
火光映在他脸上,窑膛渐渐升温,整个山坡都被暖光托着。罗令坐在窑边,手搭在残玉上。梦里的画面又来了——先民蹲在窑前,用竹筒测温,嘴里念着:“火不过三,胎不过夜,心不过贪。”
他睁开眼,看着窑口升腾的热气,没说话。
一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评委组到了。赵崇俨也在,穿了件深灰唐装,手里端着茶杯,站在窑口外,笑了一声:“连夜重烧?罗老师,你当窑火是电饭煲?”
没人理他。
老陈打开窑门,蒸汽扑出来,带着高温的湿气。众人屏息,等着冷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半小时后,罗令戴上厚布手套,伸手进去,取出第一件陶杯。
他走到阳光下,举起杯子。
光从杯壁透过去,胎体泛青,纹理如丝,像一整块凝住的玉。
评委拿过杯子,对着光看,又用仪器测密度。另一人取出赵崇俨队的陶器——表面光亮,釉色均匀,可一敲,声音发闷,再一照,内壁布满细裂。
“胎体含砂,抗裂性不足三成。”评委宣布,“罗令队作品,胎质致密,透光均匀,烧结度达标,符合宋代官窑技术标准。”
赵崇俨脸色变了。
他走过去,抓起自己队的陶杯,猛地往地上一摔。
“啪”一声,碎片四溅。
有人拍照,有人录像。网友立刻截了图,配上字:“专家破防实录。”
罗令把杯子放回木架,拍了拍手上的灰。
“火不说谎。”他说,“你掺砂,它就炸;你用心,它就亮。”
赵崇俨盯着他,半天没说话。最后冷笑一声,转身就走。
人群散了些,王二狗捡起一块碎陶,看了看,扔了:“就这水平,还好意思砸?”
老陈还在窑口,蹲着检查窑膛。他忽然喊了声:“罗令!”
罗令走过去,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窑底角落,一块烧裂的旧砖下,压着半袋没用完的砂。袋子上印着外地建材厂的名,标签还没撕。
赵晓曼走过来,拍了张照。
罗令没动,只低头看着那袋砂。
窑火还在烧,余温烫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