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个工作名额-《重生六零:供销采购员的逆袭人生》

  晚饭的饭桌上,谁也没了胃口。

  李红霞的眼睛红肿得像两个核桃,她不敢抬头看丈夫和弟弟,只是机械地给两个孩子夹着菜,自己一口也吃不下。

  那碗平日里觉得香甜的红薯粥,此刻在她嘴里,却比黄连还苦。

  她心里又愧又怕,觉得是自己和孩子拖累了这个家,打破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

  林卫东更是像丢了魂一样,端着碗半天没动一下筷子。

  他那双已经习惯了跟冰冷钢铁打交道的大手,此刻却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他看着妻子苍白的脸,看着一双儿女茫然的眼神,心里像被刀割一样。

  好不容易才把他们从乡下那个看不到头的苦日子里接出来,这才过了几天能吃饱饭、有盼头的安稳日子,难道就又要让他们回去受苦?

  他恨自己没本事,恨自己只是个刚进厂的工人,连自己的家都护不住。

  “都怪我……都怪我没本事……”

  他翻来覆去,就念叨着这么一句话,声音充满了无力和自责。

  铁蛋和妞妞似乎也感觉到了家里的气氛不对,不敢像往常一样吵闹。

  铁蛋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粥,时不时地抬头,怯生生地看一眼低头抹泪的妈妈,又看看一脸愁苦的爸爸。

  妞妞更是直接钻进了李红霞的怀里,小手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襟,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把小脸埋在妈妈怀里,肩膀一耸一耸的。

  “行了!”

  林卫家把手里的筷子重重地往桌上一放,发出“啪”的一声脆响,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闷。

  “一个个都哭丧着脸干什么?天还没塌下来呢!”

  他的声音不大,但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力量,让林卫东和李红霞都愣住了,连妞妞的抽泣都止住了,睁着一双泪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他。

  “三弟,你……”

  “哥,嫂子,你们听我说。”

  林卫家看着他们,眼神坚定。

  “哭解决不了问题,叹气也解决不了问题。王主任是按政策办事,咱们跟她吵,跟她闹,都没用。现在最要紧的是想办法。”

  “能有啥办法?”林卫东一脸的绝望。

  “三天时间,咱们能怎么办?总不能真让你嫂子和孩子们再回乡下去吧?好不容易才出来……”

  “当然不能回去!”

  林卫家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

  “嫂子和孩子们,必须留在城里!不但要留下,还要留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说完他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两步,脑子里飞快地转着。

  他知道这件事硬碰硬肯定不行。

  唯一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嫂子和孩子们的身份问题。

  必须得是一份正式的、能转户口的国家工人岗位!

  可是在1960年这个节骨眼上,工作岗位比粮食还金贵,一个扫大街的临时工都有几十上百人抢,想给嫂子一个农村妇女找个正式工,谈何容易?

  三天时间,太短了。

  林卫家在心里,把所有能动用的关系,都过了一遍。

  供销社?不行,社里一个萝卜一个坑,根本没有多余的岗位。

  机械厂?更不可能,大哥自己都还是个学徒。

  他想来想去,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人,一个消息最灵通、路子最广的人——供销社百货柜台的组长,周秀芹周大姐!

  周大姐在供销社干了十几年,是县城里的“老人”了,三教九流都认识,谁家有点什么事,都瞒不过她的耳朵。

  这事儿找她打听,准没错。

  第二天一大早,林卫家起了个大早。

  他先找到了正在家里准备吃早饭的大哥。

  “哥,你今天请个假,哪儿也别去,就在家陪着嫂子和孩子。剩下的事交给我。”

  林卫东看着弟弟那双沉稳的眼睛,心里那团乱麻似乎也安定了一些。

  他知道这个三弟总有办法。

  林卫家骑着车,直奔供销社而去。

  他没有先去办公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一楼的营业大厅。

  此时刚开门,柜台前没什么顾客。

  周秀芹正拿着个鸡毛掸子,有气无力地掸着货架上那几个孤零零的搪瓷盆。

  “周大姐!”

  林卫家快步走了过去,脸上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焦急和诚恳。

  “哟,卫家这么早啊。咋了这是?火烧眉毛了?”

  周秀芹看他脸色不对,有些意外。

  林卫家把她拉到柜台的角落,压低声音,把昨天街道办上门的事,一五一十地,都跟周秀芹学了一遍。

  “周大姐您也知道,我哥那个人老实巴交的,刚进城就指望一家人能团团圆圆。这要是把我嫂子和孩子赶回去了,他那班也上不安心了。”

  “所以我想来想去唯一的法子,就是看能不能给我嫂子也在城里找个活儿干。只要有个接收单位,哪怕是临时的,街道办那边才好说话。”

  周秀芹听完,也是一脸的愤愤不平。

  她拍了拍柜台,“卫家,你别急,这事儿大姐帮你打听打听。”

  她也是个热心肠,加上林卫家平时会来事,经常帮她搭把手,她也愿意帮这个忙。

  周秀芹托着下巴,眯着眼睛,在脑子里把县城里各个单位的熟人都过了一遍,嘴里小声地嘀咕着:

  “食品厂?不行,他们今年一个招工名额都没有。被服厂?也不行……”

  林卫家在一旁紧张地等着,大气都不敢出。

  忽然,周秀芹一拍手。

  “有了!”

  她看着林卫家,压低声音说道:“工作是不好找。不过……我倒是想起个事儿。”

  她往四周看了看,声音放得更低了。

  “纺织厂洗纱车间的王大妈,你听说过没?她男人前年工伤没了,就一个儿子,前阵子刚参军走了。她自己身体也不好,有老寒腿准备今年提前病退了。”

  林卫家的心,猛地一跳!

  “按政策,她的岗位是可以子女顶替的。可她儿子当兵走了,这名额就空下来了。”

  周秀芹继续说道,“我听说啊,她那几个沾亲带故的,都盯着这个岗位呢。王大妈那个人,耳根子软,正为这事儿发愁,怕给了这个得罪那个。”

  林卫家瞬间就明白了周秀芹话里的意思。

  “大姐……”

  “你先别说话。”周秀芹打断他。

  “这事儿,明着来肯定不行。但咱们可以绕个弯子。你嫂子不是姓李吗?王大妈娘家也姓李。

  咱们就说,你嫂子是王大妈娘家那边出了五服的远房侄女。这关系远是远了点,但总归是沾着亲。

  王大妈要是点头了,报到厂里去,人事科那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儿就有门儿!”

  在这个年代,这种操作虽然不完全合规,但只要双方都认可,单位领导又不想多事,往往就能办成,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可是……王大妈那边……”

  “这就要看你的诚意了。”

  周秀芹看着他。

  “王大妈现在最愁的,是自己退休后,手里没点活钱,日子不好过。她那些亲戚,一个个都是空手套白狼,只想占便宜。”

  “我明白!我明白!”林卫家连连点头。

  他知道,这是到了该下血本的时候了。

  一个正式工的岗位,在这个年代,就是一家人的命根子,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