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9日,星期四。
在嘉禾的《杀手壕》以及陈启的《僵尸先生》宣传过3天后,一条重磅消息将两部戏的宣传紧急打断。
港岛专攻财经领域的《信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
——怡和洋行正式对九龙仓发起收购!
消息一出,整个港岛的资本市场为之震动。
全港无论是报业还是电视台都纷纷报道着这一条消息!
怡和提出收购方案:以一股置地公司的股票,外加一股债券,合计市值约100港元,换取一股九龙仓的股票。
几乎所有圈内人都心知肚明,这是怡和趁着九龙仓的大股东、港岛船王包于刚远赴欧洲出差之际,发动的闪电突袭。
早在七十年代末,包于刚就预见到了航运业可能出现的衰退。
包于刚决心将事业的重心,从海上航运转向陆地地产。
这就是包于刚后世着名的 “弃舟登陆” 战略。
早在1978年,包于刚就在华人商界另一位巨头李加城的帮助下,开始暗中吸纳九龙仓的股票。
两年时间,他的持股比例已悄然攀升至30%,一举超过了怡和洋行,成为九龙仓最大的单一股东。
怡和就是趁着包于刚出差这段时间,发动了闪电收购战,意图从包于刚手中,夺回九龙仓的控制权。
6月22日,星期天。
远在欧洲的包于刚接到消息,当机立断中断了所有行程,乘坐飞机,火速返港。
脚一踏上港岛土地,他便做出了震惊全港的决定:
——以每股105港元的现金,全面反收购九龙仓股票!
这个价格,不仅比怡和的“股票 债券”方案高出5港元,
更重要的是,“现金”两个字,在资本市场拥有着无可比拟的诱惑力。
股票和债券未来价值几何尚有变数,而现金,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陈启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最新的报纸,看到包于刚反击的消息,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为了这次布局,他几乎将所有资金都投了进去,甚至后面永生唱片后续的个人分红,都通过汇丰银行的杠杆加了进去。
前前后后,总投入接近3000万港币。
在林卓莹和三位操盘手的努力下,平均买入价被控制在45港币左右,
最终持有的股份,占到了九龙仓总股本的0.67%。
原本陈启还想着包船王会不会亲自打电话联系自己,收购这部分股份,也好搭上这段标志华人资本崛起的历史。
结果打电话给林卓莹一问,才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包船王虽然在周日这天仓促应战,但人家不是看不上这点股份,而是根本没必要联系。
这场战役争分夺秒,核心是确保各大经纪行和金融机构渠道畅通,快速吸纳市场上的所有抛盘,
哪有多余精力去主动联系一个个分散的小股东?
如果陈启股份超过了5%,别说包于刚的电话了,就算是怡和电话早就打进来了,还需要你来问。
陈启自嘲地笑了笑。
自己也可以主动去联系包于刚的团队,不过万一对方正忙于关键的收购操作联系不上,到时候时间一过,那损失可是自己的钱。
...
第二天,陈启坐着高战开的车,再次来到汇丰银行。
林卓莹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看到陈启的奔驰车停下,她快步上前,亲自为陈启拉开车门。
她的眼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钦佩。
八个月前,当陈启固执地要将几千万资金投入九龙仓时,她和沈月生经理还心存疑虑。
可谁能想到,仅仅八个月过去,股价直接翻倍,回报率高达惊人的133.33%!
这种神来之笔般的精准预判,让她对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小的男人,生出了些敬畏。
“陈生,这边请。”林卓莹带着陈启进了贵宾理财厅。
刚进门,一个身影见了,赶忙凑了过来,脸上堆满热情的笑容:
“陈生!您来了!”
是那个何永明。林卓莹不悦地皱了皱眉。
她还记得陈启第一次来买九龙仓,前脚刚走,这个何永明后脚就在她面前阴阳怪气地嘲讽,说什么“大陆仔乱买股票,也不怕破产”。
现在看到陈启赚了大钱,又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屁颠屁颠地凑了上来。
也难怪何永明如此殷勤。
虽然他不知道陈启到底赚了多少,但几千万还是知道的,这次一旦卖掉所有股票,即便扣除汇丰的杠杆本息,陈启起码也是半个亿的资金了。
这么大一笔资金,哪个股票经理人不眼红心跳?
何永明此刻心里满是懊悔。
陈启要是拿10万港币赚20万,回报率200%,在他们这些见惯了大钱的人眼里,不过是小打小闹。
但陈启这可是几千万级别的本金,盈利翻倍!
这种体量的资金运作,整个港岛都找不出几个。
要是这笔成绩是他何永明的,他早就炫耀的人尽皆知了,到时候还会缺客户?
陈启看了他一眼,疑惑道:“你是?”
何永明连忙递上自己的名片,腰都快弯成了九十度:
“陈生您好,我是汇丰证券部的何永明!”
说完,他迫不及待地开门见山道:“陈生,是这样,我知道您手上持有不少九龙仓的股票。”
“我可以直接帮您搭线,推荐给怡和那边,以每股105港币的现金价出售。”
他自信满满地看着陈启,相信没人能拒绝这种唾手可得的便利。
毕竟陈启自己通过股市抛售,需要时间。
而直接卖给收购方,则可以瞬间完成交易。
“何永明!”林卓莹俏脸一沉,“你这是什么意思?”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
何永明这种做法,已经是赤裸裸的内部抢客户,严重破坏了规矩。
何永明却满不在乎地笑呵呵道:“阿莹,我只是为陈生提供一个更便捷选择而已,有什么问题吗?”
“再讲,陈生好似未同你签全权委托协议吧?严格来讲,他还不算是你的专属客户噢?”
一句话,把林卓莹堵得哑口无言,气得小脸通红。
陈启倒是没生气,饶有兴致地看着何永明。
按理说,在这个年代,港岛的华人商界多少还有些抱团取暖的意识。
像李加城、船王这些顶级豪门,平日里虽然竞争不断,
但涉及到对抗英资财团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多少也会有些同气连枝的意味。
陈启好奇问道:“为什么要卖给怡和?”
何永明笑道:“陈生,说句不好听的,您这点股份,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卖给谁不是卖呢?我刚好和怡和那边的人比较熟,能帮您省去不少麻烦!”
陈启听懂了。
看来这小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事不关己,便毫无立场。
虽然陈启自己也常以利益为重,但他偏偏又是个双标主义者。
我可以这么做,但见到有别人在自己面前这么干,就会让他心里极度不爽。
更何况,在金融这个名利场,跟这种自私的“聪明人”合作,哪天被他卖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在嘉禾的《杀手壕》以及陈启的《僵尸先生》宣传过3天后,一条重磅消息将两部戏的宣传紧急打断。
港岛专攻财经领域的《信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
——怡和洋行正式对九龙仓发起收购!
消息一出,整个港岛的资本市场为之震动。
全港无论是报业还是电视台都纷纷报道着这一条消息!
怡和提出收购方案:以一股置地公司的股票,外加一股债券,合计市值约100港元,换取一股九龙仓的股票。
几乎所有圈内人都心知肚明,这是怡和趁着九龙仓的大股东、港岛船王包于刚远赴欧洲出差之际,发动的闪电突袭。
早在七十年代末,包于刚就预见到了航运业可能出现的衰退。
包于刚决心将事业的重心,从海上航运转向陆地地产。
这就是包于刚后世着名的 “弃舟登陆” 战略。
早在1978年,包于刚就在华人商界另一位巨头李加城的帮助下,开始暗中吸纳九龙仓的股票。
两年时间,他的持股比例已悄然攀升至30%,一举超过了怡和洋行,成为九龙仓最大的单一股东。
怡和就是趁着包于刚出差这段时间,发动了闪电收购战,意图从包于刚手中,夺回九龙仓的控制权。
6月22日,星期天。
远在欧洲的包于刚接到消息,当机立断中断了所有行程,乘坐飞机,火速返港。
脚一踏上港岛土地,他便做出了震惊全港的决定:
——以每股105港元的现金,全面反收购九龙仓股票!
这个价格,不仅比怡和的“股票 债券”方案高出5港元,
更重要的是,“现金”两个字,在资本市场拥有着无可比拟的诱惑力。
股票和债券未来价值几何尚有变数,而现金,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陈启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拿着最新的报纸,看到包于刚反击的消息,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为了这次布局,他几乎将所有资金都投了进去,甚至后面永生唱片后续的个人分红,都通过汇丰银行的杠杆加了进去。
前前后后,总投入接近3000万港币。
在林卓莹和三位操盘手的努力下,平均买入价被控制在45港币左右,
最终持有的股份,占到了九龙仓总股本的0.67%。
原本陈启还想着包船王会不会亲自打电话联系自己,收购这部分股份,也好搭上这段标志华人资本崛起的历史。
结果打电话给林卓莹一问,才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包船王虽然在周日这天仓促应战,但人家不是看不上这点股份,而是根本没必要联系。
这场战役争分夺秒,核心是确保各大经纪行和金融机构渠道畅通,快速吸纳市场上的所有抛盘,
哪有多余精力去主动联系一个个分散的小股东?
如果陈启股份超过了5%,别说包于刚的电话了,就算是怡和电话早就打进来了,还需要你来问。
陈启自嘲地笑了笑。
自己也可以主动去联系包于刚的团队,不过万一对方正忙于关键的收购操作联系不上,到时候时间一过,那损失可是自己的钱。
...
第二天,陈启坐着高战开的车,再次来到汇丰银行。
林卓莹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看到陈启的奔驰车停下,她快步上前,亲自为陈启拉开车门。
她的眼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钦佩。
八个月前,当陈启固执地要将几千万资金投入九龙仓时,她和沈月生经理还心存疑虑。
可谁能想到,仅仅八个月过去,股价直接翻倍,回报率高达惊人的133.33%!
这种神来之笔般的精准预判,让她对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小的男人,生出了些敬畏。
“陈生,这边请。”林卓莹带着陈启进了贵宾理财厅。
刚进门,一个身影见了,赶忙凑了过来,脸上堆满热情的笑容:
“陈生!您来了!”
是那个何永明。林卓莹不悦地皱了皱眉。
她还记得陈启第一次来买九龙仓,前脚刚走,这个何永明后脚就在她面前阴阳怪气地嘲讽,说什么“大陆仔乱买股票,也不怕破产”。
现在看到陈启赚了大钱,又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屁颠屁颠地凑了上来。
也难怪何永明如此殷勤。
虽然他不知道陈启到底赚了多少,但几千万还是知道的,这次一旦卖掉所有股票,即便扣除汇丰的杠杆本息,陈启起码也是半个亿的资金了。
这么大一笔资金,哪个股票经理人不眼红心跳?
何永明此刻心里满是懊悔。
陈启要是拿10万港币赚20万,回报率200%,在他们这些见惯了大钱的人眼里,不过是小打小闹。
但陈启这可是几千万级别的本金,盈利翻倍!
这种体量的资金运作,整个港岛都找不出几个。
要是这笔成绩是他何永明的,他早就炫耀的人尽皆知了,到时候还会缺客户?
陈启看了他一眼,疑惑道:“你是?”
何永明连忙递上自己的名片,腰都快弯成了九十度:
“陈生您好,我是汇丰证券部的何永明!”
说完,他迫不及待地开门见山道:“陈生,是这样,我知道您手上持有不少九龙仓的股票。”
“我可以直接帮您搭线,推荐给怡和那边,以每股105港币的现金价出售。”
他自信满满地看着陈启,相信没人能拒绝这种唾手可得的便利。
毕竟陈启自己通过股市抛售,需要时间。
而直接卖给收购方,则可以瞬间完成交易。
“何永明!”林卓莹俏脸一沉,“你这是什么意思?”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
何永明这种做法,已经是赤裸裸的内部抢客户,严重破坏了规矩。
何永明却满不在乎地笑呵呵道:“阿莹,我只是为陈生提供一个更便捷选择而已,有什么问题吗?”
“再讲,陈生好似未同你签全权委托协议吧?严格来讲,他还不算是你的专属客户噢?”
一句话,把林卓莹堵得哑口无言,气得小脸通红。
陈启倒是没生气,饶有兴致地看着何永明。
按理说,在这个年代,港岛的华人商界多少还有些抱团取暖的意识。
像李加城、船王这些顶级豪门,平日里虽然竞争不断,
但涉及到对抗英资财团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多少也会有些同气连枝的意味。
陈启好奇问道:“为什么要卖给怡和?”
何永明笑道:“陈生,说句不好听的,您这点股份,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卖给谁不是卖呢?我刚好和怡和那边的人比较熟,能帮您省去不少麻烦!”
陈启听懂了。
看来这小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事不关己,便毫无立场。
虽然陈启自己也常以利益为重,但他偏偏又是个双标主义者。
我可以这么做,但见到有别人在自己面前这么干,就会让他心里极度不爽。
更何况,在金融这个名利场,跟这种自私的“聪明人”合作,哪天被他卖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