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江东丹徒
---
吴国公府邸笼罩在厚重的素白之下,白幡在初夏微醺的风中无声飘荡。丹徒城外十里长亭,旌旗半垂,甲士肃立。新任吴国公孙权,身披麻衣孝服,头戴素冠,在左都督周瑜、长史张昭及一众江东重臣的簇拥下,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晋国储君。
车驾仪仗如长龙般自官道尽头缓缓行来。两千羽林铁骑,人马俱披玄甲,在阳光下折射出冷硬的寒光,沉默的行进带着碾碎一切的威压。当那辆驷马玄盖、饰有晋国龙纹徽记的安车停稳,车帘掀起,身着玄端礼服、神情肃穆的晋国世子王湛,携一身缟素、面色苍白如雪的世子妃孙仁步下车辇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孙权快步上前,对着王湛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刻意压抑的悲痛与诚挚:“仲谋(孙权表字)率江东文武,恭迎晋国世子、世子妃大驾!家兄骤逝,山河同悲,蒙世子不辞千里,亲临吊唁,仲谋及江东上下,铭感五内!”他抬起头,目光与王湛相接,那年轻的面庞上,悲伤之下是竭力维持的沉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王湛郑重还礼,声音清朗而沉痛:“仲谋兄节哀。吴国公(孙策)英雄盖世,天妒英才,遽然薨逝,实乃天下共殇。父王闻讯,悲痛莫名,罢朝三日,钟鸣长安。今遣湛与仁儿,代父王亲临,聊表哀思,亦慰吴国太、夫人及仲谋兄丧亲之痛。”他侧身,轻轻扶住因悲恸而身形微晃的孙仁。孙仁望着眼前熟悉的城门,兄长的音容笑貌瞬间涌上心头,泪水夺眶而出,呜咽着唤了一声:“仲谋哥哥……”便泣不成声。
孙权眼中亦泛起泪光,上前一步,轻拍孙仁手臂,声音哽咽:“仁儿妹妹,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一声“妹妹”,一声“回来”,带着血缘的亲近,瞬间拉近了因政治而略显疏离的距离。周瑜、张昭等重臣亦上前见礼,气氛在哀伤与庄重中,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随后的吊唁仪式,在吴国公府肃穆的灵堂内进行。王湛代表晋国公王康,依最高诸侯之礼,献上三牲太牢、玉璧九双、帛千匹、金千斤、粟米三千斛,以及那百领精甲、千件刀矛。他在孙策灵柩前,诵读王康亲笔所书的祭文,言辞恳切,追述孙策扫平江东、雄视荆襄的功业,痛惜其英年早逝,盛赞其“气贯长虹,虽陨犹雄”,并代表晋国重申“孙王盟好,坚如磐石,共御外侮,永以为誓”的立场。王湛的举止,沉稳庄重,哀思真挚,无可挑剔。
孙仁则扑倒在兄长灵前,抚棺痛哭,几度昏厥,其情其景,令在场江东旧臣无不掩面垂泪。王湛始终守在一旁,低声抚慰,尽显夫妻情深与对孙氏的敬重。
吊唁毕,王湛与孙仁又入内堂拜见吴国太。面对这位骤然丧子的老妇人,王湛执子侄礼甚恭,言辞恳切。孙仁更是跪伏于祖母膝前,哀哀哭泣。吴国太老泪纵横,拉着孙仁的手,又对王湛温言抚慰,言及“仁儿得此良婿,伯符在天之灵,亦当欣慰”,言语间对王湛这位孙氏女婿的认可,溢于言表。
随后,在孙权、周瑜的陪同下,王湛又特意去见了被封为会稽侯的孙绍。十三岁的少年,身着侯爵礼服,身形单薄,眼神中带着惊惶与迷茫,在威严的兄长与陌生的姐夫面前,显得局促不安。王湛温言勉励,赠以名贵玉佩、典籍,言“绍弟年少,当勤学修德,不负吴国公血脉”,姿态温和而不失尊长之风。孙权看在眼中,紧绷的神经似乎也放松了一丝。
---
明面上的哀悼与礼仪告一段落,暗中的棋局随即铺开。在礼曹掾孙乾这位老练外交家的精心安排下,王湛以“世子哀思吴国公,欲访江东俊杰以慰心怀”、“世子妃思乡,欲见故旧”等名目,开始了对江东世家大族的密集拜访。孙乾长袖善舞,言辞机敏,王湛则以其储君身份与不卑不亢、温润如玉的谈吐,赢得了不少江东士人的好感。
明访顾、陆、朱、张等吴郡顶级门阀,王湛感受到的是表面的恭敬与深沉的审慎。顾雍(时任吴郡太守)老成持重,言谈滴水不漏;陆绩博学多才,却只论经史;朱桓、张温等年轻一辈,虽不乏才气,然谈及天下大势,皆语焉不详,或言“江东新丧,当以守成为要”,或言“唯吴侯(孙权)、周都督马首是瞻”。这些根深蒂固的一流大族,如同千年古树,盘根错节于江东沃土,对新主孙权尚在观望,对远来的晋国世子,更是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距离。他们更在意的是家族在江东的根基与利益,进取之心,确如王康所料,已然淡薄。
然而,当王湛与孙乾将目光投向那些次一等、或是在孙策时代遭受压制、或因各种原因未得重用的世族豪强时,暗流开始涌动。
在军情司江东站(潜伏于商队、驿馆之中)秘密提供的精准情报指引下,王湛的“偶遇”和孙乾的“牵线搭桥”变得极具针对性。
吴郡钱塘全氏:家主全柔(时任会稽东部都尉),其家族在孙策统一江东过程中曾遭兵锋波及,虽得任用,但始终未入核心。其子全琮,年方二十,英气勃勃,弓马娴熟,尤好水战,曾于巢湖剿匪时崭露头角,然因非淮泗旧部,仅任军司马。王湛在一次“慰问阵亡将士遗属”的活动中,“巧遇”全琮。谈及巢湖水战,全琮对水文、风向、接舷战的见解令王湛眼前一亮。孙乾随后以“探讨剿匪安民”之名邀全柔父子赴宴,席间全柔隐晦表达了家族在江东的“不易”,全琮则对晋国北逐胡虏、经略西域的功业流露出向往。王湛许以“他日若有机缘,必当重用”之诺,孙乾则送上河西良驹两匹、精甲一副。全琮目光灼灼,全柔默然颔首。
吴郡乌程沈氏:家主沈衍,其家族产业多在太湖,以造船、渔盐起家,孙策为筹措军资,曾强力征收其船坞、盐场,虽事后补偿,芥蒂已生。其族人沈宪、沈友,皆通文墨,尤精舟楫制造、水道测量。王湛借“观览江东造船之盛”之名,由军情司安排的“向导”引荐,参观沈氏船坞。沈宪、沈友作陪,对船舶结构、吃水、抗浪、水炮(投石机)在船上的应用,侃侃而谈,见解独到。王湛赞其“大才”,孙乾则私下向沈衍表达了晋国对“工巧之才”的渴求与厚待,暗示晋国正在组建强大的水师,亟需此等专才。沈衍沉吟良久,最终道:“犬子不才,若世子不弃,愿遣其随行,赴长安游学增广见闻。”沈宪、沈友躬身领命。
豫章鄱阳陶氏:家主陶基,其家族地处赣水之滨,多受山越袭扰,对孙氏政权依赖又不满其征发。其子陶丹,勇力过人,熟稔鄱阳湖复杂水道,擅操舟,现任水军军侯。王湛在周瑜举行的水军操演观礼后,“偶遇”负责外围警戒的陶丹。闲聊中,陶丹对鄱阳湖各处暗流、浅滩、伏波地了如指掌,对如何利用芦苇荡设伏、火攻敌船颇有心得。孙乾随后以“世子喜闻地方风物”为由,邀陶丹讲述鄱阳风土人情,席间“不经意”提及晋国亦有大河,正需熟谙湖沼水战之将才。陶丹年轻气盛,闻言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陶基闻讯,默许了儿子的选择。
会稽山阴贺氏:家主贺齐(时任会稽南部都尉,以镇压山越闻名),性情刚直,与周瑜为首的淮泗将领集团素有微妙隔阂。其子贺达,颇有勇略,现任水军别部司马,然因父亲缘故,升迁受阻。王湛在孙乾安排下,于一次“世家子弟骑射雅集”中,对贺达的武艺大加赞赏。私下交谈,贺达对父亲在江东处境多有郁结,言谈间流露出对晋国“唯才是举”风气的向往。王湛当即表示:“贺都尉威震山越,令郎(指贺达)少年英杰,皆国家栋梁。若至长安,家父必倒履相迎!”孙乾适时送上重礼(上好横刀十柄,精铁甲五领),贺达感激拜谢。贺齐虽未明言,但默许了儿子与晋国世子的交往。
其他:如会稽何氏(何定,精于水寨营造)、丹阳纪氏(纪亮,通晓长江中游水文)、会稽周氏旁支(周靖,其族叔周昕、周昂曾与孙策为敌,家族被打压,通晓海潮)等家族,亦在军情司穿针引线和孙乾的纵横捭阖下,或遣子弟(如何定、纪亮、周靖),或表露投效之意。这些人,或才具不凡而不得志,或因家族历史与孙氏有隙,或单纯欲攀附晋国这棵参天大树,所求不过一个施展抱负、光耀门楣的机会。
水师,是王湛此行重中之重。直接招揽周瑜嫡系或高阶将领,无异于火中取栗,必遭孙权、周瑜雷霆反击。王湛与孙乾商议后,将目标精准锁定在那些身处中下层、却展露头角、非核心圈子的年轻武官身上。
---
丁奉(字承渊):此时仅为水师军侯,隶属蒋钦部曲。出身寒微,以骁勇善战、不避矢石着称,尤擅率小股精锐乘快船突袭敌寨。军情司密报称其性情耿直,常因出身受同僚排挤。王湛借“观水师操演,慰劳将士”之名,亲临蒋钦水寨。在孙乾巧妙安排下,于一场模拟接舷战演练后,“偶遇”并“嘉勉”了表现突出的丁奉,赠以精锻横刀一口、金饼十枚。交谈间,王湛敏锐捕捉到丁奉眼中对“北地铁骑纵横”的向往以及对“唯才是举”的晋国军制的隐约好奇。虽未明言招揽,但种子已然埋下。
潘璋(字文珪):时任别部司马,在吕蒙麾下。此人胆大心细,尤擅侦察、缉捕、敌后渗透等“脏活”,但也因此颇受正统将领非议。王湛通过军情司线人,得知潘璋好酒,且因一次任务失利正受申饬,郁郁不得志。孙乾安排了一场看似随意的酒肆“偶遇”。席间,王湛不谈招揽,只言北疆风光、晋军功勋制度之公平、赏罚之严明,尤其提及“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我晋国法度,唯功是论,不避微末”。潘璋虽未多言,但眼中异彩连连,临别时对王湛深深一揖,意味深长。
---
夜,丹徒驿馆深处,书房灯火通明。厚重的帷幕隔绝了外界,室内仅有王湛、王汴、王漳三兄弟及心腹孙乾。
王汴(羽林左营校尉)正兴奋地清点着名册:“大哥,此行收获颇丰啊!丁奉、潘璋、全琮、陶丹、贺达,皆是将种!沈宪、沈友、何定、纪亮、周靖,亦各有所长!还有那些愿随行‘游学’的士族子弟,不下二十人!父王交代的差事,咱们算是超额完成了!”
王漳(羽林右营校尉)也难掩喜色,低声道:“那全琮,我观其步态眼神,是块好料子。陶丹说起鄱阳湖里的门道,眼睛都在放光。这些人,稍加打磨,必是我晋国水师未来的栋梁!”
孙乾抚须微笑,眼中闪烁着老谋深算的光芒:“世子此行,恩威并施,礼贤下士,尽得江东世族之心。此等手腕气度,颇有主公当年之风!老臣在此,恭贺世子了!”
王湛却无多少喜色,他坐在案后,烛光映着他沉静的面容。他轻轻摇头,将手中一份记录着顾、陆、朱、张等族今日动态的密报放下,声音平缓而清醒:“孙公莫要取笑。世家豪强于乱世之中,犹如墙头之草,惯行狡兔三窟之策,两边下注,各效其主,本是常态。此乃生存之道,无关忠义。”
他拿起那份记录着投效者名单的帛书,手指轻轻划过上面的名字:“观今日投效之士族豪强,全氏、沈氏、陶氏、贺氏……或在孙氏治下郁郁不得志,或因旧怨难消,或见我晋国势大难挡,欲寻一飞冲天之阶。然,”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皆非江东真正的一流门阀!顾、陆、朱、张,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今日拜访,顾元叹(顾雍)闭门谢客,只遣一子以礼相待;陆公纪(陆绩)托病不出;朱君理(朱治)、张惠恕(张温)言辞恭谨,却滴水不漏,对新君孙权并无微词,更无半分亲近我晋国之意!此等门阀,其根基、利益已与孙氏江东深深绑定,岂会轻易改换门庭?他们的沉默,本身就是对孙权最大的支持!”
王湛的分析冷静而透彻,王汴、王漳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露出深思之色。
“孙权此人,”王湛继续道,眼中带着评估,“年岁虽轻,然观其应对,沉静隐忍,处事周密。先兄骤亡,他能迅速稳定局面,令张昭总理内政,周瑜执掌军权,淮泗旧将与江东大族虽各有心思,却未生大乱。顾、陆等族的态度,便是明证!其手段,不可小觑。”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丹徒城中零星的灯火,语气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然,猛虎已逝,守户之犬虽能护院,却难再啸傲山林。江东门阀盘根错节,彼此牵制,内耗不休。孙权纵有手段,亦需耗费大量心力于此等平衡掣肘之中。其志,其力,恐怕终将被这江东的泥沼所困,一心求稳偏安,难复其兄席卷天下之雄心。日后……”王湛微微摇头,“恐难有大作为矣。”
书房内一时静默。孙乾眼中赞许之色更浓,王汴、王漳亦被兄长这番洞见所折服。
王湛转过身,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淡淡笑意:“幸而,此行不负父帅所托,于水师人才一事,终有所获。虽非周瑜、程普、黄盖那等擎天之柱,然此等精于实务、熟稔水战的年轻干才,假以时日,必能为我晋国水师注入勃勃生机!这,才是此行的根本!”
他拿起那份名单,目光再次扫过丁奉、潘璋、全琮、陶丹、贺达等人的名字,眼神坚定:“收拾行装,明日辞行。归程,当更谨慎!”江东的暗流与收获,已了然于胸。是时候,带着这些宝贵的“种子”,返回长安那片更广阔的天地了。
---
吴国公府邸笼罩在厚重的素白之下,白幡在初夏微醺的风中无声飘荡。丹徒城外十里长亭,旌旗半垂,甲士肃立。新任吴国公孙权,身披麻衣孝服,头戴素冠,在左都督周瑜、长史张昭及一众江东重臣的簇拥下,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晋国储君。
车驾仪仗如长龙般自官道尽头缓缓行来。两千羽林铁骑,人马俱披玄甲,在阳光下折射出冷硬的寒光,沉默的行进带着碾碎一切的威压。当那辆驷马玄盖、饰有晋国龙纹徽记的安车停稳,车帘掀起,身着玄端礼服、神情肃穆的晋国世子王湛,携一身缟素、面色苍白如雪的世子妃孙仁步下车辇时,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孙权快步上前,对着王湛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刻意压抑的悲痛与诚挚:“仲谋(孙权表字)率江东文武,恭迎晋国世子、世子妃大驾!家兄骤逝,山河同悲,蒙世子不辞千里,亲临吊唁,仲谋及江东上下,铭感五内!”他抬起头,目光与王湛相接,那年轻的面庞上,悲伤之下是竭力维持的沉稳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王湛郑重还礼,声音清朗而沉痛:“仲谋兄节哀。吴国公(孙策)英雄盖世,天妒英才,遽然薨逝,实乃天下共殇。父王闻讯,悲痛莫名,罢朝三日,钟鸣长安。今遣湛与仁儿,代父王亲临,聊表哀思,亦慰吴国太、夫人及仲谋兄丧亲之痛。”他侧身,轻轻扶住因悲恸而身形微晃的孙仁。孙仁望着眼前熟悉的城门,兄长的音容笑貌瞬间涌上心头,泪水夺眶而出,呜咽着唤了一声:“仲谋哥哥……”便泣不成声。
孙权眼中亦泛起泪光,上前一步,轻拍孙仁手臂,声音哽咽:“仁儿妹妹,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一声“妹妹”,一声“回来”,带着血缘的亲近,瞬间拉近了因政治而略显疏离的距离。周瑜、张昭等重臣亦上前见礼,气氛在哀伤与庄重中,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随后的吊唁仪式,在吴国公府肃穆的灵堂内进行。王湛代表晋国公王康,依最高诸侯之礼,献上三牲太牢、玉璧九双、帛千匹、金千斤、粟米三千斛,以及那百领精甲、千件刀矛。他在孙策灵柩前,诵读王康亲笔所书的祭文,言辞恳切,追述孙策扫平江东、雄视荆襄的功业,痛惜其英年早逝,盛赞其“气贯长虹,虽陨犹雄”,并代表晋国重申“孙王盟好,坚如磐石,共御外侮,永以为誓”的立场。王湛的举止,沉稳庄重,哀思真挚,无可挑剔。
孙仁则扑倒在兄长灵前,抚棺痛哭,几度昏厥,其情其景,令在场江东旧臣无不掩面垂泪。王湛始终守在一旁,低声抚慰,尽显夫妻情深与对孙氏的敬重。
吊唁毕,王湛与孙仁又入内堂拜见吴国太。面对这位骤然丧子的老妇人,王湛执子侄礼甚恭,言辞恳切。孙仁更是跪伏于祖母膝前,哀哀哭泣。吴国太老泪纵横,拉着孙仁的手,又对王湛温言抚慰,言及“仁儿得此良婿,伯符在天之灵,亦当欣慰”,言语间对王湛这位孙氏女婿的认可,溢于言表。
随后,在孙权、周瑜的陪同下,王湛又特意去见了被封为会稽侯的孙绍。十三岁的少年,身着侯爵礼服,身形单薄,眼神中带着惊惶与迷茫,在威严的兄长与陌生的姐夫面前,显得局促不安。王湛温言勉励,赠以名贵玉佩、典籍,言“绍弟年少,当勤学修德,不负吴国公血脉”,姿态温和而不失尊长之风。孙权看在眼中,紧绷的神经似乎也放松了一丝。
---
明面上的哀悼与礼仪告一段落,暗中的棋局随即铺开。在礼曹掾孙乾这位老练外交家的精心安排下,王湛以“世子哀思吴国公,欲访江东俊杰以慰心怀”、“世子妃思乡,欲见故旧”等名目,开始了对江东世家大族的密集拜访。孙乾长袖善舞,言辞机敏,王湛则以其储君身份与不卑不亢、温润如玉的谈吐,赢得了不少江东士人的好感。
明访顾、陆、朱、张等吴郡顶级门阀,王湛感受到的是表面的恭敬与深沉的审慎。顾雍(时任吴郡太守)老成持重,言谈滴水不漏;陆绩博学多才,却只论经史;朱桓、张温等年轻一辈,虽不乏才气,然谈及天下大势,皆语焉不详,或言“江东新丧,当以守成为要”,或言“唯吴侯(孙权)、周都督马首是瞻”。这些根深蒂固的一流大族,如同千年古树,盘根错节于江东沃土,对新主孙权尚在观望,对远来的晋国世子,更是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距离。他们更在意的是家族在江东的根基与利益,进取之心,确如王康所料,已然淡薄。
然而,当王湛与孙乾将目光投向那些次一等、或是在孙策时代遭受压制、或因各种原因未得重用的世族豪强时,暗流开始涌动。
在军情司江东站(潜伏于商队、驿馆之中)秘密提供的精准情报指引下,王湛的“偶遇”和孙乾的“牵线搭桥”变得极具针对性。
吴郡钱塘全氏:家主全柔(时任会稽东部都尉),其家族在孙策统一江东过程中曾遭兵锋波及,虽得任用,但始终未入核心。其子全琮,年方二十,英气勃勃,弓马娴熟,尤好水战,曾于巢湖剿匪时崭露头角,然因非淮泗旧部,仅任军司马。王湛在一次“慰问阵亡将士遗属”的活动中,“巧遇”全琮。谈及巢湖水战,全琮对水文、风向、接舷战的见解令王湛眼前一亮。孙乾随后以“探讨剿匪安民”之名邀全柔父子赴宴,席间全柔隐晦表达了家族在江东的“不易”,全琮则对晋国北逐胡虏、经略西域的功业流露出向往。王湛许以“他日若有机缘,必当重用”之诺,孙乾则送上河西良驹两匹、精甲一副。全琮目光灼灼,全柔默然颔首。
吴郡乌程沈氏:家主沈衍,其家族产业多在太湖,以造船、渔盐起家,孙策为筹措军资,曾强力征收其船坞、盐场,虽事后补偿,芥蒂已生。其族人沈宪、沈友,皆通文墨,尤精舟楫制造、水道测量。王湛借“观览江东造船之盛”之名,由军情司安排的“向导”引荐,参观沈氏船坞。沈宪、沈友作陪,对船舶结构、吃水、抗浪、水炮(投石机)在船上的应用,侃侃而谈,见解独到。王湛赞其“大才”,孙乾则私下向沈衍表达了晋国对“工巧之才”的渴求与厚待,暗示晋国正在组建强大的水师,亟需此等专才。沈衍沉吟良久,最终道:“犬子不才,若世子不弃,愿遣其随行,赴长安游学增广见闻。”沈宪、沈友躬身领命。
豫章鄱阳陶氏:家主陶基,其家族地处赣水之滨,多受山越袭扰,对孙氏政权依赖又不满其征发。其子陶丹,勇力过人,熟稔鄱阳湖复杂水道,擅操舟,现任水军军侯。王湛在周瑜举行的水军操演观礼后,“偶遇”负责外围警戒的陶丹。闲聊中,陶丹对鄱阳湖各处暗流、浅滩、伏波地了如指掌,对如何利用芦苇荡设伏、火攻敌船颇有心得。孙乾随后以“世子喜闻地方风物”为由,邀陶丹讲述鄱阳风土人情,席间“不经意”提及晋国亦有大河,正需熟谙湖沼水战之将才。陶丹年轻气盛,闻言热血沸腾,当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陶基闻讯,默许了儿子的选择。
会稽山阴贺氏:家主贺齐(时任会稽南部都尉,以镇压山越闻名),性情刚直,与周瑜为首的淮泗将领集团素有微妙隔阂。其子贺达,颇有勇略,现任水军别部司马,然因父亲缘故,升迁受阻。王湛在孙乾安排下,于一次“世家子弟骑射雅集”中,对贺达的武艺大加赞赏。私下交谈,贺达对父亲在江东处境多有郁结,言谈间流露出对晋国“唯才是举”风气的向往。王湛当即表示:“贺都尉威震山越,令郎(指贺达)少年英杰,皆国家栋梁。若至长安,家父必倒履相迎!”孙乾适时送上重礼(上好横刀十柄,精铁甲五领),贺达感激拜谢。贺齐虽未明言,但默许了儿子与晋国世子的交往。
其他:如会稽何氏(何定,精于水寨营造)、丹阳纪氏(纪亮,通晓长江中游水文)、会稽周氏旁支(周靖,其族叔周昕、周昂曾与孙策为敌,家族被打压,通晓海潮)等家族,亦在军情司穿针引线和孙乾的纵横捭阖下,或遣子弟(如何定、纪亮、周靖),或表露投效之意。这些人,或才具不凡而不得志,或因家族历史与孙氏有隙,或单纯欲攀附晋国这棵参天大树,所求不过一个施展抱负、光耀门楣的机会。
水师,是王湛此行重中之重。直接招揽周瑜嫡系或高阶将领,无异于火中取栗,必遭孙权、周瑜雷霆反击。王湛与孙乾商议后,将目标精准锁定在那些身处中下层、却展露头角、非核心圈子的年轻武官身上。
---
丁奉(字承渊):此时仅为水师军侯,隶属蒋钦部曲。出身寒微,以骁勇善战、不避矢石着称,尤擅率小股精锐乘快船突袭敌寨。军情司密报称其性情耿直,常因出身受同僚排挤。王湛借“观水师操演,慰劳将士”之名,亲临蒋钦水寨。在孙乾巧妙安排下,于一场模拟接舷战演练后,“偶遇”并“嘉勉”了表现突出的丁奉,赠以精锻横刀一口、金饼十枚。交谈间,王湛敏锐捕捉到丁奉眼中对“北地铁骑纵横”的向往以及对“唯才是举”的晋国军制的隐约好奇。虽未明言招揽,但种子已然埋下。
潘璋(字文珪):时任别部司马,在吕蒙麾下。此人胆大心细,尤擅侦察、缉捕、敌后渗透等“脏活”,但也因此颇受正统将领非议。王湛通过军情司线人,得知潘璋好酒,且因一次任务失利正受申饬,郁郁不得志。孙乾安排了一场看似随意的酒肆“偶遇”。席间,王湛不谈招揽,只言北疆风光、晋军功勋制度之公平、赏罚之严明,尤其提及“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我晋国法度,唯功是论,不避微末”。潘璋虽未多言,但眼中异彩连连,临别时对王湛深深一揖,意味深长。
---
夜,丹徒驿馆深处,书房灯火通明。厚重的帷幕隔绝了外界,室内仅有王湛、王汴、王漳三兄弟及心腹孙乾。
王汴(羽林左营校尉)正兴奋地清点着名册:“大哥,此行收获颇丰啊!丁奉、潘璋、全琮、陶丹、贺达,皆是将种!沈宪、沈友、何定、纪亮、周靖,亦各有所长!还有那些愿随行‘游学’的士族子弟,不下二十人!父王交代的差事,咱们算是超额完成了!”
王漳(羽林右营校尉)也难掩喜色,低声道:“那全琮,我观其步态眼神,是块好料子。陶丹说起鄱阳湖里的门道,眼睛都在放光。这些人,稍加打磨,必是我晋国水师未来的栋梁!”
孙乾抚须微笑,眼中闪烁着老谋深算的光芒:“世子此行,恩威并施,礼贤下士,尽得江东世族之心。此等手腕气度,颇有主公当年之风!老臣在此,恭贺世子了!”
王湛却无多少喜色,他坐在案后,烛光映着他沉静的面容。他轻轻摇头,将手中一份记录着顾、陆、朱、张等族今日动态的密报放下,声音平缓而清醒:“孙公莫要取笑。世家豪强于乱世之中,犹如墙头之草,惯行狡兔三窟之策,两边下注,各效其主,本是常态。此乃生存之道,无关忠义。”
他拿起那份记录着投效者名单的帛书,手指轻轻划过上面的名字:“观今日投效之士族豪强,全氏、沈氏、陶氏、贺氏……或在孙氏治下郁郁不得志,或因旧怨难消,或见我晋国势大难挡,欲寻一飞冲天之阶。然,”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皆非江东真正的一流门阀!顾、陆、朱、张,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今日拜访,顾元叹(顾雍)闭门谢客,只遣一子以礼相待;陆公纪(陆绩)托病不出;朱君理(朱治)、张惠恕(张温)言辞恭谨,却滴水不漏,对新君孙权并无微词,更无半分亲近我晋国之意!此等门阀,其根基、利益已与孙氏江东深深绑定,岂会轻易改换门庭?他们的沉默,本身就是对孙权最大的支持!”
王湛的分析冷静而透彻,王汴、王漳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露出深思之色。
“孙权此人,”王湛继续道,眼中带着评估,“年岁虽轻,然观其应对,沉静隐忍,处事周密。先兄骤亡,他能迅速稳定局面,令张昭总理内政,周瑜执掌军权,淮泗旧将与江东大族虽各有心思,却未生大乱。顾、陆等族的态度,便是明证!其手段,不可小觑。”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丹徒城中零星的灯火,语气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然,猛虎已逝,守户之犬虽能护院,却难再啸傲山林。江东门阀盘根错节,彼此牵制,内耗不休。孙权纵有手段,亦需耗费大量心力于此等平衡掣肘之中。其志,其力,恐怕终将被这江东的泥沼所困,一心求稳偏安,难复其兄席卷天下之雄心。日后……”王湛微微摇头,“恐难有大作为矣。”
书房内一时静默。孙乾眼中赞许之色更浓,王汴、王漳亦被兄长这番洞见所折服。
王湛转过身,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淡淡笑意:“幸而,此行不负父帅所托,于水师人才一事,终有所获。虽非周瑜、程普、黄盖那等擎天之柱,然此等精于实务、熟稔水战的年轻干才,假以时日,必能为我晋国水师注入勃勃生机!这,才是此行的根本!”
他拿起那份名单,目光再次扫过丁奉、潘璋、全琮、陶丹、贺达等人的名字,眼神坚定:“收拾行装,明日辞行。归程,当更谨慎!”江东的暗流与收获,已了然于胸。是时候,带着这些宝贵的“种子”,返回长安那片更广阔的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