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从一介女奴到权比宰相,她是如何升职的?●?●-《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她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官~

  出身顶级豪门却跌落尘埃,却在朝堂上执掌笔杆、翻云覆雨~

  这个敢在武则天手下“挖墙脚”的女人,既能在神龙政变中稳住阵脚,又能在韦后乱政时周旋于各方势力,最终却倒在李隆基的剑下香消玉殒———

  她就是中国唐代才女上官婉儿。

  从一介女奴到权比宰相,她为啥会被扣上“淫乱弄权”的帽子?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这位传奇姐姐的一生。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顶级豪门:

  爷爷上官仪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文采堪称文坛顶流,写的诗风格华丽婉约,被称为“上官体”,当时文人追着模仿;

  老爹上官庭之也在朝廷当官,妥妥的官二代开局。

  可谁能想到,命运给小婉儿来了个过山车式转折———

  当时唐高宗看不惯武则天大权独揽,让上官仪帮忙起草废后诏书,结果消息走漏,武则天直接暴怒,大手一挥给上官仪和上官庭之扣上“谋反”的帽子,咔嚓全砍了。

  还在襁褓里的上官婉儿和妈妈,瞬间从豪门千金变成掖庭奴,这落差搁谁身上都得崩溃。

  (*′I`*)

  但婉儿妈不是一般女人,就算在掖庭这种又苦又暗的地方,也没放松对女儿的教育。

  而上官婉儿更是老天爷赏饭吃,学啥都快,史书文章看一眼就能背,还能举一反三。

  随着年纪增长,她不仅文章写得好,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在掖庭里名气越来越大。

  转机出现在公元677年,14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

  武则天当场出题想考考这小丫头,没想到上官婉儿一点不慌,大笔一挥就写出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既有对宫廷生活的细腻描写,又透着远超年龄的成熟稳重。

  武则天看完直呼“内行”,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当场免了她的奴婢身份,还让她掌管宫中诏命。

  从这开始,上官婉儿正式开启传奇人生。

  挤进宫廷核心的上官婉儿,就像鱼儿跳进了大海,彻底放开手脚。

  在武则天身边,她不光写诏书,还参与处理各种政务,妥妥成了武则天的“最强辅助”。

  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

  万岁通天元年被封为婕妤,成了武则天的心腹,后来朝廷里大小事务好多都得经过她的手,虽说没有宰相名分,权力却比宰相还大。

  工作之余,上官婉儿还一心扑在文化事业上。

  她继承了爷爷的诗风,靠着独特的文学品味,直接成了文坛风向标。

  经常组织宫廷诗会,邀请全天下文人来打卡,现场点评诗作、挖掘人才。

  在她的带动下,宫廷诗歌创作搞得热火朝天,好多后来的大诗人都是这时候崭露头角的。

  她自己写的诗也超厉害,大多是应制诗,辞藻华丽、格律严谨,在宫里宫外传疯了。

  不过在武则天这种厉害老板手下干活,哪能一帆风顺?

  有一次上官婉儿犯了错,按律要被砍头,还好武则天惜才,改成了黥面(在额头刺字)。

  这对爱美的婉儿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羞辱,但她愣是没被打倒,灵机一动用妆容把刺青巧妙遮住,反而整出一种独特的“梅花妆”,后来还成了宫廷潮流,这心态也是没谁了。

  经此一遭,她在宫廷斗争里更小心谨慎,见招拆招技能点满。

  神龙元年,一场惊天动地的神龙政变改变了大唐走向:

  宰相张柬之、桓彦范带着人发动兵变,逼着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重新登基。

  上官婉儿的政治嗅觉比警犬还灵,立马调转方向投靠唐中宗。

  李显对她那叫一个宠幸,不光让她继续掌管诏书,还封她为昭容,连她妈妈都被封为沛国夫人。

  这时候的上官婉儿,在宫里地位稳如泰山,权力也更大了。

  她继续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建议唐中宗多招揽文人、设置昭文学士,一时间朝廷里文人扎堆,整天吟诗作对,文化氛围好到飞起。

  但宫廷权力斗争从没停过:

  唐中宗复位后,韦皇后野心爆棚,一门心思想当第二个武则天。

  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走得很近,还一直撺掇韦皇后学武则天,甚至给韦皇后推荐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几人联手用各种手段把帮唐中宗复位的功臣都搞垮了。

  传说这过程中,上官婉儿和武三思还有暧昧,这事儿可把太子李重俊急坏了。

  景龙元年,忍无可忍的李重俊带着人发动政变,一路杀进皇宫,点名要取上官婉儿的命。

  生死关头,婉儿那叫一个冷静,跟唐中宗说:

  “陛下,我要是死了,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您和皇后啊!”

  这句话直接把李显激怒了,赶紧带着韦皇后和上官婉儿跑到玄武门避难。

  上官婉儿还沉着指挥禁军防守,派人去搬武三思的旧部来救驾,最后政变被平息,武三思父子死了,李重俊也被自己人杀了。

  经历这场风波,上官婉儿彻底看清局势凶险,慢慢和韦皇后、安乐公主疏远,转头抱住了太平公主的大腿。

  在这波谲云诡的权力场里,她又一次成功调整站位,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要说上官婉儿最绝的,还得是她在文坛的地位,妥妥的“文坛一姐”,无人能敌。

  她组织的宫廷诗会规模一个比一个大,

  每次都像大型文学狂欢现场。

  她作为诗会主考官,点评诗作一针见血,专业到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在她影响下,宫廷诗歌水平蹭蹭往上涨,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她自己的诗更是风格多变,既有华丽大气的应制诗,也有清新动人的抒情诗。

  比如代表作《彩书怨》,写的是女子思念爱人的心情: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把相思之情写得细腻动人,在当时火得一塌糊涂,连敦煌遗书中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