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笑着拍了拍校尉的肩膀,正想再说些什么,就见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郑和穿着一身青色官服,手里拿着一卷海图,身后跟着两个捧着罗盘和测深绳的海员,快步走了过来。
“朱将军,深夜还在查探战船,果然是尽心尽责。”郑和拱手行礼,语气里满是赞赏,随即展开手里的海图,铺在码头边的石桌上,
“陛下让臣连夜过来,与将军敲定出征的航线。你看,从刘家港出发,先往东南走,经过舟山群岛,再转向东北,避开倭寇常出没的台州海面,绕到他们盘踞的平户港西侧——
那里有一处隐蔽的海湾,正好能让舰队停靠,待天亮后突袭,倭寇定来不及防备。”
朱杰凑过去,手指顺着海图上的航线慢慢划:“郑公公,这航线绕是绕了些,但胜在安全。只是舟山群岛附近暗礁多,夜里航行,会不会有危险?”
“将军放心。”郑和指着海图上标注的红点,“这些红点都是臣当年下西洋时标记的暗礁位置,臣已让海员们熟记于心,
而且每艘船都配了最新的测深绳和罗盘,夜里航行时,每隔半个时辰测一次水深,绝不会触礁。”
他顿了顿,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朱杰:“这是臣整理的倭寇习性——他们的战船个头小,速度快,但抗风浪能力差,而且大多没有火炮,只靠武士登船近战。
咱们的战船个头大,火力强,只要保持距离,用红衣大炮轰击,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若是他们想绕到咱们船后偷袭,将军就下令让‘八盒神排’出击,五十步内,他们的武士连刀都拔不出来。”
朱杰接过小册子,翻了几页,里面不仅记着倭寇的习性,还有平户港的布防图——哪里是倭寇的粮仓,哪里是他们的战船停靠点,甚至连倭寇首领的营帐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忍不住赞叹:“郑公公真是细心!有了这海图和小册子,此番出征,咱们胜算又多了几分。”
“将军过誉了。”郑和笑着说,“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陛下叮嘱过,此番出征,不仅要打败倭寇,还要夺回他们抢占的银矿。
更要让周边藩属国知道,大明的海权,不容侵犯。所以咱们不仅要打胜仗,还要打得漂亮,打得让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朱杰握紧手里的小册子,眼神变得坚定起来:“郑公公放心,此去平户港,我定不辱使命!不仅要把倭寇赶下海,还要把他们抢的银子、粮食都运回来,让陛下和百姓都放心!”
两人又在石桌前商议了半个时辰,敲定了舰队的编队——十艘战船为一组,共五组,郑和亲自率领第一组打头阵,
朱杰率领第三组居中指挥,其余三组分别负责左翼、右翼和后卫,确保航行时不会被倭寇偷袭。
商议完毕时,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海风渐渐大了起来,吹得战船的帆布“哗啦”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出征的将士们壮行。
朱杰登上旗舰,站在甲板上,望着码头上渐渐聚集的士兵——
他们穿着整齐的铠甲,手里握着武器,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跃跃欲试的豪情。
“将士们!”朱杰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指向东方泛起的晨光,声音洪亮得盖过了海风,“陛下派咱们出征,是让咱们去收拾倭寇,是让咱们去夺回大明的海疆!
那些倭寇,抢咱们的银子,杀咱们的百姓,烧咱们的商船,这笔账,今日该算一算了!”
“杀倭寇!夺海疆!”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海面上的浪花都微微颤抖。
朱杰满意地点点头,下令道:“各船注意!起锚!扬帆!按既定航线,出发!”
随着他的命令,码头上的士兵们忙碌起来,一个个巨大的铁锚被缓缓吊起,帆布在海风的吹拂下慢慢展开,
蓝色的伪装罩在晨光中与海水融为一体,远远望去,就像一支普通的商船队,正缓缓驶出刘家港。
郑和站在第一组的战船上,手里拿着罗盘,时不时低头看一眼海图,高声指挥着海员调整航向。
朱杰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手里握着那本小册子,目光望向远方——
那里,平户港的方向,正藏着一场恶战,但他心里没有丝毫胆怯,只有必胜的信念。
他知道,此番出征,不仅关系着大明的海权,更关系着沿海百姓的安危。只要能打败倭寇,夺回银矿,就算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值了。
他还听父王和母亲说过,打东瀛是报家国仇!民族恨!
虽然他不是很理解,但是藩国就应该有个藩国的样子,还算计大明搅是非,就得打他个老实!
对了,那里白银矿很多,谁还跟钱过不去啊!挖!抢!
他妈的!朱杰也学会了爆粗口!
父王还说,倭寇杀了我们好多人,这回就杀个痛快!为遇难者报仇雪恨!
海风越来越大,战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浪花拍打着船舷,溅起阵阵水花,像是在为这支藏锋的舰队,奏响出征的号角。
支藏锋的舰队,奏响出征的号角。
平户港的清晨,总带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
倭寇首领松井太郎披着一件破旧的武士甲,坐在码头边的酒肆里,手里端着一碗清酒,看着手下们将抢来的棉布、粮食往战船上搬——
昨日他们偷袭了一艘大明的商船,不仅抢了满船货物,还抓了十几个船员,正准备今日运到东瀛,卖给当地的领主做奴隶。
“首领,咱们这次抢了这么多好东西,等运回去,领主大人肯定会重赏咱们!”
一个满脸横肉的倭寇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从商船抢来的丝绸,献殷勤地说,“您看这丝绸,多光滑,要是给您做一件武士袍,肯定特别威风!”
松井太郎喝了口清酒,冷笑一声:“这点东西算什么?等过几日,咱们再去台州海面转转,听说大明最近推行新政,
商船多了不少,到时候咱们再抢几艘,不仅有粮食、丝绸,还有银子!”
他话音刚落,就见远处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支“商船队”——
十几艘蓝色的大船,正缓缓向平户港驶来,船身上堆着满满的“货箱”,看起来和普通的商船没什么两样。
郑和穿着一身青色官服,手里拿着一卷海图,身后跟着两个捧着罗盘和测深绳的海员,快步走了过来。
“朱将军,深夜还在查探战船,果然是尽心尽责。”郑和拱手行礼,语气里满是赞赏,随即展开手里的海图,铺在码头边的石桌上,
“陛下让臣连夜过来,与将军敲定出征的航线。你看,从刘家港出发,先往东南走,经过舟山群岛,再转向东北,避开倭寇常出没的台州海面,绕到他们盘踞的平户港西侧——
那里有一处隐蔽的海湾,正好能让舰队停靠,待天亮后突袭,倭寇定来不及防备。”
朱杰凑过去,手指顺着海图上的航线慢慢划:“郑公公,这航线绕是绕了些,但胜在安全。只是舟山群岛附近暗礁多,夜里航行,会不会有危险?”
“将军放心。”郑和指着海图上标注的红点,“这些红点都是臣当年下西洋时标记的暗礁位置,臣已让海员们熟记于心,
而且每艘船都配了最新的测深绳和罗盘,夜里航行时,每隔半个时辰测一次水深,绝不会触礁。”
他顿了顿,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朱杰:“这是臣整理的倭寇习性——他们的战船个头小,速度快,但抗风浪能力差,而且大多没有火炮,只靠武士登船近战。
咱们的战船个头大,火力强,只要保持距离,用红衣大炮轰击,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若是他们想绕到咱们船后偷袭,将军就下令让‘八盒神排’出击,五十步内,他们的武士连刀都拔不出来。”
朱杰接过小册子,翻了几页,里面不仅记着倭寇的习性,还有平户港的布防图——哪里是倭寇的粮仓,哪里是他们的战船停靠点,甚至连倭寇首领的营帐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忍不住赞叹:“郑公公真是细心!有了这海图和小册子,此番出征,咱们胜算又多了几分。”
“将军过誉了。”郑和笑着说,“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陛下叮嘱过,此番出征,不仅要打败倭寇,还要夺回他们抢占的银矿。
更要让周边藩属国知道,大明的海权,不容侵犯。所以咱们不仅要打胜仗,还要打得漂亮,打得让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朱杰握紧手里的小册子,眼神变得坚定起来:“郑公公放心,此去平户港,我定不辱使命!不仅要把倭寇赶下海,还要把他们抢的银子、粮食都运回来,让陛下和百姓都放心!”
两人又在石桌前商议了半个时辰,敲定了舰队的编队——十艘战船为一组,共五组,郑和亲自率领第一组打头阵,
朱杰率领第三组居中指挥,其余三组分别负责左翼、右翼和后卫,确保航行时不会被倭寇偷袭。
商议完毕时,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海风渐渐大了起来,吹得战船的帆布“哗啦”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出征的将士们壮行。
朱杰登上旗舰,站在甲板上,望着码头上渐渐聚集的士兵——
他们穿着整齐的铠甲,手里握着武器,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跃跃欲试的豪情。
“将士们!”朱杰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指向东方泛起的晨光,声音洪亮得盖过了海风,“陛下派咱们出征,是让咱们去收拾倭寇,是让咱们去夺回大明的海疆!
那些倭寇,抢咱们的银子,杀咱们的百姓,烧咱们的商船,这笔账,今日该算一算了!”
“杀倭寇!夺海疆!”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海面上的浪花都微微颤抖。
朱杰满意地点点头,下令道:“各船注意!起锚!扬帆!按既定航线,出发!”
随着他的命令,码头上的士兵们忙碌起来,一个个巨大的铁锚被缓缓吊起,帆布在海风的吹拂下慢慢展开,
蓝色的伪装罩在晨光中与海水融为一体,远远望去,就像一支普通的商船队,正缓缓驶出刘家港。
郑和站在第一组的战船上,手里拿着罗盘,时不时低头看一眼海图,高声指挥着海员调整航向。
朱杰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手里握着那本小册子,目光望向远方——
那里,平户港的方向,正藏着一场恶战,但他心里没有丝毫胆怯,只有必胜的信念。
他知道,此番出征,不仅关系着大明的海权,更关系着沿海百姓的安危。只要能打败倭寇,夺回银矿,就算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值了。
他还听父王和母亲说过,打东瀛是报家国仇!民族恨!
虽然他不是很理解,但是藩国就应该有个藩国的样子,还算计大明搅是非,就得打他个老实!
对了,那里白银矿很多,谁还跟钱过不去啊!挖!抢!
他妈的!朱杰也学会了爆粗口!
父王还说,倭寇杀了我们好多人,这回就杀个痛快!为遇难者报仇雪恨!
海风越来越大,战船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浪花拍打着船舷,溅起阵阵水花,像是在为这支藏锋的舰队,奏响出征的号角。
支藏锋的舰队,奏响出征的号角。
平户港的清晨,总带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
倭寇首领松井太郎披着一件破旧的武士甲,坐在码头边的酒肆里,手里端着一碗清酒,看着手下们将抢来的棉布、粮食往战船上搬——
昨日他们偷袭了一艘大明的商船,不仅抢了满船货物,还抓了十几个船员,正准备今日运到东瀛,卖给当地的领主做奴隶。
“首领,咱们这次抢了这么多好东西,等运回去,领主大人肯定会重赏咱们!”
一个满脸横肉的倭寇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从商船抢来的丝绸,献殷勤地说,“您看这丝绸,多光滑,要是给您做一件武士袍,肯定特别威风!”
松井太郎喝了口清酒,冷笑一声:“这点东西算什么?等过几日,咱们再去台州海面转转,听说大明最近推行新政,
商船多了不少,到时候咱们再抢几艘,不仅有粮食、丝绸,还有银子!”
他话音刚落,就见远处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支“商船队”——
十几艘蓝色的大船,正缓缓向平户港驶来,船身上堆着满满的“货箱”,看起来和普通的商船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