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大厅的顶灯亮得晃眼,米白色的背景板上“种花国外交部”几个黑色大字格外醒目。台下坐满了各国记者,摄像机的红色指示灯连成一片,“咔嗒”的快门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追问氛围——所有人的焦点,都集中在昨天种花国发布的“海外公民召回令”上。
“请问发言人,贵国突然发布海外公民召回令,要求15天内返回,是否与近期流传的‘末日预警匿名信’有关?”米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率先举手,声音带着刻意的尖锐,“有消息称,贵国应急管理部收到匿名信,提及-60℃极寒、妖兽等威胁,召回令是否是为应对这些未知风险?”
发言人刚要开口,欧盟通讯社的记者立刻补充:“我们注意到,贵国近期在多个省份密集征用施工设备,疑似建设大型地下设施,这与召回令是否存在关联?欧盟公民在种花国的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
台下的议论声瞬间变大,记者们纷纷举着话筒往前凑,试图捕捉更详细的回应。就在这时,发布会的侧门被推开,应急管理部部长老周快步走进来——他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手里攥着一份折叠的文件,脸上带着惯有的沉稳。发言人见他到场,立刻侧身让出位置:“关于大家关心的民生保障与海外公民相关问题,有请应急管理部周部长补充回应。”
老周走到发言台前,指尖轻轻敲了敲麦克风,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首先,感谢各位记者对我国公民权益的关注。”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语速平稳,“此次发布海外公民召回令,本质是为保障海外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期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部分地区战乱风险上升,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有义务为海外公民提供返回祖国的便利,这只是正常的人口流动引导,与任何‘传言’无关。”
“那为何是15天的紧急期限?”CNN记者追问,“而且贵国应急部近期采购了大量发电机、保温材料,这不符合‘正常天气应对’的规模。”
老周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才缓缓开口:“15天期限是综合考虑国际航班调度与公民准备时间,并非‘紧急’;至于采购物资,是为应对冬季常规低温天气,我国北方每年都会提前储备防灾物资,这是常规操作,不存在特殊目的。”他的目光扫过台下,语气坚定,“关于欧盟公民的安全,我国将一如既往保障在华外籍人士的合法权益,无需过度担忧。”
发布会结束后,老周没停留,直接乘车返回应急管理部。刚走进办公楼,综合处的张姐就拿着一叠文件迎上来:“周部,这是各地上报的庇护所建设选址方案,共127个地下选址点,涵盖东北、华北、西北等重点地区,还有物资采购清单,5千瓦汽油发电机已订了2万台,保温层材料够覆盖100万平方米。”
老周接过文件,快步走进会议室,里面早已坐满了各部门负责人。投影屏幕上显示着“全国庇护所建设进度表”,红色标记的“首批重点项目”有30个,标注着“7天内完成主体结构”。“没时间浪费了。”老周把文件拍在桌上,手指点在屏幕上的东北区域,“匿名信提到的极寒先从北方开始,东北的3个地下庇护所要优先动工,今天就调遣施工队,用最快的速度搭建框架,保温层必须用5c的阻燃款,发电机和煤炭要提前运到现场,确保建好就能用。”
“周部,施工队的问题不大,可物资运输需要时间,尤其是东北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降温,路面可能结冰。”交通部门的负责人皱着眉说,“而且部分省份反馈,钢材和混凝土的库存不足,需要从周边省份调配。”
“物资优先保障庇护所!”老周的语气不容置疑,“让铁路局开通‘庇护所物资专列’,优先运输钢材、混凝土和保温材料;路面结冰的问题,让公路局提前派除冰车清理路线,24小时不间断运输,必须保证7天内首批庇护所主体完工。”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通知医疗部门,向每个庇护所调配感冒药、抗生素等基础药品,按1万人的用量准备,避免极寒天气下出现医疗物资短缺。”
会议室里的人立刻起身行动,电话声、汇报声交织在一起。老周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工作人员,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匿名信的复印件——纸上“-60℃极寒持续15天”的字迹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刚才在发布会上的回应,不过是为了避免引发恐慌,可他心里清楚,匿名信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从发电机功率到庇护所选址,信中的建议精准得不像恶作剧,而海外召回令,正是高层在权衡后做出的决定:既能让海外公民回到相对安全的国内,也能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危机储备人力。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反应仍在发酵。米国国务院在官网发布声明,称“种花国召回令缺乏透明性,可能引发地区恐慌”;欧盟理事会则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种花国未知行动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英国《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赫然写着“种花国或掌握‘末日威胁’证据,召回令背后藏玄机”,配图是老周在发布会上回应的照片。
老周没理会这些国际质疑,他此刻正盯着手机里的施工进度实时更新——东北某庇护所的地基已经开挖,挖掘机的实时画面传回来,地面上的冻土被一层层挖开;华北地区的保温材料专列已经发车,预计明天上午抵达目的地。他拿起笔,在匿名信复印件的末尾写下“7天倒计时”,然后拨通了技术处的电话:“匿名信寄信人的排查有进展吗?哪怕找到一点线索,都可能确认预警的真实性。”
“周部,我们查了城郊小镇邮局的监控,寄信人戴着鸭舌帽和口罩,看不清脸,只知道是女性,身高大概1.65米左右,寄信后乘坐一辆白色货车离开,车牌被遮挡,暂时没找到更多线索。”技术处负责人的声音带着无奈,“我们已经扩大排查范围,调取了周边路段的监控,还在进一步追踪。”
“继续查,不要放过任何细节。”老周挂了电话,重新看向投影屏幕——首批30个庇护所的进度条正在缓慢推进,红色的“7天倒计时”在屏幕角落格外醒目。他知道,这不仅是庇护所的建设倒计时,更是应对未知天灾的准备倒计时,每多推进一分,未来就能多一分保障。
而此刻,深山别墅里的苏静正刷着手机上的国际新闻,看到老周在发布会上的回应,她嘴角轻轻勾起——官方的“正常人口流动”说辞,她再清楚不过,这意味着匿名信的内容大概率被高层重视了。她放下手机,调出系统面板,准备检查副本开启前的最后物资,却发现面板上多了一个新按钮——“全球频道”,下面标注着“需消耗500积分开通,支持全球副本参与者实时交流,多语言自动翻译”。
“请问发言人,贵国突然发布海外公民召回令,要求15天内返回,是否与近期流传的‘末日预警匿名信’有关?”米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率先举手,声音带着刻意的尖锐,“有消息称,贵国应急管理部收到匿名信,提及-60℃极寒、妖兽等威胁,召回令是否是为应对这些未知风险?”
发言人刚要开口,欧盟通讯社的记者立刻补充:“我们注意到,贵国近期在多个省份密集征用施工设备,疑似建设大型地下设施,这与召回令是否存在关联?欧盟公民在种花国的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
台下的议论声瞬间变大,记者们纷纷举着话筒往前凑,试图捕捉更详细的回应。就在这时,发布会的侧门被推开,应急管理部部长老周快步走进来——他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手里攥着一份折叠的文件,脸上带着惯有的沉稳。发言人见他到场,立刻侧身让出位置:“关于大家关心的民生保障与海外公民相关问题,有请应急管理部周部长补充回应。”
老周走到发言台前,指尖轻轻敲了敲麦克风,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首先,感谢各位记者对我国公民权益的关注。”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语速平稳,“此次发布海外公民召回令,本质是为保障海外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期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部分地区战乱风险上升,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有义务为海外公民提供返回祖国的便利,这只是正常的人口流动引导,与任何‘传言’无关。”
“那为何是15天的紧急期限?”CNN记者追问,“而且贵国应急部近期采购了大量发电机、保温材料,这不符合‘正常天气应对’的规模。”
老周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才缓缓开口:“15天期限是综合考虑国际航班调度与公民准备时间,并非‘紧急’;至于采购物资,是为应对冬季常规低温天气,我国北方每年都会提前储备防灾物资,这是常规操作,不存在特殊目的。”他的目光扫过台下,语气坚定,“关于欧盟公民的安全,我国将一如既往保障在华外籍人士的合法权益,无需过度担忧。”
发布会结束后,老周没停留,直接乘车返回应急管理部。刚走进办公楼,综合处的张姐就拿着一叠文件迎上来:“周部,这是各地上报的庇护所建设选址方案,共127个地下选址点,涵盖东北、华北、西北等重点地区,还有物资采购清单,5千瓦汽油发电机已订了2万台,保温层材料够覆盖100万平方米。”
老周接过文件,快步走进会议室,里面早已坐满了各部门负责人。投影屏幕上显示着“全国庇护所建设进度表”,红色标记的“首批重点项目”有30个,标注着“7天内完成主体结构”。“没时间浪费了。”老周把文件拍在桌上,手指点在屏幕上的东北区域,“匿名信提到的极寒先从北方开始,东北的3个地下庇护所要优先动工,今天就调遣施工队,用最快的速度搭建框架,保温层必须用5c的阻燃款,发电机和煤炭要提前运到现场,确保建好就能用。”
“周部,施工队的问题不大,可物资运输需要时间,尤其是东北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降温,路面可能结冰。”交通部门的负责人皱着眉说,“而且部分省份反馈,钢材和混凝土的库存不足,需要从周边省份调配。”
“物资优先保障庇护所!”老周的语气不容置疑,“让铁路局开通‘庇护所物资专列’,优先运输钢材、混凝土和保温材料;路面结冰的问题,让公路局提前派除冰车清理路线,24小时不间断运输,必须保证7天内首批庇护所主体完工。”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通知医疗部门,向每个庇护所调配感冒药、抗生素等基础药品,按1万人的用量准备,避免极寒天气下出现医疗物资短缺。”
会议室里的人立刻起身行动,电话声、汇报声交织在一起。老周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工作人员,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匿名信的复印件——纸上“-60℃极寒持续15天”的字迹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刚才在发布会上的回应,不过是为了避免引发恐慌,可他心里清楚,匿名信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从发电机功率到庇护所选址,信中的建议精准得不像恶作剧,而海外召回令,正是高层在权衡后做出的决定:既能让海外公民回到相对安全的国内,也能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危机储备人力。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反应仍在发酵。米国国务院在官网发布声明,称“种花国召回令缺乏透明性,可能引发地区恐慌”;欧盟理事会则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种花国未知行动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英国《泰晤士报》的头版标题赫然写着“种花国或掌握‘末日威胁’证据,召回令背后藏玄机”,配图是老周在发布会上回应的照片。
老周没理会这些国际质疑,他此刻正盯着手机里的施工进度实时更新——东北某庇护所的地基已经开挖,挖掘机的实时画面传回来,地面上的冻土被一层层挖开;华北地区的保温材料专列已经发车,预计明天上午抵达目的地。他拿起笔,在匿名信复印件的末尾写下“7天倒计时”,然后拨通了技术处的电话:“匿名信寄信人的排查有进展吗?哪怕找到一点线索,都可能确认预警的真实性。”
“周部,我们查了城郊小镇邮局的监控,寄信人戴着鸭舌帽和口罩,看不清脸,只知道是女性,身高大概1.65米左右,寄信后乘坐一辆白色货车离开,车牌被遮挡,暂时没找到更多线索。”技术处负责人的声音带着无奈,“我们已经扩大排查范围,调取了周边路段的监控,还在进一步追踪。”
“继续查,不要放过任何细节。”老周挂了电话,重新看向投影屏幕——首批30个庇护所的进度条正在缓慢推进,红色的“7天倒计时”在屏幕角落格外醒目。他知道,这不仅是庇护所的建设倒计时,更是应对未知天灾的准备倒计时,每多推进一分,未来就能多一分保障。
而此刻,深山别墅里的苏静正刷着手机上的国际新闻,看到老周在发布会上的回应,她嘴角轻轻勾起——官方的“正常人口流动”说辞,她再清楚不过,这意味着匿名信的内容大概率被高层重视了。她放下手机,调出系统面板,准备检查副本开启前的最后物资,却发现面板上多了一个新按钮——“全球频道”,下面标注着“需消耗500积分开通,支持全球副本参与者实时交流,多语言自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