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暗害唐使的事情,可以说是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众怒。
不光武将在请战,就连一些文臣都群情激奋的表示要弃笔从戎,拿上宝剑去辽东砍人头。
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现在就对高句丽用兵,有些不是时候。
如今的大唐正在大力发展吐谷浑的地盘,若是此时用兵,难免会让周围异族生出异心来。
一旦他们和高句丽暗中勾结,趁着大唐出兵之际袭扰边境,那将会如今的大好形势荡然无存。
众人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激进派和保守派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兹事体大,李二也不好擅自决断,只是说了句‘容后再议’便散了早朝。
不过早朝虽然散了,但争吵却并没有结束。
激进派和保守派又换了个地方继续争论,直到王德带着消息,前来召人去甘露殿开小会,争论这才停止。
小事朝堂议,大事小会定,这已经算是传统了。
现在就看甘露殿内的结果是什么了。
不过,不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心底其实都明白,这场仗肯定是要打的。
果不其然,不等众人下值,甘露殿内便传出来了消息。
渊盖苏文弑君谋逆,大唐不日起,将派遣大军前往高句丽吊民伐罪,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便是定下了出兵的基调,至于要调动多少大军,由谁统领,从哪里打,怎么打,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而随着朝廷正式对高句丽宣战,长安百姓一时间群情激奋,尤其是老一辈子人,更是拿出了祖传的刀枪,交到了儿孙的手中。
前隋四次东征,不知有多少关中儿郎埋骨他乡。
以前他们没办法将儿郎们接回家中,但既然大唐宣战,那他们肯定是要跟随大军前往辽东,收回亲人的遗骨。
征讨高句丽的消息,仿佛一块投入湖中的石子一般,以长安为中心,朝着四周扩散开来。
远在汤泉宫的李渊等人,也在第三日收到了准确的消息。
“皇爷爷,这高句丽想要做什么?”
李承乾拿着长安传来的奏报,脸色有些难看。
李渊也是面色不好看道:“暗害我大唐使臣,妄图挑起两国战争,他们这是想要找死呗。”
这话说的霸气,不过他也有霸气的底气。
别看这些年他一直待在大安宫中,但对于大唐的形势也并非一无所知。
如今的大唐,兵精将广,粮草充裕,在武器上更是独树一帜。
可谓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真要是发发狠,想要灭掉高句丽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承乾道:“皇爷爷,高句丽既然敢杀我大唐使臣,那肯定是早已做好了准备,咱们这一仗,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相比于李渊,李承乾就显得冷静了许多。
那渊盖苏文不是没长脑子的武夫,他既然杀了大唐使臣,肯定是早已有了对策。
至少是不惧大唐起兵征讨的。
李渊点了点头,道:“承乾这话说的没错,高句丽不可能脑袋一热,就干出这种事情来,依朕看,他高句丽大概率是暗中联合西突厥等地。”
别看这些年的西突厥年年来大唐朝贡,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西突厥一直都有着恢复往日荣光的心思,还想着反过来让大唐给他们纳贡呢。
说完,李渊又看了眼身旁的程处弼。
“处弼小子,你怎么一言不发?二郎要对高句丽用兵了,你有什么看法?”
程处弼没想到这两人聊得好好的,会将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
不过对此他也不怵,相反的他还真有点看法。
“老爷子,以小子的拙见,高句丽占据辽东,那里地势险恶,易守难攻,而我大唐距离辽东甚远,粮草辎重运输困难,一旦战事拖的久了,那势必会出现粮草供应不足的情况。”
历史上的李二亲征高句丽,前面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后来却因为粮草难以供应,再加上当时已经到了冬天,大军这才不得不撤回。
不过这一仗,却也打灭了高句丽嚣张的气焰,为后来的高句丽内乱做出了铺垫。
李渊和李承乾点了点头,征讨辽东,粮草供应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而就在两人沉思着该如何解决此事的时候,一旁的李恪却是忽然开口。
“程兄,粮草的问题应该好解决吧。”
唰!
此话一出,李渊和李承乾两人猛地抬起头来。
你小子说什么梦话呢!
满朝诸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解决?
然而让两人意外的是,程处弼非但没有反驳,反而还笑着点了点头。
见状,李承乾便忍不住问道:“程兄,你有办法解决粮草的问题?”
李渊看了过来,嗤声道:“你小子该不会是想要照着吐谷浑那般,修建一条水泥路来专门运送粮草吧?”
“朕可提醒你,辽东不似吐谷浑地界那般一马平川,辽东那个地方山峦叠嶂,想要短时间内修建出一条水泥路来根本就不可能。”
不等程处弼开口,李恪便解释道:“皇爷爷,辽东的地形程兄自然是知道的,我们刚才说的办法也不是修建水泥路,而是干粮。”
“在孙儿看来,粮草难运没关系,大不了让兵将们自己多带点干粮便是。”
李渊脸色一冷,没好气道:“多带点干粮?你说的倒是轻巧!”
“一个人身上就那么点地方,你就算带再多的干粮又能带多少?”
在他看来,李恪这话纯属于外行汉,将士们要行军,要打仗,哪有余力去背那么多的干粮。
“老爷子,他的意思不是说让将士们自己背着干粮。”
程处弼解释了一声,随即便让人拿来了一袋戊字营士兵带在身上的炒面。
“老爷子,这是我们戊字营的干粮,相比于咱们大唐的干粮来说,这东西顶饱扛饿,其中添加了重油重盐,最关键的还是这玩意便于运输,咱们在运送粮草的时候,可以多运一些这玩意。”
闻言,李渊不由两眼一亮。
他早年也是带过兵的人,自然知道什么东西便于运输。
不光武将在请战,就连一些文臣都群情激奋的表示要弃笔从戎,拿上宝剑去辽东砍人头。
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现在就对高句丽用兵,有些不是时候。
如今的大唐正在大力发展吐谷浑的地盘,若是此时用兵,难免会让周围异族生出异心来。
一旦他们和高句丽暗中勾结,趁着大唐出兵之际袭扰边境,那将会如今的大好形势荡然无存。
众人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激进派和保守派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兹事体大,李二也不好擅自决断,只是说了句‘容后再议’便散了早朝。
不过早朝虽然散了,但争吵却并没有结束。
激进派和保守派又换了个地方继续争论,直到王德带着消息,前来召人去甘露殿开小会,争论这才停止。
小事朝堂议,大事小会定,这已经算是传统了。
现在就看甘露殿内的结果是什么了。
不过,不论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心底其实都明白,这场仗肯定是要打的。
果不其然,不等众人下值,甘露殿内便传出来了消息。
渊盖苏文弑君谋逆,大唐不日起,将派遣大军前往高句丽吊民伐罪,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便是定下了出兵的基调,至于要调动多少大军,由谁统领,从哪里打,怎么打,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而随着朝廷正式对高句丽宣战,长安百姓一时间群情激奋,尤其是老一辈子人,更是拿出了祖传的刀枪,交到了儿孙的手中。
前隋四次东征,不知有多少关中儿郎埋骨他乡。
以前他们没办法将儿郎们接回家中,但既然大唐宣战,那他们肯定是要跟随大军前往辽东,收回亲人的遗骨。
征讨高句丽的消息,仿佛一块投入湖中的石子一般,以长安为中心,朝着四周扩散开来。
远在汤泉宫的李渊等人,也在第三日收到了准确的消息。
“皇爷爷,这高句丽想要做什么?”
李承乾拿着长安传来的奏报,脸色有些难看。
李渊也是面色不好看道:“暗害我大唐使臣,妄图挑起两国战争,他们这是想要找死呗。”
这话说的霸气,不过他也有霸气的底气。
别看这些年他一直待在大安宫中,但对于大唐的形势也并非一无所知。
如今的大唐,兵精将广,粮草充裕,在武器上更是独树一帜。
可谓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真要是发发狠,想要灭掉高句丽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承乾道:“皇爷爷,高句丽既然敢杀我大唐使臣,那肯定是早已做好了准备,咱们这一仗,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相比于李渊,李承乾就显得冷静了许多。
那渊盖苏文不是没长脑子的武夫,他既然杀了大唐使臣,肯定是早已有了对策。
至少是不惧大唐起兵征讨的。
李渊点了点头,道:“承乾这话说的没错,高句丽不可能脑袋一热,就干出这种事情来,依朕看,他高句丽大概率是暗中联合西突厥等地。”
别看这些年的西突厥年年来大唐朝贡,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西突厥一直都有着恢复往日荣光的心思,还想着反过来让大唐给他们纳贡呢。
说完,李渊又看了眼身旁的程处弼。
“处弼小子,你怎么一言不发?二郎要对高句丽用兵了,你有什么看法?”
程处弼没想到这两人聊得好好的,会将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
不过对此他也不怵,相反的他还真有点看法。
“老爷子,以小子的拙见,高句丽占据辽东,那里地势险恶,易守难攻,而我大唐距离辽东甚远,粮草辎重运输困难,一旦战事拖的久了,那势必会出现粮草供应不足的情况。”
历史上的李二亲征高句丽,前面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后来却因为粮草难以供应,再加上当时已经到了冬天,大军这才不得不撤回。
不过这一仗,却也打灭了高句丽嚣张的气焰,为后来的高句丽内乱做出了铺垫。
李渊和李承乾点了点头,征讨辽东,粮草供应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而就在两人沉思着该如何解决此事的时候,一旁的李恪却是忽然开口。
“程兄,粮草的问题应该好解决吧。”
唰!
此话一出,李渊和李承乾两人猛地抬起头来。
你小子说什么梦话呢!
满朝诸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解决?
然而让两人意外的是,程处弼非但没有反驳,反而还笑着点了点头。
见状,李承乾便忍不住问道:“程兄,你有办法解决粮草的问题?”
李渊看了过来,嗤声道:“你小子该不会是想要照着吐谷浑那般,修建一条水泥路来专门运送粮草吧?”
“朕可提醒你,辽东不似吐谷浑地界那般一马平川,辽东那个地方山峦叠嶂,想要短时间内修建出一条水泥路来根本就不可能。”
不等程处弼开口,李恪便解释道:“皇爷爷,辽东的地形程兄自然是知道的,我们刚才说的办法也不是修建水泥路,而是干粮。”
“在孙儿看来,粮草难运没关系,大不了让兵将们自己多带点干粮便是。”
李渊脸色一冷,没好气道:“多带点干粮?你说的倒是轻巧!”
“一个人身上就那么点地方,你就算带再多的干粮又能带多少?”
在他看来,李恪这话纯属于外行汉,将士们要行军,要打仗,哪有余力去背那么多的干粮。
“老爷子,他的意思不是说让将士们自己背着干粮。”
程处弼解释了一声,随即便让人拿来了一袋戊字营士兵带在身上的炒面。
“老爷子,这是我们戊字营的干粮,相比于咱们大唐的干粮来说,这东西顶饱扛饿,其中添加了重油重盐,最关键的还是这玩意便于运输,咱们在运送粮草的时候,可以多运一些这玩意。”
闻言,李渊不由两眼一亮。
他早年也是带过兵的人,自然知道什么东西便于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