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外部窥探-《玉佩求生之路》

  秋末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山林里的叶子簌簌落了一地。铁蛋挎着他那把磨得发亮的小柴刀,沿着村外的巡逻路线往前走——这是宋阳给他的任务,每天上午绕着村子外围走一圈,看看有没有异常。

  他的脚步很轻,像只警惕的小兽。自从上次在了望台上盯过官道,又跟着王二柱学了几招辨足迹的法子,这孩子的眼神越来越亮,走路时总习惯性地盯着地面。

  走到离村子三里地的一片松林时,铁蛋的脚步突然顿住了。

  地上的落叶被踩出了一串清晰的脚印,不是他们村里任何人的——鞋底纹路很深,带着泥土,显然是刚留下的,边缘还没被风吹得模糊;旁边不远处,还有几个浅浅的马蹄印,蹄铁的形状很陌生,不像是王二柱偶尔借来拉货的那匹老马的蹄印。

  铁蛋心里一紧,蹲下身仔细看。脚印的大小,像是个成年男人,步伐很大,似乎走得很急;马蹄印很轻,不像负重的样子,更像是单人骑乘。他想起宋阳教过的:“看到陌生脚印,别声张,先记清楚样子,赶紧回来报信。”

  他没敢再多留,转身就往村里跑,小柴刀在腰间晃悠,风声在耳边呼啸,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

  “宋叔!宋叔!”铁蛋冲进院子时,宋阳正在和王二柱修补栅栏,孩子跑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外面……外面有陌生脚印!还有马蹄印!”

  宋阳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木槌停在半空:“别急,慢慢说,在哪发现的?什么样的脚印?”

  铁蛋喘着气,把松林里的发现一五一十说了,连脚印的纹路、马蹄印的深浅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孩子记东西的本事,随了李氏。

  王二柱一听就炸了,抓起靠在墙边的长矛:“娘的!是不是上次那伙流民又回来了?还是……还是山匪?俺去看看!”

  “站住。”宋阳拉住他,脸色沉了下来,“现在不能冲动。铁蛋说只有一串脚印和几个马蹄印,可能只是单个的人,不一定是来闹事的。”

  他立刻召集所有人,把情况一说,院子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会不会是附近的山民?”张寡妇抱着丫丫,往人群后缩了缩,“听说这山里还有几户没搬走的人家,靠打猎过活。”

  陈老实蹲在地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不像。山民的脚印没这么深,他们常走山路,鞋底磨得平,哪有这么深的纹路?倒像是……常走硬路的人。”

  “难道是……探子?”李氏的声音有些发颤,她想起了黑石滩的惨剧,“要是官兵或者山匪派来的探子,那可就糟了……”

  这话一出,院子里静得能听到风吹过篱笆的声音。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探子意味着什么,他们比谁都清楚,那是大股敌人到来的前兆。

  宋阳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不安,沉声道:“现在猜没用,得先做好防备。”

  他立刻下令:“第一,加强警戒。铁蛋和我轮流守了望台,从早到晚,一刻不能离人,重点盯着进山的几条路;王二柱,你带着石头和赵狗子,白天多绕着村子外围巡逻,别靠太近,远远看就行,发现动静立刻回来报信。”

  “第二,隐蔽。”他看向张寡妇和陈氏,“把院子里晒的粮食、肉干都收进地窖,别让外面看到咱们有存粮;栅栏上的荆棘再多加几层,把陷坑的伪装再弄严实点,别让人看出破绽。”

  “第三,以静制动。”宋阳的目光扫过众人,“不管来的是谁,咱们先别惊动。他要是路过的,让他走;他要是来探路的,咱们藏好了,不让他看出咱们人多、有粮,他摸不清底细,未必敢动手。”

  王二柱虽然还是憋着股劲,却也知道宋阳说得对,重重点头:“俺听你的!巡逻的时候俺保证不露面,远远盯着就行!”

  接下来的几天,废村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

  院子里不再晾晒东西,连孩子们的嬉闹声都小了许多;栅栏后的荆棘又密了一层,泼上的泥水冻成了冰,滑溜溜的;陷坑上的浮土和干草铺得更自然,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下面是空的。

  了望台上,铁蛋和宋阳轮流值守,眼睛瞪得像铜铃,望远镜(宋阳从空间里找出来的旧望远镜,谎称是捡的)不离手,死死盯着进山的几条小路。

  王二柱带着石头和赵狗子,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巡逻,穿着和山林颜色相近的灰布褂子,猫着腰在树丛里穿行,像几头潜行的豹子。他们又在松林附近发现了几个新的脚印,方向是往村子这边来的,却在离村子一里地的地方停了,像是犹豫了,又折返回去了。

  “这龟孙子,肯定在附近窥探!”王二柱回来时,拳头攥得咯咯响,“俺真想一箭射过去,看看他到底是谁!”

  “别冲动。”宋阳按住他,“他不敢靠近,说明心里也没底。咱们越是不动,他越摸不清虚实。”

  夜里,宋阳站在了望台上,望着远处黑漆漆的山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那串脚印和马蹄印,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是猎户?山民?还是探子?不管是哪一种,都意味着他们这片“世外桃源”,已经被外面的世界盯上了。

  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暗处低语。宋阳握紧了怀里的玉佩,指尖冰凉。

  他知道,平静的日子可能要结束了。但他不慌——他们有栅栏,有陷坑,有巡逻的人,更有这一整个团结起来、想要活下去的团队。

  不管来的是谁,他们都准备好了。

  了望台的灯火在夜色里摇曳,像一颗警惕的眼睛,守着这片来之不易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