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块钱的街头神味!这蘸水,才是山城的魂!-《特厨探店:开局神级味蕾,锤爆黑》

  一夜无话。

  第二天,众人是被山城清晨那穿透云层的炽热阳光叫醒的。

  经过一夜的深度休息,昨晚那顿神级火锅带来的酣畅淋漓,仿佛化作了内力,沉淀在四肢百骸中,让每个人都精神饱满。

  “啊……睡得太舒服了!”

  江语希在床上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声音里带着一丝慵懒的满足。

  “我现在感觉,能再吃下一头牛!”

  “牛?格局小了!”

  小李揉着自己空空如也的肚子,眼神里全是渴望。

  “我现在感觉能吞下一座山!”

  昨晚那顿火锅,吃得有多爽,后劲就有多大。

  那股霸道绝伦的麻辣鲜香,似乎还在舌根深处盘踞,一大早就勾得人腹中雷鸣,食指大动。

  “元哥,今天咱们吃什么?”张雪看向团队的绝对核心。

  陈元正站在窗边,俯瞰着楼下苏醒的街景,闻言,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昨天吃了顿神仙宴,今天,咱们就回归人间。”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期待的脸。

  “山城的美食,从来不只有火锅这种重兵器。”

  “更多的好味道,藏在最寻常的烟火日常里。”

  “今天,我带你们去吃一样东西。”

  “它没有火锅那么霸道,甚至可以说清淡,但却是无数山城人一天都离不开的慰藉。”

  “豆花饭。”

  “豆花饭?”江语希好奇地眨了眨眼,“是豆腐脑加上米饭吗?”

  陈元笑着摇了摇头。

  “不完全是。”

  “山城的豆花,质地更韧,口感更绵,像一团温润的云。”

  “它本身素净无味,所有的风情,全靠一碗蘸水来赋予。”

  “那碗蘸水,才是豆花饭的命,是它的魂。”

  “走吧,吃过你们就懂了。”

  一行人收拾妥当,离开了酒店。

  他们没打车,选择了步行。

  陈元像一个熟悉地形的老兵,带着他们绕开宽阔喧嚣的大马路,一头扎进了那些错综复杂、爬坡上坎的老街。

  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的压迫感,只有时光侵蚀后斑驳的墙壁、蛛网般盘踞的电线,以及随处可见、根须遒劲的黄桷树。

  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潮湿的、属于市井的、鲜活的生活气息。

  早起的居民在街边石桌上激战象棋,小孩子在青石板巷子里追逐嬉闹,早点铺的巨大蒸笼里,正喷吐着滚滚白龙。

  这种缓慢而真实的节奏,让几个从快节奏大都市来的年轻人,感到新奇又松弛。

  “我喜欢这里,”丁晓曼轻声说,眼神里有种难得的宁静,“感觉连心跳都变慢了。”

  “是啊,”陈元点头,“大城市让人忙着生存,这里的人,好像在生活。”

  他们穿过一个喧闹的菜市场,摊位上各种蔬菜瓜果还挂着清晨的露水,摊主们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方言,热情地招揽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就在菜市场的尽头,一个毫不起眼的门脸,出现在众人眼前。

  它甚至没有正式的招牌。

  一块陈旧的木板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三个大字——“豆花饭”。

  店里仅有三四张油光发亮的旧木桌,配着几条长板凳。

  一个围着油腻围裙的中年男人,正守着一口巨大的铁锅忙活。

  锅里,是雪白滚烫、微微起伏的豆花。

  店里已经坐了几个街坊模样的食客,每人面前都是雷打不动的三件套:一碗豆花,一碗米饭,一小碟红油汪汪的蘸水。

  所有人都埋头苦吃,动作熟练,神情满足。

  “就这家了。”陈元宣布。

  “啊?这家?”江语希的脚步停住了,语气里带着一丝富家千金本能的迟疑,“这里……也太破旧了吧。”

  陈元笑了。

  “越是这种地方,越可能藏着最纯粹的味道。”

  “你看那些食客,清一色的本地人,这说明,这家店的味道,经得起街坊邻居日复一日的挑剔考验。”

  几人找了张空桌坐下。

  老板头都没抬,嗓门洪亮地喊了一声。

  “几碗?”

  “五碗。”陈元应道。

  “好嘞!”

  老板动作快得像在变戏法,手里的平勺在锅里轻轻一掠,一勺雪白颤巍的豆花就进了碗。

  那豆花,盛在碗里,轻轻一晃,便荡起一层细密的白浪,嫩到了骨子里。

  紧接着,他又从旁边一个巨大的木桶里,盛出五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最后,是灵魂登场——蘸水。

  老板在一个个小碟子里,闪电般地放入盐、味精、酱油、花椒面。

  然后,他从一个黑陶罐子里,舀出一大勺红亮粘稠的油辣子。

  那油辣子,一看就是自家重料熬制,辣椒碎和各种香料的颗粒在红油中清晰可见,一股复合的香气猛地窜入鼻腔。

  最后,抓上一撮碧绿的葱花,随手一撒。

  五套豆花饭,摆在了众人面前。

  “这……就完事了?”小李看着眼前朴素到极致的三件套,有些发懵。

  这跟他期待中的“美食”,画风差异实在太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别小看它。”

  陈元拿起筷子,亲自示范。

  他先夹起一筷子雪白的豆花,探入那碗红油蘸水里,轻轻一滚。

  豆花瞬间被一层麻辣鲜亮的酱汁包裹。

  然后,他将这口豆花铺在米饭上。

  最后,用勺子,连同米饭和豆花,一同送入口中。

  “试试。”陈元对众人说。

  江语希将信将疑地学着陈元的动作,也送了一小口到嘴里。

  下一秒,她的眼睛猛地亮了!

  舌尖轻轻一抵,那豆花便没了形,化作一缕纯粹的豆香,滑过喉咙。

  米饭,颗粒分明,嚼劲十足,充满了稻米的甘甜。

  而那碗蘸水,简直是味觉的爆点!

  油辣子的醇香,花椒的电麻,酱油的咸鲜,葱花的清爽,所有味道在一瞬间完美融合,与豆花和米饭的清香交织在一起。

  辣,却不烧喉。

  麻,却不发苦。

  味道的层次清晰分明,却又无比和谐。

  它不像火锅,是味觉的核弹爆炸。

  它更像是一股温柔的内力,简单、纯粹、熨帖,从口腔一路暖到胃里,瞬间抚平了所有的躁动。

  “唔……好吃!”江语希惊喜地低呼,“看起来这么普通,怎么会这么好吃!”

  张雪也重重点头:“没错!这种辣度太舒服了,简直是米饭杀手!”

  丁晓曼小口小口地吃着,嘴角噙着一抹了然的微笑。

  一碗豆花,一碗饭,一碟蘸水。

  大道至简,却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味觉平衡。

  这或许就是山城人的生活哲学。

  既有火锅的火爆热烈,也有豆花饭的温润平和。

  “元哥,这家店,你怎么评价?”小李一边刨饭一边含糊不清地问。

  陈元吃完最后一口,放下勺子,沉吟片刻,才对着镜头说道:

  “这家豆花饭,如果打分,我给7.5分。”

  “豆花是石磨豆花,豆香很足,但火候略微过了一点,不够‘棉’,少了一丝极致的嫩滑。米饭蒸得不错,软硬适中。”

  “灵魂的蘸水,油辣子是自家炼的,诚意十足,香料的配比很见功力。可惜,花椒的品质一般,麻度够,但香气略显单薄。”

  “总体来说,中规中矩,谈不上惊艳,但绝对对得起它的价格。”

  陈元用下巴指了指墙上用粉笔写的价格。

  豆花饭,6元一碗。

  “6块钱,能吃到这样一顿干净、舒服、管饱的早餐,还要什么自行车?”

  “它或许不是全山城最好吃的豆花饭,但它绝对是属于这条老街,属于这些街坊邻居,无可替代的味道。”

  “这,就是最真实的烟火气。”

  一顿简单的豆花饭,让众人对山城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陈元付了钱,三十块。

  老板接过钱,依旧是那副不咸不淡的样子,低沉地说了一声“慢走”。

  走出小店,阳光正好。

  几人满足地打了个饱嗝,浑身都暖洋洋的。

  “下午去哪儿,元哥?”张雪问。

  “不急,”陈元抬头看了看天,“就在这老城里走走,最好的风景,从不写在攻略里。”

  于是,一个下午,他们就在这迷宫般的老城里穿行。

  看着一个“棒棒军”汉子,用一根竹竿扛起如山的货物,嘴里喊着独特的号子,在陡峭得近乎垂直的石梯上,走得稳如磐石。

  听着路边老茶馆里,传出麻将牌清脆的碰撞声,和川剧高亢悠扬的唱腔。

  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拉长了,变得粘稠而具体。

  直到夕阳西下,给这座5D城市镀上了一层魔幻的金色。

  一天的行程,在一种无比惬意和放松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