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外的夜空,星子疏朗,寒气却比宫内更重了几分。
陆仁与兵部尚书刘大夏并肩走出宫门,沉重的宫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将暖阁内的灯光与争议暂时隔绝。
刘大夏并未立刻登上自己的官轿,而是挥退了随从,对陆仁道:“陆郎中,夜色尚早,老夫有些细节,还想与你边走边谈。”
陆仁心知这位老尚书必有要事,便点头应道:“刘公请。”
两人沿着宫墙外的青石板路缓步而行,侍卫远远跟在后面。靴底叩击石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郎中,”刘大夏开门见山,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你方才所言那‘手雷’,威力果真如太子殿下…嗯,如你所描述那般?三丈之内,破甲伤人?”
陆仁谨慎地回答:“回刘公,初步试爆效果确实如此。但其稳定性、引信可靠性、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威力,还需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和数据采集,方可下定论。军工之器,关乎将士性命,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这个自然!谨慎是对的!”刘大夏重重颔首,表示赞同,但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起来,“然则,陆郎中可知如今大同前线情势?”
陆仁神色一凛:“略知一二。听闻保国公稳扎稳打,局势已渐趋稳定,然小规模摩擦不断,鞑虏游骑依旧猖獗。”
“稳定?”刘大夏苦笑一声,笑容里满是疲惫,“那是说给朝堂诸公和百姓听的安稳话。实则,边境线漫长,鞑靼骑兵来去如风,专挑我防线薄弱处下手。每次接战,虽凭借新军火器能占上风,但追击无力,难以扩大战果。将士们疲于奔命,伤亡亦每日都在发生。眼看年关将近,天寒地冻,将士们却还在这苦寒之地与鞑虏浴血厮杀…”
他停下脚步,望向北方漆黑的天幕,声音里充满了作为兵部尚书的压力与焦虑:“老夫每每想到此处,便寝食难安。若你此物果真有效,哪怕只是初具雏形,能否…能否设法先紧急生产一批,不必多,三五百枚即可,火速运往前线?哪怕只能用于守城、或是小队伏击,若能借此打掉几股鞑虏的嚣张气焰,或许能逼他们后撤,让我大明将士…能过个稍许安生的年。”
陆仁能感受到这位老臣话语中的真挚与急迫。他沉默片刻,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冷静分析道:“刘公爱兵之心,晚辈感同身受。然正因关乎将士性命,更需慎重。此物若在投掷途中提前爆炸,或是落地不响,非但无法杀敌,反会害了使用者性命,更挫伤军心士气。”
他看到刘大夏脸上掠过一丝失望,话锋微转:“但若刘公确需此器应急…晚辈可立下军令状,集中所有人力物力,三日之内,完成所有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若测试通过,证明其堪用,便可立即启动第一批量产,优先供应大同前线最精锐的夜不收及选锋营,并派熟练工匠随行,指导使用之法。同时,所有交付之手雷,必须编号登记,严格追踪使用效果,以便后续改进。如此,既可解前线燃眉之急,又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刘公以为如何?”
刘大夏仔细听着,眼中失望之色渐去,转为欣赏与决断:“好!就依你所言!三日!老夫等你消息!所需一切人手、物料,兵部及军器局全力配合!只要测试通过,老夫亲自去向陛下请旨,调拨快马,将此物送往大同!”
“晚辈定当竭尽全力!”陆仁郑重承诺。
谈完了最紧急的手雷之事,刘大夏似乎松了口气,气氛稍缓。他又想起一事,状似随意地问道:“对了,前些时日,听闻你似乎在寻访一些南方的造船匠人,甚至打听些陈年旧档…可是西山又有什么新想法了?与漕运有关?”
陆仁心中微微一凛,知道刘大夏消息灵通,此事瞒不过他。
但他深知寻找海图和造船技艺之事关系重大,且极其敏感,在未有确切成果前,不宜过早宣扬,以免打草惊蛇或引来不必要的阻力和觊觎。
他面上不动声色,语气平淡地回答:“劳刘公挂心。确有些许想法,西山日后若欲扩大经营,漕运、水路皆至关重要,故而想寻些精通船舶修造的老师傅,优化运输船只,节省成本。
至于旧档,只是想参考前人之设计,看看有无可借鉴之处。目前都还在初步探访阶段,尚无头绪,不敢劳刘公费心。”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行为,又模糊了真实目的。
刘大夏何等老辣,自然听出陆仁有所保留,但他并非工部官员,对具体技术细节也不甚关心,只要于国于军无害,他便不多追问,只是点点头:“原来如此。若有需兵部协调之处,亦可直言。漕运畅通,于边饷亦是大事。”
“多谢刘公。”陆仁拱手谢过。
此时,两人已行至岔路口,刘大夏的官轿等候在此。老尚书拍了拍陆仁的肩膀,语气沉重又寄予厚望:“陆郎中,国事艰难,边患未平。陛下与老夫,都对你寄予厚望。望你此番,莫负君恩,亦莫负前线将士之期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辈明白。”陆仁深深一揖。
刘大夏登上官轿离去。陆仁站在原地,望着轿子远去的方向,深吸了一口冰冷的夜气。
肩上的担子,似乎又沉重了几分。手雷、前线、年关…还有那隐藏在迷雾中的海图与巨舰之梦。
他转身,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脚步加快,心中已然开始盘算那三日之期的紧张测试计划。
回到西山家中时,已是深夜。厅堂早已收拾干净,只剩下几盏长明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张氏和丫丫都已歇下,只有一名老仆还在等候。
“大人,您回来了。”老仆上前接过陆仁的披风。
“嗯。谢小姐她们何时走的?”陆仁随口问道。
“回大人,您入宫后不久,谢小姐便领着几位小姐告辞了。谢小姐说,多谢大人今日款待,她们不便久留,便先回去了。还留了字条。”老仆说着,递上一张素笺。
陆仁展开一看,上面是谢琦娟秀而略带英气的字迹:“今日叨扰,获益良多。瓜蔬微意,聊表谢忱。火锅之味,尤难忘怀。格物之妙,心向往之。琦顿首。”
字里行间,倒是比以往多了几分真诚和沉静。
陆仁将字条收起,笑了笑。这位阁老孙女,似乎也在这西山之地,悄然发生着一些改变。
但他此刻无暇多想这些。刘大夏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前线将士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他快步走向书房,点亮油灯,铺开纸张。今夜,他需要立刻草拟出一份详尽的手雷紧急测试方案。
时间,只有三天。
西山的又一个不眠之夜,就此开始。
而远在北方的大同,寒风中的将士们,或许正在期盼着,来自京师的这股即将破空而至的雷霆之力。
陆仁与兵部尚书刘大夏并肩走出宫门,沉重的宫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将暖阁内的灯光与争议暂时隔绝。
刘大夏并未立刻登上自己的官轿,而是挥退了随从,对陆仁道:“陆郎中,夜色尚早,老夫有些细节,还想与你边走边谈。”
陆仁心知这位老尚书必有要事,便点头应道:“刘公请。”
两人沿着宫墙外的青石板路缓步而行,侍卫远远跟在后面。靴底叩击石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郎中,”刘大夏开门见山,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你方才所言那‘手雷’,威力果真如太子殿下…嗯,如你所描述那般?三丈之内,破甲伤人?”
陆仁谨慎地回答:“回刘公,初步试爆效果确实如此。但其稳定性、引信可靠性、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威力,还需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和数据采集,方可下定论。军工之器,关乎将士性命,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这个自然!谨慎是对的!”刘大夏重重颔首,表示赞同,但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起来,“然则,陆郎中可知如今大同前线情势?”
陆仁神色一凛:“略知一二。听闻保国公稳扎稳打,局势已渐趋稳定,然小规模摩擦不断,鞑虏游骑依旧猖獗。”
“稳定?”刘大夏苦笑一声,笑容里满是疲惫,“那是说给朝堂诸公和百姓听的安稳话。实则,边境线漫长,鞑靼骑兵来去如风,专挑我防线薄弱处下手。每次接战,虽凭借新军火器能占上风,但追击无力,难以扩大战果。将士们疲于奔命,伤亡亦每日都在发生。眼看年关将近,天寒地冻,将士们却还在这苦寒之地与鞑虏浴血厮杀…”
他停下脚步,望向北方漆黑的天幕,声音里充满了作为兵部尚书的压力与焦虑:“老夫每每想到此处,便寝食难安。若你此物果真有效,哪怕只是初具雏形,能否…能否设法先紧急生产一批,不必多,三五百枚即可,火速运往前线?哪怕只能用于守城、或是小队伏击,若能借此打掉几股鞑虏的嚣张气焰,或许能逼他们后撤,让我大明将士…能过个稍许安生的年。”
陆仁能感受到这位老臣话语中的真挚与急迫。他沉默片刻,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冷静分析道:“刘公爱兵之心,晚辈感同身受。然正因关乎将士性命,更需慎重。此物若在投掷途中提前爆炸,或是落地不响,非但无法杀敌,反会害了使用者性命,更挫伤军心士气。”
他看到刘大夏脸上掠过一丝失望,话锋微转:“但若刘公确需此器应急…晚辈可立下军令状,集中所有人力物力,三日之内,完成所有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若测试通过,证明其堪用,便可立即启动第一批量产,优先供应大同前线最精锐的夜不收及选锋营,并派熟练工匠随行,指导使用之法。同时,所有交付之手雷,必须编号登记,严格追踪使用效果,以便后续改进。如此,既可解前线燃眉之急,又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刘公以为如何?”
刘大夏仔细听着,眼中失望之色渐去,转为欣赏与决断:“好!就依你所言!三日!老夫等你消息!所需一切人手、物料,兵部及军器局全力配合!只要测试通过,老夫亲自去向陛下请旨,调拨快马,将此物送往大同!”
“晚辈定当竭尽全力!”陆仁郑重承诺。
谈完了最紧急的手雷之事,刘大夏似乎松了口气,气氛稍缓。他又想起一事,状似随意地问道:“对了,前些时日,听闻你似乎在寻访一些南方的造船匠人,甚至打听些陈年旧档…可是西山又有什么新想法了?与漕运有关?”
陆仁心中微微一凛,知道刘大夏消息灵通,此事瞒不过他。
但他深知寻找海图和造船技艺之事关系重大,且极其敏感,在未有确切成果前,不宜过早宣扬,以免打草惊蛇或引来不必要的阻力和觊觎。
他面上不动声色,语气平淡地回答:“劳刘公挂心。确有些许想法,西山日后若欲扩大经营,漕运、水路皆至关重要,故而想寻些精通船舶修造的老师傅,优化运输船只,节省成本。
至于旧档,只是想参考前人之设计,看看有无可借鉴之处。目前都还在初步探访阶段,尚无头绪,不敢劳刘公费心。”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行为,又模糊了真实目的。
刘大夏何等老辣,自然听出陆仁有所保留,但他并非工部官员,对具体技术细节也不甚关心,只要于国于军无害,他便不多追问,只是点点头:“原来如此。若有需兵部协调之处,亦可直言。漕运畅通,于边饷亦是大事。”
“多谢刘公。”陆仁拱手谢过。
此时,两人已行至岔路口,刘大夏的官轿等候在此。老尚书拍了拍陆仁的肩膀,语气沉重又寄予厚望:“陆郎中,国事艰难,边患未平。陛下与老夫,都对你寄予厚望。望你此番,莫负君恩,亦莫负前线将士之期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辈明白。”陆仁深深一揖。
刘大夏登上官轿离去。陆仁站在原地,望着轿子远去的方向,深吸了一口冰冷的夜气。
肩上的担子,似乎又沉重了几分。手雷、前线、年关…还有那隐藏在迷雾中的海图与巨舰之梦。
他转身,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脚步加快,心中已然开始盘算那三日之期的紧张测试计划。
回到西山家中时,已是深夜。厅堂早已收拾干净,只剩下几盏长明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张氏和丫丫都已歇下,只有一名老仆还在等候。
“大人,您回来了。”老仆上前接过陆仁的披风。
“嗯。谢小姐她们何时走的?”陆仁随口问道。
“回大人,您入宫后不久,谢小姐便领着几位小姐告辞了。谢小姐说,多谢大人今日款待,她们不便久留,便先回去了。还留了字条。”老仆说着,递上一张素笺。
陆仁展开一看,上面是谢琦娟秀而略带英气的字迹:“今日叨扰,获益良多。瓜蔬微意,聊表谢忱。火锅之味,尤难忘怀。格物之妙,心向往之。琦顿首。”
字里行间,倒是比以往多了几分真诚和沉静。
陆仁将字条收起,笑了笑。这位阁老孙女,似乎也在这西山之地,悄然发生着一些改变。
但他此刻无暇多想这些。刘大夏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前线将士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他快步走向书房,点亮油灯,铺开纸张。今夜,他需要立刻草拟出一份详尽的手雷紧急测试方案。
时间,只有三天。
西山的又一个不眠之夜,就此开始。
而远在北方的大同,寒风中的将士们,或许正在期盼着,来自京师的这股即将破空而至的雷霆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