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殿试忆旧容-《工科大明》

  晨光熹微,却压不住紫禁城固有的森严。

  寅时三刻,三百新科贡士已按榜次序列,静立于午门之外。

  巨大的砖石广场空旷得令人心头发紧,两侧是高耸的朱红宫墙,墙头琉璃瓦在清冷晨光下流淌着冰冷的光泽,如同巨兽的鳞甲。五凤楼巍峨的阴影投下来,将众人笼罩其中,更添压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肃穆,唯有官员低沉的口令和靴子踩在坚硬地面上发出的轻微回响。

  贡士们身着统一的蓝色襕衫,头戴方巾,个个屏息垂目,如同等待检阅的兵马俑。

  徐文谦站在陆仁身侧,目光平视前方,呼吸悠长,努力维持着镇定。马武则身姿挺拔,眼神锐利中带着军人特有的警惕,扫视着周遭的环境和那些面无表情、按刀肃立的宫廷侍卫。

  陆仁走在队伍的最前方。身为会元,这是他无可争议的位置。贡士服于他略显宽大,更衬出少年人的清瘦,但他步伐沉稳,背脊挺直,右腕的伤处被宽大的袖口遮掩,依旧传来阵阵隐痛。

  他微微抬眼,望向那深不见底的宫门甬道。门洞深邃,仿佛直通另一个世界,那后面是帝国的权力核心,是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场所。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是冰冷的尘土和淡淡檀香混合的气息,如同这皇城本身,尊贵而疏离。

  “鸣鞭——净道——!” 鸿胪寺官员拖长了调子的唱喏声陡然响起,打破了死寂。

  清脆的鞭声在空中炸响,三声过后,宫门内沉重的仪仗缓缓移动。

  “诸贡士——整冠——束带——随班——入觐——!”

  队伍开始缓慢而沉默地移动,踏入那幽深的门洞。

  脚步声在巨大的空间里产生回响,更显庄严。穿过门洞,眼前豁然开朗,巨大的广场尽头,是屹立在汉白玉高台之上的皇极殿(注:明代俗称“金銮殿”,实为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

  重檐庑殿顶,金色琉璃瓦在逐渐升起的朝阳下闪耀着令人不敢逼视的煌煌光芒,如同天宫仙阙。丹陛之下,铜龟鹤、日晷、嘉量肃然陈列,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时空的永恒。

  御道两侧,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大汉将军如同钉在地上的钉子,目光如电,扫视着每一个走过的贡士,那无形的压力足以让意志薄弱者腿软。

  三百人在礼官引导下,于丹陛下方的广场上按预先演练的位置肃立。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刻意放轻。陆仁站在第一排,能清晰地看到丹陛御座上空无一人,但那巨大的宝座本身,就散发着无形的、足以碾碎一切叛逆的威压。

  时间一点点流逝,阳光渐渐变得强烈,照耀着琉璃瓦,反射出刺目的光晕。队伍中有人开始因紧张和站立过久而微微摇晃,但无人敢动。

  终于,钟磬清越之声自殿内传来,庄严肃穆的礼乐奏响。

  “陛下升座——!”

  所有贡士在鸿胪寺官员示意下,齐刷刷跪倒在地,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浪冲天而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在巨大的广场上回荡,震人心魄。

  陆仁随着众人叩首,起身,垂手恭立。他微微抬眼,望向那至高无上的御座。

  只见一位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翼善冠(注:明代皇帝常服冠,并非影视剧中常见的冕旒,冕旒用于最重大祭祀)的中年男子,已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清癯,目光沉静,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自有统御四海、垂拱而治的雍容气度。正是当今天子,弘治皇帝朱佑樘。

  在皇帝两侧,侍立着内阁阁老、六部九卿的重臣们,个个神色肃穆。

  弘治皇帝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黑压压的贡士队伍,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透过特意安排的传唱官,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朕绍承大统,夙夜兢兢,唯恐有负先帝之托,天下之望。今求贤取士,尔等皆国之俊才,望尔等悉心以对,直言无讳,朕将亲览。”

  “殿试伊始——颁题——”

  礼部尚书上前,接过内侍奉上的黄绫封面策题,郑重展开,朗声宣读:

  “皇帝制曰:朕惟天子膺天命,子兆民,其治效之隆,必本于君德,而辅弼之臣亦与有责焉。夫治道何由而臻其极?人才何由而得其用?教化何由而善其施?边备何由而固其防?尔诸生学古通今,怀才待用,其各抒所见,详着于篇,朕将亲择焉。”

  题目宏大,涵盖君德、治道、人才、教化、边备,几乎是治国平天下的全部核心,要求贡士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内侍们将空白的殿试策卷、笔墨砚台迅速分发至每人面前的考案上。

  陆仁凝神听着题目,心中飞速盘算如何破题,如何将格物致用的理念融入这传统框架。他深吸一口气,准备提笔。

  然而,就在他再次抬头,目光无意间掠过丹陛上那尊贵无匹的身影时,心脏猛地一跳!

  那张清癯而沉静的脸,那双深邃温和却洞察一切的眼睛……虽然身着龙袍,威仪万方,但那份独特的儒雅气度,那三年前在开封府学银杏树下,与他论及“刚柔相济”、“格物于川流”的“朱员外”的形象,竟缓缓与眼前的天子重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他!

  竟然真的是他!

  三年前黄河畔的微服私访,并非寻常帝王的好奇,而是真正的关切!那场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也绝非闲谈,而是帝王对实学人才的暗中考察!

  电光火石间,陆仁脑中闪过无数念头。为何萧敬会特意传来那句“但有所长,尽情施展即可,不必过于拘泥旧章”;为何皇帝会对“水泥”、“格物”如此关注;为何那密旨中强调“于国于民干系甚大”……

  一切都有了答案。

  弘治皇帝,要的不是只会空谈性理的腐儒,他要的是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知行合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之才!他三年前的肯定,今日超规格的会元殊荣,乃至司礼监的暗示,都是一致的信号——皇帝希望在这金殿之上,看到不一样的、能够切中时弊、并提出切实可行方案的策论!

  巨大的震惊之后,一股豁然开朗的明悟和随之而来的、更加沉重的压力席卷了陆仁。这是机遇,更是巨大的冒险。在御前直言“格物”之用,甚至可能触及某些传统利益和观念,风险极大。但若因循守旧,写些四平八稳的废话,岂不辜负了皇帝的期待?也违背了自己“实业兴邦”的本心!

  他看了一眼自己依旧隐痛的右腕,又看了看案上洁白挺括的策卷。

  赌了!

  既然皇帝要看“真章”,那便给他看!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狂跳的心神,目光变得无比坚定。他提起笔,忍着右腕的不适,蘸饱浓墨,在那象征着无上荣光的殿试卷上,落下了第一个字。

  这一次,他要写的,不是迎合考官的八股,而是直面皇帝、直面这个时代的叩问之策!

  知行合一,便在今日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