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刘备的西进之路:并购益州刘璋集团-《帝王串串烧》

  拿到了荆州(尤其是南郡)这块跳板后,刘备集团严格按照《隆中对》的规划书,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益州(今四川、重庆等地)。

  益州当时的CEO是刘璋,他是继承父亲刘焉的职位上位的。刘璋此人,性格暗弱,缺乏决断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本地员工(东州派)与空降高管(益州本土士族)矛盾很深。用商业术语说,这就是一家“管理不善、内耗严重但资产优质”的家族企业。

  机会很快来了。北方的张鲁(占据汉中,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割据势力)不断骚扰益州北部,刘璋自己搞不定,于是想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来帮忙。他麾下的谋士张松、法正,早已对刘璋失望透顶,暗中将益州的“商业机密”(地形、兵力、钱粮、人才分布)绘制成图,准备寻找新的买家。他们选中的,正是以“仁德”闻名,且拥有诸葛亮、关羽等豪华管理团队的刘备。

  刘璋派法正为使者,邀请刘备入川,协助防御张鲁。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刘备集团内部对此进行了激烈讨论。

  · CTO诸葛亮、CSO庞统 极力主张趁机拿下益州,这是实现战略蓝图的必经之路。

  · CEO刘备 则有些犹豫,毕竟刘璋是同宗,直接抢夺,有损他“仁德”的品牌形象。

  庞统(时任刘备的副军师)劝说道:“当今之时,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这番话的意思是:在乱世并购是常态,只要我们事后好好对待刘璋和他的员工,就不算失信。现在不拿,迟早被曹操或孙权拿走。

  刘备终于下定决心。他以帮助刘璋讨伐张鲁为名,率领数万精兵(核心业务团队),浩浩荡荡开进益州。初期,刘璋提供了大量钱粮资助,双方处于“蜜月期”。

  但刘备进入益州后,并不积极进攻张鲁,反而停在葭萌关,到处“广树恩德,收买人心”,相当于在对方公司内部搞“基层调研”和“文化渗透”,挖刘璋的墙角。

  时间一长,刘璋也察觉不对劲了。双方矛盾激化,最终撕破脸皮。刘备立刻调转枪头,以“刘璋怠慢,供给不足”为由,正式对刘璋集团发起了“恶意并购”(武力进攻)。

  这场并购战打得并不轻松。刘璋集团虽然管理混乱,但毕竟体量在那里,而且占据地利。在围攻雒城时,刘备损失了首席战略官之一的庞统,堪称巨大损失。他不得不紧急从荆州调来CTO诸葛亮,以及COO张飞、CTO赵云等核心高管,率领第二批“并购团队”入川支援。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战斗,公元214年,刘备大军包围成都。刘璋见大势已去,在城内还有精兵三万,粮草足以支撑一年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百姓受苦,选择了开城投降。刘备得以和平接收益州全部资产。

  至此,刘备集团终于完整地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跨有荆益”。他们拥有了一流的“生产基地”(益州天府之国)和重要的“贸易通道与前沿阵地”(荆州),公司体量和实力暴增,从一个四处流浪的初创公司,一跃成为与曹、孙并列的全国性三大巨头之一。

  【跨时空吐槽】

  康熙(对并购策略点评):“刘备这一手,玩得漂亮!既占了实惠,又没太毁名声。庞统那句‘逆取顺守’,是点睛之笔。这商场如战场,太过仁义就是迂腐。你看那刘璋,守着一堆金饭碗要饭,最后连饭碗都丢了,岂不可叹?”

  ---

  称帝上市与汉中大捷:刘备集团的高光时刻

  成功并购益州集团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他并不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拿下益州的北大门——汉中。

  汉中盆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既是益州的屏障,也是北上进攻曹操雍凉地区的跳板。当时汉中由“五斗米道”CEO张鲁占据,但不久后就被曹操亲自率军吞并。曹操留下大将夏侯渊、张合镇守汉中。

  这就意味着,刘备要想稳固益州,甚至实现《隆中对》里“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终极战略,就必须从曹操这只老虎嘴里,把汉中这块肉抢过来!

  公元217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这堪称是刘氏集团与曹氏集团之间,第一次全方位的、势均力敌的“正面商业对决”。刘备几乎投入了全部家当,CEO亲自挂帅,CTO诸葛亮在成都负责后勤保障(相当于首席运营官COO),前线则由COO关羽坐镇荆州,CTO张飞、马超、赵云以及后起之秀黄忠、法正等全部参与。

  战役异常惨烈,双方相持近两年。刘备方充分发挥了本土作战和团队战斗力的优势,采用坚壁清野、迂回包抄等战术。定军山一役,老将黄忠在法正的谋划下,突袭并阵斩了曹军汉中前线总指挥夏侯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操不得不亲自从长安赶来督战,但面对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的乌龟战术,也无可奈何。最终,曹操被迫承认失败,撤出汉中,将所有军队和人口迁往关中。刘备成功夺取了汉中!

  夺取汉中,意义极其重大:

  1. 完全巩固了益州防务,将曹氏集团的势力彻底赶出了四川盆地。

  2. 使得刘备集团的势力范围达到顶峰,真正具备了“三分天下”的实物基础。

  3. 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个人威望和集团士气。

  就在此时,一个重大的“政治机遇”出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不再满足于“CEO”的身份,直接迫使汉献帝“禅让”,自己称帝,建立了“魏国”。这标志着名义上的“大汉集团”彻底破产,被“曹魏集团”取代。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策划下,立刻抓住了这个“品牌延续”的机会。他们宣称汉献帝已被曹丕害死(其实被奉为山阳公),于是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公元221年于成都武担山举行盛大仪式,刘备登基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这意味着,刘氏创业有限公司,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屡次破产危机后,终于成功在“资本市场”上市!虽然只是偏安一隅,但毕竟拥有了完整的法人资格和正统的品牌名号。刘备,这位织席贩履出身的草根创业者,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顶峰。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对高光时刻的欣赏):“不容易!真不容易!从织席贩履到开国称帝,刘备这一路,堪称创业者的楷模。汉中之战打得尤其漂亮,硬碰硬从曹操手里抢下地盘。称帝更是妙棋,继承了汉室品牌这面大旗,在政治上就不输曹魏了。此时的他,可谓意气风发!”

  ---

  孙权的区域深耕与曹刘的晚年困境

  在刘备和曹操轰轰烈烈地争夺汉中并先后“上市”(称帝)时,东边的CEO孙权在干什么呢?他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区域深耕。

  孙权很清楚,论正面扩张,他北面是强大的曹操,西面是迅速崛起的盟友兼对手刘备,很难有大的作为。于是,他采取了“巩固基本盘,开拓新边疆”的策略。

  对内,他致力于搞好“内部建设”:

  · 化解内部矛盾: 努力调和淮泗将领(跟他哥孙策来的)与江东本土士族(如陆、顾、朱、张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通过联姻、授予要职等方式,将江东大族牢牢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比如,他极其重用陆逊(陆家人),后来甚至将哥哥孙策的女儿都嫁给了陆逊。

  · 发展经济: 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并利用沿海优势发展造船业和海外贸易(派人航海到夷州,即台湾)。

  · 镇压山越: 持续对境内山越人进行剿抚,一方面稳定内部,另一方面获取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兵源。

  对外,他积极“开拓下沉市场”:

  · 向岭南(两广、越南北部)扩张: 派步骘等人南下,吞并了交州,极大地扩展了战略纵深和资源储备。

  可以说,孙权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守成兼开拓型CEO”。他把父兄留下的“江东子公司”经营得铁桶一般,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扩张。他的风格更倾向于务实和稳健,不轻易进行高风险投资。

  当他看到西边的刘备拿下益州,又夺取汉中,最后称帝,势力如日中天;北边的曹丕也完成了篡汉自立。他的心态是复杂且警惕的。他私下曾对心腹吐槽:

  “曹老板那边,人才济济,制度森严,是个难缠的对手。刘老板更不用说,顶着个皇叔名头,最会收买人心,借了我的荆州不说,现在都自己当皇帝了!这两位,一个比一个老奸巨猾,我跟他们打交道,真是片刻不能松懈,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而此时的曹操和刘备,虽然都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也各自陷入了“晚年困境”。

  · 曹操在去世前,面对内部日益明显的“代汉”呼声和世子之争,心情复杂,既有不甘,也有无奈。

  · 刘备在称帝后,被荆州失守(关羽被杀)、汉中之战消耗巨大的后续问题所困扰,称帝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危机所冲淡。

  三国鼎立的格局虽然形成,但平衡是脆弱的。一场因荆州归属而引发的更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跨时空吐槽】

  康熙(对孙权表示肯定):“这孙权,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进取,什么时候该守成。深耕江东,开发岭南,此乃帝王之基业。他骂曹刘老奸巨猾,何尝不是一种自知之明?在这三巨头里,他起点最低(继承父兄),却能稳坐江山最久,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