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祸水东引-《疯王替我宅斗,我掌朝堂》

  容嬷嬷的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暗流汹涌的湖面,虽然没有掀起明面的波澜,却让朝堂上下都感受到了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皇帝以“云霓庵遭遇不明匪徒袭击”为由,轻描淡写地掩盖了此事,甚至反过来斥责京畿防卫不力,趁机又调整了一波防务将领,安插了自己的人。

  同时,皇帝开始对萧墨珩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先是驳回了摄政王府提交的几项关于北境军需和吏部考核的重要议案,随后又在早朝上,以“摄政王需静心休养,以慰苏贤妃在天之灵”为由,暗示他交出手中所剩不多的、关乎国库钱粮的部分职权。

  面对皇帝的步步紧逼,萧墨珩却显得异常沉默。他并未激烈抗辩,甚至称病不再上朝,整日待在王府,仿佛真的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然而,只有陆雪瑶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萧墨珩的沉默,是在积蓄力量,也是在等待一个契机。

  “皇帝想用政务和权力来牵制我,分散我的注意力。”墨韵堂密室中,萧墨珩对陆雪瑶冷然道,“但他忘了,逼急了,兔子也会咬人。更何况,本王从来不是兔子。”

  “你打算怎么做?”陆雪瑶问道。她知道,萧墨珩绝不会坐以待毙。

  “他不是想让我‘静养’吗?”萧墨珩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那本王就送他一份‘大礼’,让他也不得安宁。”

  他铺开一张大梁舆图,手指点向北境与西陲的交界处:“这里,羌戎部落近年来蠢蠢欲动,时有犯边。之前因北境战事和内部纷争,一直未予理会。现在,是时候让他们‘活跃’一下了。”

  陆雪瑶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祸水东引?你要挑起边衅,让皇帝无暇他顾?”

  “不止如此。”萧墨珩目光深邃,“羌戎骚扰,必然需要派兵镇压。朝中能征善战之将,多半出自本王麾下或与本王有旧。皇帝若派他们去,便是给了本王重新掌控军权的机会;他若不派,或者派他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亲信去,一旦战事不利,朝野压力便会倒逼于他,届时,他还有何精力来查本王在做什么?”

  这是一招险棋,但也是目前打破僵局最有效的方法。将皇帝的注意力引向外患,他们才能在内部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继续追查母妃之事。

  “此事需周密安排,既要让羌戎‘恰到好处’地闹起来,又不能真的酿成大祸,生灵涂炭。”陆雪瑶提醒道。

  “放心,本王自有分寸。”萧墨珩握住她的手,“北境军中,自有能人可办好此事。而且,这也是一个机会,可以借此试探,朝中还有多少将领,是真正忠于朝廷,而非皇帝一人。”

  计划悄然启动。

  数日后,北境传来紧急军报:羌戎部落集结兵力,突袭边境重镇陇西关,守将力战殉国,关隘告急!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

  皇帝萧墨琰看着军报,脸色难看至极。他第一时间怀疑是萧墨珩搞的鬼,但军情紧急,边关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不得不先应对此事。

  正如萧墨珩所料,朝堂之上,对于派何人领兵出征,争论不休。皇帝属意派自己的心腹将领,但以林阁老为首的文官和部分勋贵,则坚持认为应派经验丰富的北境系将领,方能迅速平定边患。

  争论持续数日,陇西关连连告急,损失惨重。民间怨声渐起,指责朝廷应对不力。

  皇帝迫于压力,最终不得不妥协,任命了一位与萧墨珩关系匪浅、且能力出众的北境老将为主帅,率兵驰援陇西关。

  萧墨珩“病中”上表,慷慨陈词,支持出兵,并“主动”提出协调北境后勤,保障大军供应。皇帝明知这是他重新染指军权的第一步,却无力阻止。

  随着大军开拔,皇帝的精力被边患牢牢牵制。他对萧墨珩的监视和打压,不得不暂时放松。

  摄政王府的压力骤减。

  萧墨珩与陆雪瑶,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可以更加专注地,追寻那被血色掩盖的真相。而鬼手毒医的下落,也在边关战事的掩护下,有了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