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石磨房惊现荧光米!土地公装中风狡辩-《刚回村就发现乡亲全是神仙!》

  后半夜的雨终于歇了,鸡叫头遍时我醒过来,窗外已经透进了蒙蒙亮的光。新被子裹在身上软乎乎的,带着股阳光晒过的暖香 —— 明明昨儿下了一天暴雨,这香味来得比魔法还玄乎,不用想也知道是凤阿婆的 “小手段”。

  我伸了个懒腰坐起来,摸出手机看时间,才五点半。村里的空气比城里清新得能掐出水,耳边没有汽车鸣笛,只有远处传来的几声鸟叫,还有不知谁家的公鸡在练嗓子,调子扯得老长,跟唱山歌似的。

  想起昨晚后院那幕,我穿鞋的动作顿了顿 —— 张大爷那团会飘的黄光,凤阿婆金闪闪的羽毛,还有屋顶上自己归位的青瓦,这些事儿要是说给城里的朋友听,保准被笑 “是不是回村把脑子淋坏了”。可手心里还留着那根羽毛的暖意,还有桌上没洗的碗里,鸡蛋面的香气好像还没散,这些又都是实打实的真。

  “管他呢,先看看去。” 我揣着满肚子好奇往后院走,推开后门时,晨露正好落在肩膀上,凉丝丝的。后院的老石磨果然还在,磨盘上沾着点湿乎乎的水汽,旁边放着个竹编的簸箕,里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米粒 —— 怪就怪在,这米粒透着股淡淡的绿光,在晨光里跟撒了碎荧光似的,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这是…… 月光米?” 我蹲下来捏起一粒,米粒圆润饱满,摸上去温温的,不像刚磨出来的生米,倒像是被什么东西烘过。我凑到鼻尖闻了闻,还有股清清爽爽的香味,有点像小时候在山上闻过的野兰花。

  就在这时,石磨后面突然传来 “哎哟” 一声,我吓得手一抖,米粒掉回簸箕里。回头一看,张大爷正扶着腰从磨盘后面挪出来,灰布衫上沾了点草屑,脸上还带着点没睡醒的迷糊。

  “小陈啊,你咋起这么早?” 张大爷看见我,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赶紧把手里的小布包往身后藏,可那布包没藏好,露出来个角,里面也透着跟米粒一样的绿光。

  我憋住笑,指了指簸箕里的米:“张大爷,您这磨的是啥米啊?咋还会发光?难道是传说中的‘夜明珠米’?”

  张大爷的脸瞬间红到耳朵根,跟被晨露打湿的西红柿似的。他干咳两声,扶着石磨慢慢坐下,故意把腰弯得更厉害,声音也哑了几分:“啥夜明珠米,就是…… 就是老辈传下来的种子,叫‘荧光米’,晒了月亮就会发光,没啥稀奇的。”

  “哦?荧光米?” 我顺着他的话往下接,伸手又捏了粒米,“那这米磨出来能吃吗?不会吃了也发光吧?我可不想半夜起来,自己跟个灯泡似的亮。”

  “呸呸呸!童言无忌!” 张大爷赶紧摆手,又觉得不对,改口道,“你都多大了还童言无忌…… 这米好吃着呢,比普通大米香,煮出来的饭能香半条街。就是产量少,村里也就我这儿有几分地种这个。”

  我看着他这欲盖弥彰的样子,心里更乐了 —— 昨晚那团黄光还在眼前飘呢,这哪是什么 “晒了月亮就发光”,分明是张大爷用了啥仙术。可我没戳破,顺着他的话问:“那您磨这么多米,是要自己吃?”

  “哪能啊!” 张大爷叹了口气,眼神往屋里飘了飘,“知道你要回来,我特意磨点给你尝尝鲜。你爷爷以前就爱吃这个,说这米养人。就是磨米费劲,我昨儿磨到后半夜,腰都快直不起来了。”

  说着,他还故意捶了捶腰,“哎哟” 了一声,那模样,跟真的闪了腰似的。我看着他那装出来的疼样,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 昨晚他踩着梯子上屋顶,动作比小伙子还利索,怎么磨个米就腰不行了?

  “那您可得歇着,别累着了。” 我赶紧扶了他一把,顺势把簸箕往他跟前挪了挪,“这米我先收着,等会儿煮点粥试试,要是好吃,我跟您买几斤,正好当早餐。”

  张大爷眼睛一亮,腰好像都不疼了:“买啥买!跟我还客气!你要吃,我再给你磨!就是这米磨起来慢,得用石磨慢慢磨,机器磨不出这香味。”

  我心里一动,指着石磨问:“张大爷,您这石磨用多少年了?我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就用它磨豆浆,那时候我还总跟在后面转,想推磨却推不动。”

  “可不是嘛!这石磨可有年头了,比你爷爷岁数都大。” 张大爷摸着磨盘,眼神里满是感慨,“这磨盘是青石的,硬得很,磨出来的米又细又匀。以前村里谁家要磨米磨面,都来我这儿借磨,后来有了机器,就没人用了,就我还守着这老物件。”

  我看着磨盘上深深的纹路,想起小时候爷爷抱着我,教我怎么把豆子倒进磨眼里,豆浆顺着磨盘流下来,香香甜甜的。那时候我总问爷爷,为什么不用机器磨,爷爷说:“老物件有老物件的味道,机器磨得快,却磨不出日子的甜。”

  现在想想,爷爷说不定早就知道张大爷的 “本事”,说不定这石磨,也不是普通的石磨。

  “对了张大爷,” 我突然想起个事儿,“昨儿我看您往磨盘底下撒东西,那是啥啊?也是‘祖传秘方’?”

  张大爷的手一顿,又开始装傻:“啥撒东西?没有啊,你肯定是看错了,昨儿雨大,说不定是树影晃的。”

  我也不拆穿,只是笑了笑:“可能吧,我昨儿淋了雨,脑子有点糊涂。对了张大爷,您家在哪住?我等会儿煮了粥,给您端一碗过去。”

  “不用不用!” 张大爷赶紧摆手,“我家老婆子早就把早饭做好了,你自己吃就行。你要是想煮这米,记得多放放水,这米胀得很,少放水会煮成干饭。”

  他说着就站起来,扶着腰慢慢往门口走,走了两步又回头:“对了小陈,这米别给外人看,村里也就几个人知道,免得惹麻烦。”

  “我知道了,您放心吧。” 我点点头,看着张大爷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屋。

  回到屋里,我把簸箕里的米倒进不锈钢桶里,米粒在桶里滚着,绿光看得更清楚了。我抓了一把放进锅里,按照张大爷说的,多放了点水,开火煮粥。

  等粥煮开的功夫,我拿出手机想给村支书打个电话,汇报一下我已经到村的事儿。刚拨通,就听见门外传来 “咚咚” 的敲门声,还有凤阿婆的大嗓门:“小陈!小陈!起来没?我给你送菜来了!”

  我赶紧开门,凤阿婆拎着个竹篮子站在门口,篮子里装着绿油油的青菜,还有几个红彤彤的西红柿,上面还带着晨露。她身后还跟着个穿花布衫的大婶,手里端着个瓷碗,里面装着两个金黄的玉米饼。

  “凤阿婆,李婶,你们怎么来了?” 我赶紧让她们进屋,“快坐,粥马上就好,等会儿一起吃。”

  “我们就是来看看你,怕你刚回来不习惯。” 凤阿婆把篮子往桌上一放,拿起青菜给我看,“这是我家后院种的,没打农药,早上刚摘的,嫩得很。李婶听说你回来了,特意给你烙了玉米饼,说你小时候爱吃。”

  李婶笑着点头:“是啊小陈,你小时候总去我家蹭玉米饼,现在长大了,不知道还爱不爱吃。”

  我看着桌上的青菜和玉米饼,心里暖得不行。小时候我总爱跟在李婶屁股后面,闻着玉米饼的香味就不肯走,李婶每次都会多烙两个,塞给我揣在怀里。那时候的玉米饼,又香又甜,是我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爱吃,当然爱吃!” 我赶紧说,“谢谢李婶,我都好多年没吃过您烙的玉米饼了。”

  “爱吃就好,以后想吃了就去我家,我给你烙。” 李婶笑得眼睛都眯了,“对了小陈,你这房子翻修得真不错,是谁帮你弄的?我昨儿还看见有光从你家后院飘出来,还以为是啥呢。”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看向凤阿婆,凤阿婆咳嗽两声,抢先开口:“啥光啊,肯定是小陈屋里的灯,昨儿雨大,灯影晃出去了。这房子是我跟老张帮着弄的,小陈刚回来,我们帮着拾掇拾掇,都是老邻居,应该的。”

  李婶也没多问,只是点点头:“还是你们心细,小陈一个城里娃,哪懂这些。对了小陈,村支书让你今天上午去村部一趟,他有事跟你商量。”

  “好,我知道了,等我吃完早饭就去。” 我赶紧应下来,心里却在想,李婶是不是也知道点什么?村里到底还有多少 “神仙乡亲”?

  粥很快就煮好了,揭开锅盖的瞬间,香气扑鼻而来。米粒煮得开花,粥水浓稠,还透着淡淡的绿光,看着就有食欲。我盛了三碗,给凤阿婆和李婶各端了一碗:“你们尝尝,这是张大爷给的‘荧光米’,说是老辈传下来的。”

  凤阿婆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米就是香!比普通大米好吃多了,小陈你快尝尝。”

  李婶也尝了一口,连连点头:“确实好吃,软糯香甜,还有股清香味,老张这老东西,藏着这么好的米,也不拿出来给我们尝尝。”

  我喝了一口,粥滑进嘴里,暖暖的,甜甜的,还有股说不出的清香,比我吃过的任何大米都好吃。难怪张大爷说这米养人,这味道,吃着就觉得舒服。

  吃完早饭,凤阿婆和李婶帮我收拾了碗筷,就各自回家了。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揣上手机,锁好门往村部走。

  村部在村子中间,是一栋两层的小楼,门口挂着 “青竹村村民委员会” 的牌子。我刚走到门口,就看见一个穿蓝色衬衫的中年男人从里面出来,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脸上带着笑 —— 这是村支书,王支书。

  “小陈!你可算到了!” 王支书赶紧走过来,握住我的手,“昨儿雨大,我还担心你路上不安全,想给你打电话,又怕你在开车。”

  “谢谢王支书关心,我昨儿半夜到的,路上挺顺利的。” 我笑着说,“昨儿太晚了,没好意思给你打电话,想着今天一早再跟你汇报。”

  “到了就好,到了就好。” 王支书领着我往屋里走,“快进来坐,我给你泡杯茶。你这房子翻修得怎么样?还住得惯吗?要是有啥需要,尽管跟我说。”

  “住得惯,挺好的。” 我接过茶杯,“多亏了张大爷和凤阿婆,他们帮我把房子翻修了,还给我煮了早饭,特别热情。”

  “老张和凤阿婆都是热心人,村里有啥事儿,他们都冲在前面。” 王支书笑着说,“你爷爷在的时候,跟他们关系最好,你回来了,他们肯定会多照顾你。”

  我点点头,跟王支书聊起了村里的情况。王支书说,青竹村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以前村里主要靠种水稻和玉米为生,收入不高,这几年想发展点特色产业,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项目。

  “小陈啊,你是大学生,有文化有想法,这次回来,可要给咱们村多出出主意,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王支书的眼神里满是期待,“镇里也很重视,给了咱们村不少支持,就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干。”

  我看着王支书真诚的眼神,心里沉甸甸的。来之前我还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村官的工作,可现在,看着张大爷、凤阿婆还有李婶的热情,看着王支书的期待,我突然有了信心。

  “王支书,您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跟大家一起,把青竹村建设好。” 我认真地说,“我昨天看张大爷磨的‘荧光米’,特别好吃,说不定能当特色产业发展。还有凤阿婆养的鸡,下的蛋也特别香,这些都能试试。”

  王支书眼睛一亮:“你说的是老张的‘月光米’?那米确实好,就是产量少,老张也不愿意多多种,说是老种子,不能瞎折腾。凤阿婆的鸡也是,下的蛋又大又香,就是数量不多,都不够村里自己吃的。”

  “我觉得可以试试跟他们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扩大点规模,或者搞点深加工,比如把米做成米粉、米糕,把鸡蛋做成卤蛋、松花蛋,这样能卖个好价钱。” 我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在城里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