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柳编巷有个规矩:每年谷雨都要扎鱼灯。灯骨得用三月的杞柳,蒙皮要选染过苏木的绵纸,最关键的是灯芯,得是巷尾盲婆搓的苎麻线。
盲婆姓苏,双手总带着股河泥味。她编麻线时总坐在老柳树下,膝头摊着块青石板,麻丝在指间游走,像两条听话的小鱼。孩子们最爱缠着她问:苏婆婆,您眼睛看不见,怎么知道线够长啦?她就摸摸孩子的头顶,笑着说:线自己会说话哩。
今年谷雨来得蹊跷,头天还暖得穿单衣,第二天就飘起了雪。扎灯的匠人们都犯了愁——杞柳遇冷就脆,绵纸沾雪便烂。更要命的是,盲婆的苎麻线用完了,她说要去运河对岸的芦苇荡采新麻,谁劝都不听。
撑船的老周不放心,划着乌篷船送她过去。芦苇荡深处的水洼里,盲婆的手在湿泥里摸索,忽然触到个冰凉的东西。不是麻根,倒像是段生锈的铁环,环上缠着半片残破的鱼灯绵纸,染着褪色的胭脂红。
这是...老周刚要伸手,盲婆却猛地缩回手,指尖在青石板上飞快地划着。她年轻时不是瞎子,二十岁那年运河决堤,她男人是撑船救险的,再也没回来。那天她正在扎鱼灯,染纸的苏木水打翻在灯芯上,红得像血。
回巷时雪下得更大了。盲婆坐在灯下搓麻,忽然说:今晚得扎盏红鱼灯。学徒阿春嘟囔:规矩里哪有红鱼灯?话没说完,就见盲婆抽出剪刀,将苏木纸剪出层层鱼鳞,又把新搓的麻线浸了桐油,在灯座里绕了七圈。
三更时,巷口传来一声。阿春披衣出去,见老周的船漂在岸边,船上没人,只有盏红鱼灯亮着,顺着河水往下游漂。她追了半里地,看见灯影里站着个穿蓑衣的男人,正弯腰把什么东西放进水里。
是周伯吗?阿春喊着,男人却转身钻进芦苇荡,红鱼灯一声灭了。她捡起灯架,发现底座刻着行小字:光绪廿三年,救十三人,欠阿禾一盏红鱼灯。
阿禾是盲婆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盲婆的门没关。她坐在柳树下,手里捏着那段生锈的铁环,青石板上摆着七枚铜钱,每个钱眼里都穿了根苎麻线。老周没走,她声音发颤,他男人当年就是用这铁环系着救生筏,救了十三个人。
原来运河底下有个漩涡,每年谷雨前后就会翻涌。老周的爷爷当年被卷进漩涡,是盲婆的男人拼死救上来的。从那以后,老周家就有个秘密:每代人都要在谷雨夜撑船守着漩涡,用红鱼灯引开过往的船只。
昨晚我听见水响了,盲婆摸摸青石板,苎麻线会传声,水里的动静比岸上清楚。他把铁环系在筏子上,自己...
话没说完,巷尾的孩子们忽然喊起来:鱼!好多鱼!运河里浮起成片的银鲫鱼,每条鱼鳃边都缠着根苎麻线。阿春蹲下去看,发现最大的那条鱼嘴里,衔着半片胭脂红的绵纸。
盲婆站起身,朝着河水深深鞠了一躬。阳光穿过雪雾落在她脸上,阿春忽然发现,她浑浊的眼睛里,竟映着细碎的光。
那天之后,柳编巷的鱼灯添了新规矩:每年谷雨要扎一盏红鱼灯,由撑船人的后代捧着,在运河上漂一夜。盲婆不再搓麻了,改教孩子们认鱼:这是鲫鱼,鳃边有金线的是河神送来报信的;那是黑鱼,看见要躲远点,它们是来引路的...
有回阿春问:苏婆婆,您真能看见吗?盲婆笑着指指心口:线会说话,鱼会报信,用心看,比眼睛清楚多啦。
那年秋天,运河清淤时捞出个旧木筏,筏子上系着段生锈的铁环,环上缠着褪色的胭脂红绵纸,和半盏浸透了桐油的红鱼灯。灯座底下,整整齐齐刻着十三个人名,最后一个是:周水生,民国三十八年谷雨。
现在柳编巷的老柳树下,总摆着张青石板。孩子们围着盲婆学扎鱼灯,她的手依然带着河泥味,指间的绵纸游来游去,像无数条小鱼,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盲婆姓苏,双手总带着股河泥味。她编麻线时总坐在老柳树下,膝头摊着块青石板,麻丝在指间游走,像两条听话的小鱼。孩子们最爱缠着她问:苏婆婆,您眼睛看不见,怎么知道线够长啦?她就摸摸孩子的头顶,笑着说:线自己会说话哩。
今年谷雨来得蹊跷,头天还暖得穿单衣,第二天就飘起了雪。扎灯的匠人们都犯了愁——杞柳遇冷就脆,绵纸沾雪便烂。更要命的是,盲婆的苎麻线用完了,她说要去运河对岸的芦苇荡采新麻,谁劝都不听。
撑船的老周不放心,划着乌篷船送她过去。芦苇荡深处的水洼里,盲婆的手在湿泥里摸索,忽然触到个冰凉的东西。不是麻根,倒像是段生锈的铁环,环上缠着半片残破的鱼灯绵纸,染着褪色的胭脂红。
这是...老周刚要伸手,盲婆却猛地缩回手,指尖在青石板上飞快地划着。她年轻时不是瞎子,二十岁那年运河决堤,她男人是撑船救险的,再也没回来。那天她正在扎鱼灯,染纸的苏木水打翻在灯芯上,红得像血。
回巷时雪下得更大了。盲婆坐在灯下搓麻,忽然说:今晚得扎盏红鱼灯。学徒阿春嘟囔:规矩里哪有红鱼灯?话没说完,就见盲婆抽出剪刀,将苏木纸剪出层层鱼鳞,又把新搓的麻线浸了桐油,在灯座里绕了七圈。
三更时,巷口传来一声。阿春披衣出去,见老周的船漂在岸边,船上没人,只有盏红鱼灯亮着,顺着河水往下游漂。她追了半里地,看见灯影里站着个穿蓑衣的男人,正弯腰把什么东西放进水里。
是周伯吗?阿春喊着,男人却转身钻进芦苇荡,红鱼灯一声灭了。她捡起灯架,发现底座刻着行小字:光绪廿三年,救十三人,欠阿禾一盏红鱼灯。
阿禾是盲婆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盲婆的门没关。她坐在柳树下,手里捏着那段生锈的铁环,青石板上摆着七枚铜钱,每个钱眼里都穿了根苎麻线。老周没走,她声音发颤,他男人当年就是用这铁环系着救生筏,救了十三个人。
原来运河底下有个漩涡,每年谷雨前后就会翻涌。老周的爷爷当年被卷进漩涡,是盲婆的男人拼死救上来的。从那以后,老周家就有个秘密:每代人都要在谷雨夜撑船守着漩涡,用红鱼灯引开过往的船只。
昨晚我听见水响了,盲婆摸摸青石板,苎麻线会传声,水里的动静比岸上清楚。他把铁环系在筏子上,自己...
话没说完,巷尾的孩子们忽然喊起来:鱼!好多鱼!运河里浮起成片的银鲫鱼,每条鱼鳃边都缠着根苎麻线。阿春蹲下去看,发现最大的那条鱼嘴里,衔着半片胭脂红的绵纸。
盲婆站起身,朝着河水深深鞠了一躬。阳光穿过雪雾落在她脸上,阿春忽然发现,她浑浊的眼睛里,竟映着细碎的光。
那天之后,柳编巷的鱼灯添了新规矩:每年谷雨要扎一盏红鱼灯,由撑船人的后代捧着,在运河上漂一夜。盲婆不再搓麻了,改教孩子们认鱼:这是鲫鱼,鳃边有金线的是河神送来报信的;那是黑鱼,看见要躲远点,它们是来引路的...
有回阿春问:苏婆婆,您真能看见吗?盲婆笑着指指心口:线会说话,鱼会报信,用心看,比眼睛清楚多啦。
那年秋天,运河清淤时捞出个旧木筏,筏子上系着段生锈的铁环,环上缠着褪色的胭脂红绵纸,和半盏浸透了桐油的红鱼灯。灯座底下,整整齐齐刻着十三个人名,最后一个是:周水生,民国三十八年谷雨。
现在柳编巷的老柳树下,总摆着张青石板。孩子们围着盲婆学扎鱼灯,她的手依然带着河泥味,指间的绵纸游来游去,像无数条小鱼,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