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河镇有条听风巷,巷尾的老墙根下,总坐着个吹埙的老头。老头姓墨,大家都叫他墨老听,手里的陶埙黑沉沉的,像块浸了水的老石头。他吹的调子没人懂,有时像秋雨敲打芭蕉,有时像檐角的冰棱融化,更多时候,像有人在你耳边轻轻叹气。
巷口开杂货铺的王婶说,墨老听的埙能装声音。去年我家小宝丢了银锁,他对着埙吹了段调子,就听见锁在柴房草垛里响呢。这话没人信,直到裁缝铺的春姨真的找他帮忙。
春姨的女儿晓棠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再没笑过。医生说不出缘由,只说是心病。春姨红着眼圈把晓棠领到墨老听面前,小姑娘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像株打了蔫的含羞草。
墨老听没说话,只是把陶埙凑到嘴边。调子起时,巷口的槐花突然簌簌往下落,晓棠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抖了抖。埙声停了,墨老听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陶瓶,塞给春姨:每天清晨打开,让她闻闻。
瓶子里没有香料,倒出来只有些干燥的槐花瓣。可晓棠闻了三天,竟在吃早饭时笑出了声。春姨跑去谢墨老听,见他正蹲在墙根下,对着个豁口的粗瓷碗吹埙。碗里盛着半瓢清水,水面浮着片槐叶,随着埙声轻轻晃。
您这是......
收她昨天的笑声呢。墨老听指着水面,槐叶旁竟凝着些细碎的银亮,像撒了把碎星子,小孩子的笑声金贵,得存起来,万一哪天又丢了呢。
这事传开后,听风巷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来求他收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有人想存老母亲的纺车声,墨老听从不拒绝,只是每次都要问一句:这声音对你来说,重多少斤两?
来的人里,最特别的是个穿长衫的老先生,姓秦,据说是从前大户人家的账房先生。秦先生要存的,是三十年前老宅院里的雨声。
那年暴雨冲垮了西厢房,我在账本上记雨如瓢泼,损失纹银二十两老先生坐在墨老听旁边,手里的拐杖敲着青石板,可我那小孙女,却扒着窗棂喊雨在瓦上跳舞呢
墨老听默默拿出个新烧的陶埙,比平时用的稍大些,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像雨丝织成的网。三日后你来取。他说。
第三天傍晚真的下了雨,秦先生撑着油纸伞来的时候,墨老听正对着雨帘吹埙。埙声混着雨声,竟真有了种老宅院的回响——房檐的滴水敲在青石板上,廊下的风铃被风吹得叮当响,还有个脆生生的童音,数着瓦当上的雨珠。
秦先生的手抖了起来,油纸伞掉在地上。他想起那个总爱坐在账房桌上数铜钱的小孙女,十年前染了天花,没熬过那个冬天。
这雨里,有她的脚印呢。墨老听把陶埙递给秦先生,埙身上还带着雨气的凉。
巷子里的铜匠铺新来个学徒,叫小禾,是从山里逃荒来的。小伙子手脚勤快,就是不爱说话,总躲在铺子后头磨铜器。他最爱做的事,是趁墨老听不在,偷偷摸他放在墙根的陶埙。
这玩意儿能装声音?小禾对着埙口哈了口气,里面空空的,只有陶土淡淡的腥气。
你试试就知道了。墨老听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个刚捏好的陶坯,把你最想记住的声音吹进去。
小禾脸一红,他最想记住的,是娘临终前唱的山歌。可他嘴笨,哼不成调,只好拿起铜匠铺的小锤子,对着陶坯轻轻敲。叮叮当当的,倒也有了些山里的调子。
墨老听看着他敲得认真,突然说:你娘的山歌,是带着山泉水的甜吧?
小禾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他从没跟人说过娘的山歌什么样,可墨老听的话,像直接把那声音送进了他耳朵里。
入秋时,镇上的戏班来了个名角,唱《霸王别姬》的,嗓子亮得能穿透戏台的顶。名角听说了墨老听的事,带着戏班的人来听风巷,非要他给评评自己的嗓子。
我的声音,能存进您的埙里吗?名角亮开嗓子,唱了段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巷子里的麻雀都惊得飞了起来。
墨老听摇摇头:你的声音太满了,装不下。
名角的脸沉了:是说我的嗓子不如个小姑娘的笑声?
声音不在高低。墨老听指了指巷口的老槐树,你听它的叶子响,有风时哗啦啦,无风时静悄悄,可谁都知道它长了多少年。
戏班的人都笑了,名角却没笑。那天夜里,听风巷的人都听见,戏班的方向传来断断续续的练嗓声,不像以前那么亮,倒多了些沉在心底的东西。
小禾渐渐学会了捏陶埙。他做的埙样子不规整,却带着股铜器的韧劲。墨老听教他怎么分辨声音的重量——新生儿的哭声重三钱,恋人的私语轻如鸿毛,老人的叹息里,藏着几十年的风霜,得用最厚实的陶土才能接住。
您怎么知道这些的?小禾问。
墨老听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那里有个浅浅的疤。年轻时在矿上,炸山时伤了耳朵,啥都听不见了。后来躺在山里,听了三年的风声,才慢慢听见别的。他顿了顿,声音这东西,你越想抓住,它跑得越快,得像风拂过水面,轻轻巧巧的。
冬天下第一场雪时,墨老听走了。小禾在他枕下找到个陶埙,里面装着听风巷的晨钟暮鼓,装着王婶的唠叨,装着秦先生的咳嗽,还有他自己敲铜器的叮当声。
小禾把埙放在老墙根下,像墨老听从前那样坐着。雪落在埙上,簌簌的,像有人在里面轻轻哼着调子。巷子里的人走过,都说听见了墨老听的声音,又好像听见了自己心里最软的那块地方,在雪地里发着温温的光。
后来,听风巷的墙根下,总能看见个年轻的身影,手里拿着个不太像样的陶埙。有人来存声音,他就问:这声音对你来说,重多少斤两?问完了,便对着陶埙,轻轻吹起风的调子。
风从巷口吹过,带着雪的凉,带着花的香,带着那些被好好收藏的声音,一年年,吹过青河镇的日升月落。
巷口开杂货铺的王婶说,墨老听的埙能装声音。去年我家小宝丢了银锁,他对着埙吹了段调子,就听见锁在柴房草垛里响呢。这话没人信,直到裁缝铺的春姨真的找他帮忙。
春姨的女儿晓棠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再没笑过。医生说不出缘由,只说是心病。春姨红着眼圈把晓棠领到墨老听面前,小姑娘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像株打了蔫的含羞草。
墨老听没说话,只是把陶埙凑到嘴边。调子起时,巷口的槐花突然簌簌往下落,晓棠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抖了抖。埙声停了,墨老听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陶瓶,塞给春姨:每天清晨打开,让她闻闻。
瓶子里没有香料,倒出来只有些干燥的槐花瓣。可晓棠闻了三天,竟在吃早饭时笑出了声。春姨跑去谢墨老听,见他正蹲在墙根下,对着个豁口的粗瓷碗吹埙。碗里盛着半瓢清水,水面浮着片槐叶,随着埙声轻轻晃。
您这是......
收她昨天的笑声呢。墨老听指着水面,槐叶旁竟凝着些细碎的银亮,像撒了把碎星子,小孩子的笑声金贵,得存起来,万一哪天又丢了呢。
这事传开后,听风巷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来求他收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有人想存老母亲的纺车声,墨老听从不拒绝,只是每次都要问一句:这声音对你来说,重多少斤两?
来的人里,最特别的是个穿长衫的老先生,姓秦,据说是从前大户人家的账房先生。秦先生要存的,是三十年前老宅院里的雨声。
那年暴雨冲垮了西厢房,我在账本上记雨如瓢泼,损失纹银二十两老先生坐在墨老听旁边,手里的拐杖敲着青石板,可我那小孙女,却扒着窗棂喊雨在瓦上跳舞呢
墨老听默默拿出个新烧的陶埙,比平时用的稍大些,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像雨丝织成的网。三日后你来取。他说。
第三天傍晚真的下了雨,秦先生撑着油纸伞来的时候,墨老听正对着雨帘吹埙。埙声混着雨声,竟真有了种老宅院的回响——房檐的滴水敲在青石板上,廊下的风铃被风吹得叮当响,还有个脆生生的童音,数着瓦当上的雨珠。
秦先生的手抖了起来,油纸伞掉在地上。他想起那个总爱坐在账房桌上数铜钱的小孙女,十年前染了天花,没熬过那个冬天。
这雨里,有她的脚印呢。墨老听把陶埙递给秦先生,埙身上还带着雨气的凉。
巷子里的铜匠铺新来个学徒,叫小禾,是从山里逃荒来的。小伙子手脚勤快,就是不爱说话,总躲在铺子后头磨铜器。他最爱做的事,是趁墨老听不在,偷偷摸他放在墙根的陶埙。
这玩意儿能装声音?小禾对着埙口哈了口气,里面空空的,只有陶土淡淡的腥气。
你试试就知道了。墨老听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个刚捏好的陶坯,把你最想记住的声音吹进去。
小禾脸一红,他最想记住的,是娘临终前唱的山歌。可他嘴笨,哼不成调,只好拿起铜匠铺的小锤子,对着陶坯轻轻敲。叮叮当当的,倒也有了些山里的调子。
墨老听看着他敲得认真,突然说:你娘的山歌,是带着山泉水的甜吧?
小禾的眼泪唰地掉了下来。他从没跟人说过娘的山歌什么样,可墨老听的话,像直接把那声音送进了他耳朵里。
入秋时,镇上的戏班来了个名角,唱《霸王别姬》的,嗓子亮得能穿透戏台的顶。名角听说了墨老听的事,带着戏班的人来听风巷,非要他给评评自己的嗓子。
我的声音,能存进您的埙里吗?名角亮开嗓子,唱了段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巷子里的麻雀都惊得飞了起来。
墨老听摇摇头:你的声音太满了,装不下。
名角的脸沉了:是说我的嗓子不如个小姑娘的笑声?
声音不在高低。墨老听指了指巷口的老槐树,你听它的叶子响,有风时哗啦啦,无风时静悄悄,可谁都知道它长了多少年。
戏班的人都笑了,名角却没笑。那天夜里,听风巷的人都听见,戏班的方向传来断断续续的练嗓声,不像以前那么亮,倒多了些沉在心底的东西。
小禾渐渐学会了捏陶埙。他做的埙样子不规整,却带着股铜器的韧劲。墨老听教他怎么分辨声音的重量——新生儿的哭声重三钱,恋人的私语轻如鸿毛,老人的叹息里,藏着几十年的风霜,得用最厚实的陶土才能接住。
您怎么知道这些的?小禾问。
墨老听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那里有个浅浅的疤。年轻时在矿上,炸山时伤了耳朵,啥都听不见了。后来躺在山里,听了三年的风声,才慢慢听见别的。他顿了顿,声音这东西,你越想抓住,它跑得越快,得像风拂过水面,轻轻巧巧的。
冬天下第一场雪时,墨老听走了。小禾在他枕下找到个陶埙,里面装着听风巷的晨钟暮鼓,装着王婶的唠叨,装着秦先生的咳嗽,还有他自己敲铜器的叮当声。
小禾把埙放在老墙根下,像墨老听从前那样坐着。雪落在埙上,簌簌的,像有人在里面轻轻哼着调子。巷子里的人走过,都说听见了墨老听的声音,又好像听见了自己心里最软的那块地方,在雪地里发着温温的光。
后来,听风巷的墙根下,总能看见个年轻的身影,手里拿着个不太像样的陶埙。有人来存声音,他就问:这声音对你来说,重多少斤两?问完了,便对着陶埙,轻轻吹起风的调子。
风从巷口吹过,带着雪的凉,带着花的香,带着那些被好好收藏的声音,一年年,吹过青河镇的日升月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