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藤箩筐的怪心眼-《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在大别山脚下的板栗坳,家家户户都有藤箩筐。可村东头老周家的筐最特别——藤条是山里的青藤编的,褐色发亮,筐沿缠着圈红绳,传了四代人。这筐怪得很,你要是真心实意装东西,再沉也觉得轻,还能让板栗更甜、山货更鲜;你要是想装歪心思,刚把东西放进去,筐底就会漏个缝,准让你白忙活。

  守着藤筐的是周老爹,大伙儿都喊他箩筐爷。老爹背有点驼,像个弯弯的筐沿,手上布满藤条勒出的印子,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筐上山,一边走一边拍着筐说:老伙计,今儿多捡些板栗。他有个孙女叫丫丫,扎着俩小辫,总爱跟着上山,坐在筐边看爷爷捡栗子,说筐子晃悠是在。

  村里有个光棍汉叫刘懒汉,总想着占便宜。有回他借了藤筐去偷隔壁村的核桃,刚装满半筐,筐底突然裂个小口,核桃咕噜咕噜滚了一地,正好被隔壁村的人撞见,把他扭送到村长老松树下,罚他帮人摘了三天核桃。刘懒汉捂着屁股骂:这破筐子,专跟我作对!

  开春那会儿,山外的贩子来收山货,压价压得厉害,说板栗带壳的只能给半价。村民们急得直叹气,刘懒汉眼珠一转,往板栗里掺了不少石子,装在自己的破筐里,想蒙混过关。

  丫丫看在眼里,趁贩子来买爷爷的板栗时,故意把藤筐往他面前凑。贩子刚要称,突然发现筐角漏出颗小石子——是刘懒汉掺的那种,棱角尖尖的。贩子皱着眉说:还是老周家的货干净。刘懒汉蹲在树后翻白眼,藤筐突然了一下,滚出颗最大的板栗,正好掉在丫丫手里,像是在赏她。

  没过几天,贩子就只收老周家的山货了,还把价钱提了两成。有人问箩筐爷:您咋不让筐子多装点?老爹拍着藤筐说:它有准头,够吃就行,多了是贪心。

  入夏时,山里下了场暴雨,冲坏了村口的小桥。村里人要去镇上赶集,得绕十里山路。箩筐爷看着急,带着村民们想编些藤条修桥,可山里的青藤刚发芽,不够用。

  那天夜里,丫丫抱着藤筐,摸着冰凉的藤条说:筐子筐子,帮帮忙,长出些藤条修桥吧,我给你系新红绳。话音刚落,筐沿的红绳突然亮了亮,筐底冒出些嫩绿的藤芽,一夜之间就长了半尺长。

  村民们用这些藤条编了座藤桥,结实得很。刘懒汉也想来走,刚踩上去,藤桥突然晃了晃,把他甩进了小溪里,溅了满身泥。大伙儿笑得直拍腿,刘懒汉抹着脸上的水骂:连桥都欺负我!

  秋天收板栗时,箩筐爷突然腿疼得站不住,郎中说是风湿,得用老山参泡酒擦。丫丫急得直掉泪,刘懒汉提着两斤野猪肉来看望,挠着头说:我……我去深山里见过老山参,就是路太远......

  当天夜里,丫丫背着藤筐去后山,对着筐子说:筐子筐子,带我找山参吧,爷爷好了,我天天给你刷藤条。藤筐突然滚了一下,朝着一个方向挪动。丫丫跟着它走,在一块大石头下,真找到了棵老山参,参须上还沾着藤筐里的红绳线头。

  刘懒汉一看就咋舌:这是百年老参!他自告奋勇陪着丫丫去镇上,把参卖了,买回了药酒。箩筐爷擦了药,腿竟慢慢好了,又能背着筐上山了。

  这事过后,藤箩筐成了板栗坳的宝贝。谁家孩子生病,让孩子摸把藤条,准能好得快;谁家丢了鸡,背着筐子在村里转一圈,鸡准能自己钻进筐里。刘懒汉也改了性子,不再偷懒,跟着箩筐爷学编筐,说:这筐子比人懂道理,勤快点才有好报。

  后来箩筐爷活到九十八岁,在一个晒板栗的午后安详地走了,丫丫接过了那只藤筐。她嫁了个采药的后生,生了个儿子叫。小家伙刚会走路,就爱背着小藤筐捡板栗,筐子一满,就咿咿呀呀喊着要回家,藤筐晃悠晃悠,像是在应他。

  如今那只藤箩筐还在板栗坳的老槐树下,藤条被摸得油光锃亮,红绳换了一根又一根。路过的采药人要是问起这筐子的来历,丫丫就会笑着说:哪有啥来历?它呀,就像山里的青藤,你顺着它的性子来,它就给你结好果子;你要是强扭,它就扎你。

  刘懒汉后来在村口开了家山货铺,柜台上总摆着个小藤筐,谁来买东西都要讲段藤筐的故事,末了加句:做人啊,得像这藤条,能弯能直,才活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