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会指路的灯笼-《乡音的星辰民间小故事》

  月牙镇的石板路上,总晃着个提灯笼的老头,名叫灯老拐,左腿不利索,提着灯笼总往墙根撞。镇民们见了就笑:“老拐的灯笼,照墙不照路,再撞就把自己挂墙上!”

  这天灯老拐去杂货铺换灯油,在个破筐里摸到盏旧灯笼,竹骨糊着桑皮纸,罩子破了个洞,灯座刻着“照夜”二字,掂着比他的新灯笼沉手。掌柜说:“这是前清巡夜人的,五文钱拿走,点着能自己往亮处飘。”

  灯老拐提着灯笼回了家,挂在门楣上。半夜被“噼啪”声弄醒,睁眼一看,那灯笼自己亮了,火苗“突突”跳,纸罩上的破洞透出光,在地上照出个小老头的影子,拄着拐杖骂:“笨得像块石头!”

  “活的?”他吓得差点把灯笼扔茅厕,影子突然说话,声音像纸壳摩擦:“瞎咋呼啥?我是光绪年间的更夫,名叫夜巡,打更时被劫道的捅了刀子,魂就附在这灯笼上了。”

  灯老拐摸着竹骨的毛刺,桑皮纸还带着点潮。“你会照路?”夜巡的声音带着股灯油味:“不光会照,还能看出道上的坑,谁家有难处,谁家藏着贼,我这火苗一歪就知道。”

  第二天张寡妇来求他,说儿子去邻村送布,到现在没回,路上有片乱坟岗,她不敢去。灯老拐刚要提灯笼,灯笼突然自己飘起来,火苗往乱坟岗的方向指,光里显出个“救”字。

  跟着灯笼走,果然在坟堆后的土沟里找到孩子,腿摔断了,正抱着布卷哭。张寡妇要把陪嫁的银镯子送他,灯老拐摆手:“是这灯笼懂事。”灯笼在他手里“噼啪”响,像是在说“该得的”。

  打这起,灯笼成了灯老拐的“活向导”。

  有回镇西头的李木匠来借灯笼,说要去山里拉木料,夜里走山路怕撞着啥。灯老拐刚要递给他,灯笼突然“噗”地灭了,纸罩对着李木匠的斧头——斧柄裂了道缝,再用力就得断。

  “先修斧头。”灯老拐帮他缠了圈麻绳,李木匠进山时,斧柄果然在劈柴时断了,亏得提前有准备,没伤着人。他送来个新灯座,说:“这灯笼比庙里的菩萨还灵。”

  灯笼的光晕里,总蹲着个拾柴的姑娘,名叫星子,梳着两个小辫,怀里的柴火捆得比她还高。她爹原是货郎,三年前送货时失踪,星子就靠拾柴换钱,每天等灯老拐收摊,给他留捆干松针,说:“灯爷爷,这柴烧起来旺。”

  这天星子又来送松针,红着眼说:“有人在黑风口见着爹的货郎鼓,被狼叼在窝里。”灯老拐刚要叹气,灯笼突然飘向黑风口,火苗在地上照出串脚印,像是人被拖拽的痕迹。

  “跟着光走。”灯老拐提着灯笼往山里钻,灯笼的光突然变亮,照出个山洞,里面堆着货郎担,星子爹蜷缩在角落,腿被石头砸伤了,还活着。夜巡的声音在灯笼里喊:“我闻着这洞里有药草味,他自己找着治伤的了!”

  星子爹被救回来那天,给灯笼换了层新纸,星子在破洞处绣了朵小野花,比灯苗还艳。灯笼“噼啪”晃了晃,像是在笑。

  麻烦找上门是在深秋。镇上的地痞王三愣子,见灯老拐的灯笼神,带着痞子来抢,说要挂在赌坊照骰子。“这是我的命根子!”灯老拐死死抱住灯笼,痞子举着棍子就打。

  灯笼突然“呼”地烧起来,火苗变成蓝色,照出王三愣子藏在柴房的赃物——全是偷来的衣物钱财。“你偷了镇民十八件棉袄,还好意思抢灯笼?”夜巡的声音像炸雷,吓得痞子们直哆嗦。

  周围的镇民都围过来看,王三愣子的脸白得像纸,带着痞子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刀子都忘了捡。

  灯老拐用王三愣子赔的钱,在镇口盖了间“亮夜屋”,谁夜里赶路都能来借灯笼。星子的爹伤好后,也来帮忙看屋,父女俩一个修灯笼,一个扎火把,日子过得像灯笼的光,暖融融的。

  有天夜里,灯笼的火苗突然弱下去,竹骨慢慢散了。“我要走了,”夜巡的声音越来越弱,“看着你们把路照亮,我也算对得起这身更夫服了。”灯老拐和星子抱着灯笼掉眼泪,最后一点火苗熄灭时,在纸上留下个“明”字。

  第二天早上,灯笼变成了堆竹骨和纸灰,再也不会自己亮了。

  灯老拐把竹骨收起来,埋在屋前的老槐树下。他做了盏新灯笼,照路比以前更准,镇民们都说,这灯笼里住着个老更夫。有回孩子们围着新灯笼问:“灯爷爷,旧灯笼真能自己亮?”他摸着灯柄笑:“它照的不是路,是人心。心要是亮堂,黑夜里也能走出光;心要是齐,再难的道也能踏平。”

  风从亮夜屋的窗缝钻进来,吹动新灯笼“哗啦”响,像是夜巡在打更,又像是无数火苗在唱歌,听得满镇的灯火都跟着晃,把月牙镇的黑夜,照得明明亮亮,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