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阵,保定府南边有个张家庄。庄里有个张老栓,五十来岁,是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
这年冬天冷得邪乎,老栓挑着担子往家赶。路过村西头的破土地庙,听见里头有响动。他寻思着,别是有野狗冻得叫唤,就挪着步子凑过去看。
庙门破了个大窟窿,老栓往里一瞅,好家伙,不是野狗,是个锃亮的铜夜壶。那夜壶通身黄澄澄的,壶嘴雕着个小龙头,看着就不是凡物。
老栓左右瞧瞧没人,搓着手琢磨:“这玩意儿扔在这儿怪可惜的,拿回家装个酒啥的,也比空着强。”说着就把夜壶揣进怀里,挑着担子一溜烟跑回了家。
到家刚把夜壶往桌上放,就听见“咔嗒”一声轻响。老栓吓了一跳,以为是夜壶摔了,赶紧低头看。没成想,那夜壶竟自己蹦了蹦,壶嘴里冒出个小烟圈。
“谁?谁在说话?”老栓攥着烟袋锅子,手都有点抖。
“别慌别慌,”夜壶里传出个慢悠悠的声音,“我不是坏人,哦不,不是坏壶。我是个有灵性的夜壶,在土地庙待了三百年,今儿个总算遇着个懂行的。”
老栓眨巴眨巴眼,凑近夜壶:“你...你会说话?还懂行?我就是个货郎,啥也不懂啊。”
“你不懂没关系,我懂啊!”夜壶又蹦了蹦,“往后你听我的,保准你吃香的喝辣的。不过咱得约法三章:第一,不许拿我装尿;第二,每天给我擦三遍身子;第三,我说的话你得听。”
老栓一听有这好事,连忙点头:“成成成,别说三条,三十条我都答应!就是...你能帮我啥啊?”
“你明天不是要去县城赶集嘛,”夜壶慢悠悠地说,“你挑着担子走东街,到第三个路口那家布店,跟老板说要扯三尺青布。他要是问你要多少价,你就说‘三吊钱,少一文不行’。”
老栓半信半疑,但还是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一早,他挑着担子就往县城去。到了东街第三个路口,还真有个布店。老栓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老板,扯三尺青布。”
布店老板抬头瞅了瞅他,笑着说:“客官眼光好,这青布是刚到的货。三尺布,两吊钱就行。”
老栓想起夜壶的话,硬着头皮说:“不行,就得三吊钱,少一文不行。”
老板愣了,以为老栓脑子不好使:“客官,哪有你这样的?别人都嫌贵,你倒好,非得多给?”
“我...我就乐意。”老栓脸都红了,心里直打鼓。
正说着,店里进来个穿绸缎的老爷,一进门就喊:“老板,有没有青布?我家小姐要做衣裳,急着用!”
老板赶紧说:“有有有,刚要给这位客官扯呢。”
那老爷一看老栓手里的布,连忙说:“这位兄弟,这布我出五吊钱,让给我咋样?”
老栓都懵了,这夜壶还真神了!他摇摇头:“不行,我也是等着用呢。”
最后那老爷加到八吊钱,老栓才不情不愿地把布让出去。拿着钱,老栓心里乐开了花,赶紧挑着担子往家跑。
一进门,老栓就把钱往桌上一放:“夜壶兄,你可太神了!这八吊钱,你说咋分?”
夜壶“哼”了一声:“我又不用钱,你留着吧。不过下次可得听我的,别那么容易就松口。”
打那以后,老栓凡事都跟夜壶商量。夜壶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夜壶让他买啥,他就买啥。没半年,老栓就从个穷货郎,变成了庄里的富裕户。
可日子一好,老栓就有点飘了。他开始嫌夜壶丑,嫌夜壶说话啰嗦。有回,邻村的王地主听说老栓有个宝贝,特意来家里看。
王地主一看见夜壶,眼睛就直了:“老栓啊,你这夜壶卖不卖?我给你五十两银子!”
老栓心里一动,五十两银子,够他花一辈子了。他回头瞅了瞅夜壶,夜壶没说话,壶嘴耷拉着,像是有点不高兴。
老栓咽了口唾沫:“卖!当然卖!”
王地主乐坏了,当场就把银子给了老栓,抱着夜壶就走了。老栓拿着银子,心里美滋滋的,寻思着这下可发大财了。
可没等老栓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第二天一早,老栓发现家里的银子全没了。他急得直跺脚,赶紧去王地主家要夜壶。
王地主一看见老栓,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这骗子!你给我的根本不是啥宝贝夜壶,就是个普通铜壶!”
老栓不信,拿起夜壶一看,可不嘛,那夜壶身上的光泽没了,龙头也变得灰蒙蒙的,跟普通铜壶没啥两样。
老栓耷拉着脑袋回了家,坐在门槛上唉声叹气。他这才明白,夜壶的灵性,是因为他把它当朋友。一旦他有了贪念,那灵性也就没了。
打那以后,老栓又变回了原来的货郎。不过他再也不贪小便宜了,走街串巷的时候,看见别人有困难,还总想着帮一把。
有天晚上,老栓挑着担子回家,路过土地庙,又听见里头有响动。他走进去一看,那只夜壶正躺在地上,身上蒙着一层灰。
老栓赶紧把夜壶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夜壶兄,是我不好,我不该贪财把你卖了。”
夜壶动了动,壶嘴里又冒出个小烟圈:“知道错了就好。我看你这阵子改了不少,就再给你个机会。不过下次再敢卖我,我可就真走了。”
老栓连忙点头,把夜壶揣进怀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打那以后,老栓和夜壶又成了好朋友。不过这回,老栓再也没动过贪念。他还是个货郎,只是日子过得踏实又安稳。庄里人都说,老栓变了,变得实在了,也变得爱笑了。
而那只铜夜壶,就一直陪在老栓身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总能听见老栓家传来说话声,那是老栓和夜壶在唠家常呢。
这年冬天冷得邪乎,老栓挑着担子往家赶。路过村西头的破土地庙,听见里头有响动。他寻思着,别是有野狗冻得叫唤,就挪着步子凑过去看。
庙门破了个大窟窿,老栓往里一瞅,好家伙,不是野狗,是个锃亮的铜夜壶。那夜壶通身黄澄澄的,壶嘴雕着个小龙头,看着就不是凡物。
老栓左右瞧瞧没人,搓着手琢磨:“这玩意儿扔在这儿怪可惜的,拿回家装个酒啥的,也比空着强。”说着就把夜壶揣进怀里,挑着担子一溜烟跑回了家。
到家刚把夜壶往桌上放,就听见“咔嗒”一声轻响。老栓吓了一跳,以为是夜壶摔了,赶紧低头看。没成想,那夜壶竟自己蹦了蹦,壶嘴里冒出个小烟圈。
“谁?谁在说话?”老栓攥着烟袋锅子,手都有点抖。
“别慌别慌,”夜壶里传出个慢悠悠的声音,“我不是坏人,哦不,不是坏壶。我是个有灵性的夜壶,在土地庙待了三百年,今儿个总算遇着个懂行的。”
老栓眨巴眨巴眼,凑近夜壶:“你...你会说话?还懂行?我就是个货郎,啥也不懂啊。”
“你不懂没关系,我懂啊!”夜壶又蹦了蹦,“往后你听我的,保准你吃香的喝辣的。不过咱得约法三章:第一,不许拿我装尿;第二,每天给我擦三遍身子;第三,我说的话你得听。”
老栓一听有这好事,连忙点头:“成成成,别说三条,三十条我都答应!就是...你能帮我啥啊?”
“你明天不是要去县城赶集嘛,”夜壶慢悠悠地说,“你挑着担子走东街,到第三个路口那家布店,跟老板说要扯三尺青布。他要是问你要多少价,你就说‘三吊钱,少一文不行’。”
老栓半信半疑,但还是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一早,他挑着担子就往县城去。到了东街第三个路口,还真有个布店。老栓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老板,扯三尺青布。”
布店老板抬头瞅了瞅他,笑着说:“客官眼光好,这青布是刚到的货。三尺布,两吊钱就行。”
老栓想起夜壶的话,硬着头皮说:“不行,就得三吊钱,少一文不行。”
老板愣了,以为老栓脑子不好使:“客官,哪有你这样的?别人都嫌贵,你倒好,非得多给?”
“我...我就乐意。”老栓脸都红了,心里直打鼓。
正说着,店里进来个穿绸缎的老爷,一进门就喊:“老板,有没有青布?我家小姐要做衣裳,急着用!”
老板赶紧说:“有有有,刚要给这位客官扯呢。”
那老爷一看老栓手里的布,连忙说:“这位兄弟,这布我出五吊钱,让给我咋样?”
老栓都懵了,这夜壶还真神了!他摇摇头:“不行,我也是等着用呢。”
最后那老爷加到八吊钱,老栓才不情不愿地把布让出去。拿着钱,老栓心里乐开了花,赶紧挑着担子往家跑。
一进门,老栓就把钱往桌上一放:“夜壶兄,你可太神了!这八吊钱,你说咋分?”
夜壶“哼”了一声:“我又不用钱,你留着吧。不过下次可得听我的,别那么容易就松口。”
打那以后,老栓凡事都跟夜壶商量。夜壶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夜壶让他买啥,他就买啥。没半年,老栓就从个穷货郎,变成了庄里的富裕户。
可日子一好,老栓就有点飘了。他开始嫌夜壶丑,嫌夜壶说话啰嗦。有回,邻村的王地主听说老栓有个宝贝,特意来家里看。
王地主一看见夜壶,眼睛就直了:“老栓啊,你这夜壶卖不卖?我给你五十两银子!”
老栓心里一动,五十两银子,够他花一辈子了。他回头瞅了瞅夜壶,夜壶没说话,壶嘴耷拉着,像是有点不高兴。
老栓咽了口唾沫:“卖!当然卖!”
王地主乐坏了,当场就把银子给了老栓,抱着夜壶就走了。老栓拿着银子,心里美滋滋的,寻思着这下可发大财了。
可没等老栓高兴多久,麻烦就来了。第二天一早,老栓发现家里的银子全没了。他急得直跺脚,赶紧去王地主家要夜壶。
王地主一看见老栓,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这骗子!你给我的根本不是啥宝贝夜壶,就是个普通铜壶!”
老栓不信,拿起夜壶一看,可不嘛,那夜壶身上的光泽没了,龙头也变得灰蒙蒙的,跟普通铜壶没啥两样。
老栓耷拉着脑袋回了家,坐在门槛上唉声叹气。他这才明白,夜壶的灵性,是因为他把它当朋友。一旦他有了贪念,那灵性也就没了。
打那以后,老栓又变回了原来的货郎。不过他再也不贪小便宜了,走街串巷的时候,看见别人有困难,还总想着帮一把。
有天晚上,老栓挑着担子回家,路过土地庙,又听见里头有响动。他走进去一看,那只夜壶正躺在地上,身上蒙着一层灰。
老栓赶紧把夜壶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夜壶兄,是我不好,我不该贪财把你卖了。”
夜壶动了动,壶嘴里又冒出个小烟圈:“知道错了就好。我看你这阵子改了不少,就再给你个机会。不过下次再敢卖我,我可就真走了。”
老栓连忙点头,把夜壶揣进怀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打那以后,老栓和夜壶又成了好朋友。不过这回,老栓再也没动过贪念。他还是个货郎,只是日子过得踏实又安稳。庄里人都说,老栓变了,变得实在了,也变得爱笑了。
而那只铜夜壶,就一直陪在老栓身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总能听见老栓家传来说话声,那是老栓和夜壶在唠家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