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镇的雨,跟扯不断的棉线似的,一下就是半个月。
阿伞在巷口开了家修伞铺,门帘上绣着个歪歪扭扭的破伞,风一吹哗啦响,跟喊人来修伞似的。他修伞五年,手里的伞骨比自家筷子还熟,不管是竹骨断了,还是绸面破了,经他一摆弄,准能撑起来挡雨。
镇上人都爱找他,不是因为他手艺最好,是因为他心善。王阿婆的旧油纸伞漏雨,他补好还塞了块新油纸;豆包那小子总把伞骨玩断,他修好从不要钱,只说“下次别拿伞当金箍棒耍”。
可最近阿伞犯了愁——修完的伞,第二天准出幺蛾子。
前儿给张屠户修的布伞,明明缝好了破口,转天张屠户气呼呼来:“阿伞你看!伞面上多了道爪印,跟猫抓的似的!”阿伞一看,还真是,三道白印子,整整齐齐。
昨儿给教书先生修的竹骨伞,傍晚刚取走,半夜先生就来拍门:“伞骨又断了!而且……伞柄上多了圈薄荷味!”阿伞挠头,他铺子里是种了薄荷,可从没往伞上蹭过啊。
今儿更邪乎,他刚把一把青布伞的伞骨粘好,转身去拿线轴,回头一看——伞面居然自己转了起来,跟个小风车似的,转得薄荷叶子都飘进了伞里。
“谁?!”阿伞抄起桌上的小锤子,“出来!别躲着!”
半天没动静,就见那把青布伞的伞骨缝里,钻出来个巴掌大的小玩意儿:穿青布小褂,头发是细竹丝做的,眼睛亮得像雨珠,手里还攥着半根断伞骨。
“别打别打!”小玩意儿一跳,落在桌角,“你踩我尾巴了!”
阿伞低头,脚边果然有根细竹丝,跟尾巴似的。“你是啥东西?”
“我是伞灵!”小玩意儿挺挺胸,“这把青布伞是我家,你昨天粘伞骨的时候,把我吵醒了。”
阿伞懵了,活了二十多年,只听过狐仙鬼怪,没听过伞灵。“那之前的爪印、薄荷味……都是你弄的?”
伞灵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醒了没事干,就想跟你玩会儿。爪印是我用竹丝划的,薄荷味是我滚了圈薄荷丛……”
“玩?”阿伞气笑了,“张屠户差点以为是野猫偷伞,教书先生以为是闹鬼!”
伞灵耷拉着脑袋,跟霜打了的薄荷似的:“那我不玩了还不行嘛……我就是太久没见人了,这把伞放了十年,就你肯修它。”
阿伞软了心。他看这伞灵虽调皮,却没坏心眼,就叹口气:“行吧,你要是想待着就待着,别再捣乱了。”
伞灵立马蹦起来,眼睛都亮了:“真的?那我帮你修伞!我会驭风,能把伞面吹得平平整整!”
别说,伞灵还真有点用。阿伞缝伞面时,它吹口气,布面就绷得直直的,针脚都齐了;粘伞骨时,它吹股小风,胶水干得快。就是有时候太调皮——阿伞刚绕好的线轴,它一吹风,线就缠成了团,还嘴硬:“这是给你练手呢,看你能不能解开!”
镇上人渐渐发现,阿伞的修伞铺不一样了。
王阿婆的糖粥摊总被风吹翻,那天她来修伞,伞灵趁阿伞不注意,绕着粥摊吹了圈小风,风就绕着摊儿走了。王阿婆纳闷:“今儿咋不刮风了?”阿伞偷偷指了指桌角的伞灵,王阿婆吓了一跳,又笑了:“原来是个小神仙!”
豆包又丢了伞,哭着来找阿伞。伞灵趴在阿伞耳边说:“在河边柳树上,被风吹到枝桠上了。”阿伞带着豆包去,果然找着了。豆包给阿伞塞了颗水果糖,伞灵趁两人不注意,偷偷舔了舔糖纸,结果粘了一嘴糖渣,逗得豆包笑出了眼泪。
只有镇上的懒汉李三,看阿伞的铺子里总热热闹闹,心里有点痒。他听说阿伞有个“小神仙”帮忙,就想偷点好处。
那天半夜,李三溜到修伞铺窗外,看见阿伞睡着了,桌角的青布伞上,伞灵正抱着颗亮晶晶的珠子打盹——那是伞灵的灵珠,能聚风。李三眼馋了,趁伞灵没醒,伸手就去抓灵珠。
“别动!”伞灵醒了,吹起股大风,把李三的帽子吹掉,露出光溜溜的脑袋。李三慌了,想跑,伞灵又吹了口气,把他的鞋带系在了一起。李三“扑通”摔了个屁股蹲,疼得直咧嘴。
阿伞被吵醒了,出来一看,就见李三坐在地上,手里还攥着灵珠。他没发火,只是把灵珠拿回来,递给伞灵,又给李三递了把修好的布伞:“三儿,下雨天,有把好伞比啥都强。别总想着偷东西,手闲着,不如去码头扛扛活,挣点踏实钱。”
李三脸红了,挠挠头:“阿伞,我错了……这伞我买了,钱我明天给你。”
打那以后,李三还真改了性子,每天去码头扛活,偶尔还来帮阿伞搬木料。伞灵见了他,也不吹风了,还会递根竹丝给他,让他帮着理线。
青石板镇的雨还在下,可阿伞的修伞铺里,总暖烘烘的。
早上,王阿婆会送碗热糖粥来,伞灵总抢着先喝一口,烫得直吐舌头;中午,豆包带着小伙伴来,帮着擦伞,伞灵就吹小风,把伞上的水珠吹掉;傍晚,李三扛完活来,会跟阿伞聊会儿天,伞灵就趴在青布伞上,听他们说镇上的新鲜事。
有回,豆包问阿伞:“阿伞哥,伞灵会一直待在这儿吗?”
阿伞看了看桌角正在玩线轴的伞灵,笑了:“会的,只要有人修伞,有人需要它,它就会待在这儿。”
伞灵听见了,抬起头,吹了口气,把阿伞门帘上的破伞吹得哗啦响,跟在说“对呀对呀”似的。
雨还在下,青石板上的水洼里,映着修伞铺的灯光,还有伞灵蹦跳的小影子。阿伞想,其实修伞修的不是伞,是人心——一把好伞能挡雨,一颗好心,能聚起比伞更暖的东西。
就像这伞灵,本是十年旧伞里的魂,却因为一点善意,留在了青石板镇,把冷清的修伞铺,变成了满是烟火气的家。
阿伞在巷口开了家修伞铺,门帘上绣着个歪歪扭扭的破伞,风一吹哗啦响,跟喊人来修伞似的。他修伞五年,手里的伞骨比自家筷子还熟,不管是竹骨断了,还是绸面破了,经他一摆弄,准能撑起来挡雨。
镇上人都爱找他,不是因为他手艺最好,是因为他心善。王阿婆的旧油纸伞漏雨,他补好还塞了块新油纸;豆包那小子总把伞骨玩断,他修好从不要钱,只说“下次别拿伞当金箍棒耍”。
可最近阿伞犯了愁——修完的伞,第二天准出幺蛾子。
前儿给张屠户修的布伞,明明缝好了破口,转天张屠户气呼呼来:“阿伞你看!伞面上多了道爪印,跟猫抓的似的!”阿伞一看,还真是,三道白印子,整整齐齐。
昨儿给教书先生修的竹骨伞,傍晚刚取走,半夜先生就来拍门:“伞骨又断了!而且……伞柄上多了圈薄荷味!”阿伞挠头,他铺子里是种了薄荷,可从没往伞上蹭过啊。
今儿更邪乎,他刚把一把青布伞的伞骨粘好,转身去拿线轴,回头一看——伞面居然自己转了起来,跟个小风车似的,转得薄荷叶子都飘进了伞里。
“谁?!”阿伞抄起桌上的小锤子,“出来!别躲着!”
半天没动静,就见那把青布伞的伞骨缝里,钻出来个巴掌大的小玩意儿:穿青布小褂,头发是细竹丝做的,眼睛亮得像雨珠,手里还攥着半根断伞骨。
“别打别打!”小玩意儿一跳,落在桌角,“你踩我尾巴了!”
阿伞低头,脚边果然有根细竹丝,跟尾巴似的。“你是啥东西?”
“我是伞灵!”小玩意儿挺挺胸,“这把青布伞是我家,你昨天粘伞骨的时候,把我吵醒了。”
阿伞懵了,活了二十多年,只听过狐仙鬼怪,没听过伞灵。“那之前的爪印、薄荷味……都是你弄的?”
伞灵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醒了没事干,就想跟你玩会儿。爪印是我用竹丝划的,薄荷味是我滚了圈薄荷丛……”
“玩?”阿伞气笑了,“张屠户差点以为是野猫偷伞,教书先生以为是闹鬼!”
伞灵耷拉着脑袋,跟霜打了的薄荷似的:“那我不玩了还不行嘛……我就是太久没见人了,这把伞放了十年,就你肯修它。”
阿伞软了心。他看这伞灵虽调皮,却没坏心眼,就叹口气:“行吧,你要是想待着就待着,别再捣乱了。”
伞灵立马蹦起来,眼睛都亮了:“真的?那我帮你修伞!我会驭风,能把伞面吹得平平整整!”
别说,伞灵还真有点用。阿伞缝伞面时,它吹口气,布面就绷得直直的,针脚都齐了;粘伞骨时,它吹股小风,胶水干得快。就是有时候太调皮——阿伞刚绕好的线轴,它一吹风,线就缠成了团,还嘴硬:“这是给你练手呢,看你能不能解开!”
镇上人渐渐发现,阿伞的修伞铺不一样了。
王阿婆的糖粥摊总被风吹翻,那天她来修伞,伞灵趁阿伞不注意,绕着粥摊吹了圈小风,风就绕着摊儿走了。王阿婆纳闷:“今儿咋不刮风了?”阿伞偷偷指了指桌角的伞灵,王阿婆吓了一跳,又笑了:“原来是个小神仙!”
豆包又丢了伞,哭着来找阿伞。伞灵趴在阿伞耳边说:“在河边柳树上,被风吹到枝桠上了。”阿伞带着豆包去,果然找着了。豆包给阿伞塞了颗水果糖,伞灵趁两人不注意,偷偷舔了舔糖纸,结果粘了一嘴糖渣,逗得豆包笑出了眼泪。
只有镇上的懒汉李三,看阿伞的铺子里总热热闹闹,心里有点痒。他听说阿伞有个“小神仙”帮忙,就想偷点好处。
那天半夜,李三溜到修伞铺窗外,看见阿伞睡着了,桌角的青布伞上,伞灵正抱着颗亮晶晶的珠子打盹——那是伞灵的灵珠,能聚风。李三眼馋了,趁伞灵没醒,伸手就去抓灵珠。
“别动!”伞灵醒了,吹起股大风,把李三的帽子吹掉,露出光溜溜的脑袋。李三慌了,想跑,伞灵又吹了口气,把他的鞋带系在了一起。李三“扑通”摔了个屁股蹲,疼得直咧嘴。
阿伞被吵醒了,出来一看,就见李三坐在地上,手里还攥着灵珠。他没发火,只是把灵珠拿回来,递给伞灵,又给李三递了把修好的布伞:“三儿,下雨天,有把好伞比啥都强。别总想着偷东西,手闲着,不如去码头扛扛活,挣点踏实钱。”
李三脸红了,挠挠头:“阿伞,我错了……这伞我买了,钱我明天给你。”
打那以后,李三还真改了性子,每天去码头扛活,偶尔还来帮阿伞搬木料。伞灵见了他,也不吹风了,还会递根竹丝给他,让他帮着理线。
青石板镇的雨还在下,可阿伞的修伞铺里,总暖烘烘的。
早上,王阿婆会送碗热糖粥来,伞灵总抢着先喝一口,烫得直吐舌头;中午,豆包带着小伙伴来,帮着擦伞,伞灵就吹小风,把伞上的水珠吹掉;傍晚,李三扛完活来,会跟阿伞聊会儿天,伞灵就趴在青布伞上,听他们说镇上的新鲜事。
有回,豆包问阿伞:“阿伞哥,伞灵会一直待在这儿吗?”
阿伞看了看桌角正在玩线轴的伞灵,笑了:“会的,只要有人修伞,有人需要它,它就会待在这儿。”
伞灵听见了,抬起头,吹了口气,把阿伞门帘上的破伞吹得哗啦响,跟在说“对呀对呀”似的。
雨还在下,青石板上的水洼里,映着修伞铺的灯光,还有伞灵蹦跳的小影子。阿伞想,其实修伞修的不是伞,是人心——一把好伞能挡雨,一颗好心,能聚起比伞更暖的东西。
就像这伞灵,本是十年旧伞里的魂,却因为一点善意,留在了青石板镇,把冷清的修伞铺,变成了满是烟火气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