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县的衙门里,有个打杂的小伙计,名叫敲不响,人如其名,干啥都没精神。给县太爷递惊堂木,能滑到地上;给原告递状纸,能拿反了面。师爷总骂:“你这脑子,怕不是装的浆糊!再出错,就去扫大牢!”
这天敲不响去旧货摊找砚台,在个破木箱里摸到块惊堂木,枣木的,边角磕了个豁口,上面刻着“明镜”二字,掂着比衙门里的新木还沉。摊主说:“这是前明县太爷的,五文钱拿走,拍下去能自己显理。”
敲不响抱着惊堂木回了衙,塞在值房的角落。半夜他被“啪”的一声弄醒,睁眼一看,那木头自己在桌上跳,桌面被拍出个“冤”字,字里浮出个穿官服的影子,胡子翘得老高:“糊涂虫!这案子审错了!”
“活的?”他吓得差点把灯笼扔地上,影子突然说话,声音像枣木劈柴:“瞎咋呼啥?我是嘉靖年间的知县,名叫包清天,审错案子冤死了人,咽气时还拍着这木头,魂就附在上面了。”
敲不响摸着木头的豁口,枣木还带着点温乎气。“你会断案?”包清天的声音带着股威严:“不光会断,还能看出谁在撒谎,谁藏着证据,我这木头顶谁,谁就心里有鬼。”
第二天县太爷审偷鸡案,原告王二说被告李三偷了他的芦花鸡。李三哭得鼻涕冒泡,说自己连鸡毛都没见着。县太爷刚要拍惊堂木,那旧木头突然自己飞过去,“啪”地拍在王二面前,桌面显出个“藏”字——王二的鸡是自己钻了柴房,他想讹李三的钱。
“去柴房看看!”敲不响壮着胆子喊,衙役果然在柴堆里找出芦花鸡。王二红着脸认罪,县太爷瞪了敲不响一眼,心里却犯嘀咕:这小子啥时候变机灵了?
惊堂木在桌上“啪”地响,像是在说“该”。
打这起,惊堂木成了敲不响的“活青天”。
有回张寡妇来告官,说地主抢了她的救命钱。县太爷刚要让她拿证据,惊堂木突然“啪”地跳向地主的袖口,木头缝里掉出片碎银,上面还沾着张寡妇绣的荷包线——原是地主趁乱抢了钱,藏在袖袋里。
“把银子还回来!”县太爷一拍桌子,地主只好乖乖掏钱。张寡妇给敲不响磕了个头,惊堂木在旁“啪”地轻响,像是松了口气。
衙门隔壁有个代写状纸的姑娘,名叫笔砚,总梳着条长辫子,写的字比先生还周正。她爹原是师爷,三年前帮百姓写状纸告倒了盐商,被人诬陷贪赃,关在牢里,笔砚就靠抄书攒钱,每天等敲不响收工,给他送碗热粥,粥里总埋着个咸蛋。
这天笔砚又来送粥,红着眼说:“牢头说爹快不行了,盐商买通了狱卒,要下黑手。”敲不响刚要叹气,惊堂木突然“啪”地指向牢房的方向,木头显出个“药”字,还画着株金银花——是说牢里有解药,能解盐商下的毒。
“去牢房找金银花!”敲不响托人给牢里送消息,笔砚爹果然在墙角找到野生的金银花,煮水喝了,竟缓了过来。包清天在木头里喊:“我就闻着那狱卒身上有药味,准是藏了毒!”
笔砚爹被放出来那天,给惊堂木做了个木套,上面刻着“公正”二字,比原有的还精神。惊堂木“啪”地碰了碰木套,像是在笑。
麻烦找上门是在冬月。被扳倒的盐商有个亲戚当了知府,说敲不响用“妖木”惑乱公堂,带着衙役来抢惊堂木,要劈了当柴烧。“这是断案的木!”敲不响死死抱住木头,衙役举着棍子就打。
惊堂木突然“啪”地炸开,木头变成无数碎片,在空中拼出知府和盐商勾结的账本,连他们哪年哪月分了多少赃款,藏在哪个地窖,都看得清清楚楚。“你贪赃枉法,还好意思管公堂?”包清天的声音像炸雷。
周围的百姓都围过来看,知府的脸白得像纸,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令牌都忘了捡。
敲不响用知府赔的钱,给笔砚爹治了病,俩人在衙门旁开了家“明理堂”,帮百姓写状纸、辨是非。惊堂木的碎片被拼起来,摆在堂中央,谁来告状都要先拜一拜,说这木头比官老爷还公道。
有天夜里,拼好的惊堂木突然散了,枣木的颜色慢慢变深。“我要走了,”包清天的声音越来越弱,“看着你们把理辨清,我也算对得起这身官服了。”敲不响和笔砚抱着木头碎片掉眼泪,最后一块碎片上显出个“理”字,才慢慢不动了。
第二天早上,碎片变成了普通的枣木渣,再也不会自己跳了。
敲不响把木渣收在锦盒里,摆在明理堂最显眼的地方。他帮百姓断的事越来越多,人们说,经他手的案子,比衙门判的还让人服气。笔砚写状纸时,总爱对着锦盒笑,说:“包大人,今天又有公道要讲。”
有回孩子们围着锦盒问:“敲大哥,这木头真能自己断案?”他摸着木渣笑:“它断的不是案,是人心。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心要是正,不用惊堂木也能说清道理。”
风从明理堂的窗缝钻进来,吹动木渣“沙沙”响,像是包清天在拍惊堂木,又像是无数百姓在说“公道”,听得满街的灯笼都暖融融的,把青石县的日子,过得明明白白,暖乎乎的。
这天敲不响去旧货摊找砚台,在个破木箱里摸到块惊堂木,枣木的,边角磕了个豁口,上面刻着“明镜”二字,掂着比衙门里的新木还沉。摊主说:“这是前明县太爷的,五文钱拿走,拍下去能自己显理。”
敲不响抱着惊堂木回了衙,塞在值房的角落。半夜他被“啪”的一声弄醒,睁眼一看,那木头自己在桌上跳,桌面被拍出个“冤”字,字里浮出个穿官服的影子,胡子翘得老高:“糊涂虫!这案子审错了!”
“活的?”他吓得差点把灯笼扔地上,影子突然说话,声音像枣木劈柴:“瞎咋呼啥?我是嘉靖年间的知县,名叫包清天,审错案子冤死了人,咽气时还拍着这木头,魂就附在上面了。”
敲不响摸着木头的豁口,枣木还带着点温乎气。“你会断案?”包清天的声音带着股威严:“不光会断,还能看出谁在撒谎,谁藏着证据,我这木头顶谁,谁就心里有鬼。”
第二天县太爷审偷鸡案,原告王二说被告李三偷了他的芦花鸡。李三哭得鼻涕冒泡,说自己连鸡毛都没见着。县太爷刚要拍惊堂木,那旧木头突然自己飞过去,“啪”地拍在王二面前,桌面显出个“藏”字——王二的鸡是自己钻了柴房,他想讹李三的钱。
“去柴房看看!”敲不响壮着胆子喊,衙役果然在柴堆里找出芦花鸡。王二红着脸认罪,县太爷瞪了敲不响一眼,心里却犯嘀咕:这小子啥时候变机灵了?
惊堂木在桌上“啪”地响,像是在说“该”。
打这起,惊堂木成了敲不响的“活青天”。
有回张寡妇来告官,说地主抢了她的救命钱。县太爷刚要让她拿证据,惊堂木突然“啪”地跳向地主的袖口,木头缝里掉出片碎银,上面还沾着张寡妇绣的荷包线——原是地主趁乱抢了钱,藏在袖袋里。
“把银子还回来!”县太爷一拍桌子,地主只好乖乖掏钱。张寡妇给敲不响磕了个头,惊堂木在旁“啪”地轻响,像是松了口气。
衙门隔壁有个代写状纸的姑娘,名叫笔砚,总梳着条长辫子,写的字比先生还周正。她爹原是师爷,三年前帮百姓写状纸告倒了盐商,被人诬陷贪赃,关在牢里,笔砚就靠抄书攒钱,每天等敲不响收工,给他送碗热粥,粥里总埋着个咸蛋。
这天笔砚又来送粥,红着眼说:“牢头说爹快不行了,盐商买通了狱卒,要下黑手。”敲不响刚要叹气,惊堂木突然“啪”地指向牢房的方向,木头显出个“药”字,还画着株金银花——是说牢里有解药,能解盐商下的毒。
“去牢房找金银花!”敲不响托人给牢里送消息,笔砚爹果然在墙角找到野生的金银花,煮水喝了,竟缓了过来。包清天在木头里喊:“我就闻着那狱卒身上有药味,准是藏了毒!”
笔砚爹被放出来那天,给惊堂木做了个木套,上面刻着“公正”二字,比原有的还精神。惊堂木“啪”地碰了碰木套,像是在笑。
麻烦找上门是在冬月。被扳倒的盐商有个亲戚当了知府,说敲不响用“妖木”惑乱公堂,带着衙役来抢惊堂木,要劈了当柴烧。“这是断案的木!”敲不响死死抱住木头,衙役举着棍子就打。
惊堂木突然“啪”地炸开,木头变成无数碎片,在空中拼出知府和盐商勾结的账本,连他们哪年哪月分了多少赃款,藏在哪个地窖,都看得清清楚楚。“你贪赃枉法,还好意思管公堂?”包清天的声音像炸雷。
周围的百姓都围过来看,知府的脸白得像纸,带着衙役灰溜溜地跑了,连掉在地上的令牌都忘了捡。
敲不响用知府赔的钱,给笔砚爹治了病,俩人在衙门旁开了家“明理堂”,帮百姓写状纸、辨是非。惊堂木的碎片被拼起来,摆在堂中央,谁来告状都要先拜一拜,说这木头比官老爷还公道。
有天夜里,拼好的惊堂木突然散了,枣木的颜色慢慢变深。“我要走了,”包清天的声音越来越弱,“看着你们把理辨清,我也算对得起这身官服了。”敲不响和笔砚抱着木头碎片掉眼泪,最后一块碎片上显出个“理”字,才慢慢不动了。
第二天早上,碎片变成了普通的枣木渣,再也不会自己跳了。
敲不响把木渣收在锦盒里,摆在明理堂最显眼的地方。他帮百姓断的事越来越多,人们说,经他手的案子,比衙门判的还让人服气。笔砚写状纸时,总爱对着锦盒笑,说:“包大人,今天又有公道要讲。”
有回孩子们围着锦盒问:“敲大哥,这木头真能自己断案?”他摸着木渣笑:“它断的不是案,是人心。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心要是正,不用惊堂木也能说清道理。”
风从明理堂的窗缝钻进来,吹动木渣“沙沙”响,像是包清天在拍惊堂木,又像是无数百姓在说“公道”,听得满街的灯笼都暖融融的,把青石县的日子,过得明明白白,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