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春天,一场关于发展路径的思考在林枫心中悄然生长。经过非典疫情的洗礼,他对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月的一个清晨,林枫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开发区方向林立的烟囱。经过两年多发展,河阳县的工业产值节节攀升,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开始显现。县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开发区周边河流的污染物浓度较三年前上升了30%。
林县长,这是光华化工厂的扩建申请。周秘书送来一份文件,他们计划新建一条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增加五千万元。
林枫仔细翻阅申请材料,眉头渐渐皱起:这个项目排污量要增加40%,而且选址靠近水源地。环保局什么意见?
环保局建议否决,但是经贸局认为应该支持。毕竟五千万元的产值对县里很重要。
下午的项目评审会上,争论异常激烈。经贸局长首先发言:光华化工厂是县里的纳税大户,这个项目能解决200个就业岗位。现在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我们不能把送上门的项目往外推。
但是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了。环保局长反驳,去年开发区下游三个村出现饮用水问题,群众意见很大。如果再上新项目,环境风险太大。
双方各执一词,其他部门负责人也都面露难色。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枫。
我先讲个故事。林枫放下手中的笔,去年我去德国考察,看到莱茵河畔有家百年化工厂。你们知道他们厂区里最漂亮的是什么?不是厂房,而是污水处理系统。厂长告诉我,他们宁愿少赚一亿,也不愿污染一滴河水。
会议室安静下来。
发展是硬道理,但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林枫环视众人,我建议,成立一个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环境账、社会账。
这个决定在县里引起不小震动。有人称赞这是远见卓识,也有人私下议论:林县长是不是太保守了?这样下去,河阳的发展速度要落后了。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企业。光华化工厂的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林枫,甚至请出市里的老领导说情。
小林啊,发展总要付出代价嘛。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在电话里劝说,先把经济搞上去,环境问题可以慢慢治理。
林枫恭敬而坚定地回应:老领导,您说得对。但我担心的是,等环境问题严重到不得不治理时,代价可能会更大。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林枫提出了绿色开发区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严格环境准入、推动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
为了说服各方,他亲自带队考察了浙江、江苏等地的先进开发区。在苏州工业园,他们看到环保投入不仅没有拖累发展,反而吸引了更多高科技企业入驻。
看来,绿水青山确实就是金山银山啊。考察团成员感慨道。
回到河阳后,林枫力排众议,做出一系列决定:否决光华化工厂的扩建申请,关停三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同时设立500万元的环保技改基金,帮助现有企业升级改造。
这些举措起初遭到不少反对。被关停企业的工人到县政府上访,开发区的企业主们联名写信表示担忧。那段时间,林枫承受着巨大压力。
转机出现在2004年夏天。一家日本电子企业来河阳考察投资环境,对方特别重视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在实地考察后,日方代表满意地说:这里的环境管理水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这家企业最终决定在河阳投资建厂,带来了一亿元的投资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改变了很多人对环保的认识。
原来好的环境也能招商引资啊!开发区赵主任感慨地说。
借此机会,林枫进一步提出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他要求经贸局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同时,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
到2004年底,河阳县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虽然否决了十几个高污染项目,但引进了五家高科技企业;虽然关停了一些小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反而增长了15%。
在年终总结会上,林枫深有感触地说: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经济增长了几个点,而是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长远的发展。
夜幕降临,林枫独自走在开发区的林荫道上。远处,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运行;近处,工人们在新修的公园里散步。这一幕,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然而,林枫清楚,发展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在他准备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时,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在前方等待着他。这一次,关系到河阳县未来十年的发展格局。
三月的一个清晨,林枫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开发区方向林立的烟囱。经过两年多发展,河阳县的工业产值节节攀升,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开始显现。县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开发区周边河流的污染物浓度较三年前上升了30%。
林县长,这是光华化工厂的扩建申请。周秘书送来一份文件,他们计划新建一条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增加五千万元。
林枫仔细翻阅申请材料,眉头渐渐皱起:这个项目排污量要增加40%,而且选址靠近水源地。环保局什么意见?
环保局建议否决,但是经贸局认为应该支持。毕竟五千万元的产值对县里很重要。
下午的项目评审会上,争论异常激烈。经贸局长首先发言:光华化工厂是县里的纳税大户,这个项目能解决200个就业岗位。现在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我们不能把送上门的项目往外推。
但是环境容量已经接近极限了。环保局长反驳,去年开发区下游三个村出现饮用水问题,群众意见很大。如果再上新项目,环境风险太大。
双方各执一词,其他部门负责人也都面露难色。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枫。
我先讲个故事。林枫放下手中的笔,去年我去德国考察,看到莱茵河畔有家百年化工厂。你们知道他们厂区里最漂亮的是什么?不是厂房,而是污水处理系统。厂长告诉我,他们宁愿少赚一亿,也不愿污染一滴河水。
会议室安静下来。
发展是硬道理,但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林枫环视众人,我建议,成立一个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环境账、社会账。
这个决定在县里引起不小震动。有人称赞这是远见卓识,也有人私下议论:林县长是不是太保守了?这样下去,河阳的发展速度要落后了。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企业。光华化工厂的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林枫,甚至请出市里的老领导说情。
小林啊,发展总要付出代价嘛。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在电话里劝说,先把经济搞上去,环境问题可以慢慢治理。
林枫恭敬而坚定地回应:老领导,您说得对。但我担心的是,等环境问题严重到不得不治理时,代价可能会更大。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林枫提出了绿色开发区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严格环境准入、推动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
为了说服各方,他亲自带队考察了浙江、江苏等地的先进开发区。在苏州工业园,他们看到环保投入不仅没有拖累发展,反而吸引了更多高科技企业入驻。
看来,绿水青山确实就是金山银山啊。考察团成员感慨道。
回到河阳后,林枫力排众议,做出一系列决定:否决光华化工厂的扩建申请,关停三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同时设立500万元的环保技改基金,帮助现有企业升级改造。
这些举措起初遭到不少反对。被关停企业的工人到县政府上访,开发区的企业主们联名写信表示担忧。那段时间,林枫承受着巨大压力。
转机出现在2004年夏天。一家日本电子企业来河阳考察投资环境,对方特别重视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在实地考察后,日方代表满意地说:这里的环境管理水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这家企业最终决定在河阳投资建厂,带来了一亿元的投资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改变了很多人对环保的认识。
原来好的环境也能招商引资啊!开发区赵主任感慨地说。
借此机会,林枫进一步提出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他要求经贸局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同时,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
到2004年底,河阳县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虽然否决了十几个高污染项目,但引进了五家高科技企业;虽然关停了一些小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反而增长了15%。
在年终总结会上,林枫深有感触地说:
这一年,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经济增长了几个点,而是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长远的发展。
夜幕降临,林枫独自走在开发区的林荫道上。远处,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运行;近处,工人们在新修的公园里散步。这一幕,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然而,林枫清楚,发展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在他准备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时,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在前方等待着他。这一次,关系到河阳县未来十年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