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沉下去,才能浮上来-《当国委回首三十年》

  省委常委会结束后的第三天,一份详细的《省长林枫同志赴各地市调研初步方案》摆在了陈启明的案头。方案规划用时近三个月,覆盖全省所有地市,重点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调研形式包括座谈、实地考察、随机走访等多种方式。

  陈启明翻阅着厚厚的方案,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击,看不出喜怒。半晌,他拿起笔,在方案首页批下一行字:“同意。调研要深入实际,摸清实情,为省委决策提供参考。注意轻车简从,减少陪同,减轻基层负担。” 批语四平八稳,既表示了支持,也隐含了“为省委决策参考”的定位。

  拿到批复,林枫立刻行动起来。他谢绝了办公厅安排的大规模陪同队伍,只带了杨建业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及必要的工作和安保人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调研组。第一站,他选择了与北阳情况迥异、以农业和传统轻工业为主的 清河市。

  没有通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组的两辆考斯特直接开进了清河市下属的 平江县。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车子在略显颠簸的乡间公路上行驶,林枫望着窗外大片待收割的麦田和远处显得有些寂寥的村庄,眉头微蹙。与北阳那种热火朝天的工业氛围相比,这里仿佛是两个世界。

  在平江县 大王庄镇,林枫随机走进了一家农户。低矮的砖瓦房,院子里堆着农具,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汉正在编竹筐。

  “老哥,忙着呢?”林枫用带着些许乡音的普通话打招呼,递过去一支烟。

  老汉有些拘谨地接过烟,打量着这群穿着朴素但气度不凡的陌生人。

  “随便看看,我们是省里下来了解情况的。”林枫示意其他人别靠太近,自己拉过一个小马扎坐在老汉旁边,“今年收成怎么样?粮食价格还成吗?”

  “唉,也就那样吧。”老汉叹了口气,“地就那么点,刨去成本,挣不了几个钱。年轻人都跑城里打工去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

  “村里有啥产业吗?或者合作社什么的?”林枫问。

  “以前镇上搞过食用菌合作社,红火了一阵子,后来销路不行,技术也跟不上,就黄了。”老汉摇摇头,“现在也就是各家种点粮食,养几只鸡鸭。”

  “看病、孩子上学方便吗?”

  “卫生院看个小病还行,大病就得去县里。学校……村里的小学就剩几个娃了,老师也留不住。”

  简单的对话,勾勒出乡村面临的普遍困境:产业薄弱、人才流失、公共服务不足。林枫心情有些沉重。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闻讯赶来的平江县委书记和县长满头大汗,一脸惶恐地在镇口等着。

  “林省长,您来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好准备……”县委书记紧张地解释。

  “准备什么?准备给我看样板工程吗?”林枫语气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我就想看看最真实的情况。走,去你们那个黄了的食用菌合作社旧址看看。”

  在废弃的合作社厂房,林枫仔细查看了情况,又详细询问了当初失败的原因。随后,他又随机走访了镇上的中心小学和卫生院,与老师、医生、村民进行了广泛交流。

  下午,在镇政府简陋的会议室,林枫听取了县、镇两级的汇报。汇报材料做得花团锦簇,成绩讲得多,问题一笔带过。

  林枫听完,合上材料,目光扫过在场的县镇干部:“材料上的成绩,我先记下。但我这一路看到的,听到的,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的空心村,是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传统农业,是萎缩的乡村教育医疗,还有一个失败了的合作社。我想问问大家,对于平江的未来,对于大王庄镇的未来,你们到底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思路?靠什么把年轻人吸引回来?靠什么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

  一连串的问题,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县镇干部们面面相觑,额头冒汗。

  “乡村振兴,不是写在文件里的口号,也不是靠等靠要就能实现的。”林枫语气加重,“首先是我们这些当干部的,要真正沉下去,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产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准市场需求。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总结教训,不敢再尝试!省里市里可以给政策、给指导,但最终要靠你们自己蹚出一条路来!”

  他没有听那些准备好的、充满水分的汇报,而是就实地看到的问题,与基层干部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务实探讨,从如何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到如何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到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留住乡村教师和医生……他问得很细,也给出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离开平江县时,林枫对送行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说:“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围绕我今天提到的几个问题,拿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能落地的乡村振兴行动方案,直接报省政府办公厅。我要看你们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成。”

  车队驶向清河市区,林枫在车上对杨建业说:“建业,通知调研组,后续每个地方的调研,都按照这个模式来。不要层层陪同,不要预设路线,直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道社区去。我们要听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意;要看的,是不加粉饰的实情。”

  杨建业郑重记下。他跟随过几任省长,像林枫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直插基层的,还是头一位。他隐隐感觉到,这位新省长是要用脚步丈量出一个最真实的江东,为他后续的施政积累最坚实的一手资料,也可能是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某些争论,准备最有力的“弹药”。

  在清河市区的调研,林枫重点考察了几家传统的纺织、食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曾经是当地的支柱,但现在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产品附加值低、环保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一家中型纺织厂的厂长倒苦水:“林省长,我们也想转型,搞点高端面料,但投入太大,技术人才也缺,银行融资门槛高,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林枫深入车间,查看设备,询问工艺,与老师傅和技术员交流。他发现,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既有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有外部营商环境、要素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晚上,在下榻的宾馆,林枫谢绝了清河市主要领导的宴请,自己在房间简单吃了点东西,然后召集调研组成员开碰头会,梳理一天的见闻和思考。

  “清河的农业和传统工业,代表了我们江东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现状。”林枫面色凝重,“北阳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和先发优势,不能简单复制。对于广大像清河这样的地区,转型升级的路可能更漫长,也更艰难。我们需要思考,省政府层面,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是技术改造的引导资金?是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还是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他看向政策研究室主任:“把这些点都记下来,回去后要组织专题研究。”

  接下来的几天,林枫又调研了清河市的职业教育学校、物流园区和几个民生项目。每一次,他都力求看到最真实的一面,听到最底层的声音。

  结束清河调研,前往下一个地市 清远市 的途中,林枫望着窗外不断变化的景色,陷入沉思。清远市以矿产资源闻名,但近年来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生态修复的压力。他知道,那里又将是一番不同的景象,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就在车队即将进入清远地界时,林枫接到杨建业递过来的一份刚刚收到的舆情摘要。其中一条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清远市 古山县 部分村民,因当地一家矿业公司的尾矿库安全和征地补偿问题,近期有聚集反映诉求的迹象,地方正在做工作,但情况似乎并未完全平息。

  林枫的目光锐利起来。他合上简报,对杨建业说:“调整一下行程。通知清远市,我们不去市委听汇报了,直接去古山县。另外,告诉县里,不要搞迎来送往,我们直接去那个有尾矿库的村子。”

  杨建业心中一震,立刻意识到省长这是要直奔潜在的矛盾焦点而去。他不敢怠慢,立即安排。

  一场原本计划中的常规调研,因为这条突如其来的信息,瞬间充满了变数和悬念。林枫沉静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前方等待。他要去亲眼看看,基层的矛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化解。这场覆盖全省的深入调研,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