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楼,三号会议室。
上午九点整,省委常委会准时开始。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十三名决定江东省命运的常委依次落座。气氛庄重,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省委书记陈启明坐在主位,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他面前摆放着那份由林枫报送的《关于江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厚度可观。其他常委面前也各有一份。
林枫坐在陈启明右手边的固定位置,神态自若,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同僚。他知道,今天这场会议,表面上是例行常委会,但核心议题,无疑是他这份耗时三个月、几乎跑遍全省才形成的报告。
“同志们,现在开会。”陈启明声音洪亮,带着惯有的权威,“首先,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学习一下中央最新下发的文件精神……”
例行的公事程序走完,会议进入审议各项议题的环节。在讨论了几个相对常规的人事任免和项目审批后,陈启明话锋一转,用手指轻轻点了点面前林枫的那份报告。
“枫林同志前段时间辛苦了,用近三个月时间,深入基层,跑遍了全省各地市,形成了这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陈启明的开场白四平八稳,“报告我已经仔细看过了,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看过了。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请枫林同志先简要介绍一下报告的核心内容,然后大家都谈谈看法,集思广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林枫身上。
“好的,启明书记。”林枫微微颔首,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但他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脱稿开始阐述。
“启明书记,各位同志,”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这次历时三个月的调研,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总的来说,我们江东省发展态势是好的,基础是坚实的,特别是在北阳等地的转型探索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点必须肯定。”
先扬后抑,这是必要的政治语言艺术。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但是,通过沉到一线,看企业、访农户、进社区,我也深切感受到,我们省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
他条理清晰地概括了报告中最核心的几点:
第一,“转型的焦虑”。指出像清远这样的城市,产业转型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韧性不足。而永川等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发展的失衡”。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依然是突出短板。乡村振兴面临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等多重制约,部分偏远地区民生欠账较多。
第三,“营商的‘中梗阻’”。虽然“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但在基层窗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方面,依然存在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甚至“玻璃门”“旋转门”的问题,影响了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能力的恐慌”。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新时代要求,存在“路径依赖”,缺乏闯劲和担当;同时,面对新经济、新业态,也存在“本领恐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林枫的阐述,数据与案例结合,问题点得精准,分析也直指要害,没有回避矛盾。会议室里异常安静,只有他沉稳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翻动报告纸张的细微声响。
“基于以上判断,”林枫最后总结道,“我认为,江东省下一阶段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这个核心。报告的后半部分,我们初步提出了一个‘江东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的构想,涵盖了产业升级、改革创新、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福祉、开放格局和政府治理八个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抓手和突破点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供常委会讨论决策。”
林枫发言结束,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份报告的分量,以及林枫所揭示问题的尖锐程度,显然让一些常委需要时间消化和权衡。
首先打破沉默的是省委副书记张春林,一位在江东省工作多年、根基深厚的老资格副书记。他扶了扶眼镜,语气温和但内容却不乏锋芒:
“枫林同志这份报告,下了很大功夫,反映的情况也很具体,体现了省政府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肯定。”他先定了调子,然后转折,“不过,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国企改革的‘深水区阻力’,营商环境的‘中梗阻’,还有部分干部的能力问题,是不是……说得稍微重了一点?我们省的主流还是好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奋发有为的。过于强调问题,会不会影响士气?而且,一些改革举措的力度很大,涉及面很广,是否需要更充分地论证其风险和社会承受度?”
张春林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求稳派常委的心态。
紧接着,常务副省长钱云峰(接替已倒台的赵伯涛)开口了。他与林枫在政府班子中共事,态度相对谨慎:“枫林省长的调研非常深入,提出的构想也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我完全赞同推动高质量转型这个大方向。只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比如传统产业升级的投入、新兴产业的扶持重点,以及省本级财政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测算和安排。改革要推进,稳定和发展也要兼顾。”
他的发言,聚焦于操作的可行性和财政约束,属于技术层面的担忧。
随后,几位与林枫关系尚可,或本身也倾向于改革的常委,如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统战部长等,相继发言,对报告总体表示支持,认为问题找得准,方向看得清,江东省确实需要这样一份“诊断书”和“路线图”来凝聚共识,打破僵局。
但也有一位来自政法系统的常委,对报告中提到的“基层治理短板”和“数据赋能”表现出一定的疑虑,担心数据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
会场上的意见明显分成了几派。支持者认为报告切中时弊,富有远见;谨慎者担心步子太大,影响稳定;观望者则暂时不明确表态。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倾听和记录的陈启明。
陈启明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环视全场,缓缓开口:
“枫林同志的这份报告,”他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感觉问题很尖锐,有些地方甚至让人坐不住。”他顿了顿,注意到有些人微微颔首。
“但看第二遍,我就在想,枫林同志为什么要把这些问题如此直白地摆到桌面上?是为了显示省政府的工作力度?还是为了否定我们过去的成绩?”他自问自答,“我看都不是。这正是一种对江东省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
此言一出,举座皆静。连张春林和钱云峰都露出了些许意外的神色。
“讳疾忌医,要不得!”陈启明语气加重,“枫林同志指出的这些问题,难道不存在吗?我看是存在的,有些可能比报告中写的还要严重!我们有些同志,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习惯于在成绩里打转,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看见了也绕着走。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
他明确表态支持林枫对问题的判断,这让会议的基调瞬间发生了逆转。
“至于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陈启明继续道,“我认为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江东省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不转型没有出路,不高质量发展就没有未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
他肯定了报告的核心价值,但也留下了伏笔:“当然,春林同志、云峰同志提出的稳妥推进、防范风险的意见,也很重要。再好的蓝图,也需要一步步去实现,要考虑到省情的复杂性和承受力。”
最后,陈启明一锤定音:“我建议,以枫林同志这份报告为基础,成立一个由省委牵头、省政府主要负责的‘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起草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枫林同志担任副组长,相关常委和部门参加。对报告提出的构想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形成一个提交全省领导干部会议讨论的正式方案草案。”
这个安排,既确立了林枫在后续具体谋划中的核心地位,也体现了省委的最终掌控权,平衡了各方关系。
“大家有没有意见?”陈启明环视众人。
“没有。”
“同意。”
……常委们纷纷表态。张春林和钱云峰也点头同意。到了这个层面,省委书记已经明确表态,除非有原则性分歧,否则不会有人公开反对。
“好,那就这么定了。”陈启明看向林枫,“枫林同志,起草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和方案草案的初步拿捏,就由你多费心了。”
林枫平静地点头:“好的,启明书记,我一定全力以赴。”
常委会散了。林枫走在回省政府办公室的路上,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射进来,有些晃眼。他知道,陈启明的支持至关重要,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起草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更复杂、更微妙的协调、博弈和妥协即将展开。那份描绘好的图景,最终能以多大的比例、多快的速度变为现实,考验的将是他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
一场围绕江东省未来命运的宏大叙事,刚刚翻开了实质性操作的第一页。
上午九点整,省委常委会准时开始。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十三名决定江东省命运的常委依次落座。气氛庄重,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省委书记陈启明坐在主位,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他面前摆放着那份由林枫报送的《关于江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厚度可观。其他常委面前也各有一份。
林枫坐在陈启明右手边的固定位置,神态自若,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同僚。他知道,今天这场会议,表面上是例行常委会,但核心议题,无疑是他这份耗时三个月、几乎跑遍全省才形成的报告。
“同志们,现在开会。”陈启明声音洪亮,带着惯有的权威,“首先,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学习一下中央最新下发的文件精神……”
例行的公事程序走完,会议进入审议各项议题的环节。在讨论了几个相对常规的人事任免和项目审批后,陈启明话锋一转,用手指轻轻点了点面前林枫的那份报告。
“枫林同志前段时间辛苦了,用近三个月时间,深入基层,跑遍了全省各地市,形成了这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陈启明的开场白四平八稳,“报告我已经仔细看过了,相信在座的各位也都看过了。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请枫林同志先简要介绍一下报告的核心内容,然后大家都谈谈看法,集思广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林枫身上。
“好的,启明书记。”林枫微微颔首,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但他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脱稿开始阐述。
“启明书记,各位同志,”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这次历时三个月的调研,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总的来说,我们江东省发展态势是好的,基础是坚实的,特别是在北阳等地的转型探索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点必须肯定。”
先扬后抑,这是必要的政治语言艺术。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但是,通过沉到一线,看企业、访农户、进社区,我也深切感受到,我们省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
他条理清晰地概括了报告中最核心的几点:
第一,“转型的焦虑”。指出像清远这样的城市,产业转型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韧性不足。而永川等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发展的失衡”。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依然是突出短板。乡村振兴面临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等多重制约,部分偏远地区民生欠账较多。
第三,“营商的‘中梗阻’”。虽然“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但在基层窗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方面,依然存在效率不高、服务不优,甚至“玻璃门”“旋转门”的问题,影响了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能力的恐慌”。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跟不上新时代要求,存在“路径依赖”,缺乏闯劲和担当;同时,面对新经济、新业态,也存在“本领恐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林枫的阐述,数据与案例结合,问题点得精准,分析也直指要害,没有回避矛盾。会议室里异常安静,只有他沉稳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翻动报告纸张的细微声响。
“基于以上判断,”林枫最后总结道,“我认为,江东省下一阶段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这个核心。报告的后半部分,我们初步提出了一个‘江东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的构想,涵盖了产业升级、改革创新、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福祉、开放格局和政府治理八个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抓手和突破点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供常委会讨论决策。”
林枫发言结束,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这份报告的分量,以及林枫所揭示问题的尖锐程度,显然让一些常委需要时间消化和权衡。
首先打破沉默的是省委副书记张春林,一位在江东省工作多年、根基深厚的老资格副书记。他扶了扶眼镜,语气温和但内容却不乏锋芒:
“枫林同志这份报告,下了很大功夫,反映的情况也很具体,体现了省政府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肯定。”他先定了调子,然后转折,“不过,里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国企改革的‘深水区阻力’,营商环境的‘中梗阻’,还有部分干部的能力问题,是不是……说得稍微重了一点?我们省的主流还是好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奋发有为的。过于强调问题,会不会影响士气?而且,一些改革举措的力度很大,涉及面很广,是否需要更充分地论证其风险和社会承受度?”
张春林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求稳派常委的心态。
紧接着,常务副省长钱云峰(接替已倒台的赵伯涛)开口了。他与林枫在政府班子中共事,态度相对谨慎:“枫林省长的调研非常深入,提出的构想也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我完全赞同推动高质量转型这个大方向。只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比如传统产业升级的投入、新兴产业的扶持重点,以及省本级财政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可能还需要更细致的测算和安排。改革要推进,稳定和发展也要兼顾。”
他的发言,聚焦于操作的可行性和财政约束,属于技术层面的担忧。
随后,几位与林枫关系尚可,或本身也倾向于改革的常委,如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统战部长等,相继发言,对报告总体表示支持,认为问题找得准,方向看得清,江东省确实需要这样一份“诊断书”和“路线图”来凝聚共识,打破僵局。
但也有一位来自政法系统的常委,对报告中提到的“基层治理短板”和“数据赋能”表现出一定的疑虑,担心数据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
会场上的意见明显分成了几派。支持者认为报告切中时弊,富有远见;谨慎者担心步子太大,影响稳定;观望者则暂时不明确表态。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始终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倾听和记录的陈启明。
陈启明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环视全场,缓缓开口:
“枫林同志的这份报告,”他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感觉问题很尖锐,有些地方甚至让人坐不住。”他顿了顿,注意到有些人微微颔首。
“但看第二遍,我就在想,枫林同志为什么要把这些问题如此直白地摆到桌面上?是为了显示省政府的工作力度?还是为了否定我们过去的成绩?”他自问自答,“我看都不是。这正是一种对江东省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
此言一出,举座皆静。连张春林和钱云峰都露出了些许意外的神色。
“讳疾忌医,要不得!”陈启明语气加重,“枫林同志指出的这些问题,难道不存在吗?我看是存在的,有些可能比报告中写的还要严重!我们有些同志,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习惯于在成绩里打转,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看见了也绕着走。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
他明确表态支持林枫对问题的判断,这让会议的基调瞬间发生了逆转。
“至于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陈启明继续道,“我认为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江东省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不转型没有出路,不高质量发展就没有未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
他肯定了报告的核心价值,但也留下了伏笔:“当然,春林同志、云峰同志提出的稳妥推进、防范风险的意见,也很重要。再好的蓝图,也需要一步步去实现,要考虑到省情的复杂性和承受力。”
最后,陈启明一锤定音:“我建议,以枫林同志这份报告为基础,成立一个由省委牵头、省政府主要负责的‘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起草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枫林同志担任副组长,相关常委和部门参加。对报告提出的构想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形成一个提交全省领导干部会议讨论的正式方案草案。”
这个安排,既确立了林枫在后续具体谋划中的核心地位,也体现了省委的最终掌控权,平衡了各方关系。
“大家有没有意见?”陈启明环视众人。
“没有。”
“同意。”
……常委们纷纷表态。张春林和钱云峰也点头同意。到了这个层面,省委书记已经明确表态,除非有原则性分歧,否则不会有人公开反对。
“好,那就这么定了。”陈启明看向林枫,“枫林同志,起草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和方案草案的初步拿捏,就由你多费心了。”
林枫平静地点头:“好的,启明书记,我一定全力以赴。”
常委会散了。林枫走在回省政府办公室的路上,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射进来,有些晃眼。他知道,陈启明的支持至关重要,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起草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更复杂、更微妙的协调、博弈和妥协即将展开。那份描绘好的图景,最终能以多大的比例、多快的速度变为现实,考验的将是他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
一场围绕江东省未来命运的宏大叙事,刚刚翻开了实质性操作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