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林枫在省委党校的学习已近半程。初夏的校园绿树成荫,学术氛围浓厚,但一股微妙的政治空气,也开始在学员们之间悄然流动。
“枫哥,听说了吗?”李哲端着饭盆凑到林枫身边,压低声音,“关于咱们这批学员结业后的去向,有风声了。”
林枫夹菜的手顿了顿,平静地问:“什么风声?”
“据说,大部分人会回原单位,但会有少量特别优秀的,被安排到省直关键部门挂职,或者交流到其他地市的重要岗位。”李哲眼中闪着光,“这可是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林枫“嗯”了一声,继续吃饭。他当然知道这个机会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在这种时候,保持平常心、专注做好眼前事才是最重要的。躁动和钻营,反而会适得其反。
果然,随着结业临近,一些学员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课余时间,找教导员、班主任“汇报思想”的人多了;往省委大院跑的频率高了;甚至学员之间,也隐隐出现了拉拢、结圈的迹象。
林枫依旧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组织学习小组活动,仿佛外界的纷扰与他无关。他依然定期与青泉开发区通电话,关心着园区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工人生活区的改造进度。这份沉稳,在略显浮躁的班级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出。
六月初,党校组织全体学员,赴本省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省红星机械厂进行实地教学,主题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
红星机械厂是省里的老牌国企,曾经辉煌一时,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工人下岗分流压力巨大,是省里国企改革的“硬骨头”。
厂区内,高大的厂房显得有些寂寥,机器轰鸣声不再密集。厂领导介绍了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减员增效、主辅分离”。
在随后与一线工人和中层干部的座谈会上,气氛却有些凝重。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激动地说:“领导,我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现在说下岗就下岗,一家老小可咋办?厂子困难我们理解,可这心里,它堵得慌啊!”
一位分流到三产部门的中层干部也抱怨:“说是主辅分离,可分出去的单位没技术、没市场,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这不等于是把包袱甩出去自生自灭吗?”
学员们听着,表情各异。有的深表同情,有的眉头紧锁思考对策,也有的觉得这是改革必然的阵痛,不必过于纠结。
带队老师见状,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员们就红星厂的问题现场谈谈看法。
几位来自省直经济部门的学员率先发言,引经据典,分析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宏观政策,观点专业,但多少显得有些“隔岸观火”。
轮到林枫时,他沉默了片刻。他看着那位老工人焦虑的眼神,听着那位中层干部的无奈,想起了青泉开发区那些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和他们吸纳的劳动力。国企的“破”与乡镇企业的“立”,仿佛是这个时代的一体两面。
他站起身,语气沉缓而恳切:“刚才听了工人老师和干部同志的发言,我感触很深。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改革理论,讨论的是‘物’的层面——资产、负债、产权、效率。但今天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人’的层面——是饭碗,是生计,是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的情感和尊严。”
他顿了顿,环视在场众人:“国企改革,‘破’是手段,‘立’才是目的。这个‘立’,不仅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指的是要为为企业发展奉献过的干部职工,找到新的安置和出路。‘减员’不能简单等同于‘推向社会’,‘增效’也必须考虑社会成本。”
他结合青泉开发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具体建议:“比如,红星厂有雄厚的技术工人储备,这正是我们很多乡镇企业所急需的。能否由政府或行业协会搭桥,组织红星厂的下岗技术工人,与我们青泉开发区这样的产业园区对接?园区提供岗位培训甚至创业扶持,让老师傅们的手艺在新平台上创造价值?这既解决了园区的技工荒,也为下岗职工找到了用武之地,或许能走出一条‘转型就业’而非‘简单下岗’的新路。”
他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药方,而是提出了一个基于同理心和实践视角的、可操作的思路。他的发言,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俯瞰,而是充满了对普通劳动者处境的理解和关怀。
现场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掌声,尤其是来自红星厂干部职工的掌声,格外热烈。那位老工人的眼眶,似乎也有些湿润了。
带队老师深深看了林枫一眼,目光中带着赞许。
在返程的大巴车上,李哲忍不住对林枫竖起大拇指:“枫哥,高啊!你这番话,既体现了政策水平,又充满了人情味,说到工人心坎里去了。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林枫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轻轻摇头:“这不是智慧,这只是本分。我们制定和执行任何政策,都不能忘了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这次实地教学后,林枫在班级乃至党校老师心目中的分量,无形中又加重了几分。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熟悉,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民立场”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务实思路。
结业分配的风声越来越紧,但林枫的心却愈发沉静。他相信,只要坚守初心,练好内功,组织上自然会给予合适的舞台。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贪婪地吸收知识,为未来更重的担子,积蓄力量。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枫哥,听说了吗?”李哲端着饭盆凑到林枫身边,压低声音,“关于咱们这批学员结业后的去向,有风声了。”
林枫夹菜的手顿了顿,平静地问:“什么风声?”
“据说,大部分人会回原单位,但会有少量特别优秀的,被安排到省直关键部门挂职,或者交流到其他地市的重要岗位。”李哲眼中闪着光,“这可是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林枫“嗯”了一声,继续吃饭。他当然知道这个机会的重要性,但他更清楚,在这种时候,保持平常心、专注做好眼前事才是最重要的。躁动和钻营,反而会适得其反。
果然,随着结业临近,一些学员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课余时间,找教导员、班主任“汇报思想”的人多了;往省委大院跑的频率高了;甚至学员之间,也隐隐出现了拉拢、结圈的迹象。
林枫依旧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组织学习小组活动,仿佛外界的纷扰与他无关。他依然定期与青泉开发区通电话,关心着园区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工人生活区的改造进度。这份沉稳,在略显浮躁的班级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出。
六月初,党校组织全体学员,赴本省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省红星机械厂进行实地教学,主题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
红星机械厂是省里的老牌国企,曾经辉煌一时,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工人下岗分流压力巨大,是省里国企改革的“硬骨头”。
厂区内,高大的厂房显得有些寂寥,机器轰鸣声不再密集。厂领导介绍了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减员增效、主辅分离”。
在随后与一线工人和中层干部的座谈会上,气氛却有些凝重。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激动地说:“领导,我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现在说下岗就下岗,一家老小可咋办?厂子困难我们理解,可这心里,它堵得慌啊!”
一位分流到三产部门的中层干部也抱怨:“说是主辅分离,可分出去的单位没技术、没市场,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这不等于是把包袱甩出去自生自灭吗?”
学员们听着,表情各异。有的深表同情,有的眉头紧锁思考对策,也有的觉得这是改革必然的阵痛,不必过于纠结。
带队老师见状,临时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员们就红星厂的问题现场谈谈看法。
几位来自省直经济部门的学员率先发言,引经据典,分析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宏观政策,观点专业,但多少显得有些“隔岸观火”。
轮到林枫时,他沉默了片刻。他看着那位老工人焦虑的眼神,听着那位中层干部的无奈,想起了青泉开发区那些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和他们吸纳的劳动力。国企的“破”与乡镇企业的“立”,仿佛是这个时代的一体两面。
他站起身,语气沉缓而恳切:“刚才听了工人老师和干部同志的发言,我感触很深。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改革理论,讨论的是‘物’的层面——资产、负债、产权、效率。但今天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人’的层面——是饭碗,是生计,是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工人的情感和尊严。”
他顿了顿,环视在场众人:“国企改革,‘破’是手段,‘立’才是目的。这个‘立’,不仅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指的是要为为企业发展奉献过的干部职工,找到新的安置和出路。‘减员’不能简单等同于‘推向社会’,‘增效’也必须考虑社会成本。”
他结合青泉开发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具体建议:“比如,红星厂有雄厚的技术工人储备,这正是我们很多乡镇企业所急需的。能否由政府或行业协会搭桥,组织红星厂的下岗技术工人,与我们青泉开发区这样的产业园区对接?园区提供岗位培训甚至创业扶持,让老师傅们的手艺在新平台上创造价值?这既解决了园区的技工荒,也为下岗职工找到了用武之地,或许能走出一条‘转型就业’而非‘简单下岗’的新路。”
他没有给出包治百病的药方,而是提出了一个基于同理心和实践视角的、可操作的思路。他的发言,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俯瞰,而是充满了对普通劳动者处境的理解和关怀。
现场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掌声,尤其是来自红星厂干部职工的掌声,格外热烈。那位老工人的眼眶,似乎也有些湿润了。
带队老师深深看了林枫一眼,目光中带着赞许。
在返程的大巴车上,李哲忍不住对林枫竖起大拇指:“枫哥,高啊!你这番话,既体现了政策水平,又充满了人情味,说到工人心坎里去了。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林枫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轻轻摇头:“这不是智慧,这只是本分。我们制定和执行任何政策,都不能忘了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这次实地教学后,林枫在班级乃至党校老师心目中的分量,无形中又加重了几分。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熟悉,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民立场”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务实思路。
结业分配的风声越来越紧,但林枫的心却愈发沉静。他相信,只要坚守初心,练好内功,组织上自然会给予合适的舞台。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贪婪地吸收知识,为未来更重的担子,积蓄力量。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