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筹备现实题材电影《人间烟火》,聚焦普通人温暖-《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清晨六点的北京朝阳区望京东园社区,早餐店老板张叔正掀开蒸笼的盖子,白汽裹挟着包子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他熟练地将热腾腾的包子、豆浆装进保温袋,转身递给门口等候的快递员小李:“王奶奶的无糖豆浆和菜包,记得提醒她趁热吃。” 小李接过保温袋,塞进电动车前的保温箱,笑着应道:“放心吧张叔,我这就送过去,顺路把李大爷要的降压药带过去。”

  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林晚星用相机记录下来,镜头里,早餐店玻璃窗上贴着的 “天冷了,进来喝碗热粥再走” 的手写标语,在朝阳下泛着柔和的光;小李雨衣的袖口处,用马克笔密密麻麻写着社区几位独居老人的联系方式,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林晚星放下相机,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半页 —— 这是她带领《人间烟火》创作团队深入社区采风的第三周,从早餐店到快递站,从社区活动室到独居老人家中,这些普通人的日常善意,正一点点成为电影剧本里最动人的素材。

  在《海洋奇缘》IP 衍生计划取得圆满成功后,林晚星没有选择继续深耕奇幻动画领域,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现实题材。“比起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我更想拍一部‘能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想起邻居、想起楼下早餐店老板’的电影,” 林晚星在项目启动会上说,“疫情过后,很多人都经历过孤独与迷茫,但正是社区里那些微小的善意 —— 一碗热粥、一次代买、一堂免费课,支撑着大家走过来。这些‘人间烟火气’,值得被镜头记录下来。”

  《人间烟火》的剧本创作,始于一场 “沉浸式社区采风”。林晚星带领编剧、导演、美术指导等核心创作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扎根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的老旧社区,用一个月的时间,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收集真实的故事素材。

  北京望京东园社区的 “张记早餐店”,是林晚星团队采风的第一站。老板张叔今年 58 岁,经营这家早餐店已经 12 年了,从疫情期间开始,他就坚持为社区里 6 位独居老人送免费早餐,这一送就是三年。“刚开始是因为疫情严重,老人出门不方便,我就想着帮一把,后来习惯了,每天不送过去,心里反而不踏实,” 张叔一边揉面一边说,“王奶奶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我就特意给她做无糖豆浆和菜包;李大爷牙口不好,我就把粥煮得更软烂些,包子馅也剁得更碎。”

  团队成员每天清晨五点就到早餐店,跟着张叔一起备料、蒸包子、打包,记录下那些 “习以为常” 的温暖细节:张叔的手机里存着每位老人的饮食习惯,备注得清清楚楚;每次送完早餐,他都会在老人家门口多站一会儿,听老人唠叨几句家常,确认老人身体无碍才离开;遇到下雨天,他会在保温袋外再套一层塑料袋,防止雨水打湿,自己却常常被淋得半边身子湿透。

  “有一次,王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没办法出门,张叔发现后,不仅每天送早餐,还帮她买菜、取药,直到老人康复,” 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姐说,“张叔总说‘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却把老人的心焐得暖暖的。” 这些细节,后来都被写进了剧本里,成为 “早餐店老板” 角色的核心故事线。

  上海静安区曹家渡社区的快递员小李,是剧本中 “快递员” 角色的原型。小李负责的片区多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很多老人行动不便,他就主动承担起 “代买、代取” 的任务,时间久了,他的雨衣袖口上,就多了一串用马克笔写的联系方式。

  “刚开始是帮一位独居的张爷爷代买降压药,后来其他老人知道了,也会找我帮忙,” 小李笑着说,“我记性不好,怕忘了,就写在雨衣上,下雨的时候穿雨衣,看到这些名字,就想起谁需要什么。” 团队成员跟着小李跑了三天快递,记录下他的 “额外服务”: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快递时,会顺便把老人门口的垃圾带下楼;遇到老人不会用手机交水电费,他会耐心帮忙操作;有一次,一位老人的孙子在外地,想给老人寄生日礼物,小李特意提前跟老人沟通,帮忙布置了简单的生日场景,给了老人一个惊喜。

  最让团队感动的是,小李的电动车后备箱里,总放着一个 “应急包”,里面有创可贴、晕车药、雨伞、充电宝等物品,供居民应急使用。“有一次,一位阿姨带着孩子出门,孩子突然发烧,我从应急包里拿出退烧药,帮她一起照顾孩子,后来阿姨特意给我送了锦旗,其实我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小李说。这些 “雨衣上的联系方式”“电动车里的应急包”,都成为剧本中打动人心的细节。

  广州天河区天园社区的退休教师刘老师,今年 72 岁,退休后在社区开设了 “免费课堂”,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教孩子写毛笔字,已经坚持了 8 年。团队成员在社区活动室里,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刘老师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一位老奶奶用微信视频通话,一遍又一遍地演示 “怎么点通话键”“怎么调音量”;下午,活动室里坐满了孩子,刘老师握着孩子的手,教他们写 “人” 字,“先撇后捺,就像做人一样,要堂堂正正”。

  “我退休前是小学语文老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