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仓空!
这四个字如同冰锥,刺入杜宏的心口。漕运乃帝国命脉,淮安更是漕粮北上的咽喉要冲。若此地粮仓空虚,则不仅运往潼关前线的军粮成了画饼,就连京畿之地的稳定也将受到致命威胁。这绝非寻常贪腐所能解释,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阴谋,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到西线战事的胜负!
杜宏枯坐书房,烛火将他清癯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摇曳不定。他手中无权,无法直接调阅漕运账册,更不能大张旗鼓地派人前往淮安查验。此刻的他,如同被缚住双手的猎手,面对着隐藏在黑暗中的庞大猎物。
不能明查,唯有暗访。
他首先需要确认消息的真伪,并获取更具体的情报。那个冒险传递消息的“暗桩”不能再轻易动用,否则极易暴露。他必须动用其他渠道。
沉思良久,杜宏铺开信纸,笔走龙蛇。一封信,是写给一位致仕多年、隐居淮安附近、为人刚正不阿的老御史。信中只以晚辈身份问候,谈及京城风物,却在末尾似是不经意地提及,听闻淮安一带今岁粮价平稳,民生尚可,颇感欣慰云云。若淮安仓真有问题,粮价必有波动,此信一去,那位老御史若回信,言语间必会露出端倪。
另一封密信,则是写给他早年安插在户部清吏司的一名不起眼的主事。此人位置不高,却掌管着各地粮仓收支文簿的归档副本。杜宏在信中并未直接询问淮安仓,而是以核查北境军粮调度为由,要求其秘密抄录近期所有经手淮安仓的文书编号及大致内容摘要。他要从这些看似枯燥的公文流水账中,寻找不合理的蛛丝马迹。
两封信皆以普通家书或公务往来的形式,由不同的、看似毫不相关的渠道送出。杜宏做得极其小心,如同在雷区行走。
接下来的几日,杜宏依旧按时前往枢密院与户部点卯,处理着那些无关痛痒的公务。面对同僚若有若无的排挤与疏离,他恍若未觉,甚至在某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表现出几分“顺应”与“合群”,仿佛真的已融入了这京城官场的运行规则。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便在书房中,对着那幅愈发详尽的帝国舆图,以及自己整理的各类零散信息,苦苦思索。他将各地上报的灾情、粮价、漕船运力、乃至天气记录相互对照,试图勾勒出那条潜藏在官方文书之下的、真实的物资流动图景。
数日后,老御史的回信率先抵达。信中前半部分皆是客套寒暄,谈及淮安风土,但在末尾,笔锋却略显滞涩地添了一句:“……然今岁粮价虽表面平稳,然民间存粮似有不足,偶有富户暗中囤积之传闻,老夫亦感蹊跷,然年老体衰,无力深究矣……”
“民间存粮不足”、“富户囤积”!杜宏眼中精光一闪。这与“淮安仓空”的消息隐隐吻合!若官仓无粮,民间存粮又被少数人控制,粮价表面平稳不过是假象,随时可能爆发危机!
又过了两日,那名户部主事也冒着风险送来了回信。没有文书副本,只有一张薄纸,上面用极小的字列出了十几条关于淮安仓的文书记录编号和简短摘要。其中几条,立刻引起了杜宏的警觉:
“漕丁三百,报病乞假,押运延期。”
“仓廒渗漏,请款维修,计银五千两。”
“兑付北粮三万石,凭据……缺失。”
“巡仓御史王大人,惊马受伤,告假月余。”
押运延期、仓廒维修、兑付凭据缺失、巡仓御史意外受伤……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若串联起来,指向性便极其明显——有人在 systetically地拖延、掩盖淮安仓的真实情况!甚至不惜使用手段让负责监察的官员“消失”!
杜宏的手指轻轻点在那“兑付凭据缺失”和“巡仓御史受伤”两行字上,眼神冰冷。淮安仓的问题,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这不仅仅是一桩贪腐案,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掐断帝国前线补给线的阴谋!而能调动漕运系统、乃至对巡仓御史下手的势力,绝非常人!
他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笼罩在帝国的东南命脉之上。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这张网的节点,然后,在最关键的时刻,将其一刀斩断!
然而,他现在手无寸权,如何斩网?
杜宏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幅舆图上,最终,定格在了“潼关”二字上。或许,破局的关键,并不在淮安,而在那千里之外的战场。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足以震慑宵小、也让皇帝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价值的胜利。
他提起笔,开始给潼关的郭信写一封长信。信中,他没有提及淮安只字,只是以其对西线敌我态势的理解,分析了叛军慕容恪久攻不下可能采取的几种策略,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看似冒险、实则直指要害的防御与反击建议。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地形,以小股精锐袭扰叛军后勤线的建议,写得尤为详尽。
这封信,是他投石问路,也是他暗中布局的第一步。他要在那遥远的战场上,借郭信之手,点燃一把火,一把能照亮京城这些阴暗角落的火!
信已送出,杜宏吹熄了书房的烛火,隐入一片黑暗之中。唯有那双在暗夜里依然锐利的眼睛,预示着这场无声的狩猎,远未结束。蛛丝已现,只待风起。
<未完待续>
这四个字如同冰锥,刺入杜宏的心口。漕运乃帝国命脉,淮安更是漕粮北上的咽喉要冲。若此地粮仓空虚,则不仅运往潼关前线的军粮成了画饼,就连京畿之地的稳定也将受到致命威胁。这绝非寻常贪腐所能解释,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阴谋,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到西线战事的胜负!
杜宏枯坐书房,烛火将他清癯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摇曳不定。他手中无权,无法直接调阅漕运账册,更不能大张旗鼓地派人前往淮安查验。此刻的他,如同被缚住双手的猎手,面对着隐藏在黑暗中的庞大猎物。
不能明查,唯有暗访。
他首先需要确认消息的真伪,并获取更具体的情报。那个冒险传递消息的“暗桩”不能再轻易动用,否则极易暴露。他必须动用其他渠道。
沉思良久,杜宏铺开信纸,笔走龙蛇。一封信,是写给一位致仕多年、隐居淮安附近、为人刚正不阿的老御史。信中只以晚辈身份问候,谈及京城风物,却在末尾似是不经意地提及,听闻淮安一带今岁粮价平稳,民生尚可,颇感欣慰云云。若淮安仓真有问题,粮价必有波动,此信一去,那位老御史若回信,言语间必会露出端倪。
另一封密信,则是写给他早年安插在户部清吏司的一名不起眼的主事。此人位置不高,却掌管着各地粮仓收支文簿的归档副本。杜宏在信中并未直接询问淮安仓,而是以核查北境军粮调度为由,要求其秘密抄录近期所有经手淮安仓的文书编号及大致内容摘要。他要从这些看似枯燥的公文流水账中,寻找不合理的蛛丝马迹。
两封信皆以普通家书或公务往来的形式,由不同的、看似毫不相关的渠道送出。杜宏做得极其小心,如同在雷区行走。
接下来的几日,杜宏依旧按时前往枢密院与户部点卯,处理着那些无关痛痒的公务。面对同僚若有若无的排挤与疏离,他恍若未觉,甚至在某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表现出几分“顺应”与“合群”,仿佛真的已融入了这京城官场的运行规则。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便在书房中,对着那幅愈发详尽的帝国舆图,以及自己整理的各类零散信息,苦苦思索。他将各地上报的灾情、粮价、漕船运力、乃至天气记录相互对照,试图勾勒出那条潜藏在官方文书之下的、真实的物资流动图景。
数日后,老御史的回信率先抵达。信中前半部分皆是客套寒暄,谈及淮安风土,但在末尾,笔锋却略显滞涩地添了一句:“……然今岁粮价虽表面平稳,然民间存粮似有不足,偶有富户暗中囤积之传闻,老夫亦感蹊跷,然年老体衰,无力深究矣……”
“民间存粮不足”、“富户囤积”!杜宏眼中精光一闪。这与“淮安仓空”的消息隐隐吻合!若官仓无粮,民间存粮又被少数人控制,粮价表面平稳不过是假象,随时可能爆发危机!
又过了两日,那名户部主事也冒着风险送来了回信。没有文书副本,只有一张薄纸,上面用极小的字列出了十几条关于淮安仓的文书记录编号和简短摘要。其中几条,立刻引起了杜宏的警觉:
“漕丁三百,报病乞假,押运延期。”
“仓廒渗漏,请款维修,计银五千两。”
“兑付北粮三万石,凭据……缺失。”
“巡仓御史王大人,惊马受伤,告假月余。”
押运延期、仓廒维修、兑付凭据缺失、巡仓御史意外受伤……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若串联起来,指向性便极其明显——有人在 systetically地拖延、掩盖淮安仓的真实情况!甚至不惜使用手段让负责监察的官员“消失”!
杜宏的手指轻轻点在那“兑付凭据缺失”和“巡仓御史受伤”两行字上,眼神冰冷。淮安仓的问题,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这不仅仅是一桩贪腐案,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掐断帝国前线补给线的阴谋!而能调动漕运系统、乃至对巡仓御史下手的势力,绝非常人!
他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笼罩在帝国的东南命脉之上。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这张网的节点,然后,在最关键的时刻,将其一刀斩断!
然而,他现在手无寸权,如何斩网?
杜宏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幅舆图上,最终,定格在了“潼关”二字上。或许,破局的关键,并不在淮安,而在那千里之外的战场。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足以震慑宵小、也让皇帝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价值的胜利。
他提起笔,开始给潼关的郭信写一封长信。信中,他没有提及淮安只字,只是以其对西线敌我态势的理解,分析了叛军慕容恪久攻不下可能采取的几种策略,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看似冒险、实则直指要害的防御与反击建议。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地形,以小股精锐袭扰叛军后勤线的建议,写得尤为详尽。
这封信,是他投石问路,也是他暗中布局的第一步。他要在那遥远的战场上,借郭信之手,点燃一把火,一把能照亮京城这些阴暗角落的火!
信已送出,杜宏吹熄了书房的烛火,隐入一片黑暗之中。唯有那双在暗夜里依然锐利的眼睛,预示着这场无声的狩猎,远未结束。蛛丝已现,只待风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