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的氛围戛然而止,燕非不可思议地注视了使者好一会儿,开口询问道:
“大王这是何意?如今对宣战争即将开始,本帅必须坐镇西军,整军备战,如何能返回燕永?就算大王要见本帅,也该是本帅带着增援的人马来到此处。”
使者淡然地说了一句:
“大王何时下过令,要对宣国用兵?”
燕非一时哑然,双拳攥得像石头一样紧密。他的拳头猛地一挥,急切地呼叫道:
“可恶!难道大王不知道,此时正是对宣国人用兵的天赐良机吗?此时不伐宣虏,更待何时?”
燕非一边说,一边还急得跺脚。
使者仍然只淡淡地说道:
“对宣用兵之事,尚处商议之中,大王召元帅前去,正是为了同元帅面议此事。”
“竟然如此……”
燕非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阵,最终,他还是无奈地一挥手,朝使者点了点头。
“好吧!本帅明白了,本帅回燕永就是了!”
燕非跟着使者,大步走向营帐之外。在走到营门前时,燕非回头看向了自己麾下众将,朝他们吩咐道:
“本帅不在期间,就由尔等主持好整军备战之事,对宣战事一定会爆发,我们一定要一举战胜宣虏!”
“是!”
诸将齐声高呼。
与此同时,使者则回头扫了一眼燕非,眼神中充满了忌惮之色。
……
……
“禀告大王,燕非元帅回来了。”
“是吗?”
燕悼宜手里捏着卷宗,抬头看了一眼前来的使者,又低下头去瞧卷宗,并开口询问道:
“那……燕非及燕非帐下众将态度如何?”
使者眉头微蹙,向燕悼宜禀报道:
“骄兵悍将,自行其是。”
“唉……”
燕悼宜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点了点头,向使者说道:
“本王清楚了,陈前元帅也从前线回来了吧?”
“禀报大王,陈元帅已经抵达燕永近郊,很快就能赶到了。”
“嗯,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遵命!”
使者退下后,燕悼宜放下卷宗,坐在原处,凝望着一旁冒着烟雾的暖炉,眼神分外忧怅。而他的儿子燕洛则始终侍立在父亲身旁,不发一言,观察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心中似乎也有着不浅的思量。
“唉……”
燕悼宜又长叹了一口气,道:
“这些个将军、统帅,何时能首先考虑我大燕呢?自行其是,自作主张,真是要反了天了。”
“父王……”
燕洛关切地望向父亲,犹豫一阵后,他决定向父亲开口说道:
“如若父王当真看其不惯,又为何不……将之尽皆罢黜?”
“鸟尽弓藏吗?”
燕悼宜抚着下颚,喃喃了一声,这却给一旁的燕洛一个激灵,燕洛赶忙补充道:
“此儿臣痴愚之见,父王……不必在意!”
“嗯……”
燕悼宜从席子上翻了个身,目光由复杂走向淡漠,道:
“这并非是什么痴愚之见,而是……最终之手段,只不过……”
一丝惋惜流淌过燕悼宜的眼眸。
“诸将之心,终究是向着我大燕的,而为了一己之得失,做出先己身后家国之事,确实是人之常情,本王倒也……不是不能体谅。
本王老了,这人一老,就容易念旧,身边的东西只能多不能少,尤其你娘死后,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罢!不说这些了,如若能和平解决,又何必兵戎相见?
况且无论是燕非还是陈前,他们都从前线回来了不是?本王的面子还是好使的,至少他们都愿意听本王的号令,一起好好地谈一谈,把一时过意不去的,都谈妥当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父王英明!”
燕洛朝燕悼宜一拱手,但垂下的眼眸却显得有些灰蒙蒙的。
“呵呵呵……”
燕悼宜笑着摆了摆手。
“英明个什么?一个半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在垂死挣扎罢了,倘若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一定……一定会有比本王更英明的做法。”
说罢,燕悼宜便将目光转向了燕洛,静静看着自己的儿子。燕洛被注视得有些紧张,立马说道:
“父王这是何话?您为稳固大局,保证团结,做的已经足够多了,此儿臣亲眼所见,无比钦佩,即便换作我大燕历代先王,也未必会比您做得更好。”
“是吗?”
燕悼宜捏着下巴,嘟哝了一声。露出淡然的一笑后,他再次说道:
“你对高王的事迹了解几何?”
燕洛一愣,高王?燕高王燕式,那可是带着燕国走向独立的英雄,是燕国最为伟大的人物,燕国百姓,无不是听着高王的故事长大的,自己岂有不知道高王的道理?燕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儿臣若不对高王之事迹了如指掌,何有颜面自称高王之子孙。”
“那都是些前人想要你看到的事迹罢了!”
燕悼宜的目光突然变得冷峻起来,可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就恢复如常。
“也罢,这些事情很复杂,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以后有机会我再同你说明,准备参加军事会议吧!”
燕悼宜起身,准备带着燕洛一同召开军事会议。
在燕国,军事与政治是两大隔绝的板块,文官无权对武官采取任何干涉,无法命令武官做任何事。
同样,武官也影响不了文官的决策,对朝局决策的干涉十分有限。燕国的军事与政治,由此成为了两大独立运行的系统。
而这两大系统唯一的纽带,即是燕王本人,只有燕王可以既对文官系统乾纲独断,也对武官系统发号施令。
看上去,文官与武官各自独立,因此处在平等的地位之上。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前文已经交代过,燕国并非国家拥有军队,而是军队拥有国家,武官的地位从来都是高文官一等。
燕国的这些个文官,与其说是燕国这个国家的官僚,不如说是燕王的政务团队,替燕王处理政务,类似于燕王身边的一帮幕僚。
这种独特情况,就导致了燕国发生紧急事务时,往往分为两种会议,一种是政务会议,即燕王召集文官们商讨政务之处理,另一种即是军事会议,燕王会召集武将决定军事之方针。
此番燕悼宜所要举办,正是后者。
军帐之下,包括燕非在内的燕军众将皆在等候着燕悼宜到来并主持军事会议。
尽管等候的时间并不算久,可燕非早已不耐烦,只觉得等待的每一秒都比一年还要漫长。
燕非急地跺了跺脚,咬牙叹息道:
“唉!大王为何还未到来?讨伐宣虏之事,宜速不宜迟,必须立刻做好充分准备,方能势如破竹,如今大王却要我等在此慢慢等候,实在是贻误军机啊!真是急死本帅了!本帅还要回西线主持军务,如何能经得起这般消磨?”
站着燕非对面的一员长须将领朝着燕非拱了拱手,微笑着说道:
“元帅稍安勿躁!大王每日日理万机,忙碌岂会逊于我辈?我等身为将领,当多多体谅大王才是,怎可轻易出言抱怨呢?恐非人臣之道也!”
说话的这名将领留着三绺长须,面相有些显老,看模样大概在四五十岁上下。
此人高大而健壮,是一个样板式的军人形象,可他微笑时眼眸中、嘴角中流露出和蔼恭敬,似乎无形之中拉近他与别人的距离,令人倍感亲切。
这名将领的名字叫作马成,是燕军中颇有资历的老将。
听了马成的话后,燕非暂时按捺住不耐烦,不再口出抱怨之言,静静等候着燕悼宜的到来。
很快,燕悼宜就带着燕洛走入大帐之内。燕悼宜先是环顾了一眼众将,见其中的许多人都将急迫之色挂在脸上,一时也能清楚这些将领是何想法。他朝着主位走去,一边走,一边向众将开口说道:
“各位将军想必也明白了,此番会议所要讨论的,正是是否要对宣开战一事……”
“末将有话要说!”
燕悼宜的话音还不曾落下,燕非就急不可耐地开了口,这般行径令一旁的马成与燕洛都一蹙眉头。而燕悼宜的眼中则闪过一抹不忿,可还是以平和的语气,对燕非说道:
“那你就说吧!”
“是!大王!”
燕非拱了拱手,接着就出列开始他的讲述:
“大王!昔日宣虏得以独立,正是有赖我大燕之援手,然宣虏自独立以来,国势日盛,日渐骄纵,常有威逼我大燕之意,甚至意欲坐视我大燕与凝虏相斗,以便其从中谋利,此等狼子野心,凡我大燕忠贞之士,如何能够忍耐?
今天谴宣虏,灾祸横行,敌已然呈大厦将倾之势,此乃天授我大燕以破敌良机,我燕军当乘势西进,一举击破宣虏,使其无以为我大燕之祸害。
其后,我大燕攻破凝虏也易如反掌,千秋大业,指日可待!如今昭人即将北上,我燕军又何故踌躇不前?两相夹击,宣虏安有不败之理?万望大王勿要踌躇,派遣末将出阵,必让宣虏尽皆披靡!”
燕非越说越激动,眼里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焰,甚至一些将领也按捺不住心中之激动。
燕悼宜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燕非慷慨陈词完毕后,燕悼宜只是挑了挑眉头,淡淡说了一句:
“哦,说完了吗?好,还有别的人要发表意见吗?”
“末将有话要说!”
“末将也有话要说!”
“还有末将!还有末将!”
许多站在燕非身旁的将领都争先恐后地要发言,而燕悼宜波澜不惊,来者不拒,给了每个人发言的机会。
这些人的发言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主张要对宣国人用兵,只要大燕的铁军趁着这个时候杀向宣国,宣国人就会作鸟兽散,被燕军洪流给碾成碎片。
燕悼宜听了半天,都快要打哈欠了。
燕非等人没有感受到燕悼宜的异样,只觉得他们这么多人一致赞成要对宣国用兵,燕王就算是心存异议,可众意难违,还不是会批准此次用兵行动?
没必要担心些有的没的,此番出兵,他势在必得,一百头牛也拉不回来,对宣的战事一定要打响!
燕非以及其支持者志得意满,并滔滔不绝地劝说燕王一定要对宣国用兵,仿佛不对宣国用兵就是触犯了天条,要遭受上天的惩罚。
就在燕非等人的目光聚焦在燕王身上,主战情绪空前之高涨时,一阵大笑从营门外传了进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朝门口望去。
只见一道人影大步进入大营之内,这道人影来到门口之时,射入帐内的阳光被遮挡大半,令整座大帐都暗下来了那么一瞬。
入内之人昂首阔步,抬头挺胸,脚下生风,明明身材并不比帐内的人高出个多少,可就是令人觉得他比帐内每一个人都高上那么一头。
再看那巍然挺拔的身躯,古铜镜色的肤色,粗壮的双腿与双臂,还有那清澈如大海之水的眼眸,以及不怒自威、霸气威武的气概。简直就是一个从评书里走出来的英雄人物,旁人哪怕是看了一眼,就永生不会忘却。
来人身上披着银色铠甲,后面挂着鲜红披风,铠甲与披风上都挂了不少未曾消融的雪子。
他一手握着腰间之剑的剑柄,一手则紧握成拳,旁边还挂着装满箭矢的箭篓,俨然一副从前线退下不久的模样。
再细看此人的长相,面部轮廓分明、魁岸过人,五官端正而标准,三绺长须整齐不乱,似是经常进行打理,看上去颇为俊朗,给人以凛凛之英气。
他脸上的肤色较深,一些疤痕也得以进行隐匿,可还是有几道较为明显的疤痕,如左侧脸颊的刀疤,以及额头上的一处划伤显得尤为明显,令人观之不免触目惊心。
也正是他那较深的肤色,将他冰晶石般的双眸衬托得更为明亮,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可以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内心,那么此人的内心就如冰晶般澄澈,也如冰晶般清冷。
此人,便是有着当世第一名将之称的燕国大将,陈前。
而在陈前身后,还跟着一个长相很是清秀、令人分不清是男是女的随从。
此人面容冷峻,将手搭在腰间之剑的剑柄之上,冷漠的眸子时刻注意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似是随时为陈前保驾护航。
陈前带着他那豪气冲云的笑声走进大帐,举目环顾帐下众将,尤其在燕非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他的笑意渐渐变得轻蔑起来,眼神中的寒意也随之加剧。
见到陈前前来,马成、燕悼宜等人明显眼前一亮,而燕非等人则是眉头一皱,有的还悄悄冷哼一声,明显对这陈前戒心颇重。
而陈前在打量一遍帐下众将后,轻轻摸了摸下巴,显得十分散漫地开口说道:
“凡是主张向宣国用兵的,有一个算一个,你们的脑子是让骡子踢坏了吗?”
“你说什么?”
燕非忿然瞪向陈前,一只手已经牢牢握住剑柄,剑刃离从剑鞘中拔出只有一步之遥,可最终他还是将剑刃牢牢扣在了剑鞘之中,不敢对陈前亮剑。
见燕非即将拔剑,陈前身边的随从也要拔剑,等到燕非扣回剑刃时,这名随从也将剑刃收了回去。
尽管没有拔剑,燕非的怒火还是不曾减少丝毫,他伸手指着陈前的鼻子,对陈前厉声呵斥道:
“陈前,你有种把刚刚的话再说一遍!哼!不要以为你平胡有功,就可以目中无人了!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行兵布阵,我燕非岂会逊色于你?你敢不敢同我比试?”
“行啦!不要吵了!”
燕悼宜皱着眉头,终止了燕非的叫嚣。燕非忿忿不平地看向燕悼宜,抱拳禀报道:
“大王!分明是这陈前先出言挑衅,末将请求将此人打出大营,以儆效尤!”
燕悼宜撇了撇嘴,平静地说道:
“好歹也是万人之上的统帅,怎么就这点气量呢?陈元帅既然反对出兵,就有他反对的道理,燕元帅如若觉得不妥,等听完后再据理力争不就是了?一点异议都听不得,这可不体面。”
“是!”
燕非咬牙答应了下来。
接着,燕悼宜从主位上走了下来,脸上还挂着一抹和善的笑容。他快步走到陈前身前,亲自为陈前拍去铠甲上的雪子,注视着陈前说道:
“陈元帅,许久不见!本王甚是想念。您还是一如既往的威风堂堂啊!哪像本王老得都不成样子了。”
对陈前说完话后,燕悼宜还看了一眼陈前身后那相貌清秀的随从,笑着问候了一声:
“苏姑娘果然也在啊!您和陈元帅就像是风筝和影子,到哪都分不开!这么多年了,您好像一点也没有老,难道待在陈元帅身边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吗?哈哈哈哈哈……本王哪天也要抽空试试。”
这名随从没有说什么,而是向燕悼宜微笑致意。
陈前也轻轻笑了笑,他的眼中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对燕悼宜的尊敬。陈前向燕悼宜拱手道:
“大王客气了!您不也是威仪如常吗?只有大王在,陈某等人才可在前线放心征战。”
“哈哈哈哈……”
燕悼宜笑了笑,随即转身朝主位上走去,并向陈前再度说道:
“陈元帅啊!诸将似乎对你反对出兵宣国的意见颇有微词,不知你有何见教?”
陈前瞥了力主开战的燕非等人一眼,冷哼一声后说道:
“我只问一句话,如果凝国人在我们进攻宣国之际起兵偷袭,尔等是要一面应付宣国人的拼死抵抗,一面应付凝国人倾巢而出吗?
只要两条战线上出现了一个失误,瞬间就会导致灭顶之灾,尔等有谁能负的起这个责任?嗯?你们谁有话要说吗?”
燕非等主战派沉默了一会儿,他们全部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哪里会意识不到偷袭专业户凝国人会趁机露个一手?
但他们全部都下意识回避了这个问题,原先心里想的都是凝国人不过是一群无胆鼠辈,怎么可能敢来?
就算来了,也一定会将之打回去,总之一句话,讨伐宣国才是重中之重,凝国小儿不足为虑!是陈前的发问,让他们开口正式重视这个问题。
“哼!”
燕非猛地一挥手,直视向陈前。思考一番后,他率先展开他的反驳,怒斥道:
“战端未开而先虑其败,这如何不是祸乱军心,妖言迷众?如今昭人已然是出兵在即,宣人必将以主力防御昭人之北上,又能有多少兵力预防我大燕之铁骑?
我大燕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如何不是手到擒来之事?至于凝军,如果这些鼠辈当真不识相,意欲倾巢北上,以易关之守军,足以遏制其兵芒,待伐宣军之举得胜后,再南下增援易关,必令凝虏一溃千里!
我大燕立国百余年,难道不是在两线作战中杀出来的吗?如今就算是再次重演一遍两线作战,又有何妨?反观若是不出兵,让宣国从大灾中恢复过来,让昭军被宣军彻底击退,那我大燕军日后还想讨伐宣国,为时晚矣!必将永受宣虏之钳制!
此等战机绝对不容贻误,陈前你屡抗胡虏有功,我燕非敬你是善战敢战的汉子,可为何到了该对宣虏发起攻势之时,你却要极力阻碍?
莫非是惧怕我等建功立业,威胁了你陈大元帅当世第一名将的地位?想要养寇自重就直说!不要遮遮掩掩、拿凝国人当挡箭牌!”
“还请燕元帅慎言!”
见燕非连“养寇自重”的大帽子都扣了出来,马成即刻挺身调和,向燕非严肃地说道:
“燕元帅,讨论兵事,那就不要攀扯其它,更不要口出这等危险之言!我等身为大将,一言一行,所虑者应当为国家,岂可为一己好恶所左右?
燕元帅此言,不光无补于家国大事,还会滋生分裂,破坏团结,于国何利?万望将军勿出此言,一切以大局、大计为重。”
“哼!”
燕非轻蔑地冷哼一声,看也不看马成一眼。
在他看来,马成和那陈前一样,就算战功赫赫又如何?不一样是外姓将领吗?
既然是外姓将领,那心就是向着自己的。
唯有像燕非这等与大燕国休戚与共的王室成员,才会始终记挂燕国的利益。马成的这些话,看似有道理,实则不过是他们这些外姓将领的党同伐异而已,何足道哉?
“马将军,何必同此辈白费口舌呢?”
陈前看了马成一眼,眼中少有地带着温暖,而当他的目光转向燕非之际,则又成了一片严寒。
陈前望向燕非,冷冷说道:
“虽然你说了一大堆狗屁不通的屁话,但这堆垃圾中还有一句话是对的,那就是我大燕自立国以来长期处在两线作战的困境。
不是同时与昭人以及胡人开战,就是同时与凝人和胡人作战,而我燕国也的确全部挺了过来,这点并不错,可我只问一条,为了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脱困,我大燕都付出了什么?
十多年前林骁北伐,我大燕一面要同外胡激烈对抗,一面又突遭林骁奇袭,结果就是燕永之难,国都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苦撑百日,距离沦陷只有一步之遥。
尽管我燕军最后还是痛击了林骁,将昭人赶了回去,可燕永之难却成为了我大燕无法磨灭的痛楚,我想不必陈前就此再赘述些什么,这份耻辱与苦痛,在场的各位都很清楚,刻骨铭心的清楚。
之后凝国人派遣主力大军大举进攻易关,我燕军主力却在草原迎战胡虏,无力南下,结果就是易关告急,死伤将士无数,方才挺过了凝国人一次又一次凶猛的进攻。
最后凝国人还是在宣国人的调停下宣布停战撤兵,不然我燕军还要在易关付出更为惨重的伤亡。
种种教训近在眼前,道道伤痕还未痊愈,可我们的元帅、将军却在想着重蹈覆辙,让重大的灾难再一次降临在我大燕的国土之上,这难道不够愚蠢吗?这难道不够荒谬吗?
诸将不顾陷入两线作战之窘境,极力将我大燕推向战争,究竟是一心为国,还是贪功冒进?我陈前还是原先的那句话,如果两条战线上出现了一点失误,所带来的都将是灭顶之灾。
如果你们谁有本事杜绝这种情况发生,那我想我大燕早就一统天下了,又何止是一个宣国呢?呵呵呵呵……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你——”
燕非紧咬着牙关,恨不得用眼神在陈前脸上刨两个洞出来。
他很想继续反驳下去,无奈陈前刚刚说的这些恰好是燕国的政治正确。
燕永之围,是整个燕国上下都羞于启齿的巨大耻辱。
昭人趁着燕军主力北上进攻外胡之时轻兵奇袭,燕国人本以为林骁的人马是一触即溃的功劳簿,匆忙组建了几支人马就进行讨伐,结果在野战当中被林骁依次击溃,最后杀到了燕永城下,围困了燕永,
在这场惨烈战斗中,燕悼宜组织十多次突围全被林骁打回去,燕悼宜本人更是在战斗当中身受重伤,险些被林骁阵斩。
围困虽被解除,但燕永城内早已是饿殍遍野、尸骨遍地,就连燕王后也于此役中病故。
因此,燕永之围几乎是燕国人不可轻易触碰的话题,谁如果对这场战斗表示了轻视或不尊重,轻则开除国籍,重则注销人籍。
而燕非显然也不敢冒这险,在陈前将燕永之围当作例子时,燕非如若还是强言两线作战不足为虑,燕军必将势如破竹,那这纯纯是跟燕悼宜过不去,也是和自己过不去。
燕非在悄悄看了一眼自己的兄长,果不其然,提到燕永之围后,一直都表现得很是平静的燕悼宜也变得表情凝重起来,这是燕悼宜心中永远无法挥却的痛。
这种情况之下,一时半会间,燕非还真拿不出什么合理的话能够反驳陈前。
随着主战派领袖闭口不言,被迫保持缄默,其它主战派成员的气焰也消退了下去,关于对宣开战的倡议逐渐偃旗息鼓。
这等情形之下,哪一方的意见更值得被采纳,也就不言而喻了。燕悼宜对这场争论拍了板,说道:
“好!既然如此,是否要对宣开战也就可以决定了。鉴于凝国人还在虎视眈眈当中,对宣用兵必须慎重,我等当静观其变,万不可急功近利。
两线作战为我大燕带来过无数灾祸,我等没有不极力阻止其再度发生的道理。此事暂且告一段落,诸将不必再议!”
会议落下帷幕,决策正式敲定。有人为之高兴,那就有人为之愁苦,燕非无疑就是最为愁苦的那个。
他没有再争辩什么,而是果断来到燕悼宜的身前,向对方请求道:
“王上,既然大策已定,燕非也该回去驻防了。”
令燕非惊讶的是,燕悼宜并没有答应自己的请求,而是一脸浓浓笑意地对自己说道:
“欸!你我兄弟好不容易重逢一次,何必那么快就要分别?为兄不舍啊!西线防务一事,你不必担心,我自会派人主持,你也在外领军这么久了,不妨先待在燕永,好生修养个一阵,你我兄弟再叙叙旧?”
燕非像尊石像般愣在了原地。
“大王这是何意?如今对宣战争即将开始,本帅必须坐镇西军,整军备战,如何能返回燕永?就算大王要见本帅,也该是本帅带着增援的人马来到此处。”
使者淡然地说了一句:
“大王何时下过令,要对宣国用兵?”
燕非一时哑然,双拳攥得像石头一样紧密。他的拳头猛地一挥,急切地呼叫道:
“可恶!难道大王不知道,此时正是对宣国人用兵的天赐良机吗?此时不伐宣虏,更待何时?”
燕非一边说,一边还急得跺脚。
使者仍然只淡淡地说道:
“对宣用兵之事,尚处商议之中,大王召元帅前去,正是为了同元帅面议此事。”
“竟然如此……”
燕非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阵,最终,他还是无奈地一挥手,朝使者点了点头。
“好吧!本帅明白了,本帅回燕永就是了!”
燕非跟着使者,大步走向营帐之外。在走到营门前时,燕非回头看向了自己麾下众将,朝他们吩咐道:
“本帅不在期间,就由尔等主持好整军备战之事,对宣战事一定会爆发,我们一定要一举战胜宣虏!”
“是!”
诸将齐声高呼。
与此同时,使者则回头扫了一眼燕非,眼神中充满了忌惮之色。
……
……
“禀告大王,燕非元帅回来了。”
“是吗?”
燕悼宜手里捏着卷宗,抬头看了一眼前来的使者,又低下头去瞧卷宗,并开口询问道:
“那……燕非及燕非帐下众将态度如何?”
使者眉头微蹙,向燕悼宜禀报道:
“骄兵悍将,自行其是。”
“唉……”
燕悼宜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点了点头,向使者说道:
“本王清楚了,陈前元帅也从前线回来了吧?”
“禀报大王,陈元帅已经抵达燕永近郊,很快就能赶到了。”
“嗯,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遵命!”
使者退下后,燕悼宜放下卷宗,坐在原处,凝望着一旁冒着烟雾的暖炉,眼神分外忧怅。而他的儿子燕洛则始终侍立在父亲身旁,不发一言,观察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心中似乎也有着不浅的思量。
“唉……”
燕悼宜又长叹了一口气,道:
“这些个将军、统帅,何时能首先考虑我大燕呢?自行其是,自作主张,真是要反了天了。”
“父王……”
燕洛关切地望向父亲,犹豫一阵后,他决定向父亲开口说道:
“如若父王当真看其不惯,又为何不……将之尽皆罢黜?”
“鸟尽弓藏吗?”
燕悼宜抚着下颚,喃喃了一声,这却给一旁的燕洛一个激灵,燕洛赶忙补充道:
“此儿臣痴愚之见,父王……不必在意!”
“嗯……”
燕悼宜从席子上翻了个身,目光由复杂走向淡漠,道:
“这并非是什么痴愚之见,而是……最终之手段,只不过……”
一丝惋惜流淌过燕悼宜的眼眸。
“诸将之心,终究是向着我大燕的,而为了一己之得失,做出先己身后家国之事,确实是人之常情,本王倒也……不是不能体谅。
本王老了,这人一老,就容易念旧,身边的东西只能多不能少,尤其你娘死后,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罢!不说这些了,如若能和平解决,又何必兵戎相见?
况且无论是燕非还是陈前,他们都从前线回来了不是?本王的面子还是好使的,至少他们都愿意听本王的号令,一起好好地谈一谈,把一时过意不去的,都谈妥当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父王英明!”
燕洛朝燕悼宜一拱手,但垂下的眼眸却显得有些灰蒙蒙的。
“呵呵呵……”
燕悼宜笑着摆了摆手。
“英明个什么?一个半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在垂死挣扎罢了,倘若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一定……一定会有比本王更英明的做法。”
说罢,燕悼宜便将目光转向了燕洛,静静看着自己的儿子。燕洛被注视得有些紧张,立马说道:
“父王这是何话?您为稳固大局,保证团结,做的已经足够多了,此儿臣亲眼所见,无比钦佩,即便换作我大燕历代先王,也未必会比您做得更好。”
“是吗?”
燕悼宜捏着下巴,嘟哝了一声。露出淡然的一笑后,他再次说道:
“你对高王的事迹了解几何?”
燕洛一愣,高王?燕高王燕式,那可是带着燕国走向独立的英雄,是燕国最为伟大的人物,燕国百姓,无不是听着高王的故事长大的,自己岂有不知道高王的道理?燕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儿臣若不对高王之事迹了如指掌,何有颜面自称高王之子孙。”
“那都是些前人想要你看到的事迹罢了!”
燕悼宜的目光突然变得冷峻起来,可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就恢复如常。
“也罢,这些事情很复杂,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以后有机会我再同你说明,准备参加军事会议吧!”
燕悼宜起身,准备带着燕洛一同召开军事会议。
在燕国,军事与政治是两大隔绝的板块,文官无权对武官采取任何干涉,无法命令武官做任何事。
同样,武官也影响不了文官的决策,对朝局决策的干涉十分有限。燕国的军事与政治,由此成为了两大独立运行的系统。
而这两大系统唯一的纽带,即是燕王本人,只有燕王可以既对文官系统乾纲独断,也对武官系统发号施令。
看上去,文官与武官各自独立,因此处在平等的地位之上。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前文已经交代过,燕国并非国家拥有军队,而是军队拥有国家,武官的地位从来都是高文官一等。
燕国的这些个文官,与其说是燕国这个国家的官僚,不如说是燕王的政务团队,替燕王处理政务,类似于燕王身边的一帮幕僚。
这种独特情况,就导致了燕国发生紧急事务时,往往分为两种会议,一种是政务会议,即燕王召集文官们商讨政务之处理,另一种即是军事会议,燕王会召集武将决定军事之方针。
此番燕悼宜所要举办,正是后者。
军帐之下,包括燕非在内的燕军众将皆在等候着燕悼宜到来并主持军事会议。
尽管等候的时间并不算久,可燕非早已不耐烦,只觉得等待的每一秒都比一年还要漫长。
燕非急地跺了跺脚,咬牙叹息道:
“唉!大王为何还未到来?讨伐宣虏之事,宜速不宜迟,必须立刻做好充分准备,方能势如破竹,如今大王却要我等在此慢慢等候,实在是贻误军机啊!真是急死本帅了!本帅还要回西线主持军务,如何能经得起这般消磨?”
站着燕非对面的一员长须将领朝着燕非拱了拱手,微笑着说道:
“元帅稍安勿躁!大王每日日理万机,忙碌岂会逊于我辈?我等身为将领,当多多体谅大王才是,怎可轻易出言抱怨呢?恐非人臣之道也!”
说话的这名将领留着三绺长须,面相有些显老,看模样大概在四五十岁上下。
此人高大而健壮,是一个样板式的军人形象,可他微笑时眼眸中、嘴角中流露出和蔼恭敬,似乎无形之中拉近他与别人的距离,令人倍感亲切。
这名将领的名字叫作马成,是燕军中颇有资历的老将。
听了马成的话后,燕非暂时按捺住不耐烦,不再口出抱怨之言,静静等候着燕悼宜的到来。
很快,燕悼宜就带着燕洛走入大帐之内。燕悼宜先是环顾了一眼众将,见其中的许多人都将急迫之色挂在脸上,一时也能清楚这些将领是何想法。他朝着主位走去,一边走,一边向众将开口说道:
“各位将军想必也明白了,此番会议所要讨论的,正是是否要对宣开战一事……”
“末将有话要说!”
燕悼宜的话音还不曾落下,燕非就急不可耐地开了口,这般行径令一旁的马成与燕洛都一蹙眉头。而燕悼宜的眼中则闪过一抹不忿,可还是以平和的语气,对燕非说道:
“那你就说吧!”
“是!大王!”
燕非拱了拱手,接着就出列开始他的讲述:
“大王!昔日宣虏得以独立,正是有赖我大燕之援手,然宣虏自独立以来,国势日盛,日渐骄纵,常有威逼我大燕之意,甚至意欲坐视我大燕与凝虏相斗,以便其从中谋利,此等狼子野心,凡我大燕忠贞之士,如何能够忍耐?
今天谴宣虏,灾祸横行,敌已然呈大厦将倾之势,此乃天授我大燕以破敌良机,我燕军当乘势西进,一举击破宣虏,使其无以为我大燕之祸害。
其后,我大燕攻破凝虏也易如反掌,千秋大业,指日可待!如今昭人即将北上,我燕军又何故踌躇不前?两相夹击,宣虏安有不败之理?万望大王勿要踌躇,派遣末将出阵,必让宣虏尽皆披靡!”
燕非越说越激动,眼里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焰,甚至一些将领也按捺不住心中之激动。
燕悼宜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燕非慷慨陈词完毕后,燕悼宜只是挑了挑眉头,淡淡说了一句:
“哦,说完了吗?好,还有别的人要发表意见吗?”
“末将有话要说!”
“末将也有话要说!”
“还有末将!还有末将!”
许多站在燕非身旁的将领都争先恐后地要发言,而燕悼宜波澜不惊,来者不拒,给了每个人发言的机会。
这些人的发言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主张要对宣国人用兵,只要大燕的铁军趁着这个时候杀向宣国,宣国人就会作鸟兽散,被燕军洪流给碾成碎片。
燕悼宜听了半天,都快要打哈欠了。
燕非等人没有感受到燕悼宜的异样,只觉得他们这么多人一致赞成要对宣国用兵,燕王就算是心存异议,可众意难违,还不是会批准此次用兵行动?
没必要担心些有的没的,此番出兵,他势在必得,一百头牛也拉不回来,对宣的战事一定要打响!
燕非以及其支持者志得意满,并滔滔不绝地劝说燕王一定要对宣国用兵,仿佛不对宣国用兵就是触犯了天条,要遭受上天的惩罚。
就在燕非等人的目光聚焦在燕王身上,主战情绪空前之高涨时,一阵大笑从营门外传了进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朝门口望去。
只见一道人影大步进入大营之内,这道人影来到门口之时,射入帐内的阳光被遮挡大半,令整座大帐都暗下来了那么一瞬。
入内之人昂首阔步,抬头挺胸,脚下生风,明明身材并不比帐内的人高出个多少,可就是令人觉得他比帐内每一个人都高上那么一头。
再看那巍然挺拔的身躯,古铜镜色的肤色,粗壮的双腿与双臂,还有那清澈如大海之水的眼眸,以及不怒自威、霸气威武的气概。简直就是一个从评书里走出来的英雄人物,旁人哪怕是看了一眼,就永生不会忘却。
来人身上披着银色铠甲,后面挂着鲜红披风,铠甲与披风上都挂了不少未曾消融的雪子。
他一手握着腰间之剑的剑柄,一手则紧握成拳,旁边还挂着装满箭矢的箭篓,俨然一副从前线退下不久的模样。
再细看此人的长相,面部轮廓分明、魁岸过人,五官端正而标准,三绺长须整齐不乱,似是经常进行打理,看上去颇为俊朗,给人以凛凛之英气。
他脸上的肤色较深,一些疤痕也得以进行隐匿,可还是有几道较为明显的疤痕,如左侧脸颊的刀疤,以及额头上的一处划伤显得尤为明显,令人观之不免触目惊心。
也正是他那较深的肤色,将他冰晶石般的双眸衬托得更为明亮,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可以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内心,那么此人的内心就如冰晶般澄澈,也如冰晶般清冷。
此人,便是有着当世第一名将之称的燕国大将,陈前。
而在陈前身后,还跟着一个长相很是清秀、令人分不清是男是女的随从。
此人面容冷峻,将手搭在腰间之剑的剑柄之上,冷漠的眸子时刻注意着周围的一举一动,似是随时为陈前保驾护航。
陈前带着他那豪气冲云的笑声走进大帐,举目环顾帐下众将,尤其在燕非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他的笑意渐渐变得轻蔑起来,眼神中的寒意也随之加剧。
见到陈前前来,马成、燕悼宜等人明显眼前一亮,而燕非等人则是眉头一皱,有的还悄悄冷哼一声,明显对这陈前戒心颇重。
而陈前在打量一遍帐下众将后,轻轻摸了摸下巴,显得十分散漫地开口说道:
“凡是主张向宣国用兵的,有一个算一个,你们的脑子是让骡子踢坏了吗?”
“你说什么?”
燕非忿然瞪向陈前,一只手已经牢牢握住剑柄,剑刃离从剑鞘中拔出只有一步之遥,可最终他还是将剑刃牢牢扣在了剑鞘之中,不敢对陈前亮剑。
见燕非即将拔剑,陈前身边的随从也要拔剑,等到燕非扣回剑刃时,这名随从也将剑刃收了回去。
尽管没有拔剑,燕非的怒火还是不曾减少丝毫,他伸手指着陈前的鼻子,对陈前厉声呵斥道:
“陈前,你有种把刚刚的话再说一遍!哼!不要以为你平胡有功,就可以目中无人了!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行兵布阵,我燕非岂会逊色于你?你敢不敢同我比试?”
“行啦!不要吵了!”
燕悼宜皱着眉头,终止了燕非的叫嚣。燕非忿忿不平地看向燕悼宜,抱拳禀报道:
“大王!分明是这陈前先出言挑衅,末将请求将此人打出大营,以儆效尤!”
燕悼宜撇了撇嘴,平静地说道:
“好歹也是万人之上的统帅,怎么就这点气量呢?陈元帅既然反对出兵,就有他反对的道理,燕元帅如若觉得不妥,等听完后再据理力争不就是了?一点异议都听不得,这可不体面。”
“是!”
燕非咬牙答应了下来。
接着,燕悼宜从主位上走了下来,脸上还挂着一抹和善的笑容。他快步走到陈前身前,亲自为陈前拍去铠甲上的雪子,注视着陈前说道:
“陈元帅,许久不见!本王甚是想念。您还是一如既往的威风堂堂啊!哪像本王老得都不成样子了。”
对陈前说完话后,燕悼宜还看了一眼陈前身后那相貌清秀的随从,笑着问候了一声:
“苏姑娘果然也在啊!您和陈元帅就像是风筝和影子,到哪都分不开!这么多年了,您好像一点也没有老,难道待在陈元帅身边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吗?哈哈哈哈哈……本王哪天也要抽空试试。”
这名随从没有说什么,而是向燕悼宜微笑致意。
陈前也轻轻笑了笑,他的眼中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对燕悼宜的尊敬。陈前向燕悼宜拱手道:
“大王客气了!您不也是威仪如常吗?只有大王在,陈某等人才可在前线放心征战。”
“哈哈哈哈……”
燕悼宜笑了笑,随即转身朝主位上走去,并向陈前再度说道:
“陈元帅啊!诸将似乎对你反对出兵宣国的意见颇有微词,不知你有何见教?”
陈前瞥了力主开战的燕非等人一眼,冷哼一声后说道:
“我只问一句话,如果凝国人在我们进攻宣国之际起兵偷袭,尔等是要一面应付宣国人的拼死抵抗,一面应付凝国人倾巢而出吗?
只要两条战线上出现了一个失误,瞬间就会导致灭顶之灾,尔等有谁能负的起这个责任?嗯?你们谁有话要说吗?”
燕非等主战派沉默了一会儿,他们全部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哪里会意识不到偷袭专业户凝国人会趁机露个一手?
但他们全部都下意识回避了这个问题,原先心里想的都是凝国人不过是一群无胆鼠辈,怎么可能敢来?
就算来了,也一定会将之打回去,总之一句话,讨伐宣国才是重中之重,凝国小儿不足为虑!是陈前的发问,让他们开口正式重视这个问题。
“哼!”
燕非猛地一挥手,直视向陈前。思考一番后,他率先展开他的反驳,怒斥道:
“战端未开而先虑其败,这如何不是祸乱军心,妖言迷众?如今昭人已然是出兵在即,宣人必将以主力防御昭人之北上,又能有多少兵力预防我大燕之铁骑?
我大燕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如何不是手到擒来之事?至于凝军,如果这些鼠辈当真不识相,意欲倾巢北上,以易关之守军,足以遏制其兵芒,待伐宣军之举得胜后,再南下增援易关,必令凝虏一溃千里!
我大燕立国百余年,难道不是在两线作战中杀出来的吗?如今就算是再次重演一遍两线作战,又有何妨?反观若是不出兵,让宣国从大灾中恢复过来,让昭军被宣军彻底击退,那我大燕军日后还想讨伐宣国,为时晚矣!必将永受宣虏之钳制!
此等战机绝对不容贻误,陈前你屡抗胡虏有功,我燕非敬你是善战敢战的汉子,可为何到了该对宣虏发起攻势之时,你却要极力阻碍?
莫非是惧怕我等建功立业,威胁了你陈大元帅当世第一名将的地位?想要养寇自重就直说!不要遮遮掩掩、拿凝国人当挡箭牌!”
“还请燕元帅慎言!”
见燕非连“养寇自重”的大帽子都扣了出来,马成即刻挺身调和,向燕非严肃地说道:
“燕元帅,讨论兵事,那就不要攀扯其它,更不要口出这等危险之言!我等身为大将,一言一行,所虑者应当为国家,岂可为一己好恶所左右?
燕元帅此言,不光无补于家国大事,还会滋生分裂,破坏团结,于国何利?万望将军勿出此言,一切以大局、大计为重。”
“哼!”
燕非轻蔑地冷哼一声,看也不看马成一眼。
在他看来,马成和那陈前一样,就算战功赫赫又如何?不一样是外姓将领吗?
既然是外姓将领,那心就是向着自己的。
唯有像燕非这等与大燕国休戚与共的王室成员,才会始终记挂燕国的利益。马成的这些话,看似有道理,实则不过是他们这些外姓将领的党同伐异而已,何足道哉?
“马将军,何必同此辈白费口舌呢?”
陈前看了马成一眼,眼中少有地带着温暖,而当他的目光转向燕非之际,则又成了一片严寒。
陈前望向燕非,冷冷说道:
“虽然你说了一大堆狗屁不通的屁话,但这堆垃圾中还有一句话是对的,那就是我大燕自立国以来长期处在两线作战的困境。
不是同时与昭人以及胡人开战,就是同时与凝人和胡人作战,而我燕国也的确全部挺了过来,这点并不错,可我只问一条,为了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脱困,我大燕都付出了什么?
十多年前林骁北伐,我大燕一面要同外胡激烈对抗,一面又突遭林骁奇袭,结果就是燕永之难,国都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苦撑百日,距离沦陷只有一步之遥。
尽管我燕军最后还是痛击了林骁,将昭人赶了回去,可燕永之难却成为了我大燕无法磨灭的痛楚,我想不必陈前就此再赘述些什么,这份耻辱与苦痛,在场的各位都很清楚,刻骨铭心的清楚。
之后凝国人派遣主力大军大举进攻易关,我燕军主力却在草原迎战胡虏,无力南下,结果就是易关告急,死伤将士无数,方才挺过了凝国人一次又一次凶猛的进攻。
最后凝国人还是在宣国人的调停下宣布停战撤兵,不然我燕军还要在易关付出更为惨重的伤亡。
种种教训近在眼前,道道伤痕还未痊愈,可我们的元帅、将军却在想着重蹈覆辙,让重大的灾难再一次降临在我大燕的国土之上,这难道不够愚蠢吗?这难道不够荒谬吗?
诸将不顾陷入两线作战之窘境,极力将我大燕推向战争,究竟是一心为国,还是贪功冒进?我陈前还是原先的那句话,如果两条战线上出现了一点失误,所带来的都将是灭顶之灾。
如果你们谁有本事杜绝这种情况发生,那我想我大燕早就一统天下了,又何止是一个宣国呢?呵呵呵呵……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你——”
燕非紧咬着牙关,恨不得用眼神在陈前脸上刨两个洞出来。
他很想继续反驳下去,无奈陈前刚刚说的这些恰好是燕国的政治正确。
燕永之围,是整个燕国上下都羞于启齿的巨大耻辱。
昭人趁着燕军主力北上进攻外胡之时轻兵奇袭,燕国人本以为林骁的人马是一触即溃的功劳簿,匆忙组建了几支人马就进行讨伐,结果在野战当中被林骁依次击溃,最后杀到了燕永城下,围困了燕永,
在这场惨烈战斗中,燕悼宜组织十多次突围全被林骁打回去,燕悼宜本人更是在战斗当中身受重伤,险些被林骁阵斩。
围困虽被解除,但燕永城内早已是饿殍遍野、尸骨遍地,就连燕王后也于此役中病故。
因此,燕永之围几乎是燕国人不可轻易触碰的话题,谁如果对这场战斗表示了轻视或不尊重,轻则开除国籍,重则注销人籍。
而燕非显然也不敢冒这险,在陈前将燕永之围当作例子时,燕非如若还是强言两线作战不足为虑,燕军必将势如破竹,那这纯纯是跟燕悼宜过不去,也是和自己过不去。
燕非在悄悄看了一眼自己的兄长,果不其然,提到燕永之围后,一直都表现得很是平静的燕悼宜也变得表情凝重起来,这是燕悼宜心中永远无法挥却的痛。
这种情况之下,一时半会间,燕非还真拿不出什么合理的话能够反驳陈前。
随着主战派领袖闭口不言,被迫保持缄默,其它主战派成员的气焰也消退了下去,关于对宣开战的倡议逐渐偃旗息鼓。
这等情形之下,哪一方的意见更值得被采纳,也就不言而喻了。燕悼宜对这场争论拍了板,说道:
“好!既然如此,是否要对宣开战也就可以决定了。鉴于凝国人还在虎视眈眈当中,对宣用兵必须慎重,我等当静观其变,万不可急功近利。
两线作战为我大燕带来过无数灾祸,我等没有不极力阻止其再度发生的道理。此事暂且告一段落,诸将不必再议!”
会议落下帷幕,决策正式敲定。有人为之高兴,那就有人为之愁苦,燕非无疑就是最为愁苦的那个。
他没有再争辩什么,而是果断来到燕悼宜的身前,向对方请求道:
“王上,既然大策已定,燕非也该回去驻防了。”
令燕非惊讶的是,燕悼宜并没有答应自己的请求,而是一脸浓浓笑意地对自己说道:
“欸!你我兄弟好不容易重逢一次,何必那么快就要分别?为兄不舍啊!西线防务一事,你不必担心,我自会派人主持,你也在外领军这么久了,不妨先待在燕永,好生修养个一阵,你我兄弟再叙叙旧?”
燕非像尊石像般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