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张主任来访-《七零穿越记》

  傍晚,夕阳染红了军区大院的砖墙,国家人民出版张主任捧着刚印好的《国宝回家》样书,站在谢家门口,眼眶泛红。

  “老首长……”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您和小九儿做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画册,是唤醒民族魂的钟声啊!”

  谢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门廊下,目光深邃如渊,仿佛穿透了时空,望向那些流落海外的国宝。

  “张主任,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他缓缓说道,“是我们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使命。”

  中文版:唤醒民族记忆,让国人铭记流失的瑰宝。

  英文版:向世界宣告,这些文物不是“战利品”,而是被掠夺的孩子。

  法文版:直指法国博物馆,质问“你们何时归还我们的文明?”

  日文版:用最优雅的汉字与最锋利的质问,刺破虚伪的“收藏”谎言。

  张主任颤抖着翻开书页,看到小九画的“青铜器流泪”,再也忍不住,泪水滚落:

  “老首长,我们出版社会尽全力推广这本书,让全世界华人看到——我们从未忘记!”

  谢爷爷(握紧拐杖):“我这一生,打过仗,流过血,但最骄傲的,是能和小九一起,打这场文化的仗!”

  小九(尾巴轻轻摇晃):“我会继续画下去,直到每一件国宝回家。”

  南嘉(从实验室走出,手里拿着刚复刻的青铜器模型):“科技,也能成为文物回家的桥梁。”

  念安(咿咿呀呀地指着书上的敦煌飞天):“回……家!”

  张主任离开时,夕阳已沉入地平线。他回头望去,谢家的灯火依然明亮,仿佛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那是文明的灯塔,照亮国宝归乡的路。

  “只要还有一个华夏人记得,它们就永远不会真正‘流失’。”

  ——《国宝回家》扉页题记

  1.出版发行:首印50万册,全国新华书店同步上架。

  2.海外华人商会集体订购,送往各国博物馆门口发放。

  影视化推动:

  1.京市制片厂已立项动画短片,将在全国影院加映。

  2.国家广播电台录制广播剧,每晚黄金时段播放。

  教育普及:

  1.教育部将《国宝回家》纳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材。

  2.各大高校成立“文物追索研究会”,谢爷爷任荣誉顾问。

  国际追索:

  1.外交部成立专项小组,依据书中整理的文物档案,启动法律程序。

  2.全球华人联名请愿,要求西方博物馆归还掠夺文物。

  “爷爷,我想做一个‘国宝回家’全球地图。”

  每追回一件文物,就在地图上点亮一颗星。

  终有一天,让整片华夏大地,星河璀璨。

  谢爷爷拍了拍他的肩,目光坚定:

  “好,我们世世代代,点亮它。”

  当张主任含泪离开,谢家重新归于宁静时,南嘉独自站在院中的梧桐树下。夜风拂过她的发梢,她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忽然笑了。

  “原来……这就是我来到这个时代的意义。”

  1.从“躺平”到“觉醒”

  她曾以为穿越只是意外,带着空间农场和未来知识,完全可以悠闲度日。

  但看着谢爷爷的坚持、小九的热忱、国宝的眼泪……她突然明白——她的存在,是为了改写某些历史的遗憾。

  2.科技与文明的桥梁

  她的空间商城、未来知识,不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而是要让这个时代的华夏,少走弯路,让流失的文明早日回家。

  谢家——她的“锚点”

  如果没有遇到谢家,她或许真的会浑浑噩噩过完这一生。

  但现在,她有了家人,有了责任,有了……使命。

  南嘉的未来计划

  1. 科技助力文物追索

  利用空间商城的材料分析仪,精准鉴定海外藏品的真伪,为法律追索提供铁证。

  复刻超高仿真文物,必要时“以假换真”。

  2. 建立“国宝数据库”

  整理全球流失文物清单,标注藏匿地点、收藏历史、法律依据。

  未来,这些数据会成为追索行动的核心武器。

  3. 培养下一代守护者

  教小辰用系统技术复原破损文物影像。

  让念安和卫国从小就知道——每一件国宝,都是家人。

  南嘉回到书房时,小九正趴在桌上画画,尾巴一晃一晃的。

  “姐姐,你怎么啦?” 他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

  南嘉揉了揉他的耳朵,轻声说:“小九,谢谢你。”

  “谢我什么?” 他歪头。

  “谢谢你让我明白,我不是来这里‘活着’的……” 她看向窗外的星空,“我是来让一些事情‘变得更好’的。”

  小九眨了眨眼,突然跳起来抱住她:“那我们一起!我画画,你搞科技,爷爷写文章,念安当吉祥物!”

  “让所有流落海外的国宝,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回家。”

  谢爷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拄着拐杖,目光如炬。

  南嘉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头:“好。”

  (这一刻,穿越者、九尾狐、退役将领、甚至还不懂事的孩子们……都被同一条血脉、同一份使命紧紧连结。)

  此刻,历史正在被改写

  南嘉的空间商城里,一枚原本灰暗的图标突然亮起——“文明复苏计划”,解锁进度:1%。

  “穿越者的金手指,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弥补遗憾的。”

  ——南嘉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