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海外负责人邵风尘仆仆地赶来,脸上带着肃穆与一丝激动。他对南嘉和闻讯赶来的谢家众人汇报:
“国内部和欧洲部的同事多方努力,终于在蒲甘包德温矿区附近的一座山里,找到了七具远征军将士的遗骸。目前遗骸已由意大利分部协助,通过外交渠道周转,不日将归国。”
全场一片肃静,曾奶奶沈如兰的手微微颤抖。小九立刻紧紧握住她冰凉的手。
邵海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复杂,他拿出一个文件夹:“此外,我们在当地走访时,遇到一位守山的老大爷。他…他家中珍藏着一张您年轻时的照片,太夫人。”他抽出几张照片——一张是泛黄的旧照,上面是年轻明媚的沈如兰;另一张是近期拍的,一位满脸风霜、眼神却异常清澈坚毅的老者,正站在简陋的木屋前。老者眉宇间,竟与沈如兰有几分依稀相似。
“我们想接他回国安享晚年,但他拒绝了。他说…‘我的战友们还在这里,我走了,就再没人能记得他们埋骨的具体位置了。’”
“我们尊重他的意愿,但留下了联络方式和物资。这是那位老大爷的照片。”
沈如兰接过照片,只看了一眼,便浑身剧震,眼泪瞬间决堤。她死死抓住身旁谢蕴的手臂,声音破碎得不成样子:
“阿蕴!你看看!你看看!这是阿懿啊!是我的阿懿啊!他还活着…他还活着啊!”她颤抖着抚摸着照片上老者布满皱纹的脸,仿佛想透过影像触摸到失散四十多年的弟弟:“我的阿懿啊…姐姐以为你早就…早就…”
她泣不成声,积攒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思念、担忧、绝望和此刻巨大的庆幸与心痛,如同洪水般冲垮了她的防线。她抱着照片,哭得像个小女孩:
“我知道他还活着…我该知足的…可是…可是我想见见他啊…我想看看他…摸摸他…他是我的阿弟啊…阿蕴,我是不是太贪心了?我想了他四十多年啊…”
谢蕴老爷子红着眼圈,紧紧搂住老妻的肩膀,一遍遍确认照片,声音沙哑:“是他…是沈懿…这小子…还倔强地活着…”
小九看着曾奶奶哭得几乎喘不上气,自己的狐狸眼也红透了。他猛地抬头,看向谢卿和谢蕴,语气急切却异常坚定:
“爷爷!曾爷爷!我们能不能组织一个访问团?以基金会或者文化交流的名义去那边?我去!我陪曾奶奶去!我去把舅公爷爷劝回来!或者…或者哪怕只是见一面!”
“我有钱!我出钱捐路捐学校都行!只要能有个正当理由过去!让我曾奶奶见见她弟弟!”
谢卿深吸一口气,与其他几位长辈交换了眼神,重重点头:
“好!这事我来办!基金会立刻筹备一个‘中缅抗战历史遗迹寻访暨人道主义援助’代表团!我亲自带队申请!”
“邵海,立刻联系那边,确保老大爷的安全和健康,代表团尽快成行!”
沈如兰抬起泪眼婆娑的脸,眼中终于燃起一丝微弱却明亮的光彩。小九紧紧抱住她:“曾奶奶别哭!我们一定能见到舅公爷爷!我保证!”
——有些等待,值得跨越万水千山;有些重逢,能抚平半生伤痛——
(窗外,夕阳如血,仿佛也铭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和未尽的思念。)
正沉浸在悲伤与激动中的沈如兰,听到小九的话,忍不住破涕为笑,轻轻捏了捏小九的耳朵,眼泪还挂在睫毛上,却带着一丝惯常的慈爱和纠正:
“傻孩子…什么舅公爷爷,是‘曾舅公爷爷’!你这辈分呀,总是算不清!”
她看着照片上那张饱经风霜却无比熟悉的脸庞,语气带着点无奈和深深的怀念:
“你这位曾舅公爷爷啊,可比你曾爷爷还古板呢!从小就是个小老头脾气,认死理,犟得很…他要是听见你叫错了辈分,非得吹胡子瞪眼不可。”
(一旁的谢蕴摸了摸鼻子,小声嘀咕:“我哪里古板了…” 但被老妻看了一眼后,立刻闭麦。)
小九立刻捂住嘴,从善如流地改口:“哦哦哦!曾舅公爷爷!”
但他狐狸眼一转,好奇心又上来了:“曾奶奶,曾舅公爷爷怎么个古板法?比爷爷(谢卿)喊我练字的时候还古板吗?比小叔(谢玉)纠正我军姿的时候还严格吗?”
沈如兰陷入回忆,嘴角带着笑,眼里含着泪:
“他呀…小时候我多吃一块点心,他都要背着手说‘阿姐,于礼不合’;衣服上沾了点泥,他能念叨半天‘有失体统’;写字歪了一点,非得让我重写十遍…”
“后来去打仗,听说在部队里也是出了名的较真…这犟脾气,肯定让他吃了不少苦…” 她的声音又哽咽起来。
小九听完,非但没被吓住,反而斗志昂扬地握紧了拳头:
“曾奶奶放心!这种老古板…啊不,这种原则性极强的长辈,交给我来搞定!”
“我可有经验了!爷爷(谢卿)够严格吧?现在还不是被我哄得天天想偷喝我做的果酒!”
“等见到了曾舅公爷爷,我先用一桌满汉全席级别的红烧菜征服他的胃!再拿出我二十四孝好曾孙的架势!保证把他哄得服服帖帖,说不定就愿意跟我们回来了呢!”
谢蕴在一旁幽幽地补充了一句:“你曾舅公要是古板到你给他夹菜他都要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你就知道厉害了…”
小九:“……” (狐狸耳朵瞬间耷拉下来一点,但很快又振作起来)
此刻,寻找遗骸的任务之外,一个更温暖、更迫切的目标在每个人心中升起——
一定要让这位“古板犟脾气”的曾舅公爷爷,见到他思念了半生的姐姐,回家。
——最深的思念,往往藏最古板的规矩和最倔强的坚守之下——
“国内部和欧洲部的同事多方努力,终于在蒲甘包德温矿区附近的一座山里,找到了七具远征军将士的遗骸。目前遗骸已由意大利分部协助,通过外交渠道周转,不日将归国。”
全场一片肃静,曾奶奶沈如兰的手微微颤抖。小九立刻紧紧握住她冰凉的手。
邵海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复杂,他拿出一个文件夹:“此外,我们在当地走访时,遇到一位守山的老大爷。他…他家中珍藏着一张您年轻时的照片,太夫人。”他抽出几张照片——一张是泛黄的旧照,上面是年轻明媚的沈如兰;另一张是近期拍的,一位满脸风霜、眼神却异常清澈坚毅的老者,正站在简陋的木屋前。老者眉宇间,竟与沈如兰有几分依稀相似。
“我们想接他回国安享晚年,但他拒绝了。他说…‘我的战友们还在这里,我走了,就再没人能记得他们埋骨的具体位置了。’”
“我们尊重他的意愿,但留下了联络方式和物资。这是那位老大爷的照片。”
沈如兰接过照片,只看了一眼,便浑身剧震,眼泪瞬间决堤。她死死抓住身旁谢蕴的手臂,声音破碎得不成样子:
“阿蕴!你看看!你看看!这是阿懿啊!是我的阿懿啊!他还活着…他还活着啊!”她颤抖着抚摸着照片上老者布满皱纹的脸,仿佛想透过影像触摸到失散四十多年的弟弟:“我的阿懿啊…姐姐以为你早就…早就…”
她泣不成声,积攒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思念、担忧、绝望和此刻巨大的庆幸与心痛,如同洪水般冲垮了她的防线。她抱着照片,哭得像个小女孩:
“我知道他还活着…我该知足的…可是…可是我想见见他啊…我想看看他…摸摸他…他是我的阿弟啊…阿蕴,我是不是太贪心了?我想了他四十多年啊…”
谢蕴老爷子红着眼圈,紧紧搂住老妻的肩膀,一遍遍确认照片,声音沙哑:“是他…是沈懿…这小子…还倔强地活着…”
小九看着曾奶奶哭得几乎喘不上气,自己的狐狸眼也红透了。他猛地抬头,看向谢卿和谢蕴,语气急切却异常坚定:
“爷爷!曾爷爷!我们能不能组织一个访问团?以基金会或者文化交流的名义去那边?我去!我陪曾奶奶去!我去把舅公爷爷劝回来!或者…或者哪怕只是见一面!”
“我有钱!我出钱捐路捐学校都行!只要能有个正当理由过去!让我曾奶奶见见她弟弟!”
谢卿深吸一口气,与其他几位长辈交换了眼神,重重点头:
“好!这事我来办!基金会立刻筹备一个‘中缅抗战历史遗迹寻访暨人道主义援助’代表团!我亲自带队申请!”
“邵海,立刻联系那边,确保老大爷的安全和健康,代表团尽快成行!”
沈如兰抬起泪眼婆娑的脸,眼中终于燃起一丝微弱却明亮的光彩。小九紧紧抱住她:“曾奶奶别哭!我们一定能见到舅公爷爷!我保证!”
——有些等待,值得跨越万水千山;有些重逢,能抚平半生伤痛——
(窗外,夕阳如血,仿佛也铭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和未尽的思念。)
正沉浸在悲伤与激动中的沈如兰,听到小九的话,忍不住破涕为笑,轻轻捏了捏小九的耳朵,眼泪还挂在睫毛上,却带着一丝惯常的慈爱和纠正:
“傻孩子…什么舅公爷爷,是‘曾舅公爷爷’!你这辈分呀,总是算不清!”
她看着照片上那张饱经风霜却无比熟悉的脸庞,语气带着点无奈和深深的怀念:
“你这位曾舅公爷爷啊,可比你曾爷爷还古板呢!从小就是个小老头脾气,认死理,犟得很…他要是听见你叫错了辈分,非得吹胡子瞪眼不可。”
(一旁的谢蕴摸了摸鼻子,小声嘀咕:“我哪里古板了…” 但被老妻看了一眼后,立刻闭麦。)
小九立刻捂住嘴,从善如流地改口:“哦哦哦!曾舅公爷爷!”
但他狐狸眼一转,好奇心又上来了:“曾奶奶,曾舅公爷爷怎么个古板法?比爷爷(谢卿)喊我练字的时候还古板吗?比小叔(谢玉)纠正我军姿的时候还严格吗?”
沈如兰陷入回忆,嘴角带着笑,眼里含着泪:
“他呀…小时候我多吃一块点心,他都要背着手说‘阿姐,于礼不合’;衣服上沾了点泥,他能念叨半天‘有失体统’;写字歪了一点,非得让我重写十遍…”
“后来去打仗,听说在部队里也是出了名的较真…这犟脾气,肯定让他吃了不少苦…” 她的声音又哽咽起来。
小九听完,非但没被吓住,反而斗志昂扬地握紧了拳头:
“曾奶奶放心!这种老古板…啊不,这种原则性极强的长辈,交给我来搞定!”
“我可有经验了!爷爷(谢卿)够严格吧?现在还不是被我哄得天天想偷喝我做的果酒!”
“等见到了曾舅公爷爷,我先用一桌满汉全席级别的红烧菜征服他的胃!再拿出我二十四孝好曾孙的架势!保证把他哄得服服帖帖,说不定就愿意跟我们回来了呢!”
谢蕴在一旁幽幽地补充了一句:“你曾舅公要是古板到你给他夹菜他都要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你就知道厉害了…”
小九:“……” (狐狸耳朵瞬间耷拉下来一点,但很快又振作起来)
此刻,寻找遗骸的任务之外,一个更温暖、更迫切的目标在每个人心中升起——
一定要让这位“古板犟脾气”的曾舅公爷爷,见到他思念了半生的姐姐,回家。
——最深的思念,往往藏最古板的规矩和最倔强的坚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