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谨行那阴冷如毒蛇吐信般的指控,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了一瓢冰水,瞬间在长春宫外殿炸开!所有目光,或惊骇、或怀疑、或幸灾乐祸,齐刷刷地聚焦在跪于殿中央、那抹单薄而苍白的碧色身影上。
巫蛊厌胜!这宫中最为禁忌、最为致命的罪名!一旦坐实,不仅仅是凌迟处死那么简单,更会牵连亲族,永世不得超生!
空气凝滞得如同铁块,压得人喘不过气。皇后以袖掩口,眼中是恰到好处的震惊与不忍。朱瞻基面沉如水,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椅的扶手,那一声声沉闷的轻响,如同催命的鼓点,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更敲在青瑶紧绷的神经上。
青瑶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血液仿佛在这一刻冻结。她千算万算,没料到对方出手如此狠辣迅捷,直接动用了这最恶毒、也最难辩白的构陷手段!那布偶显然是被精心设计后放入的,人证(所谓看到她徘徊的宫女)物证俱在,曹谨行更是亲自发难,将她“精通旁门左道”(暗指她辨识药材、嗅觉敏锐等异常)作为佐证,几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杀局!
不能慌!绝对不能慌!
她死死咬住舌尖,剧烈的疼痛让她混乱的思绪瞬间清明了几分。电光石火间,无数念头在她脑中飞转。硬扛否认?在曹谨行和那不知名的“人证”面前,苍白无力。哭诉冤枉?在这等场合,只会显得心虚可笑。
唯一的生路,在于打破这个看似完美的证据链!在于……利用信息差,将水搅浑,将矛头引向别处!
她猛地抬起头,脸上已不再是单纯的惶恐,而是混杂着巨大冤屈、难以置信与一种被污蔑后的悲愤,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没有落下,声音因激动而带着颤抖,却清晰地回荡在死寂的大殿中:
“陛下!皇后娘娘!曹督主!奴婢冤枉!天大的冤枉!”
她先声夺人,随即目光直视曹谨行,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督主说宫女见奴婢在娘娘寝殿外徘徊,敢问是何时?何地?当时奴婢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同行?奴婢奉陛下之命,每日午后至长春宫抄录佛经,静室与寝殿相邻,出入必经寝殿之外,若因此便被认定为‘徘徊’、‘形迹可疑’,那每日往来伺候的宫人,岂非个个可疑?!”
她首先质疑“人证”的含糊其辞,将自身行为合理化。
不等曹谨行反驳,她语速加快,言辞愈发激烈,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悲凉:“至于督主所言奴婢‘精通旁门左道’,更是无稽之谈!奴婢幼时随游方郎中学的,不过是辨识几味乡野草药,认得几个土方子,此事陛下亦曾问及,奴婢从未隐瞒!若因此便认定奴婢会行那巫蛊妖邪之术,那天下郎中医者,岂非皆成妖人?!”
她巧妙地将皇帝的询问作为佐证,抬高自己“坦荡”的同时,也将曹谨行的指控推向“牵强附会”的境地。
朱瞻基敲击扶手的动作微微一顿,深邃的目光落在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曹谨行眼中寒光一闪,显然没料到青瑶如此伶牙俐齿,他阴恻恻地道:“巧言令色!即便人证有所偏差,那这写有贵妃娘娘生辰八字的厌胜之物,你又作何解释?若非深谙此道,如何能精准写下娘娘八字?”
“奴婢不知!”青瑶回答得斩钉截铁,她目光扫过那狰狞的布偶,眼中适时地流露出恐惧与厌恶,“奴婢身份低微,入宫时日尚短,如何能得知贵妃娘娘的隐秘生辰?!此等大逆不道之物,奴婢见之胆寒,避之唯恐不及,岂敢沾染分毫?!”
她死死咬住“不知八字”和“身份低微”两点,这是她最有力的辩白。宫中妃嫔的生辰八字虽非绝密,但也绝非她一个刚晋升的御前尚义能够轻易探知的。
“哦?你不知?”曹谨行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仿佛早已料到她会如此说,“那咱家倒要问问,你既不通此道,为何前次西苑演武,能‘恰好’以玉板挡住流矢?为何太庙之中,能‘恰好’嗅出常人难以察觉的异样?此番种种,岂是寻常宫女所能为?你这身‘灵巧’,未免太过巧合!”
他旧事重提,将青瑶过往展现出的异常之处,统统归结为“非比寻常”,暗示她身负诡异能力,行厌胜之事完全可能。
这一击极为阴狠毒辣,几乎将青瑶逼入死角!
殿内众人的目光再次变得疑窦丛生。
青瑶心头狂跳,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曹谨行这是要将她彻底钉死!她若解释不清这些“巧合”,之前的辩白将前功尽弃!
生死一线间!
她脑中灵光猛地一闪,想起了那日皇帝在乾清宫暖阁,拿出紫铜香囊试探她的情景!想起了那来自江南浔阳的线索!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瞬间成形!
她猛地以头触地,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再抬头时,额上已是一片红肿,眼中泪水终于滚落,却不是委屈,而是一种仿佛被逼到极致、不得不吐露某种“隐秘”的决绝与恐惧:
“陛下明鉴!皇后娘娘明鉴!奴婢……奴婢不敢再隐瞒了!”
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所有人都是一怔。
青瑶声音哽咽,带着颤音,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奴婢……奴婢之所以嗅觉较常人敏锐些,对某些气息格外敏感,实是因为……因为奴婢幼时家中曾遭大变,被一场诡异大火焚毁,唯有奴婢侥幸被一游方郎中所救。那场大火之后,奴婢便落下了这病根,对某些特定……特别是与焚烧、祭祀相关的诡异气息,会心生感应,甚至……会做噩梦!”
她半真半假,将自己的身世惨案与嗅觉异常联系起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受害者”,一个因童年创伤而留下心理和生理后遗症的可怜人。
“西苑之事,奴婢至今想来仍然后怕,当时只觉得那箭矢破空之声带着一股子阴冷,下意识便举手格挡,实属侥幸!太庙之中,亦是感觉到那残留的气息与奴婢梦中某些可怖片段相似,这才失态妄言……奴婢深知此乃心病,恐惹人非议,故一直深藏心底,不敢与人言说!万没想到……万没想到今日竟因此遭人构陷,蒙此不白之冤!”
她声泪俱下,将一切“异常”归结为“童年阴影”和“心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更弱势、更值得同情的位置。同时,她刻意提及“诡异大火”、“祭祀气息”,隐隐与那紫铜香囊、与前朝司天监的诡秘氛围挂钩,这是在冒险,也是在向皇帝传递一个信号——她感知到的东西,可能与某些更深层的秘密相关!
果然,在她提到“诡异大火”、“祭祀气息”时,朱瞻基的眸色几不可查地深沉了几分,敲击扶手的指尖彻底停了下来。
曹谨行眉头紧锁,显然没料到青瑶会抛出这样一套说辞。这套说辞看似荒诞,却偏偏难以立刻证伪,而且巧妙地将她的“异常”合理化、悲情化了。
“荒谬!”曹谨行厉声喝道,“区区心病,岂能……”
“曹督主。”一直沉默的朱瞻基终于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打断了曹谨行的话。他目光平静地看向青瑶,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你说你家中曾遭诡异大火,在何处?”
来了!皇帝果然抓住了她话语中最关键的部分!
青瑶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她伏在地上,声音带着真切的悲恸与茫然:“回陛下……奴婢……奴婢当时年幼,受惊过度,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只模糊记得……好像是在江南……一个开满莲花的地方……其他的,真的记不清了……”
她不敢直接说出“落云山庄”,那太过明显,只能用“江南”、“莲花”这些模糊的意象来引导,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又保留了余地,更显得真实。
江南!莲花!
这两个词,如同两颗石子投入朱瞻基深不见底的心湖,激起了一圈细微的涟漪。他的目光在青瑶身上停留了更久,仿佛在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柔弱,却屡屡出人意料的小宫女。
殿内再次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青瑶的辩白,虽然未能完全洗脱嫌疑,却成功地动摇了曹谨行构建的“铁证”,更在皇帝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乎更大图景的种子。
皇后的目光在皇帝和青瑶之间微妙地流转了一下,适时地轻声开口,带着母仪天下的宽容与审慎:“陛下,依臣妾看,青瑶尚义所言虽是一家之言,但其情可悯,其理也非全然不通。巫蛊之事,关系重大,确需详查,不可仅凭片面之词与一介宫女的指认便轻易定论。况且,贵妃妹妹如今尚在病中,还需安静,不宜过于惊扰。”
她的话,看似公允,实则是在暗示证据不足,并且抬出了孙贵妃需要静养,无形中给这场审讯施加了压力。
朱瞻基沉吟片刻,目光扫过那狰狞的布偶,又看了看跪伏于地、肩膀微微颤抖的青瑶,最终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决断:
“此事疑点重重,朕自有分寸。曹谨行。”
“奴才在。”曹谨行躬身。
“巫蛊之物,给朕彻查来源!那个指认的宫女,严加审问!朕倒要看看,是谁在宫中兴风作浪!”他的语气带着凛冽的杀意。
“奴才遵旨!”曹谨行低头领命,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却不敢违逆。
“青瑶。”朱瞻基的目光再次落在她身上。
“奴婢在。”青瑶心头一紧。
“你虽情有可原,但嫌疑未清。即日起,暂停长春宫抄经之职,留在乾清宫偏殿厢房,未经朕允许,不得随意出入,等候查问。”
软禁!虽然不是立刻下狱,但失去了自由,身处皇帝眼皮底下,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监禁。然而,这已经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了!
“奴婢……谢陛下隆恩!奴婢相信陛下定会还奴婢清白!”青瑶再次叩首,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哽咽。
一场突如其来的杀局,暂时被她以一番惊心动魄的辩白,堪堪化解。但她知道,危机远未过去。曹谨行绝不会善罢甘休,那个隐藏在幕后栽赃嫁祸的黑手,更不会就此收手。
她被带到了乾清宫一处偏僻的厢房,门外有太监看守。房间陈设简单,却干净整洁。青瑶独自坐在冰冷的床榻上,回想着方才殿内惊险的一幕幕,依旧心有余悸。
她摊开左手,掌心被碎片划破的伤口和飞虫叮咬的红肿尚未完全消退,隐隐作痛。而怀中那玉盒里几片诡异的药材残片,更是如同烫手的山芋。
巫蛊之祸暂时躲过,但孙贵妃命在旦夕,解毒之事迫在眉睫。而她自身,却被困在这方寸之地,动弹不得。
下一步,该如何走?
就在她凝神思索之际,窗棂上,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如同鸟喙啄击的“嗒”声。
她猛地抬头,只见一道小小的、卷成细管的纸卷,从窗缝中被塞了进来,悄无声息地落在屋内地上。
青瑶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巫蛊厌胜!这宫中最为禁忌、最为致命的罪名!一旦坐实,不仅仅是凌迟处死那么简单,更会牵连亲族,永世不得超生!
空气凝滞得如同铁块,压得人喘不过气。皇后以袖掩口,眼中是恰到好处的震惊与不忍。朱瞻基面沉如水,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木椅的扶手,那一声声沉闷的轻响,如同催命的鼓点,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更敲在青瑶紧绷的神经上。
青瑶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天灵盖,血液仿佛在这一刻冻结。她千算万算,没料到对方出手如此狠辣迅捷,直接动用了这最恶毒、也最难辩白的构陷手段!那布偶显然是被精心设计后放入的,人证(所谓看到她徘徊的宫女)物证俱在,曹谨行更是亲自发难,将她“精通旁门左道”(暗指她辨识药材、嗅觉敏锐等异常)作为佐证,几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杀局!
不能慌!绝对不能慌!
她死死咬住舌尖,剧烈的疼痛让她混乱的思绪瞬间清明了几分。电光石火间,无数念头在她脑中飞转。硬扛否认?在曹谨行和那不知名的“人证”面前,苍白无力。哭诉冤枉?在这等场合,只会显得心虚可笑。
唯一的生路,在于打破这个看似完美的证据链!在于……利用信息差,将水搅浑,将矛头引向别处!
她猛地抬起头,脸上已不再是单纯的惶恐,而是混杂着巨大冤屈、难以置信与一种被污蔑后的悲愤,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没有落下,声音因激动而带着颤抖,却清晰地回荡在死寂的大殿中:
“陛下!皇后娘娘!曹督主!奴婢冤枉!天大的冤枉!”
她先声夺人,随即目光直视曹谨行,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督主说宫女见奴婢在娘娘寝殿外徘徊,敢问是何时?何地?当时奴婢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同行?奴婢奉陛下之命,每日午后至长春宫抄录佛经,静室与寝殿相邻,出入必经寝殿之外,若因此便被认定为‘徘徊’、‘形迹可疑’,那每日往来伺候的宫人,岂非个个可疑?!”
她首先质疑“人证”的含糊其辞,将自身行为合理化。
不等曹谨行反驳,她语速加快,言辞愈发激烈,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悲凉:“至于督主所言奴婢‘精通旁门左道’,更是无稽之谈!奴婢幼时随游方郎中学的,不过是辨识几味乡野草药,认得几个土方子,此事陛下亦曾问及,奴婢从未隐瞒!若因此便认定奴婢会行那巫蛊妖邪之术,那天下郎中医者,岂非皆成妖人?!”
她巧妙地将皇帝的询问作为佐证,抬高自己“坦荡”的同时,也将曹谨行的指控推向“牵强附会”的境地。
朱瞻基敲击扶手的动作微微一顿,深邃的目光落在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曹谨行眼中寒光一闪,显然没料到青瑶如此伶牙俐齿,他阴恻恻地道:“巧言令色!即便人证有所偏差,那这写有贵妃娘娘生辰八字的厌胜之物,你又作何解释?若非深谙此道,如何能精准写下娘娘八字?”
“奴婢不知!”青瑶回答得斩钉截铁,她目光扫过那狰狞的布偶,眼中适时地流露出恐惧与厌恶,“奴婢身份低微,入宫时日尚短,如何能得知贵妃娘娘的隐秘生辰?!此等大逆不道之物,奴婢见之胆寒,避之唯恐不及,岂敢沾染分毫?!”
她死死咬住“不知八字”和“身份低微”两点,这是她最有力的辩白。宫中妃嫔的生辰八字虽非绝密,但也绝非她一个刚晋升的御前尚义能够轻易探知的。
“哦?你不知?”曹谨行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仿佛早已料到她会如此说,“那咱家倒要问问,你既不通此道,为何前次西苑演武,能‘恰好’以玉板挡住流矢?为何太庙之中,能‘恰好’嗅出常人难以察觉的异样?此番种种,岂是寻常宫女所能为?你这身‘灵巧’,未免太过巧合!”
他旧事重提,将青瑶过往展现出的异常之处,统统归结为“非比寻常”,暗示她身负诡异能力,行厌胜之事完全可能。
这一击极为阴狠毒辣,几乎将青瑶逼入死角!
殿内众人的目光再次变得疑窦丛生。
青瑶心头狂跳,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曹谨行这是要将她彻底钉死!她若解释不清这些“巧合”,之前的辩白将前功尽弃!
生死一线间!
她脑中灵光猛地一闪,想起了那日皇帝在乾清宫暖阁,拿出紫铜香囊试探她的情景!想起了那来自江南浔阳的线索!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瞬间成形!
她猛地以头触地,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再抬头时,额上已是一片红肿,眼中泪水终于滚落,却不是委屈,而是一种仿佛被逼到极致、不得不吐露某种“隐秘”的决绝与恐惧:
“陛下明鉴!皇后娘娘明鉴!奴婢……奴婢不敢再隐瞒了!”
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所有人都是一怔。
青瑶声音哽咽,带着颤音,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奴婢……奴婢之所以嗅觉较常人敏锐些,对某些气息格外敏感,实是因为……因为奴婢幼时家中曾遭大变,被一场诡异大火焚毁,唯有奴婢侥幸被一游方郎中所救。那场大火之后,奴婢便落下了这病根,对某些特定……特别是与焚烧、祭祀相关的诡异气息,会心生感应,甚至……会做噩梦!”
她半真半假,将自己的身世惨案与嗅觉异常联系起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受害者”,一个因童年创伤而留下心理和生理后遗症的可怜人。
“西苑之事,奴婢至今想来仍然后怕,当时只觉得那箭矢破空之声带着一股子阴冷,下意识便举手格挡,实属侥幸!太庙之中,亦是感觉到那残留的气息与奴婢梦中某些可怖片段相似,这才失态妄言……奴婢深知此乃心病,恐惹人非议,故一直深藏心底,不敢与人言说!万没想到……万没想到今日竟因此遭人构陷,蒙此不白之冤!”
她声泪俱下,将一切“异常”归结为“童年阴影”和“心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更弱势、更值得同情的位置。同时,她刻意提及“诡异大火”、“祭祀气息”,隐隐与那紫铜香囊、与前朝司天监的诡秘氛围挂钩,这是在冒险,也是在向皇帝传递一个信号——她感知到的东西,可能与某些更深层的秘密相关!
果然,在她提到“诡异大火”、“祭祀气息”时,朱瞻基的眸色几不可查地深沉了几分,敲击扶手的指尖彻底停了下来。
曹谨行眉头紧锁,显然没料到青瑶会抛出这样一套说辞。这套说辞看似荒诞,却偏偏难以立刻证伪,而且巧妙地将她的“异常”合理化、悲情化了。
“荒谬!”曹谨行厉声喝道,“区区心病,岂能……”
“曹督主。”一直沉默的朱瞻基终于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打断了曹谨行的话。他目光平静地看向青瑶,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你说你家中曾遭诡异大火,在何处?”
来了!皇帝果然抓住了她话语中最关键的部分!
青瑶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她伏在地上,声音带着真切的悲恸与茫然:“回陛下……奴婢……奴婢当时年幼,受惊过度,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只模糊记得……好像是在江南……一个开满莲花的地方……其他的,真的记不清了……”
她不敢直接说出“落云山庄”,那太过明显,只能用“江南”、“莲花”这些模糊的意象来引导,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又保留了余地,更显得真实。
江南!莲花!
这两个词,如同两颗石子投入朱瞻基深不见底的心湖,激起了一圈细微的涟漪。他的目光在青瑶身上停留了更久,仿佛在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柔弱,却屡屡出人意料的小宫女。
殿内再次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青瑶的辩白,虽然未能完全洗脱嫌疑,却成功地动摇了曹谨行构建的“铁证”,更在皇帝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乎更大图景的种子。
皇后的目光在皇帝和青瑶之间微妙地流转了一下,适时地轻声开口,带着母仪天下的宽容与审慎:“陛下,依臣妾看,青瑶尚义所言虽是一家之言,但其情可悯,其理也非全然不通。巫蛊之事,关系重大,确需详查,不可仅凭片面之词与一介宫女的指认便轻易定论。况且,贵妃妹妹如今尚在病中,还需安静,不宜过于惊扰。”
她的话,看似公允,实则是在暗示证据不足,并且抬出了孙贵妃需要静养,无形中给这场审讯施加了压力。
朱瞻基沉吟片刻,目光扫过那狰狞的布偶,又看了看跪伏于地、肩膀微微颤抖的青瑶,最终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帝王的决断:
“此事疑点重重,朕自有分寸。曹谨行。”
“奴才在。”曹谨行躬身。
“巫蛊之物,给朕彻查来源!那个指认的宫女,严加审问!朕倒要看看,是谁在宫中兴风作浪!”他的语气带着凛冽的杀意。
“奴才遵旨!”曹谨行低头领命,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却不敢违逆。
“青瑶。”朱瞻基的目光再次落在她身上。
“奴婢在。”青瑶心头一紧。
“你虽情有可原,但嫌疑未清。即日起,暂停长春宫抄经之职,留在乾清宫偏殿厢房,未经朕允许,不得随意出入,等候查问。”
软禁!虽然不是立刻下狱,但失去了自由,身处皇帝眼皮底下,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监禁。然而,这已经是目前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了!
“奴婢……谢陛下隆恩!奴婢相信陛下定会还奴婢清白!”青瑶再次叩首,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哽咽。
一场突如其来的杀局,暂时被她以一番惊心动魄的辩白,堪堪化解。但她知道,危机远未过去。曹谨行绝不会善罢甘休,那个隐藏在幕后栽赃嫁祸的黑手,更不会就此收手。
她被带到了乾清宫一处偏僻的厢房,门外有太监看守。房间陈设简单,却干净整洁。青瑶独自坐在冰冷的床榻上,回想着方才殿内惊险的一幕幕,依旧心有余悸。
她摊开左手,掌心被碎片划破的伤口和飞虫叮咬的红肿尚未完全消退,隐隐作痛。而怀中那玉盒里几片诡异的药材残片,更是如同烫手的山芋。
巫蛊之祸暂时躲过,但孙贵妃命在旦夕,解毒之事迫在眉睫。而她自身,却被困在这方寸之地,动弹不得。
下一步,该如何走?
就在她凝神思索之际,窗棂上,传来一声极轻微的、如同鸟喙啄击的“嗒”声。
她猛地抬头,只见一道小小的、卷成细管的纸卷,从窗缝中被塞了进来,悄无声息地落在屋内地上。
青瑶的心,再次提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