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她说只要上大学就行,她的遗憾是没上大学,不是没上金陵大学。”
198很快就给了孟锦回复。
“行。”
孟锦放心了。
那么,她这辈子学什么呢?
还是学医吗?她想学西医,但她不敢保证这次会不会又被调剂。
再学一遍中医?不不不,没这个必要,该学的她都学了,她甚至当了一辈子中医,该攒的经验她也攒了一辈子,实在没必要再去学校重新学一遍。
到底要学什么呢?
孟锦一时半会儿的也想不出来。
但她想到了另外一件事,高书记的小儿子似乎正在上高中。
她是不是该想法子先还点人情?
她总不能跟第一世一样,找个考大中专的理由吧?
不合理。
孟锦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脑子活泛的,想来想去也没想到什么合适的法子。
然后,她就在休息日跑了趟新华书店,把她认为有用的学习资料统统买了一份。
买回来之后她也没着急寄出去,而是自己先翻看,做笔记、出题、解题。
等她自己把这些资料研究透了之后,便把资料连同她自己做的笔记、出的题一并寄给了高书记。
高书记收到这个大包裹的时候人都是懵的,书?这么多书?
看地址,是孟锦寄的,可翻来翻去都没看见孟锦的信,孟锦给他寄这么多书干什么?
他还怕自己看漏了,把那些资料拿出来一页一页翻,还是没找到。
该不会有什么违禁书吧?高书记被自己的想象吓了一跳,又仔仔细细的翻看了一遍,连一张纸片片都没放过。
还好还好,没有,一点违禁的言语都没有,全都是学习资料。
可孟锦给他寄这么多学习资料干什么?
想不明白,还是回家问问老婆吧。
两口子在家猜呀猜,得出一个结论,应该是孟锦给家里寄的,孟家三父子不是都去了麻纺厂工地吗?听说孟家兄弟都是读过书的,孟锦大概是想要他们多学点知识,好给自己增加点留下的砝码。
没写信大概是之前就已经说过了吧,明天让人去问问。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高书记就放心了,安安心心搂着老婆做运动。
可到了第二天他又懵了,因为孟家人说这书不是寄给他们的,他们也没收到孟锦的信。
所以,这到底是给谁的?
就在这时,正好来公社办事的大队长突然问了一句:“高书记,你家小儿子是不是正在上高中?”
高书记点头:“是啊。”
大队长一拍大腿:“这就对了,幺妹儿高中毕业,这些肯定是她给你家小子找的学习资料,你看看这个,还有这个,还有这些笔记,都是幺妹儿写的,金才是初中文化,他一个都看不懂,说明这肯定是高中的。”
是这样吗?
沉吟了一下,高书记说道:“要不,我还是给孟锦打个电话吧?”
他得确定一下,不然心里不踏实。
大队长赞成。
于是,孟锦就接到了高书记转接转接又转接后打来的电话。
孟锦也没多说什么,确认是寄给高书记家小儿子的,又叮嘱了一句叫他好好学习,别的,就没了。
挂了电话的高书记跟大队长面面相觑。
啥意思?
虽然好好学习是一个学生本就该有的觉悟,可孟锦寄回来这么多资料又特意叮嘱一句是什么意思?
谁都知道现在不能考大学,高中读完就顶天了,为什么孟锦要强调学习的事?
两个大老爷们面对面坐着,想破脑袋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难道~~~是省城有什么机会?对学习成绩有要求的机会?
是不是孟锦也没什么把握,不好把话透露出来,这才只提醒要好好学习?
两人同时想到了高书记推荐孟家父子进麻纺厂工地的事。
孟锦这是......投桃报李吧?
肯定是这样。
两人顺着脑补出的思路越飘越远,也越来越肯定。
等高书记回家把他们的猜测告诉了老婆,也得到了老婆的认同后,他就更肯定了。
不管是不是有那么个机会,让孩子成绩更亮眼些总是没错的。
既然孟锦寄了,那就学;既然孟锦叮嘱了,那就往死里学!
在县高中念高一的高家小儿子莫名其妙打了好几个喷嚏。
孟锦没想到她含含糊糊的一句话能收到那么好的效果。
主要她也不是故意制造什么悬念的。
她就是没想到合适的理由,这才含糊的叮嘱了一句,高家小儿子从此过上了被爹妈哥姐360度无死角监督学习的生活。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一年,孟锦从一年新兵变成了两年新兵,津贴涨到了7块,还是没有探亲假。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孟家父子三个都留在了 麻纺厂,孟老爹真的把岗位让给了大女儿,大队长家也得到了一个名额,这里边高书记出了不少力。
比如孟二哥结婚了,媳妇是麻纺厂的纺织女工,也是那边的坐地户。
两人互相看对了眼,孟家打听过姑娘的人品和家里人的态度后,立马找了媒人上门,两人上半年认识下半年就办了喜事,刚过完年就传出了喜讯。
再比如她大嫂终于评上了她心心念念的三八红旗手、劳动标兵。
再再比如她大嫂和她姐又各生了一个儿子,添丁进口、人丁兴旺。
孟家在大队里的地位水涨船高,孟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孟锦收到的包裹也越来越多,多了姐姐姐夫准备的,多了二哥二嫂准备的,也多了高书记家里给准备的。
当然,她往家寄的也越来越多。
光是小孩的东西她就得准备六份,还得给二嫂预备两份。
没错,二嫂怀的是双胞胎。
孟家大概是有双胞胎遗传基因,代代都有双胞胎。
金秋时节,孟家再次传来喜讯,二嫂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可把孟家人给高兴坏了。
孟家孙子外孙子加起来都有五个了,不稀罕,孙辈的女孩原就只有二姐生的关小菊,但人家到底是姓关的,姓孟的还一个都没有呢。
孟二嫂这一下就给添了两个,给孟老娘高兴的,踮着小脚就跑去公社斥巨资给孟锦打了个电话,絮絮叨叨的告诉她双胞胎有多标致(漂亮),跟她小时候长得有多像......
198很快就给了孟锦回复。
“行。”
孟锦放心了。
那么,她这辈子学什么呢?
还是学医吗?她想学西医,但她不敢保证这次会不会又被调剂。
再学一遍中医?不不不,没这个必要,该学的她都学了,她甚至当了一辈子中医,该攒的经验她也攒了一辈子,实在没必要再去学校重新学一遍。
到底要学什么呢?
孟锦一时半会儿的也想不出来。
但她想到了另外一件事,高书记的小儿子似乎正在上高中。
她是不是该想法子先还点人情?
她总不能跟第一世一样,找个考大中专的理由吧?
不合理。
孟锦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脑子活泛的,想来想去也没想到什么合适的法子。
然后,她就在休息日跑了趟新华书店,把她认为有用的学习资料统统买了一份。
买回来之后她也没着急寄出去,而是自己先翻看,做笔记、出题、解题。
等她自己把这些资料研究透了之后,便把资料连同她自己做的笔记、出的题一并寄给了高书记。
高书记收到这个大包裹的时候人都是懵的,书?这么多书?
看地址,是孟锦寄的,可翻来翻去都没看见孟锦的信,孟锦给他寄这么多书干什么?
他还怕自己看漏了,把那些资料拿出来一页一页翻,还是没找到。
该不会有什么违禁书吧?高书记被自己的想象吓了一跳,又仔仔细细的翻看了一遍,连一张纸片片都没放过。
还好还好,没有,一点违禁的言语都没有,全都是学习资料。
可孟锦给他寄这么多学习资料干什么?
想不明白,还是回家问问老婆吧。
两口子在家猜呀猜,得出一个结论,应该是孟锦给家里寄的,孟家三父子不是都去了麻纺厂工地吗?听说孟家兄弟都是读过书的,孟锦大概是想要他们多学点知识,好给自己增加点留下的砝码。
没写信大概是之前就已经说过了吧,明天让人去问问。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高书记就放心了,安安心心搂着老婆做运动。
可到了第二天他又懵了,因为孟家人说这书不是寄给他们的,他们也没收到孟锦的信。
所以,这到底是给谁的?
就在这时,正好来公社办事的大队长突然问了一句:“高书记,你家小儿子是不是正在上高中?”
高书记点头:“是啊。”
大队长一拍大腿:“这就对了,幺妹儿高中毕业,这些肯定是她给你家小子找的学习资料,你看看这个,还有这个,还有这些笔记,都是幺妹儿写的,金才是初中文化,他一个都看不懂,说明这肯定是高中的。”
是这样吗?
沉吟了一下,高书记说道:“要不,我还是给孟锦打个电话吧?”
他得确定一下,不然心里不踏实。
大队长赞成。
于是,孟锦就接到了高书记转接转接又转接后打来的电话。
孟锦也没多说什么,确认是寄给高书记家小儿子的,又叮嘱了一句叫他好好学习,别的,就没了。
挂了电话的高书记跟大队长面面相觑。
啥意思?
虽然好好学习是一个学生本就该有的觉悟,可孟锦寄回来这么多资料又特意叮嘱一句是什么意思?
谁都知道现在不能考大学,高中读完就顶天了,为什么孟锦要强调学习的事?
两个大老爷们面对面坐着,想破脑袋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难道~~~是省城有什么机会?对学习成绩有要求的机会?
是不是孟锦也没什么把握,不好把话透露出来,这才只提醒要好好学习?
两人同时想到了高书记推荐孟家父子进麻纺厂工地的事。
孟锦这是......投桃报李吧?
肯定是这样。
两人顺着脑补出的思路越飘越远,也越来越肯定。
等高书记回家把他们的猜测告诉了老婆,也得到了老婆的认同后,他就更肯定了。
不管是不是有那么个机会,让孩子成绩更亮眼些总是没错的。
既然孟锦寄了,那就学;既然孟锦叮嘱了,那就往死里学!
在县高中念高一的高家小儿子莫名其妙打了好几个喷嚏。
孟锦没想到她含含糊糊的一句话能收到那么好的效果。
主要她也不是故意制造什么悬念的。
她就是没想到合适的理由,这才含糊的叮嘱了一句,高家小儿子从此过上了被爹妈哥姐360度无死角监督学习的生活。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一年,孟锦从一年新兵变成了两年新兵,津贴涨到了7块,还是没有探亲假。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孟家父子三个都留在了 麻纺厂,孟老爹真的把岗位让给了大女儿,大队长家也得到了一个名额,这里边高书记出了不少力。
比如孟二哥结婚了,媳妇是麻纺厂的纺织女工,也是那边的坐地户。
两人互相看对了眼,孟家打听过姑娘的人品和家里人的态度后,立马找了媒人上门,两人上半年认识下半年就办了喜事,刚过完年就传出了喜讯。
再比如她大嫂终于评上了她心心念念的三八红旗手、劳动标兵。
再再比如她大嫂和她姐又各生了一个儿子,添丁进口、人丁兴旺。
孟家在大队里的地位水涨船高,孟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孟锦收到的包裹也越来越多,多了姐姐姐夫准备的,多了二哥二嫂准备的,也多了高书记家里给准备的。
当然,她往家寄的也越来越多。
光是小孩的东西她就得准备六份,还得给二嫂预备两份。
没错,二嫂怀的是双胞胎。
孟家大概是有双胞胎遗传基因,代代都有双胞胎。
金秋时节,孟家再次传来喜讯,二嫂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可把孟家人给高兴坏了。
孟家孙子外孙子加起来都有五个了,不稀罕,孙辈的女孩原就只有二姐生的关小菊,但人家到底是姓关的,姓孟的还一个都没有呢。
孟二嫂这一下就给添了两个,给孟老娘高兴的,踮着小脚就跑去公社斥巨资给孟锦打了个电话,絮絮叨叨的告诉她双胞胎有多标致(漂亮),跟她小时候长得有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