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城市的浮躁与喧嚣渐渐被静谧吞没。
“漱石斋”隐在一条幽静的胡同深处,门脸古朴低调,仅有一块乌木匾额,上书三个遒劲有力的隶字。
门口站着两名穿着中式对襟衫、神情精悍的安保人员,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位来客。
没有霓虹闪烁,没有喧嚣人声,只有一种沉淀了岁月的静谧与肃穆。
张一清和李思远从出租车下来。
李思远穿着合身的深蓝色西装,气质沉稳却仍带一丝少年的青涩。
而张一清迈步走向门口时,那份由内而外的沉静与隐隐散发的贵气,瞬间让门口原本例行公事的安保眼神一凝,态度不自觉地恭敬了几分。
“先生,请出示请柬。”安保声音低沉。
李思远递上程老派人送来的烫金请柬。
安保仔细核对后,侧身让开,微微躬身:“两位请进。”
穿过一道影壁,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精心布置的四合院天井,被改造成了雅致的会场。
青砖铺地,四周回廊下悬挂着素雅的宫灯,柔和的光线洒落。
中央空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二十余把紫檀木圈椅。每把椅子旁都配有小几,上面放着清茶和拍卖目录。
此刻,已有十余人落座。
大多是四五十岁往上的中年人或老者,衣着考究,气度不凡,或低声交谈,或独自翻看目录,气氛沉凝而专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茶香以及一种无形的、属于财富与眼力的压力。
张一清和李思远的出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吸引了数道目光。
年轻的面孔,尤其是张一清那身与年龄稍显不符的沉稳贵气,在满座的老成持重中显得格外醒目。
探究、好奇、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各种情绪在无声的目光交汇中流动。
“思远,小张,这边。”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聚焦的目光。
程老坐在靠前的位置,微笑着朝他们招手。
两人快步上前,恭敬行礼:“程老。”
“坐。”程老指了指旁边的两个空位,“不必拘束,就当长见识。”
张一清依言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玉虚真气流转,感知着周围的气息。
这里的气场驳杂,有沉稳的收藏家,有精明的商人,也有几位气息内敛、目光如炬的老者,显然是真正的行家。
时间在寒暄和品茶间度过,空地上的紫檀圈椅也渐渐坐满。
“诸位,”一个洪亮但不失儒雅的声音响起。
一位穿着深色唐装、精神矍铄的老者,走到天井中央的小型拍卖台前,正是漱石斋的主人,古玩界德高望重的董老。
“承蒙各位赏光,今晚小聚,以物会友。老规矩,拍品不多,但皆是经过初步筛选,或有争议、或有趣味、或值得深究之物。诸位都是行家,眼力自辨,价高者得。现在开始。”
董老言简意赅,示意助手端上第一件拍品。
拍卖会节奏很快,董老经验丰富,介绍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拍品五花八门:
一件有争议的元代青花小罐,一方疑似名家仿制的古砚,一套品相尚可的清代粉彩茶具,一串包浆厚重的老星月菩提……
场中竞价声此起彼伏,但大多保持着克制。
真正的大藏家尚未出手,更多是在观望或捡漏。
程老偶尔会低声对张一清和李思远点评几句,指出某件东西的看点或可疑之处,让他们受益匪浅。
李思远专注地听着,快速记录着信息,同时也在观察场内人的竞价习惯和实力。
张一清则更多依靠自身的感知。
他的目光穿透表象,真气如同最精密的探测器,扫过每一件拍品。
大部分东西都如程老所言,价值清晰,或有明确瑕疵。
那件元代青花小罐胎体火气未消尽,做旧痕迹在他感知下如同黑夜中的萤火;那方古砚材质虽佳,但内蕴的气息驳杂微弱,绝非名家手笔。
时间流逝,拍卖过半,气氛依旧不温不火。
几件争议品流拍,几件普品被谨慎拍走,场中尚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物件。
一些藏家开始端起茶杯,眼神中带着些许意兴阑珊。
就在这时,助手端上一个红木托盘。
托盘上放着的物件,让不少人眉头微蹙,甚至有人轻笑出声。
那是一方铜印,个头不大,约莫成人拇指指节大小。
印体被一层极其厚重、颜色斑驳晦暗的铜锈完全覆盖,几乎看不出原本的形状,只能勉强辨认出是个兽钮的轮廓。
锈色深绿发黑,夹杂着土黄和暗红,层层叠叠,如同干涸的淤泥,将印体包裹得严严实实,透着一股浓烈的土腥气和衰败感。
印面更是被锈蚀得模糊不清,连一个字都无从辨认。
“咳,”董老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
“下一件,汉代风格铜印一方。来源……嗯,西北某地民间征集。如诸位所见,锈蚀极其严重,印文完全无法辨识,兽钮形制亦被锈蚀掩盖。年代、官职、真伪皆难定论,风险极大。起拍价,五万元。每次加价不低于五千。”
话音落下,场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几声低低的嗤笑。
“董老头,这……这怕不是刚从土里刨出来的吧?洗都没洗?”
“锈成这样,里面怕不是烂透了,买块废铜?”
“五万?五千都嫌占地方。”
“纯粹赌运气,还是输面九成九的那种。”
“程老,您见多识广,这……这玩意儿能看?”有人忍不住问程老。
程老眯着眼仔细看了片刻,微微摇头,低声道:“锈蚀太厚太死,气息完全被隔绝。谁也说不清里面是金玉还是败絮。不值当。”
他显然也不看好。
旁边的李思远盯着那方锈疙瘩,眉头紧锁,似也看不出这枚铜印价值何在。
然而,就在那方铜印被端上来的一瞬间,张一清平静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一丝极淡的精芒!
玉虚真气流转至双眼,他的视线仿佛穿透了那层厚重、污秽、足以迷惑所有肉眼凡胎的伪装!
在那层层叠叠的锈蚀之下,他“看”到的不再是腐朽的铜胎,而是一股沉凝、厚重、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却依旧内蕴精光的独特气息!
这股气息,被巧妙地包裹在锈层之内,如同被淤泥掩盖的明珠,光华内敛,却本质不凡!
更关键的是,这锈蚀……不对劲!
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一种极其高明的手段,人为“做”上去的!
手法精妙,几乎与真正的厚锈无异,足以骗过最老道的行家。
但其核心处那股锐利、精纯、带着一丝杀伐之气的“印信”之魂,却如黑夜中的灯塔,在张一清的感知中清晰无比!
“汉代军司马印……而且品相保存极佳!只是被这层‘壳’锁住了光华!”一个清晰的判断,在张一清心中形成。
就在董老准备宣布流拍,助手也欲将托盘端下之际。
“五万。”一个平静而清晰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响起。
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声音来源——那个坐在程老身边、气质沉静的年轻人身上。
“小张?”程老微微一愣,低声提醒,“这东西……风险太高了!”
李思远也猛地看向张一清,眼神中充满了不解和担忧。花五万买这么个风险极高的东西,对初创的鉴真阁来说,太过冒险。
并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万一买下个废品,这会给鉴真阁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场内短暂的寂静后,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议论和低笑。
“呵,年轻人就是有冲劲。”
“程老带来的后生?这是钱多烧的?”
“初生牛犊不怕虎,交学费呗。”
“五万买个教训,倒也不算贵,哈哈。”
董老也有些意外,看向张一清:“这位……张先生,出价五万。还有加价的吗?”
他环视一周,无人应声,显然没人愿意当冤大头陪一个年轻人玩。
“五万第一次……五万第二次……”董老落槌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些,似乎也怕张一清反悔,“五万第三次!成交!恭喜这位张先生!”
助手将那方锈迹斑斑的铜印,送到了张一清面前的小几上。
众人的目光也随之而来,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好奇和一丝幸灾乐祸。
程老看着那方铜印,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李思远忍不住低声问:“一清,你……确定?”
张一清没有回答李思远,也没有理会周围那些或明或暗的探究目光。
他伸出手,并未直接触碰那方铜印,而是先凝神感应了片刻,指尖似有若无地萦绕着一丝玉虚真气的波动。
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董老和程老,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
“董老,程老,诸位前辈。晚辈张一清,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初创了一家小工作室,名为‘鉴真阁’,旨在求索古物之真。今日拍下此印,并非盲目,而是有所感。此印锈蚀虽重,但内里乾坤,或非表象这般不堪。”
他这番话说得谦逊有礼,但内容却石破天惊!
“哦?”董老来了兴趣,捋须道,“张先生有何高见?莫非能看透这层千年锈壳?” 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和考校。
程老也目光灼灼地盯着张一清,想看看这个屡次给他惊喜的年轻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张一清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董老的问题,而是转向在场众人:“诸位前辈,谁能借我一根细针一用?”
“我这正好有。”
程老随身带着一套用于清理细微缝隙,或试探材质的老工具,其中就包含几根特制的极细钢针。
他虽不明所以,但还是从内袋取出一个古朴的皮套,递给了张一清。
在满座行家或疑惑、或好奇、或略带嘲讽的目光聚焦下,张一清从容地取出一根最细的钢针。
他并未急于动手,而是再次凝神,指尖捻着细针,玉虚真气极其精微地灌注于针尖,使其带上了一丝常人无法察觉的锐利锋芒。
他的目光如鹰隼,扫过印体表面那层厚重斑驳的锈层。
在旁人眼中毫无区别的锈蚀表面,在他真气的感知下,却有着极其细微的“节点”和“缝隙”。
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兽钮根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几乎被其他锈块掩盖的微凹点上。
“诸位请看此处。”
张一清声音沉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他手腕极稳,动作轻柔得如同拈花拂叶。细如牛毛的钢针针尖,精准无比地点在那个微凹点上。
他没有用力戳刺,而是以针尖为引,将那一丝精纯的真气如同手术刀般,极其精妙地沿着锈层内部,一个极其细微的天然裂罅渗透进去。
然后,他手腕以肉眼几乎不可察的幅度轻轻一旋、一挑!
“叮!”
一声极其轻微、如同玉磬轻鸣的脆响!
一小块指甲盖大小、颜色深绿发黑的厚锈皮,竟然如同被精巧剥离的蛋壳碎片一般,应声而落!
而锈皮脱落之处,露出的并非众人预想中腐朽不堪的铜胎,亦或黄澄澄的铜色,而是一种深邃、内敛、泛着幽幽冷光的——青黑色!
这青黑色泽,如同深潭古玉,又似夜空寒星,在宫灯柔和的光线下,散发出一种沉静、神秘、历经千年而不损的光泽!
“这……这是?!”程老离得最近,看得最清,他猛地站起身,失声惊呼!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精光!
“黑漆古?!”董老也瞬间失态,几步抢到张一清面前,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
“黑漆古?!”
“老天!真的是黑漆古?!”
“怎么可能?!锈成这样里面居然是黑漆古?!”
整个天井会场,瞬间炸开了锅!
所有矜持的老藏家、老行家全都震惊地站了起来,围拢过来,目光死死盯着那方铜印上指甲盖大小的“窗口”!
那深邃幽冷的青黑色泽,那温润内敛的光华,那历经岁月沉淀独有的韵味——正是青铜器顶级品相之一,只在极其特殊稳定的埋藏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珍贵皮壳——黑漆古!
而且看这露出的光泽和质感,绝对是品质最为上乘的黑漆古!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方铜印的内部本体保存完好!
意味着,它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更意味着,张一清那看似鲁莽的五万块,极可能捡了一个惊天大漏!
张一清在众人震惊、狂热、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神色依旧平静。
他将那根细针收入皮套,恭敬地递还给激动得双手微颤的程老。诚恳道:
“程老,晚辈眼力浅薄,只能做到这一步。这层覆盖的伪装极其高明,非是自然锈蚀,而是人为覆上去的‘壳’,手法精妙绝伦。要完整无损地剥离它,恢复此印真容,非您老这样的大家出手不可。不知程老可否……”
“我来!”程老毫不犹豫地接过皮套,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但眼神却锐利如鹰,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专注和兴奋。
“好小子!好眼力!好手段!竟然连这层‘壳’都骗不过你!让老夫来会会这高明的伪装!”
程老小心翼翼地将铜印捧到灯光最亮处,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他屏息凝神,从工具套中又取出几样小巧精致的工具,动作变得无比轻柔、精准。
他用细针、小刷、特制的软化剂,开始极其耐心、细致地沿着张一清挑开的那一小片“窗口”边缘,一点一点地剥离、清理那层覆盖在珍贵黑漆古之上的厚重伪装锈层。
整个天井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停滞了,目光死死锁定在程老的手上,锁定在那方铜印上!
随着程老精湛技艺的施展,如同剥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那方铜印的真容,开始一点点展露在世人面前。
深沉内敛、光可鉴人的上乘黑漆古皮壳逐渐扩大。
兽钮的威武雄姿逐渐清晰,是矫健的虎钮!
印台方正,棱角分明。
最终,当程老用特制的软布,极其小心地擦拭掉印面最后一点伪装锈粉后——
“军司马印”四个遒劲有力、充满汉代雄浑气魄的篆书阳文,清晰地、完整地呈现在宫灯之下!
“真品!汉代虎钮军司马印!品相完美!黑漆古莹润如墨玉!神品!当之无愧的神品!”
程老激动得脸色发红,声音洪亮,带着无比的笃定和赞叹!
“哗——!”
整个“漱石斋”彻底沸腾了!
震惊!狂喜!难以置信!懊悔!种种情绪交织在每一个藏家脸上!
刚才的嘲讽、轻视、幸灾乐祸,此刻都化作了无比的火辣!
他们看向张一清的眼神,彻底变了!
从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变成了看一个深藏不露、眼光毒辣到妖孽的天才!
“神乎其技!简直是神乎其技!”一位白发老者激动地拍着大腿。
“老夫走眼了一辈子,今天算是开了眼!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五万?这……这简直是白捡!不,是抢!”
“鉴真阁?这年轻人是鉴真阁的?程老,您这是从哪挖出来的宝贝疙瘩?”
董老更是快步走到张一清面前,一把握住他的手,用力摇晃,眼中满是惊叹和欣赏:
“张先生!好手段!好眼力!老夫服了!这‘鉴真阁’,老夫记下了!漱石斋的大门,随时为张先生敞开!以后有好东西,或者需要上拍,务必优先考虑我们漱石斋!”
张一清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力道,以及周围无数道炙热的目光,心中一片澄澈。
他谦逊地对董老和激动的众人微微躬身:
“董老过誉,程老技艺通神,晚辈只是侥幸窥得一丝端倪。鉴真阁初创,旨在求真,尚需各位前辈多多提携。”
他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这一刻,“鉴真阁”三个字,伴随着这方横空出世、价值连城的汉代军司马印,深深地烙印在,在场每一位燕京古玩圈顶级藏家、行家的心中!
张一清用五万块和一手惊世骇俗的“点石成金”之术,为鉴真阁打响了最响亮、最惊艳的第一炮!
“漱石斋”隐在一条幽静的胡同深处,门脸古朴低调,仅有一块乌木匾额,上书三个遒劲有力的隶字。
门口站着两名穿着中式对襟衫、神情精悍的安保人员,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位来客。
没有霓虹闪烁,没有喧嚣人声,只有一种沉淀了岁月的静谧与肃穆。
张一清和李思远从出租车下来。
李思远穿着合身的深蓝色西装,气质沉稳却仍带一丝少年的青涩。
而张一清迈步走向门口时,那份由内而外的沉静与隐隐散发的贵气,瞬间让门口原本例行公事的安保眼神一凝,态度不自觉地恭敬了几分。
“先生,请出示请柬。”安保声音低沉。
李思远递上程老派人送来的烫金请柬。
安保仔细核对后,侧身让开,微微躬身:“两位请进。”
穿过一道影壁,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精心布置的四合院天井,被改造成了雅致的会场。
青砖铺地,四周回廊下悬挂着素雅的宫灯,柔和的光线洒落。
中央空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二十余把紫檀木圈椅。每把椅子旁都配有小几,上面放着清茶和拍卖目录。
此刻,已有十余人落座。
大多是四五十岁往上的中年人或老者,衣着考究,气度不凡,或低声交谈,或独自翻看目录,气氛沉凝而专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茶香以及一种无形的、属于财富与眼力的压力。
张一清和李思远的出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吸引了数道目光。
年轻的面孔,尤其是张一清那身与年龄稍显不符的沉稳贵气,在满座的老成持重中显得格外醒目。
探究、好奇、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各种情绪在无声的目光交汇中流动。
“思远,小张,这边。”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聚焦的目光。
程老坐在靠前的位置,微笑着朝他们招手。
两人快步上前,恭敬行礼:“程老。”
“坐。”程老指了指旁边的两个空位,“不必拘束,就当长见识。”
张一清依言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玉虚真气流转,感知着周围的气息。
这里的气场驳杂,有沉稳的收藏家,有精明的商人,也有几位气息内敛、目光如炬的老者,显然是真正的行家。
时间在寒暄和品茶间度过,空地上的紫檀圈椅也渐渐坐满。
“诸位,”一个洪亮但不失儒雅的声音响起。
一位穿着深色唐装、精神矍铄的老者,走到天井中央的小型拍卖台前,正是漱石斋的主人,古玩界德高望重的董老。
“承蒙各位赏光,今晚小聚,以物会友。老规矩,拍品不多,但皆是经过初步筛选,或有争议、或有趣味、或值得深究之物。诸位都是行家,眼力自辨,价高者得。现在开始。”
董老言简意赅,示意助手端上第一件拍品。
拍卖会节奏很快,董老经验丰富,介绍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拍品五花八门:
一件有争议的元代青花小罐,一方疑似名家仿制的古砚,一套品相尚可的清代粉彩茶具,一串包浆厚重的老星月菩提……
场中竞价声此起彼伏,但大多保持着克制。
真正的大藏家尚未出手,更多是在观望或捡漏。
程老偶尔会低声对张一清和李思远点评几句,指出某件东西的看点或可疑之处,让他们受益匪浅。
李思远专注地听着,快速记录着信息,同时也在观察场内人的竞价习惯和实力。
张一清则更多依靠自身的感知。
他的目光穿透表象,真气如同最精密的探测器,扫过每一件拍品。
大部分东西都如程老所言,价值清晰,或有明确瑕疵。
那件元代青花小罐胎体火气未消尽,做旧痕迹在他感知下如同黑夜中的萤火;那方古砚材质虽佳,但内蕴的气息驳杂微弱,绝非名家手笔。
时间流逝,拍卖过半,气氛依旧不温不火。
几件争议品流拍,几件普品被谨慎拍走,场中尚未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物件。
一些藏家开始端起茶杯,眼神中带着些许意兴阑珊。
就在这时,助手端上一个红木托盘。
托盘上放着的物件,让不少人眉头微蹙,甚至有人轻笑出声。
那是一方铜印,个头不大,约莫成人拇指指节大小。
印体被一层极其厚重、颜色斑驳晦暗的铜锈完全覆盖,几乎看不出原本的形状,只能勉强辨认出是个兽钮的轮廓。
锈色深绿发黑,夹杂着土黄和暗红,层层叠叠,如同干涸的淤泥,将印体包裹得严严实实,透着一股浓烈的土腥气和衰败感。
印面更是被锈蚀得模糊不清,连一个字都无从辨认。
“咳,”董老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
“下一件,汉代风格铜印一方。来源……嗯,西北某地民间征集。如诸位所见,锈蚀极其严重,印文完全无法辨识,兽钮形制亦被锈蚀掩盖。年代、官职、真伪皆难定论,风险极大。起拍价,五万元。每次加价不低于五千。”
话音落下,场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几声低低的嗤笑。
“董老头,这……这怕不是刚从土里刨出来的吧?洗都没洗?”
“锈成这样,里面怕不是烂透了,买块废铜?”
“五万?五千都嫌占地方。”
“纯粹赌运气,还是输面九成九的那种。”
“程老,您见多识广,这……这玩意儿能看?”有人忍不住问程老。
程老眯着眼仔细看了片刻,微微摇头,低声道:“锈蚀太厚太死,气息完全被隔绝。谁也说不清里面是金玉还是败絮。不值当。”
他显然也不看好。
旁边的李思远盯着那方锈疙瘩,眉头紧锁,似也看不出这枚铜印价值何在。
然而,就在那方铜印被端上来的一瞬间,张一清平静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一丝极淡的精芒!
玉虚真气流转至双眼,他的视线仿佛穿透了那层厚重、污秽、足以迷惑所有肉眼凡胎的伪装!
在那层层叠叠的锈蚀之下,他“看”到的不再是腐朽的铜胎,而是一股沉凝、厚重、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却依旧内蕴精光的独特气息!
这股气息,被巧妙地包裹在锈层之内,如同被淤泥掩盖的明珠,光华内敛,却本质不凡!
更关键的是,这锈蚀……不对劲!
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一种极其高明的手段,人为“做”上去的!
手法精妙,几乎与真正的厚锈无异,足以骗过最老道的行家。
但其核心处那股锐利、精纯、带着一丝杀伐之气的“印信”之魂,却如黑夜中的灯塔,在张一清的感知中清晰无比!
“汉代军司马印……而且品相保存极佳!只是被这层‘壳’锁住了光华!”一个清晰的判断,在张一清心中形成。
就在董老准备宣布流拍,助手也欲将托盘端下之际。
“五万。”一个平静而清晰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响起。
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声音来源——那个坐在程老身边、气质沉静的年轻人身上。
“小张?”程老微微一愣,低声提醒,“这东西……风险太高了!”
李思远也猛地看向张一清,眼神中充满了不解和担忧。花五万买这么个风险极高的东西,对初创的鉴真阁来说,太过冒险。
并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万一买下个废品,这会给鉴真阁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场内短暂的寂静后,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议论和低笑。
“呵,年轻人就是有冲劲。”
“程老带来的后生?这是钱多烧的?”
“初生牛犊不怕虎,交学费呗。”
“五万买个教训,倒也不算贵,哈哈。”
董老也有些意外,看向张一清:“这位……张先生,出价五万。还有加价的吗?”
他环视一周,无人应声,显然没人愿意当冤大头陪一个年轻人玩。
“五万第一次……五万第二次……”董老落槌的速度比平时快了些,似乎也怕张一清反悔,“五万第三次!成交!恭喜这位张先生!”
助手将那方锈迹斑斑的铜印,送到了张一清面前的小几上。
众人的目光也随之而来,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好奇和一丝幸灾乐祸。
程老看着那方铜印,眉头紧锁,欲言又止。
李思远忍不住低声问:“一清,你……确定?”
张一清没有回答李思远,也没有理会周围那些或明或暗的探究目光。
他伸出手,并未直接触碰那方铜印,而是先凝神感应了片刻,指尖似有若无地萦绕着一丝玉虚真气的波动。
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董老和程老,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
“董老,程老,诸位前辈。晚辈张一清,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初创了一家小工作室,名为‘鉴真阁’,旨在求索古物之真。今日拍下此印,并非盲目,而是有所感。此印锈蚀虽重,但内里乾坤,或非表象这般不堪。”
他这番话说得谦逊有礼,但内容却石破天惊!
“哦?”董老来了兴趣,捋须道,“张先生有何高见?莫非能看透这层千年锈壳?” 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和考校。
程老也目光灼灼地盯着张一清,想看看这个屡次给他惊喜的年轻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张一清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董老的问题,而是转向在场众人:“诸位前辈,谁能借我一根细针一用?”
“我这正好有。”
程老随身带着一套用于清理细微缝隙,或试探材质的老工具,其中就包含几根特制的极细钢针。
他虽不明所以,但还是从内袋取出一个古朴的皮套,递给了张一清。
在满座行家或疑惑、或好奇、或略带嘲讽的目光聚焦下,张一清从容地取出一根最细的钢针。
他并未急于动手,而是再次凝神,指尖捻着细针,玉虚真气极其精微地灌注于针尖,使其带上了一丝常人无法察觉的锐利锋芒。
他的目光如鹰隼,扫过印体表面那层厚重斑驳的锈层。
在旁人眼中毫无区别的锈蚀表面,在他真气的感知下,却有着极其细微的“节点”和“缝隙”。
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兽钮根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几乎被其他锈块掩盖的微凹点上。
“诸位请看此处。”
张一清声音沉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他手腕极稳,动作轻柔得如同拈花拂叶。细如牛毛的钢针针尖,精准无比地点在那个微凹点上。
他没有用力戳刺,而是以针尖为引,将那一丝精纯的真气如同手术刀般,极其精妙地沿着锈层内部,一个极其细微的天然裂罅渗透进去。
然后,他手腕以肉眼几乎不可察的幅度轻轻一旋、一挑!
“叮!”
一声极其轻微、如同玉磬轻鸣的脆响!
一小块指甲盖大小、颜色深绿发黑的厚锈皮,竟然如同被精巧剥离的蛋壳碎片一般,应声而落!
而锈皮脱落之处,露出的并非众人预想中腐朽不堪的铜胎,亦或黄澄澄的铜色,而是一种深邃、内敛、泛着幽幽冷光的——青黑色!
这青黑色泽,如同深潭古玉,又似夜空寒星,在宫灯柔和的光线下,散发出一种沉静、神秘、历经千年而不损的光泽!
“这……这是?!”程老离得最近,看得最清,他猛地站起身,失声惊呼!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精光!
“黑漆古?!”董老也瞬间失态,几步抢到张一清面前,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
“黑漆古?!”
“老天!真的是黑漆古?!”
“怎么可能?!锈成这样里面居然是黑漆古?!”
整个天井会场,瞬间炸开了锅!
所有矜持的老藏家、老行家全都震惊地站了起来,围拢过来,目光死死盯着那方铜印上指甲盖大小的“窗口”!
那深邃幽冷的青黑色泽,那温润内敛的光华,那历经岁月沉淀独有的韵味——正是青铜器顶级品相之一,只在极其特殊稳定的埋藏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珍贵皮壳——黑漆古!
而且看这露出的光泽和质感,绝对是品质最为上乘的黑漆古!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方铜印的内部本体保存完好!
意味着,它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更意味着,张一清那看似鲁莽的五万块,极可能捡了一个惊天大漏!
张一清在众人震惊、狂热、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神色依旧平静。
他将那根细针收入皮套,恭敬地递还给激动得双手微颤的程老。诚恳道:
“程老,晚辈眼力浅薄,只能做到这一步。这层覆盖的伪装极其高明,非是自然锈蚀,而是人为覆上去的‘壳’,手法精妙绝伦。要完整无损地剥离它,恢复此印真容,非您老这样的大家出手不可。不知程老可否……”
“我来!”程老毫不犹豫地接过皮套,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但眼神却锐利如鹰,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专注和兴奋。
“好小子!好眼力!好手段!竟然连这层‘壳’都骗不过你!让老夫来会会这高明的伪装!”
程老小心翼翼地将铜印捧到灯光最亮处,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他屏息凝神,从工具套中又取出几样小巧精致的工具,动作变得无比轻柔、精准。
他用细针、小刷、特制的软化剂,开始极其耐心、细致地沿着张一清挑开的那一小片“窗口”边缘,一点一点地剥离、清理那层覆盖在珍贵黑漆古之上的厚重伪装锈层。
整个天井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停滞了,目光死死锁定在程老的手上,锁定在那方铜印上!
随着程老精湛技艺的施展,如同剥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那方铜印的真容,开始一点点展露在世人面前。
深沉内敛、光可鉴人的上乘黑漆古皮壳逐渐扩大。
兽钮的威武雄姿逐渐清晰,是矫健的虎钮!
印台方正,棱角分明。
最终,当程老用特制的软布,极其小心地擦拭掉印面最后一点伪装锈粉后——
“军司马印”四个遒劲有力、充满汉代雄浑气魄的篆书阳文,清晰地、完整地呈现在宫灯之下!
“真品!汉代虎钮军司马印!品相完美!黑漆古莹润如墨玉!神品!当之无愧的神品!”
程老激动得脸色发红,声音洪亮,带着无比的笃定和赞叹!
“哗——!”
整个“漱石斋”彻底沸腾了!
震惊!狂喜!难以置信!懊悔!种种情绪交织在每一个藏家脸上!
刚才的嘲讽、轻视、幸灾乐祸,此刻都化作了无比的火辣!
他们看向张一清的眼神,彻底变了!
从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变成了看一个深藏不露、眼光毒辣到妖孽的天才!
“神乎其技!简直是神乎其技!”一位白发老者激动地拍着大腿。
“老夫走眼了一辈子,今天算是开了眼!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五万?这……这简直是白捡!不,是抢!”
“鉴真阁?这年轻人是鉴真阁的?程老,您这是从哪挖出来的宝贝疙瘩?”
董老更是快步走到张一清面前,一把握住他的手,用力摇晃,眼中满是惊叹和欣赏:
“张先生!好手段!好眼力!老夫服了!这‘鉴真阁’,老夫记下了!漱石斋的大门,随时为张先生敞开!以后有好东西,或者需要上拍,务必优先考虑我们漱石斋!”
张一清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力道,以及周围无数道炙热的目光,心中一片澄澈。
他谦逊地对董老和激动的众人微微躬身:
“董老过誉,程老技艺通神,晚辈只是侥幸窥得一丝端倪。鉴真阁初创,旨在求真,尚需各位前辈多多提携。”
他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这一刻,“鉴真阁”三个字,伴随着这方横空出世、价值连城的汉代军司马印,深深地烙印在,在场每一位燕京古玩圈顶级藏家、行家的心中!
张一清用五万块和一手惊世骇俗的“点石成金”之术,为鉴真阁打响了最响亮、最惊艳的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