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叶小子,你想当天下的皇帝吗?-《帮李二杀穿玄武门的我软饭硬吃》

  太极殿。

  早朝的气氛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古怪。文武百官列队站好,却没人敢先开口。

  大家的眼神,总是不由自主地往那几个宫里的内侍身上瞟。

  程咬金憋不住,凑到尉迟恭身边,压低了嗓门。

  “老黑,你说这事儿邪门不?让公公去伺候猪,那猪还能吃吗?”

  尉迟恭黑着脸,闷声闷气地回了一句。

  “不知道,但叶小子弄出来的东西,邪门,管用。”

  “肃静!”

  王德一声尖细的唱喏,压下了所有的窃窃私语。

  李世民龙行虎步,走上龙椅。他没像往常一样先问政事,目光直接扫向了殿下的百官。

  “昨日,朕与几位爱卿,商议了京郊养殖场之事。”

  他的声音很平淡,听不出喜怒。

  长孙无忌站出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实在有伤国体……”

  “国体?”李世民打断了他,嘴角勾起一抹弧度,“辅机,你先别急着说国体。王德!”

  “奴婢在。”

  “宣读京郊养殖场的奏报。”

  王德展开一卷黄绸,清了清嗓子,用一种近乎咏唱的调子念道:

  “奏报陛下:京郊养殖场,自建立至今,历时三月。首批试养彘五十头,由宫中内侍李公公等人亲授‘去势’之法。”

  听到“去势”两个字,殿中不少官员的嘴角都抽搐了一下。

  “五十头,无一伤亡。三月之内,食量大增,性情温顺。出栏时,平均体重,比入栏时,翻了整整一倍有余!”

  “哗——”

  殿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

  三个月,体重翻一倍?这是养猪还是吹气?

  王德没理会众人的反应,声音拔高了几分。

  “昨日,已宰杀一头,得净肉一百五十斤!

  其肉,经御膳房烹制,陛下亲尝。肉质肥美,入口即化,无半点膻腥之气!”

  “陛下有旨:此肉,可为天下绝品!”

  王德念完,将黄绸一收,退到一旁。

  整个太极殿,鸦雀无声。

  程咬金张大了嘴巴,喃喃自语:“乖乖,一百五十斤肉?俺老程打一头熊,也未必有这么多肉!”

  李世民看着百官那副呆若木鸡的样子,心情舒畅。

  他站起身,缓步走下台阶。

  “诸位爱卿,现在,谁还觉得,此事有伤国体?”

  长孙无忌的脸涨成了猪肝色,他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是掩饰不住的狂喜。

  “陛下圣明!”房玄龄第一个跪了下去,“此法若能推行全军,我大唐将士,再无肉食之忧!国库之重负,可减半数!”

  “臣附议!”杜如晦也跟着跪下。

  有了两位宰相带头,其余官员哪还敢有异议,呼啦啦跪倒一片。

  “陛下圣明!武国公神人也!”

  李世民很满意这个结果,他摆了摆手。“都起来吧。”

  他没有回到龙椅,而是走到了大殿中央的舆图前。

  “祥瑞,朕有了。肉食,朕也有了。”他的手指,在舆图上缓缓划过,“我大唐的将士能吃饱,百姓也能吃饱。然后呢?”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

  “秦朝,修长城,统一六国,何其强盛?亡了。”

  “隋朝,开运河,征伐四方,何其富庶?也亡了。”

  “他们不缺粮食,也不缺兵马。他们缺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大殿内,落针可闻。

  李世民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个从头到尾都站在角落里,哈欠连天的叶凡身上。

  “守拙,你来说。”

  叶凡一愣,一脸无辜。

  “陛下,臣就是个武夫,哪懂什么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少废话!”李世民瞪了他一眼,“朕让你说,你就说!说错了,朕不怪你!”

  “那……臣就随便说说?”叶凡试探着问。

  见李世民点头,他才懒洋洋地从怀里掏出一卷奏折,递给了旁边的王德。

  “陛下,这是臣前些日子闲着没事,瞎琢磨的一些东西,您随便看看就行。”

  王德将奏折呈上。

  李世民展开一看,只见封面上写着八个大字。

  “大唐五年国策——固本培元,再造乾坤!”

  李世民眼皮一跳,他抬头看了一眼叶凡,又低头看向奏折。

  他没有自己看,而是直接将奏折递给王德。

  “念!”

  王德深吸一口气,开始宣读。

  “国策其一:休养生息。五年之内,大唐对外,不动刀兵!”

  “嗡!”

  这话一出,整个朝堂瞬间炸了锅。

  “什么?不动刀兵?”程咬金第一个跳了出来,“叶小子,你疯了!

  我大唐如今兵强马壮,正是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时候!你让咱们把刀都收起来?”

  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露出了不解的神色。

  群臣已经体会到,版图扩张所吃到的福利,让的大唐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

  甚至这几年户部的库房,每年都会修建好几个新的,用来存放钱财、物资。

  叶凡没理会他们,只是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面无表情,只是吐出一个字:“念!”

  王德硬着头皮继续念:“国策其二:强军备战。五年之内,不动刀兵,不代表不做准备。当行兵制改革。”

  “可于草原,征召骑兵二十万,戍守北疆。

  可于西藏,征召盾兵十万,戍守西境。可于高句丽,征召轻步兵十万,以固东疆。”

  “此举,既可安抚新附之民,又能减少汉家儿郎远赴边关之苦。

  让他们,用自己的血,去保卫他们的新家园。”

  “而我大唐中部军区,常备精锐五十万!

  此五十万,皆为汉家儿郎,装备最优良的铠甲,最锋利的兵刃!

  他们,是我大唐悬在天下头顶的利剑!剑在鞘中,天下不敢动!”

  刚才还吵嚷的武将们,全都安静了下来。

  他们品味着这段话,眼睛越来越亮。

  这个法子,狠!

  王德咽了口唾沫,继续念:“凡大唐五大军区司令、元帅,任期五年。

  期满,必须调离,轮换至其他军区。终其一生,不得在同一军区,任职两次!”

  “唰!”

  所有武将的脸色,齐齐一变。

  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人,都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这是釜底抽薪啊!这是要彻底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他们看向龙椅上的李世民,只见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念!”

  “国策其三:革新吏治。陛下日理万机,当设内阁,以辅国政。”

  “臣举荐: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莱国公杜如晦,魏国公魏征,为首批内阁辅臣。

  凡民生政务大事,先由内阁议定,呈送陛下。陛下决断之后,再交由六部执行。”

  听到自己的名字,房玄龄四人浑身一震。

  这是何等的信任!又是何等的权力!

  可还没等他们激动完,王德的下一句话,就让他们如坠冰窟。

  “设元帅府,总领天下兵马。军中将领升迁、调动、军备、粮草,皆由元帅府统管。

  内阁,不得干涉军务。元帅府,亦不得干预政事。”

  “军政分离!”

  这四个字,像四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文官们看着武将,武将们看着文官,眼神都变了。

  叶凡这小子,是要把大唐的根基,都给刨开,重新再立一遍啊!

  王德念完,全身都已被冷汗浸透。他捧着那卷薄薄的奏折,只觉得它重如泰山。

  整个太极殿,针落可闻。

  所有人都站着,一动不动,像一尊尊泥塑的雕像。

  他们都在消化着这份石破天惊的“五年国策”。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足以在大唐掀起滔天巨浪。

  所有人的目光,最后都汇聚到了龙椅之上的那个人身上。

  他们都在等待。

  等待这位大唐的皇帝,对这份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奏折,做出最终的决断。

  李世民缓缓坐回龙椅,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看着叶凡,许久,才开口问了一句。

  “叶小子,朕问你。”

  “你,是想当天下的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