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行人昼夜兼程的赶路下,仅用了两天多一点的时间,便已逼近曹军大营。
四月初六清晨,薄雾如纱未散,天地间一片朦胧。
车队在夏侯渊的引领下,缓缓驶入曹军连绵数里的营垒。
马蹄声在近乎凝滞的肃静中格外清晰,踏碎黎明,也踏在每个人紧绷的心弦上。
他们一路穿过层层布防的营寨,但见玄黑旌旗猎猎招展,在风中如无数黑龙腾跃欲飞。
披甲执锐的士卒肃立如林,眼神锐利冰冷如刀,一股森然肃杀之气扑面压来,几乎令人窒息。
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尘土与汗水混杂的粗粝气味,更有一股几乎凝成实质的威压,沉甸甸地扼住咽喉。
陆渊骑在马上,目光沉静地扫视着这片井然有序的钢铁壁垒,心下暗震:
曹操枭雄,能于乱世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睥睨天下,其根基气象,果然名不虚传。
这军营布置深得兵法要领,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号令严明;
简直将“纪律”二字刻入了每一寸土地,融进了每一次呼吸。
夏侯渊见身旁的少年医者目光灼灼,其中既有警惕审视,亦不乏探究好奇,不由得笑问:
“陆小友,你觉得我曹军气象如何?”
这两日同行,他与陆渊相谈甚欢,愈发欣赏这少年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敏锐见识;
甚至偶尔暗叹:如此璞玉,若只埋首医道,未免可惜。
陆渊略一沉吟,坦然答道:“夏侯将军,我一介医者,实不懂行军打仗之事。
但观曹军阵列严整、令行禁止、士气沉凝如虹,称一句‘天下强军’,绝不为过。”
夏侯渊听罢哈哈大笑,随即勒紧马缰,靠近半步,压低声音,半是打趣半是认真地说:
“小友既有此等眼力,何不弃医从军?你我一见如故,你若愿意,我必亲自将你引荐给丞相。
以你之材,习兵法,谙军阵,来日建功立业,名扬四海,岂不快哉!
届时二渊并驰天下,亦是一段佳话!”
陆渊却只是苦笑摇头:“将军厚爱,小子惶恐。
吾师恩重,吾志亦在济世救人,不敢半途而废。”
正说之间,他眼角余光蓦地瞥见不远处一片空地上,一群伤兵正或坐或卧,哀嚎低吟之声断续传来,凄楚入骨。
一名医官模样的男子正用烧得通红的烙铁,死死摁在一名年轻士卒狰狞的伤口上;
“嗤”的一声轻响,青烟冒起,焦糊味混着浓重的血腥气迎面扑来,令人胸腹间顿时翻江倒海。
陆渊眼神骤然一凝,迅速别开脸,不忍再看。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不适,转而对夏侯渊正色道:
“将军,待为司空诊治之后,可否请您让司空召集军中医官?
容我师徒二人与他们研讨一二。
或许…有些浅见方法,能略减伤兵之苦,少些…无谓折损。”
夏侯渊顺着他的目光望向那群伤兵,刚毅的面容上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闻言眼中顿时一亮,郑重抱拳道:
“若得小先生与华先生不吝指点,实乃军中将士之福!
渊,在此先代司空与三军将士,谢过二位高义!”
说话间,三人已行至一顶巨大的帅帐之前。
帐外卫兵环立,甲胄森然。
夏侯渊率先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
陆渊也连忙下马,背起沉甸甸的药箱,小心翼翼地将一直沉默不语的华佗从车中扶下。
“司空就在帐内等候,二位请随我来。”
夏侯渊的声音压得极低,比之前更多了几分肃穆与凝重。
他向师徒二人微微颔首,做了个“请”的手势。
帐帘被两名面无表情的甲士无声拉起。
帐内光线陡然晦暗,只寥寥点着几盏油灯,跳跃的火光将人影拉长,投在帐壁之上,摇曳不定。
一股浓重的药气与清冷的墨香交织弥漫,形成一种奇异而压抑的氛围。
曹操并未卧榻,只是披着一件外袍坐于案前,正凝神批阅堆积如山的文书。
他面色在昏暗中显得异常苍白,眉峰紧蹙,一只手屈指成拳,用力地按压着太阳穴,似在强忍着某种剧烈的痛楚。
两名文士装扮的男子静立其侧:一人白面短须,神色严正,目光低垂;
另一人则眉目疏朗、气质洒脱,宛若玉树临风,静立亦有一股难言的逸气。
帐中落针可闻,只有灯花偶尔噼啪轻爆,以及曹操手中毛笔锋毫划过竹简的沙沙细响,规律而紧迫,敲打着人的耳膜。
三人踏入帐内的那一刻,空气仿佛骤然凝滞了一瞬。
原本侍立于曹操身侧的那两名文士几乎同时抬眼望来。
白面短须者目光审慎如古井静潭,深不见底,只微微颔首,礼节周到却疏离;
而那如玉君子则几不可察地挑眉一笑,姿态依旧闲适,可那双眼中瞬间掠过的锐利深意,却让人心头莫名一紧。
他们并未出声,所有的打量、审视与疑问,皆在那无声的眼波流转间完成。
曹操却并未立即抬头。
他仿佛全然沉浸于笔下的世界,执笔疾书,墨迹淋漓,直至最后一笔重重落下,方才掷笔于案,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他缓缓抬首,目光如电,骤然扫来。
就在那目光触及的刹那间,陆渊心中猛地一跳——他忽然清晰地注意到,不仅是威势逼人的曹操;
就连他身旁那两位气质迥异的谋士,竟都生着一双异常明亮、锐利如鹰隼的眼睛;
灼灼然如寒星崩裂,仿佛能在一瞥之间洞穿肺腑,照彻人心。
“华先生,终是将你盼来了。”
曹操开口,声音沙哑低沉,似砂纸磨过金石,虽透着力竭的疲态,却依旧带着一种能压住整个营帐的威严。
他放下笔,手指用力按压着突突跳动的太阳穴,眉宇间拧成的“川”字仿佛刻着无尽的痛楚。
“孤这头风,近日发作尤甚,痛如斧劈刀凿,夜不能寐,苦不堪言。”
他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先是扫过华佗,随即如刀锋般骤然定格在陆渊身上,带着审视与探究,“此少年郎是?”
华佗上前一步,将陆渊稍稍挡在身后,躬身行礼:“回司空,此乃小徒陆渊。
虽年纪尚轻,然于医道一途颇具天资,心细手稳,故此次带在身边,或可为司空诊治略尽绵力。”
陆渊依礼躬身,姿态谦恭却无谄媚之态,言语清晰沉稳:“草民陆渊,拜见司空。”
他抬起头,目光澄澈地迎向曹操的注视,“司空雄姿慑人,气吞山河,今日得见真颜,方知何为天下英雄。”
曹操眼中极快地掠过一丝讶异。
这少年在他的威压逼视下非但毫无惧色,反而目光炯炯;
那里面除了应有的恭敬,竟还翻涌着难以掩饰的好奇、激动,甚至…几分让他看不懂的、近乎孺慕的炽热。
他确信自己从未见过此子,但“陆渊”这个名字,却莫名地勾起一丝模糊的熟悉感,如羽毛拂过心尖,转瞬即逝。
“哦?”曹操微微倾身,案上的灯火在他深邃的眼中投下跳动的光点,语气里带着不容错辨的审视,“你竟识得孤?”
陆渊实则正暗自心惊——眼前的曹操与后世任何演绎形象都截然不同。
他并非容貌俊美之辈,面容甚至因常年征战和病痛而染上风霜刻痕;
但那双眼睛却蕴含着足以吞噬一切的野心、智慧和痛苦;
一股近乎实质的威仪从他周身散发出来,只一眼便足以令人心神震颤,永生难忘。
见徒弟怔愣不语,华佗急忙暗中扯了他衣袖一下,低斥道:“逆徒!司空问话,岂可失仪!还不速速回话!”
陆渊这才恍然回神,却不显慌乱,只是从容一笑,巧妙地化解了瞬间的凝滞:
“司空英雄气概非凡,小子初见威颜,一时为之神夺,失礼之处,万望司空海涵。”
四月初六清晨,薄雾如纱未散,天地间一片朦胧。
车队在夏侯渊的引领下,缓缓驶入曹军连绵数里的营垒。
马蹄声在近乎凝滞的肃静中格外清晰,踏碎黎明,也踏在每个人紧绷的心弦上。
他们一路穿过层层布防的营寨,但见玄黑旌旗猎猎招展,在风中如无数黑龙腾跃欲飞。
披甲执锐的士卒肃立如林,眼神锐利冰冷如刀,一股森然肃杀之气扑面压来,几乎令人窒息。
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尘土与汗水混杂的粗粝气味,更有一股几乎凝成实质的威压,沉甸甸地扼住咽喉。
陆渊骑在马上,目光沉静地扫视着这片井然有序的钢铁壁垒,心下暗震:
曹操枭雄,能于乱世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睥睨天下,其根基气象,果然名不虚传。
这军营布置深得兵法要领,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号令严明;
简直将“纪律”二字刻入了每一寸土地,融进了每一次呼吸。
夏侯渊见身旁的少年医者目光灼灼,其中既有警惕审视,亦不乏探究好奇,不由得笑问:
“陆小友,你觉得我曹军气象如何?”
这两日同行,他与陆渊相谈甚欢,愈发欣赏这少年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敏锐见识;
甚至偶尔暗叹:如此璞玉,若只埋首医道,未免可惜。
陆渊略一沉吟,坦然答道:“夏侯将军,我一介医者,实不懂行军打仗之事。
但观曹军阵列严整、令行禁止、士气沉凝如虹,称一句‘天下强军’,绝不为过。”
夏侯渊听罢哈哈大笑,随即勒紧马缰,靠近半步,压低声音,半是打趣半是认真地说:
“小友既有此等眼力,何不弃医从军?你我一见如故,你若愿意,我必亲自将你引荐给丞相。
以你之材,习兵法,谙军阵,来日建功立业,名扬四海,岂不快哉!
届时二渊并驰天下,亦是一段佳话!”
陆渊却只是苦笑摇头:“将军厚爱,小子惶恐。
吾师恩重,吾志亦在济世救人,不敢半途而废。”
正说之间,他眼角余光蓦地瞥见不远处一片空地上,一群伤兵正或坐或卧,哀嚎低吟之声断续传来,凄楚入骨。
一名医官模样的男子正用烧得通红的烙铁,死死摁在一名年轻士卒狰狞的伤口上;
“嗤”的一声轻响,青烟冒起,焦糊味混着浓重的血腥气迎面扑来,令人胸腹间顿时翻江倒海。
陆渊眼神骤然一凝,迅速别开脸,不忍再看。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涌的不适,转而对夏侯渊正色道:
“将军,待为司空诊治之后,可否请您让司空召集军中医官?
容我师徒二人与他们研讨一二。
或许…有些浅见方法,能略减伤兵之苦,少些…无谓折损。”
夏侯渊顺着他的目光望向那群伤兵,刚毅的面容上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闻言眼中顿时一亮,郑重抱拳道:
“若得小先生与华先生不吝指点,实乃军中将士之福!
渊,在此先代司空与三军将士,谢过二位高义!”
说话间,三人已行至一顶巨大的帅帐之前。
帐外卫兵环立,甲胄森然。
夏侯渊率先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
陆渊也连忙下马,背起沉甸甸的药箱,小心翼翼地将一直沉默不语的华佗从车中扶下。
“司空就在帐内等候,二位请随我来。”
夏侯渊的声音压得极低,比之前更多了几分肃穆与凝重。
他向师徒二人微微颔首,做了个“请”的手势。
帐帘被两名面无表情的甲士无声拉起。
帐内光线陡然晦暗,只寥寥点着几盏油灯,跳跃的火光将人影拉长,投在帐壁之上,摇曳不定。
一股浓重的药气与清冷的墨香交织弥漫,形成一种奇异而压抑的氛围。
曹操并未卧榻,只是披着一件外袍坐于案前,正凝神批阅堆积如山的文书。
他面色在昏暗中显得异常苍白,眉峰紧蹙,一只手屈指成拳,用力地按压着太阳穴,似在强忍着某种剧烈的痛楚。
两名文士装扮的男子静立其侧:一人白面短须,神色严正,目光低垂;
另一人则眉目疏朗、气质洒脱,宛若玉树临风,静立亦有一股难言的逸气。
帐中落针可闻,只有灯花偶尔噼啪轻爆,以及曹操手中毛笔锋毫划过竹简的沙沙细响,规律而紧迫,敲打着人的耳膜。
三人踏入帐内的那一刻,空气仿佛骤然凝滞了一瞬。
原本侍立于曹操身侧的那两名文士几乎同时抬眼望来。
白面短须者目光审慎如古井静潭,深不见底,只微微颔首,礼节周到却疏离;
而那如玉君子则几不可察地挑眉一笑,姿态依旧闲适,可那双眼中瞬间掠过的锐利深意,却让人心头莫名一紧。
他们并未出声,所有的打量、审视与疑问,皆在那无声的眼波流转间完成。
曹操却并未立即抬头。
他仿佛全然沉浸于笔下的世界,执笔疾书,墨迹淋漓,直至最后一笔重重落下,方才掷笔于案,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他缓缓抬首,目光如电,骤然扫来。
就在那目光触及的刹那间,陆渊心中猛地一跳——他忽然清晰地注意到,不仅是威势逼人的曹操;
就连他身旁那两位气质迥异的谋士,竟都生着一双异常明亮、锐利如鹰隼的眼睛;
灼灼然如寒星崩裂,仿佛能在一瞥之间洞穿肺腑,照彻人心。
“华先生,终是将你盼来了。”
曹操开口,声音沙哑低沉,似砂纸磨过金石,虽透着力竭的疲态,却依旧带着一种能压住整个营帐的威严。
他放下笔,手指用力按压着突突跳动的太阳穴,眉宇间拧成的“川”字仿佛刻着无尽的痛楚。
“孤这头风,近日发作尤甚,痛如斧劈刀凿,夜不能寐,苦不堪言。”
他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先是扫过华佗,随即如刀锋般骤然定格在陆渊身上,带着审视与探究,“此少年郎是?”
华佗上前一步,将陆渊稍稍挡在身后,躬身行礼:“回司空,此乃小徒陆渊。
虽年纪尚轻,然于医道一途颇具天资,心细手稳,故此次带在身边,或可为司空诊治略尽绵力。”
陆渊依礼躬身,姿态谦恭却无谄媚之态,言语清晰沉稳:“草民陆渊,拜见司空。”
他抬起头,目光澄澈地迎向曹操的注视,“司空雄姿慑人,气吞山河,今日得见真颜,方知何为天下英雄。”
曹操眼中极快地掠过一丝讶异。
这少年在他的威压逼视下非但毫无惧色,反而目光炯炯;
那里面除了应有的恭敬,竟还翻涌着难以掩饰的好奇、激动,甚至…几分让他看不懂的、近乎孺慕的炽热。
他确信自己从未见过此子,但“陆渊”这个名字,却莫名地勾起一丝模糊的熟悉感,如羽毛拂过心尖,转瞬即逝。
“哦?”曹操微微倾身,案上的灯火在他深邃的眼中投下跳动的光点,语气里带着不容错辨的审视,“你竟识得孤?”
陆渊实则正暗自心惊——眼前的曹操与后世任何演绎形象都截然不同。
他并非容貌俊美之辈,面容甚至因常年征战和病痛而染上风霜刻痕;
但那双眼睛却蕴含着足以吞噬一切的野心、智慧和痛苦;
一股近乎实质的威仪从他周身散发出来,只一眼便足以令人心神震颤,永生难忘。
见徒弟怔愣不语,华佗急忙暗中扯了他衣袖一下,低斥道:“逆徒!司空问话,岂可失仪!还不速速回话!”
陆渊这才恍然回神,却不显慌乱,只是从容一笑,巧妙地化解了瞬间的凝滞:
“司空英雄气概非凡,小子初见威颜,一时为之神夺,失礼之处,万望司空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