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归途-《四合院之穿成傻柱各国浪》

  五月十八日,清晨六点。

  伊豆半岛以东三十海里的海面上,晨雾弥漫。

  何雨柱站在一艘老旧渔船的甲板上,深蓝色工装被露水打湿。

  渔船正在驶向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小岛——大岛列岛中的某个无人岩礁。

  船长老源是个沉默的关西人,只管开船,不问缘由。

  这是何雨柱通过特定渠道联系的船,价格不菲,但值得信赖。

  “就在前面了。”老源指了指雾气中若隐若现的黑色轮廓。

  “你要的那个湾口,潮水合适的话,中午能靠岸。”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投向那片逐渐清晰的岛屿。

  根据他之前从三井财阀地下掩体和防卫厅技术研究所获取的资料碎片中拼凑出的线索。

  这里不仅是旧海军的物资囤积点,更是一个未被盟军发现的、秘密转移皇室与枢要人员应急资产的终极庇护所。

  上午十一点,渔船缓缓驶入一个被峭壁环抱的小海湾。

  “两小时后,我来接你。”老源放下小艇。

  “这里水流复杂,错过了就得等明天。”

  何雨柱独自划着小艇靠岸。

  他按照情报指引,找到了一处被巧妙伪装成岩石的钢筋混凝土入口。

  通过扫描,洞库内部的景象,远超之前任何一座金库。

  这里没有标准的货架,而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箱体。

  有制式的美援军用箱,里面是药品和通讯器材;

  有古朴的皇家御用桐木箱,里面封存着仅存于宫内厅记录中的、更为珍贵的唐代书画和青铜器。

  甚至包括几件被认为是“御物”、从不示人的神器;

  更有大量没有任何标识、但通过扫描确定是金条的金属块,其纯度与规格不同于任何银行储备,显然是秘密铸造的。

  这才是真正的、融合了国家、皇室与财阀力量的最后宝藏。

  没有犹豫,扫描所及之处,所有物资瞬间消失,被妥善安置在静止空间内。

  整个洞库变得空空荡荡。

  下午一点,他准时回到湾口。老源的渔船已经等在原地。

  “找到了?”老源发动引擎,随口问了一句。

  “一些旧东西。”何雨柱望向渐渐远去的岛屿,“不值钱,但算是个纪念。”

  渔船破浪前行。

  何雨柱靠在船舷上,闭目养神。

  过去几十天的经历在脑海中掠过,一切都结束了。

  五月二十四日,凌晨四点。

  横滨港笼罩在浓重的海雾中,探照灯的光柱在雾气中漫射出模糊的光晕。

  何雨柱站在港区三号仓库的阴影里,深色衣物与背景融为一体。

  戒严令让港口的守卫增加了三倍,但对一个能隐身的异能者而言,这些形同虚设。

  他的目光落在五百米外的一艘英国货轮“苏格兰人号”上。

  这艘船将在两小时后启航前往香港。

  在过去三天的观察中,他已经摸清了船员换班、巡逻队路线和死角。

  四点三十分,巡逻队的脚步声远去。

  何雨柱从容地穿过警戒线,踏上“苏格兰人号”的舷梯。

  一个水手正靠在栏杆上打盹,突然觉得一阵微风吹过,睁眼看了看空荡荡的甲板,又继续打起盹来。

  货轮的货舱里堆满了日本的工业制品:索尼的收音机、丰田的零件、武田的药品。

  何雨柱漫步其间,如同巡视自己的领地。

  在底层货舱一个隐蔽的角落,他找到了理想的位置:这里堆放着防水的帆布,远离船员活动区域,且在航行中不会被打扰。

  他从空间取出一张毯子铺在帆布上,安静地坐下。

  货舱里弥漫着机油和木料的气味,隐约能听到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

  六点整,汽笛长鸣,船身微微震动。

  “苏格兰人号”缓缓驶离横滨港。

  何雨柱能听到甲板上水手们的号令声,以及渐渐远去的港口喧嚣。

  当货轮驶入公海后,他才解除隐身状态。

  在绝对的黑暗中,他巡视着这次日本之行的收获。

  他特别注意到那几件从离岛收取的皇室秘藏:一把唐代古琴,琴身流转着千年岁月的光泽;

  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每一口钟都铭刻着古老的纹饰;

  还有几卷据说早已失传的佛教经典。

  这些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六月二日黄昏,“苏格兰人号”即将抵达香港。

  何雨柱重新隐去身形,在货轮靠岸的嘈杂中悄然离去。

  当船员们开始卸货时,他已经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六月六日,北京。

  前鼓苑胡同七号院里的石榴花开得正艳。

  何雨柱推开熟悉的木门时,何雨水正在院子里踢毽子。

  “哥!”小姑娘扔下毽子扑过来。

  何大清从厨房探出头,手里还拿着笊篱:“回来得正好,今儿包饺子。”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榉木桌旁。

  何大清看何雨柱回来,还单独做了好几样何雨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