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都市:股市疯狂敛财》

  与宋书记达成初步意向后,唐浩并没有急于去签任何关于收购万天或者土地转让的协议。

  他深知,虎山地块下埋藏的锂矿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必须以最稳妥、最合法的方式将其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能留下任何后患。

  他再次与宋书记进行了一次深度密谈,提出了一个更为精妙的合作方案。

  “宋书记,新能源产业是国之重器,投资巨大,周期也长。

  为了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和资源的最优配置,我有一个建议。”唐浩神色郑重地说道,“我们共同成立一家 ‘青山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最好由市政府控股。”

  “哦?唐总请详细说说。”宋书记身体前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地方政府控股,意味着政府对项目有更强的主导权,也更能体现政绩,这无疑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的构想是,这家公司并非简单的开发商,而是一个集矿业勘探、资源开发、材料生产、园区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控股实体。”

  唐浩抛出了核心概念,“我计划先期投入100亿资金,专门用于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厂房、研发中心、道路管网等。

  作为出资和建设的回报,我本人持有这家公司49% 的股权。

  而市政府以土地、政策以及未来的资源权益入股,持有51% 的控股权。”

  他进一步阐述其优势:

  “这样一来,基地公司从诞生起,就天然具备了矿产勘探和开发的资质与合法性。

  所有在基地规划范围内的资源发现,都归属于这家国有控股公司,名正言顺,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源归属纠纷。

  而且,由国企平台主导,在政策审批、资源获取、银行贷款等方面,都具有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唐浩的方案,完美地契合了地方政府的诉求——掌控关键产业、拥有政绩工程、合法获取资源收益。

  对于宋书记而言,这简直是一份无法拒绝的厚礼。

  “好,太好了。

  唐总,你这个方案考虑得极其周全,充满了智慧和诚意。”宋书记大喜过望,当场拍板,“就按你说的办。

  市政府这边全力配合,特事特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公司的注册和审批。”

  在宋书记的亲自督办下,一切流程都进入了绿色通道。

  两周,仅仅用了两周时间。

  一家注册资本雄厚、股权结构清晰(市政府指定国资平台持股51%,唐浩持股49%)的“青山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与此同时,对万天集团的收购也同步完成。

  唐浩通过建明资本旗下的特殊目的实体,完成了对万天集团的全面接收。

  原万天集团的大部分员工,特别是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团队,被整体平移至新成立的产业基地公司,转为基地的合同制员工。

  如此一来,一个精妙的闭环形成了:

  · 产业基地公司(国有控股)作为业主和发包方,拥有土地和项目。

  · 万天集团(唐浩全资)作为承建方,负责具体的工程建设。

  · 资金从左口袋(产业基地)流入右口袋(万天集团),利润在体系内循环,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损耗。

  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基地整体规划时,唐浩亲自参与了图纸评审。

  他拿着规划图,看似随意地,却用不容置疑的笔触,将虎山水泥厂旧址的核心区域重重地圈了出来。

  “宋书记,各位专家,这一片区域,地质结构比较特殊,根据我们初步的勘探数据(他假借了背后团队的名义),非常适合建设我们未来最核心的电解液制备工厂和原材料预处理中心。

  这类工厂对地基和周边环境有特殊要求,所以,这片区域必须严格保留为工业用地,绝不能用于建造住宅或其他商业楼宇。”

  他语气严肃,听起来完全是从技术和安全角度出发。

  他接着指示规划团队,所有的标准厂房、办公楼和生活配套区,都必须严格按照他划定的红线,沿着系统标注的锂矿富集区的外围进行布局。

  “我们要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核心生产区必须集中、独立,避免未来扩建时拆拆建建,造成巨大浪费。”

  他的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

  没有人知道,他这一笔划下去,不仅仅是圈定了一个工厂的位置,更是将一座价值连城的未来锂矿,牢牢地锁在了由他掌控49%股权的国有公司名下,并且为其未来的开采,扫清了所有地面障碍。

  明修栈道——新能源产业基地;

  暗度陈仓——锁定锂矿资源。

  唐浩用一场精彩绝伦的资本和法律运作,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金蝉脱壳”。

  当碧苑集团还在为逼停St万天而沾沾自喜时,唐浩已经轻描淡写地,将未来能源时代的一块重要拼图,稳稳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