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鱼肚白渐次明亮了起来,姜府方向腾起一阵喧哗,隐约夹杂着器物碎裂声与呵斥声。
周萧景负手立在别院廊下,指尖漫不经心地抚着腰间的玉佩。
“东家,阮府的人果然和姜府闹起来了。”暗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阶下,声音压得极低,“阮侍郎亲自带了家仆过去,指着姜府骂阵,说姜侍郎‘过河拆桥,还想纵火嫁祸’,吵得整条街都听见了。”
周萧景早有所料,问:“校尉呢?”
“城西校尉带着衙役堵在姜府大门,正逼着姜侍郎开柴房查验。隐约看见姜府管家慌慌张张往内院跑,想来是瞒不住了。”
话音未落,远处却传来惊呼声。
周萧景极目远眺,只见姜府方向浓烟滚滚。想来是姜侍郎见硝石硫磺被发现,急着毁灭证物,却忘了柴房本就干燥,一点火星便燎起熊熊大火。
“倒是省了我们动手。”周萧景轻笑一声,转身对阿阑道,“把粮仓图纸拿来。”
阿阑连忙捧上一卷泛黄的图纸,上面用朱砂清晰标注着粮囤位置与暗道入口。
周萧景接过,指尖在“西角第三囤”处一点:“让暗桩把这图纸‘遗落’在衙署门口,记得沾点柴灰,做得像是从姜府火场逃出来时不小心掉的。”
暗卫领命而去。看着姜府方向,周萧景冷讥自语:“好戏的高潮部分,该到了。”
此时姜府已是一片狼藉。柴房火势虽被扑灭,可残留的硝石硫磺与半张采买单据却被官差搜了出来,姜侍郎面色惨白地瘫在地上,嘴里反复念叨着“冤枉”。
可阮侍郎在一旁冷嘲热讽,句句戳中要害:“姜大人,你说冤枉?为何你府中采买的硝石硫磺会出现在柴房?官差查你柴房,你又急着纵火毁证,这桩桩件件,哪点像是冤枉?”
城西校尉听得眉头紧锁,斥道:“姜侍郎,事到如今,你若再不说实话,可休要怪我不客气!”
正僵持着,一名衙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卷图纸:“大人!方才在衙署门口捡到这张图纸,上面标注着城郊废弃粮仓秋粮粮囤位置,还沾着柴灰,像是从姜府这儿带过去的!”
校尉眼睛骤亮,一把抓过图纸:“城郊粮仓?秋粮?莫非去年失踪的秋粮,就藏在那儿?”
姜侍郎浑身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灰败。
那粮仓正是姜侍郎与阮侍郎联手盗粮藏粮的地方,图纸上的标注分毫不差,连暗道入口都画得清清楚楚。
姜待郎抬头瞪向阮侍郎,眼中满是怨毒。
阮侍郎读出姜侍郎眼里的愤恨,顿时慌了神,急得连连摊手,并急速地摇了摇头,否认自己泄露了粮仓之事。
这边,校尉已命人火速赶往城郊粮仓查验。
不到一个时辰,去粮仓的衙役便传回消息:粮仓西角第三囤果然藏着两万石秋粮,粮囤上还刻着姜府的印记。人赃俱获,校尉下令将姜侍郎枷起来,押往府衙听候发落。
消息传到别院时,周萧景正坐在廊下喝茶。
阳光沿着廊沿洒在周萧景身上,将他衣袍上的暗纹照得清晰可见。那暗纹并非寻常的缠枝莲,而是由无数细小的“周”字组成,是周萧景特意请绣娘绣的,意在提醒自己“身处商海,不忘根基”。
“东家,姜侍郎已被押走,府衙那边正准备上奏朝廷。”李护卫躬身回话,语气里难掩钦佩,“您这一步棋走得妙,既让姜、阮二人自相残杀,最后还把秋粮案也一并破了。”
周萧景放下茶盏,浅笑道:“他们若不贪心,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顿了顿,抬眼望向院外,“不过,这事还没结束。姜、阮二人在朝中经营多年,背后定有靠山,若不斩草除根,日后必遭反噬。”
阿阑听得心头一紧:“老爷,那我们该怎么办?”
周萧景从怀中掏出一枚印章,那是一枚象牙小印,刻着“周记商栈”四个字,是父亲周老太爷当年在京城时用的,与如今京都周记的印章略有不同。
“阿阑,你去写一封信,用这枚印章落款,就说‘姜、阮二人贪墨秋粮,杀人纵火,今其罪已彰,然背后主使未明,恐危及朝廷根基,望朝廷彻查’,然后让人送到都察院御史林大人府上。”
阿阑一愣:“林大人?就是那个以刚正不阿闻名的林御史?”
“正是。”周萧景点头,“林大人与先父有旧,当年就是林大人扳倒了万公公。如今姜、阮二人倒台,他定会借此事彻查其背后势力,我们只需推波助澜,便可高枕无忧。”
阿阑连忙应下,转身去写信。
又过了十日,周萧景正在周记商栈的账房里核对账目,听的下人来报:“禀东家,校尉来访!”
周萧景连忙起身相迎:“校尉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校尉哈哈一笑,走上前握住周萧景的手:“周老板不必多礼,本官今日是特意来感谢你的。若不是你提供的线索,姜、阮二人的案子也不会破得这么快,连带还揪出了秋粮失踪案。”
周萧景微微一笑:“大人过奖了,周某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在下几番遇袭,侥幸逃脱,不忍看恶人逍遥法外,便将所知线索告知了校尉大人,没想到竟帮了大人的忙。”
秋粮案告破,校尉立了大功,朝廷嘉奖,正等着往上升迁,校尉怎能不感谢周萧景。
校尉诚恳承诺:“日后周老板若在京都遇到麻烦,可来找本官,本官定会出手相助。”
“多谢大人,周某记下了。”周萧景拱手称谢。
“案件已破,周老板尽可安心返程。下次再来京都,务必到本官府上一聚。”校尉心情大好,语气里满是盛情。
“多谢大人!周某若再临京都,定当登门拜访大人!”周萧景拱手应下,语气恭敬。
二人又寒暄几句,校尉才带着满面红光,心情大好地离去。
自进京至今,周萧景已在京都耽搁半月有余,眼下归心似箭,须尽快返回焦县。
一个时辰后,阿阑已将马车备好,载着周萧景从别院出发,返往焦县的周家山庄。
周萧景负手立在别院廊下,指尖漫不经心地抚着腰间的玉佩。
“东家,阮府的人果然和姜府闹起来了。”暗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阶下,声音压得极低,“阮侍郎亲自带了家仆过去,指着姜府骂阵,说姜侍郎‘过河拆桥,还想纵火嫁祸’,吵得整条街都听见了。”
周萧景早有所料,问:“校尉呢?”
“城西校尉带着衙役堵在姜府大门,正逼着姜侍郎开柴房查验。隐约看见姜府管家慌慌张张往内院跑,想来是瞒不住了。”
话音未落,远处却传来惊呼声。
周萧景极目远眺,只见姜府方向浓烟滚滚。想来是姜侍郎见硝石硫磺被发现,急着毁灭证物,却忘了柴房本就干燥,一点火星便燎起熊熊大火。
“倒是省了我们动手。”周萧景轻笑一声,转身对阿阑道,“把粮仓图纸拿来。”
阿阑连忙捧上一卷泛黄的图纸,上面用朱砂清晰标注着粮囤位置与暗道入口。
周萧景接过,指尖在“西角第三囤”处一点:“让暗桩把这图纸‘遗落’在衙署门口,记得沾点柴灰,做得像是从姜府火场逃出来时不小心掉的。”
暗卫领命而去。看着姜府方向,周萧景冷讥自语:“好戏的高潮部分,该到了。”
此时姜府已是一片狼藉。柴房火势虽被扑灭,可残留的硝石硫磺与半张采买单据却被官差搜了出来,姜侍郎面色惨白地瘫在地上,嘴里反复念叨着“冤枉”。
可阮侍郎在一旁冷嘲热讽,句句戳中要害:“姜大人,你说冤枉?为何你府中采买的硝石硫磺会出现在柴房?官差查你柴房,你又急着纵火毁证,这桩桩件件,哪点像是冤枉?”
城西校尉听得眉头紧锁,斥道:“姜侍郎,事到如今,你若再不说实话,可休要怪我不客气!”
正僵持着,一名衙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卷图纸:“大人!方才在衙署门口捡到这张图纸,上面标注着城郊废弃粮仓秋粮粮囤位置,还沾着柴灰,像是从姜府这儿带过去的!”
校尉眼睛骤亮,一把抓过图纸:“城郊粮仓?秋粮?莫非去年失踪的秋粮,就藏在那儿?”
姜侍郎浑身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灰败。
那粮仓正是姜侍郎与阮侍郎联手盗粮藏粮的地方,图纸上的标注分毫不差,连暗道入口都画得清清楚楚。
姜待郎抬头瞪向阮侍郎,眼中满是怨毒。
阮侍郎读出姜侍郎眼里的愤恨,顿时慌了神,急得连连摊手,并急速地摇了摇头,否认自己泄露了粮仓之事。
这边,校尉已命人火速赶往城郊粮仓查验。
不到一个时辰,去粮仓的衙役便传回消息:粮仓西角第三囤果然藏着两万石秋粮,粮囤上还刻着姜府的印记。人赃俱获,校尉下令将姜侍郎枷起来,押往府衙听候发落。
消息传到别院时,周萧景正坐在廊下喝茶。
阳光沿着廊沿洒在周萧景身上,将他衣袍上的暗纹照得清晰可见。那暗纹并非寻常的缠枝莲,而是由无数细小的“周”字组成,是周萧景特意请绣娘绣的,意在提醒自己“身处商海,不忘根基”。
“东家,姜侍郎已被押走,府衙那边正准备上奏朝廷。”李护卫躬身回话,语气里难掩钦佩,“您这一步棋走得妙,既让姜、阮二人自相残杀,最后还把秋粮案也一并破了。”
周萧景放下茶盏,浅笑道:“他们若不贪心,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顿了顿,抬眼望向院外,“不过,这事还没结束。姜、阮二人在朝中经营多年,背后定有靠山,若不斩草除根,日后必遭反噬。”
阿阑听得心头一紧:“老爷,那我们该怎么办?”
周萧景从怀中掏出一枚印章,那是一枚象牙小印,刻着“周记商栈”四个字,是父亲周老太爷当年在京城时用的,与如今京都周记的印章略有不同。
“阿阑,你去写一封信,用这枚印章落款,就说‘姜、阮二人贪墨秋粮,杀人纵火,今其罪已彰,然背后主使未明,恐危及朝廷根基,望朝廷彻查’,然后让人送到都察院御史林大人府上。”
阿阑一愣:“林大人?就是那个以刚正不阿闻名的林御史?”
“正是。”周萧景点头,“林大人与先父有旧,当年就是林大人扳倒了万公公。如今姜、阮二人倒台,他定会借此事彻查其背后势力,我们只需推波助澜,便可高枕无忧。”
阿阑连忙应下,转身去写信。
又过了十日,周萧景正在周记商栈的账房里核对账目,听的下人来报:“禀东家,校尉来访!”
周萧景连忙起身相迎:“校尉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校尉哈哈一笑,走上前握住周萧景的手:“周老板不必多礼,本官今日是特意来感谢你的。若不是你提供的线索,姜、阮二人的案子也不会破得这么快,连带还揪出了秋粮失踪案。”
周萧景微微一笑:“大人过奖了,周某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在下几番遇袭,侥幸逃脱,不忍看恶人逍遥法外,便将所知线索告知了校尉大人,没想到竟帮了大人的忙。”
秋粮案告破,校尉立了大功,朝廷嘉奖,正等着往上升迁,校尉怎能不感谢周萧景。
校尉诚恳承诺:“日后周老板若在京都遇到麻烦,可来找本官,本官定会出手相助。”
“多谢大人,周某记下了。”周萧景拱手称谢。
“案件已破,周老板尽可安心返程。下次再来京都,务必到本官府上一聚。”校尉心情大好,语气里满是盛情。
“多谢大人!周某若再临京都,定当登门拜访大人!”周萧景拱手应下,语气恭敬。
二人又寒暄几句,校尉才带着满面红光,心情大好地离去。
自进京至今,周萧景已在京都耽搁半月有余,眼下归心似箭,须尽快返回焦县。
一个时辰后,阿阑已将马车备好,载着周萧景从别院出发,返往焦县的周家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