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桐将最后一份讲习班轮训安排卷宗合上时,天边已泛出灰白。她未唤人添茶,只以指尖轻压眉心片刻,便起身召来户部、工部与礼部留守司员。四州技院进展、财政拨付明细、教员录用名册,皆需在今日晨会前汇成简表。
“不求详尽,但求清晰。”她立于案前,声音未带倦意,“三件事:学堂建成几所?培训匠民多少?百姓反馈如何?”
户部主事低头呈上一册薄纸:“顺安州六所,湖州五所,常溪州四所,平阳州七所,共计二十二所,均已开课。”
工部小吏补充:“首期学员共三百一十七人,半数为失地农户,余者多是民间散匠。教案依简化手册施教,组装农具合格率达八成。”
礼部官员迟疑片刻,还是递上一叠手写文书:“各地村老联名信共十四封,称官府告示如今能读能解,修渠筑坝再无误传。”
苏桐接过一封展开,纸上字迹歪斜却工整,末尾按着几个深浅不一的指印。她未多言,只命人将数据尽数绘入图表,又调出土改后期粮产曲线,与工商税入增幅并列对照。一张新图渐成——自去岁冬月新政启动,红线逐月攀升,尤以春耕之后最为显着。
她将图卷拢起,袖中铜印微沉,径往勤政殿而去。
玄烨宸尚未用早膳,手中正翻阅御史台昨夜递上的奏章,皆言新政虚耗国帑,成效难见。他抬眼见苏桐入殿,衣饰齐整,神色如常,唯眼下淡青隐约,显是一夜未眠。
“这么早?”
“事已备妥。”她将图轴置于御案,缓缓展开,“请陛下观此三线:一为学堂建设进度,二为民间工匠复业人数,三为地方市集交易额。”她指尖沿红线移动,“每一道新政落地之月,皆与此处跃升对应。”
皇帝俯身细看,眉头微动。
“技院开课后,顺安州已有匠户改良犁头,使耕速提升两成;湖州织机经学徒调试,断线率降了近半;常溪州水车修复三座,灌田千亩无误。”她语声平稳,“农具革新试点区亩产增一成半,非因天时,实因人力得用。”
玄烨宸沉默良久,忽问:“可有百姓知晓这些变化出自何人之手?”
“他们不知我名。”她答,“只知告示不再难懂,工具不再难修,孩子能算账、识药方。有人写信来,说小儿今能替家中记账,再不受商贾欺瞒。”
她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给内侍转呈。纸上无署名,只画了一幅简图:一人持书立于田头,众人围听,旁注八字:“先生教我们看明白。”
殿内寂静。
良久,皇帝开口:“这图,留着。”
“臣另有一请。”她未停顿,“设‘新政观察使’六人,由陛下亲点,分巡六部,专督新政配套落实,按月上奏。”
“你是怕有人阳奉阴违?”
“臣是想让所有人明白,此事已非试行,而是国策。”
玄烨宸凝视她片刻,终点头:“准。”
“其次,首批三百学员,皆具实才。臣请将其名录录入吏部备案,授‘协理员’职名,许其参与地方工程监理。”
“此举逾制。”
“制度本为人所设。”她直视御座,“若连一个能修水车的人都容不下,那才是坏了规矩。”
皇帝未怒,反轻叹一声:“你总能把道理说到人心坎里。”他提笔批下“依议”二字,朱印落纸,清脆一声响。
苏桐退至殿外回廊,晨光洒肩,手中捧着刚收回的奏批复本。一夜未眠未曾动摇她的清醒,反而让那份笃定更加深沉。她转身步入议事厅,将最新政绩简报置于案首,提笔写下:“下一阶段,宜稳中求进。”
此时,工部快马送来急报:平阳州新式曲辕犁试用成功,较旧犁省力三成,耕深均匀,农户争相预约使用。
她阅毕,未露喜色,只命人将消息抄录一份,附于明日朝会议程之前。
午时,礼部呈上一份名录——太常寺终于拟出嘉奖令草案,列有十六名推行新政有功的地方官。鸿胪寺也送来文稿,提议向各州通报四州技院成果。
苏桐翻看两份文书,未在嘉奖名单中发现任何一名亲信,也未见夸大之辞。她轻轻颔首,批下“可行”二字。
傍晚,她正核对讲习班第二期招生名额,内侍匆匆进来:“陛下派人送来一幅图,命挂于议事厅正中。”
她随去一看,正是白日所呈那张趋势图。此刻已被装裱妥当,悬于厅堂高处,红线条条分明,如脉络贯通全身。
她立于图前,久久未语。
次日清晨,玄烨宸亲临议事厅巡查。他未带仪仗,只着常服,站在趋势图前看了许久。
“你说,若三年后,这张图能再翻一倍?”
“不止。”她站于侧后,“若坚持五年,国力可增三倍。”
“凭何如此确信?”
“因为现在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在替国家积蓄力量。”她指向图中一条细线,“这是讲习班第一期毕业人数,三百一十七人。明年此时,将是三千人。十年后,十万。”
皇帝缓缓转身,目光落在她脸上:“你从不曾许诺虚妄。”
“臣不敢。”
他沉默片刻,忽道:“昨日兵部递来军报,尉迟将军在北境练兵,已依你所提操典改革阵法,士卒反应极佳。”
“军中器械亦可交由技院协作改良。”她顺势接话,“若兵工联动,战力提升将不止于训练。”
玄烨宸点头,欲言又止。
她却已转向案上另一册文:“海外商路调研初报已到,三条航线皆有通商可能。”
皇帝目光微动,还未开口——
她提起笔,在“南洋航线”四字旁重重画下一横。
“不求详尽,但求清晰。”她立于案前,声音未带倦意,“三件事:学堂建成几所?培训匠民多少?百姓反馈如何?”
户部主事低头呈上一册薄纸:“顺安州六所,湖州五所,常溪州四所,平阳州七所,共计二十二所,均已开课。”
工部小吏补充:“首期学员共三百一十七人,半数为失地农户,余者多是民间散匠。教案依简化手册施教,组装农具合格率达八成。”
礼部官员迟疑片刻,还是递上一叠手写文书:“各地村老联名信共十四封,称官府告示如今能读能解,修渠筑坝再无误传。”
苏桐接过一封展开,纸上字迹歪斜却工整,末尾按着几个深浅不一的指印。她未多言,只命人将数据尽数绘入图表,又调出土改后期粮产曲线,与工商税入增幅并列对照。一张新图渐成——自去岁冬月新政启动,红线逐月攀升,尤以春耕之后最为显着。
她将图卷拢起,袖中铜印微沉,径往勤政殿而去。
玄烨宸尚未用早膳,手中正翻阅御史台昨夜递上的奏章,皆言新政虚耗国帑,成效难见。他抬眼见苏桐入殿,衣饰齐整,神色如常,唯眼下淡青隐约,显是一夜未眠。
“这么早?”
“事已备妥。”她将图轴置于御案,缓缓展开,“请陛下观此三线:一为学堂建设进度,二为民间工匠复业人数,三为地方市集交易额。”她指尖沿红线移动,“每一道新政落地之月,皆与此处跃升对应。”
皇帝俯身细看,眉头微动。
“技院开课后,顺安州已有匠户改良犁头,使耕速提升两成;湖州织机经学徒调试,断线率降了近半;常溪州水车修复三座,灌田千亩无误。”她语声平稳,“农具革新试点区亩产增一成半,非因天时,实因人力得用。”
玄烨宸沉默良久,忽问:“可有百姓知晓这些变化出自何人之手?”
“他们不知我名。”她答,“只知告示不再难懂,工具不再难修,孩子能算账、识药方。有人写信来,说小儿今能替家中记账,再不受商贾欺瞒。”
她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给内侍转呈。纸上无署名,只画了一幅简图:一人持书立于田头,众人围听,旁注八字:“先生教我们看明白。”
殿内寂静。
良久,皇帝开口:“这图,留着。”
“臣另有一请。”她未停顿,“设‘新政观察使’六人,由陛下亲点,分巡六部,专督新政配套落实,按月上奏。”
“你是怕有人阳奉阴违?”
“臣是想让所有人明白,此事已非试行,而是国策。”
玄烨宸凝视她片刻,终点头:“准。”
“其次,首批三百学员,皆具实才。臣请将其名录录入吏部备案,授‘协理员’职名,许其参与地方工程监理。”
“此举逾制。”
“制度本为人所设。”她直视御座,“若连一个能修水车的人都容不下,那才是坏了规矩。”
皇帝未怒,反轻叹一声:“你总能把道理说到人心坎里。”他提笔批下“依议”二字,朱印落纸,清脆一声响。
苏桐退至殿外回廊,晨光洒肩,手中捧着刚收回的奏批复本。一夜未眠未曾动摇她的清醒,反而让那份笃定更加深沉。她转身步入议事厅,将最新政绩简报置于案首,提笔写下:“下一阶段,宜稳中求进。”
此时,工部快马送来急报:平阳州新式曲辕犁试用成功,较旧犁省力三成,耕深均匀,农户争相预约使用。
她阅毕,未露喜色,只命人将消息抄录一份,附于明日朝会议程之前。
午时,礼部呈上一份名录——太常寺终于拟出嘉奖令草案,列有十六名推行新政有功的地方官。鸿胪寺也送来文稿,提议向各州通报四州技院成果。
苏桐翻看两份文书,未在嘉奖名单中发现任何一名亲信,也未见夸大之辞。她轻轻颔首,批下“可行”二字。
傍晚,她正核对讲习班第二期招生名额,内侍匆匆进来:“陛下派人送来一幅图,命挂于议事厅正中。”
她随去一看,正是白日所呈那张趋势图。此刻已被装裱妥当,悬于厅堂高处,红线条条分明,如脉络贯通全身。
她立于图前,久久未语。
次日清晨,玄烨宸亲临议事厅巡查。他未带仪仗,只着常服,站在趋势图前看了许久。
“你说,若三年后,这张图能再翻一倍?”
“不止。”她站于侧后,“若坚持五年,国力可增三倍。”
“凭何如此确信?”
“因为现在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在替国家积蓄力量。”她指向图中一条细线,“这是讲习班第一期毕业人数,三百一十七人。明年此时,将是三千人。十年后,十万。”
皇帝缓缓转身,目光落在她脸上:“你从不曾许诺虚妄。”
“臣不敢。”
他沉默片刻,忽道:“昨日兵部递来军报,尉迟将军在北境练兵,已依你所提操典改革阵法,士卒反应极佳。”
“军中器械亦可交由技院协作改良。”她顺势接话,“若兵工联动,战力提升将不止于训练。”
玄烨宸点头,欲言又止。
她却已转向案上另一册文:“海外商路调研初报已到,三条航线皆有通商可能。”
皇帝目光微动,还未开口——
她提起笔,在“南洋航线”四字旁重重画下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