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苏桐智斗太傅,展现才华-《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

  晨风拂过朱红宫门,朝堂之上,群臣肃然而立。昨夜一场细雨初歇,青石阶上尚有未干的水痕,映着天光微明。

  苏桐缓步踏入殿中,素色广袖随风轻扬,目光掠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龙椅上的玄烨宸身上。她心知今日这一场辩论,将是一次真正的较量——太傅欧阳鸿儒已召集旧党,意图在朝议之中彻底驳回新政之议。

  皇帝端坐其上,面色沉静,目光扫过众臣后,缓缓开口:“昨日太傅与诸卿联名上书,言新政‘妄改祖制’,恐致天下大乱。贵妃对此有何辩解?”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寂静,唯有铜炉中香烟袅袅升起,氤氲了视线。

  欧阳鸿儒率先出列,须发皆白,语气沉稳而有力:“陛下,新政若行,必动摇国本。我朝自开国以来,以礼法为纲,以仁孝治世,百姓安乐,社稷稳固。今贵妃欲更张制度,实乃舍本逐末。”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看向苏桐:“娘娘可曾思量,一旦军制变更,兵权旁落,谁来保我大雍江山?若商贾横行,市井喧嚣,又何以维系纲常?更何况,新政或将引发士族不满,动摇地方权力结构,岂非埋下祸根?”

  此言一出,不少老臣纷纷颔首,神色凝重。

  苏桐微微一笑,并不急着反驳,而是向前一步,拱手道:“太傅所言极是,然时代变迁,祖制并非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若一味抱残守缺,恰似逆水行舟却停滞不前,迟早会被时代洪流淹没。”

  她声音清朗,语调平稳,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试问太傅,边疆战事频仍,旧军能否抵御外敌?赋税苛重,商旅受阻,民间可有余财?若百姓困苦,纲纪难存,何谈江山永固?至于士族问题,新政并非剥夺其地位,而是引入竞争机制,使寒门亦有晋升之途,如此方能激发社会活力,而非固化阶层。”

  欧阳鸿儒眉头微皱,却不肯退让:“娘娘之意,是要废除旧制,另立新章?”

  “非也。”苏桐摇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册子,呈于御前,“臣妾所提,是在原有制度之上,加以改良。譬如军制,可在旧军基础上引入新式训练与武器;至于商政,则可设关卡收税,既利国又惠民。”

  皇帝接过册子翻阅,眉宇间略显思索。

  苏桐趁势继续道:“太傅可曾听闻‘供需关系’?即物多则价贱,物少则价昂。若能疏通商路,使货物流通,便可平衡物价,使百姓得利,国库充盈。此外,新政亦有助于文化流通,书籍印制成本降低,学子得以广泛传阅典籍,实为教化之利。”

  此言一出,几位年轻官员眼中闪过异色,低声议论起来。

  欧阳鸿儒冷哼一声:“此等奇谈怪论,岂能当真?”

  苏桐并不恼怒,反而微笑道:“太傅不信,不妨听臣妾一言。此前江南三郡试行新政已初见成效,便是例证。”

  此话一出,殿中气氛陡然一变。

  几位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开始窃窃私语,显然对新政有了新的看法。

  皇帝抬眸,望向欧阳鸿儒:“太傅,此事你如何看?”

  欧阳鸿儒沉默片刻,终究未能立刻反驳,只道:“即便如此,也不能贸然全国推行。”

  苏桐轻轻一笑,从容道:“臣妾从未提议全国推行,而是建议分阶段、分区域施行。先试点,再推广,步步为营,方能稳妥。”

  她顿了顿,目光坚定地望向皇帝:“陛下,国家兴衰,不在一时之安逸,而在长远之谋划。若畏首畏尾,不敢革新,终将落后于时代,为万邦所笑。”

  此言掷地有声,殿中竟无人再出声反驳。

  皇帝沉吟良久,终于缓缓点头:“朕以为,贵妃所言有理。新政既已在江南见效,便应予其进一步施展之地。”

  欧阳鸿儒脸色微变,却终究未再言语。

  苏桐心中一松,面上依旧淡然,向皇帝躬身行礼:“谢陛下英明决断。”

  退朝之后,阳光洒落在金砖地上,暖而不灼。

  尉迟凌峰迎面而来,神情复杂地看着她:“你今日在殿上,可谓锋芒毕露。”

  苏桐淡淡一笑:“不过是据理力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