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带着些许凉意,工作室里却早已暖意融融。新学徒李萌萌正拿着刚编织好的竹编书签仔细检查,旁边的张强则在王爷爷的指导下,尝试编织一款难度稍高的竹编茶杯垫。随着产能逐渐恢复,部分进步较快的新学徒已经开始独立承担一些简单的订单任务。
“晓姐,这是我昨天完成的五十个书签订单,您过目一下。”李萌萌捧着一个竹编收纳盒走过来,脸上带着几分骄傲。她的书签设计新颖,编织纹路也相对规整,这段时间的进步有目共睹。
孙晓接过收纳盒,随手拿起一个书签翻看,指尖划过竹编纹理,忽然眉头微微一皱。她连续翻看了好几个,脸色渐渐严肃起来:“萌萌,你看这里,”她指着书签边缘的一处编织点,“这几针的间距不均匀,还有这个地方,竹丝的接口处理得不够平整,摸起来有点毛刺。”
李萌萌凑近一看,脸颊瞬间涨得通红:“对不起晓姐,我昨天赶订单有点着急,没太注意这些细节。”
“着急可以理解,但品质不能打折扣。”孙晓放下书签,语气认真,“咱们的产品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大家对细节的把控。这些小瑕疵看似不起眼,却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甚至砸了咱们老巷竹编的招牌。”
正在附近忙碌的陈屿听到对话,也走了过来。他拿起一个有瑕疵的书签,仔细看了看:“这种情况在新学徒里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赶订单的时候,容易忽略细节。咱们得想个办法,加强对新人成品的品质把控。”
这时,负责质检的老员工张姐匆匆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竹编茶杯垫,神色有些凝重:“孙总,陈经理,你们看这个茶杯垫,张强刚交上来的,编织的时候力度没掌握好,竹丝有好几处都被压变形了,根本达不到出货标准。”
张强听到这话,低着头走了过来,声音有些沮丧:“张姐,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我编织的时候总觉得力度不好控制,有时候太紧就把竹丝压弯了,太松又担心不牢固。”
王爷爷也闻讯赶来,拿起那个变形的茶杯垫,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变形的竹丝:“这是新手常见的问题,力度的掌控需要长期练习。但品质是底线,不合格的产品绝对不能出厂。”他抬头看向几位新学徒,“你们记住,竹编手艺讲究的就是‘心手合一’,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用心去做,不能有半点马虎。”
孙晓看着眼前的情况,意识到品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她立刻召集大家开了个紧急会议,把有瑕疵的产品摆在桌上,让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
“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就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加强品质把控。”孙晓开门见山,“现在新学徒们开始独立承担订单,虽然进步很快,但细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后果不堪设想。”
“我觉得可以建立一个双重质检制度,”张姐率先提议,“新人完成产品后,先自己自检,然后由老员工进行复检,最后再由我进行终检,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标准。”
“这个办法可行,”陈屿表示赞同,“另外,我们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品质标准手册,把每种产品的编织要求、细节规范都写清楚,包括竹丝的粗细、间距的大小、接口的处理方式等,让新学徒们有章可循。”
王爷爷点点头:“我还可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针对大家在实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比如力度掌控这个问题,我可以再示范一些技巧,让大家多练习,尽快掌握要领。”
林晓月也说道:“我们老学徒可以和新学徒结成对子,一对一帮扶,平时在工作中多留意他们的操作,及时指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品控方案。孙晓看着众人积极建言献策的样子,心里踏实了不少:“好,那就按照大家说的办。张姐,麻烦你尽快整理出品质标准手册;王爷爷,辛苦你多费心指导新人;老学徒们也多辛苦,帮衬着点新人。咱们一定要把品质关牢牢守住。”
会议结束后,各项措施很快落实到位。张姐加班加点,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品质标准手册,里面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清晰的图片示例,每种产品的合格标准都一目了然。王爷爷每天下午都会组织新学徒们进行集中培训,针对大家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
“编织力度要均匀,就像咱们握笔写字一样,太用力会断,太轻又写不工整。”王爷爷手里拿着竹条,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你们感受一下,用手腕发力,而不是手臂,这样编织出来的纹理才会平整均匀。”
新学徒们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王爷爷的动作,时不时拿起自己的工具跟着练习。张强跟着王爷爷的要领反复尝试,渐渐找到了感觉,编织出来的竹丝果然不再轻易变形。
与此同时,老学徒们也和新学徒们结成了对子。林晓月负责帮扶李萌萌,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她的产品,耐心指出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萌萌,你看这个接口,应该把多余的竹丝藏在里面,这样既美观又牢固。”林晓月拿起李萌萌的作品,手把手地教她处理接口的技巧,“你再试试,慢慢来,别着急。”
李萌萌认真地跟着练习,虽然一开始还是会出错,但在林晓月的耐心指导下,进步越来越明显。她不再一味追求速度,而是放慢节奏,专注于每一个细节,编织出来的产品质量也越来越稳定。
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几天后,张姐在终检时发现,有一批竹编手机壳的编织密度不一致,部分产品的透气性虽然更好,但牢固度却有所下降。这批订单是由新学徒赵雅负责的,她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问题不太敢主动请教。
“赵雅,你过来一下。”张姐把赵雅叫到身边,指着那些有问题的手机壳,“你看这些产品,编织密度不一样,这样会影响产品的牢固度。你是不是在编织的时候,针法没有保持一致?”
赵雅低着头,小声说道:“我一开始是按照标准来的,后来编织到一半,觉得有点累,针法就有点乱了。我怕大家笑话我,就没好意思问。”
孙晓正好路过,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她轻轻拍了拍赵雅的肩膀,温和地说:“赵雅,别害怕请教问题。咱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问,大家都会愿意帮你的。而且,相比起隐藏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才是最棒的。”
王爷爷也走了过来,笑着说:“是啊,我年轻的时候学竹编,也是问题不断,经常向师傅和师兄们请教。不懂就问,才能进步得更快。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
赵雅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谢谢晓姐,谢谢王爷爷,我以后一定勇敢请教。”
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孙晓决定在工作室设立一个“问题交流角”,每天下班前留出半小时,让大家集中交流当天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第一天的问题交流角,大家都有些拘谨。孙晓率先开口,分享了自己以前在编织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法。在她的带动下,大家渐渐放松下来,开始踊跃发言。
“我编织的时候,总是会把竹丝弄断,不知道是不是竹材的问题?”新学徒李娟问道。
王爷爷立刻回答:“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竹材本身的质量问题,二是劈丝的时候力度不均匀。你下次劈丝的时候,先检查一下竹材的纹理,顺着纹理劈,力度轻一点,试试效果怎么样。”
李娟认真地记下王爷爷的建议,第二天尝试后,果然很少再把竹丝弄断。
问题交流角的设立,不仅帮助新学徒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工作室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
随着品控措施的不断完善,新学徒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大幅减少。张姐在终检时,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晓姐,这是最近一周的质检报告,合格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比之前提高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张姐拿着报表走进孙晓的办公室,语气中充满了喜悦。
孙晓接过报表,仔细看了看,欣慰地笑了:“太好了!这说明咱们的品控措施起到了效果。不过,咱们不能松懈,要继续保持,争取把合格率提升到百分之百。”
陈屿也高兴地说:“品质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也会提高。我昨天看了线上店铺的评价,很多客户都在夸咱们的产品做工越来越精细了。”
这天下午,经销商李总亲自来到工作室考察。他仔细查看了近期生产的产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孙总,你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了!我这次来,是想再增加一批订单,这次要一千件竹编背包和五百件手机壳,你们能按时交货吗?”
孙晓自信地说:“李总,您放心!我们现在的生产团队越来越成熟,品质把控也很严格,一定能按时给您交付合格的产品。”
李总点点头:“好!我就相信你们老巷竹编的实力。咱们现在就签订单合同。”
看着李总签下的订单合同,孙晓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不仅是对工作室产品质量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团队努力的肯定。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竹编窗棂,给工作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新学徒们还在认真地练习编织,老员工们则在一旁耐心指导。王爷爷坐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一件竹编作品,仔细地打磨着细节。
孙晓走到窗边,看着眼前这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她知道,品质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只有牢牢守住这根底线,老巷竹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真正发扬光大。而那些曾经懵懂的新学徒们,也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不断成长,逐渐成为老巷竹编不可或缺的力量。
“晓姐,这是我昨天完成的五十个书签订单,您过目一下。”李萌萌捧着一个竹编收纳盒走过来,脸上带着几分骄傲。她的书签设计新颖,编织纹路也相对规整,这段时间的进步有目共睹。
孙晓接过收纳盒,随手拿起一个书签翻看,指尖划过竹编纹理,忽然眉头微微一皱。她连续翻看了好几个,脸色渐渐严肃起来:“萌萌,你看这里,”她指着书签边缘的一处编织点,“这几针的间距不均匀,还有这个地方,竹丝的接口处理得不够平整,摸起来有点毛刺。”
李萌萌凑近一看,脸颊瞬间涨得通红:“对不起晓姐,我昨天赶订单有点着急,没太注意这些细节。”
“着急可以理解,但品质不能打折扣。”孙晓放下书签,语气认真,“咱们的产品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大家对细节的把控。这些小瑕疵看似不起眼,却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甚至砸了咱们老巷竹编的招牌。”
正在附近忙碌的陈屿听到对话,也走了过来。他拿起一个有瑕疵的书签,仔细看了看:“这种情况在新学徒里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赶订单的时候,容易忽略细节。咱们得想个办法,加强对新人成品的品质把控。”
这时,负责质检的老员工张姐匆匆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竹编茶杯垫,神色有些凝重:“孙总,陈经理,你们看这个茶杯垫,张强刚交上来的,编织的时候力度没掌握好,竹丝有好几处都被压变形了,根本达不到出货标准。”
张强听到这话,低着头走了过来,声音有些沮丧:“张姐,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注意。我编织的时候总觉得力度不好控制,有时候太紧就把竹丝压弯了,太松又担心不牢固。”
王爷爷也闻讯赶来,拿起那个变形的茶杯垫,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变形的竹丝:“这是新手常见的问题,力度的掌控需要长期练习。但品质是底线,不合格的产品绝对不能出厂。”他抬头看向几位新学徒,“你们记住,竹编手艺讲究的就是‘心手合一’,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用心去做,不能有半点马虎。”
孙晓看着眼前的情况,意识到品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她立刻召集大家开了个紧急会议,把有瑕疵的产品摆在桌上,让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
“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就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加强品质把控。”孙晓开门见山,“现在新学徒们开始独立承担订单,虽然进步很快,但细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后果不堪设想。”
“我觉得可以建立一个双重质检制度,”张姐率先提议,“新人完成产品后,先自己自检,然后由老员工进行复检,最后再由我进行终检,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标准。”
“这个办法可行,”陈屿表示赞同,“另外,我们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品质标准手册,把每种产品的编织要求、细节规范都写清楚,包括竹丝的粗细、间距的大小、接口的处理方式等,让新学徒们有章可循。”
王爷爷点点头:“我还可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针对大家在实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比如力度掌控这个问题,我可以再示范一些技巧,让大家多练习,尽快掌握要领。”
林晓月也说道:“我们老学徒可以和新学徒结成对子,一对一帮扶,平时在工作中多留意他们的操作,及时指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品控方案。孙晓看着众人积极建言献策的样子,心里踏实了不少:“好,那就按照大家说的办。张姐,麻烦你尽快整理出品质标准手册;王爷爷,辛苦你多费心指导新人;老学徒们也多辛苦,帮衬着点新人。咱们一定要把品质关牢牢守住。”
会议结束后,各项措施很快落实到位。张姐加班加点,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品质标准手册,里面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清晰的图片示例,每种产品的合格标准都一目了然。王爷爷每天下午都会组织新学徒们进行集中培训,针对大家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
“编织力度要均匀,就像咱们握笔写字一样,太用力会断,太轻又写不工整。”王爷爷手里拿着竹条,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你们感受一下,用手腕发力,而不是手臂,这样编织出来的纹理才会平整均匀。”
新学徒们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王爷爷的动作,时不时拿起自己的工具跟着练习。张强跟着王爷爷的要领反复尝试,渐渐找到了感觉,编织出来的竹丝果然不再轻易变形。
与此同时,老学徒们也和新学徒们结成了对子。林晓月负责帮扶李萌萌,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她的产品,耐心指出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萌萌,你看这个接口,应该把多余的竹丝藏在里面,这样既美观又牢固。”林晓月拿起李萌萌的作品,手把手地教她处理接口的技巧,“你再试试,慢慢来,别着急。”
李萌萌认真地跟着练习,虽然一开始还是会出错,但在林晓月的耐心指导下,进步越来越明显。她不再一味追求速度,而是放慢节奏,专注于每一个细节,编织出来的产品质量也越来越稳定。
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几天后,张姐在终检时发现,有一批竹编手机壳的编织密度不一致,部分产品的透气性虽然更好,但牢固度却有所下降。这批订单是由新学徒赵雅负责的,她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问题不太敢主动请教。
“赵雅,你过来一下。”张姐把赵雅叫到身边,指着那些有问题的手机壳,“你看这些产品,编织密度不一样,这样会影响产品的牢固度。你是不是在编织的时候,针法没有保持一致?”
赵雅低着头,小声说道:“我一开始是按照标准来的,后来编织到一半,觉得有点累,针法就有点乱了。我怕大家笑话我,就没好意思问。”
孙晓正好路过,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她轻轻拍了拍赵雅的肩膀,温和地说:“赵雅,别害怕请教问题。咱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问,大家都会愿意帮你的。而且,相比起隐藏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才是最棒的。”
王爷爷也走了过来,笑着说:“是啊,我年轻的时候学竹编,也是问题不断,经常向师傅和师兄们请教。不懂就问,才能进步得更快。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
赵雅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感动:“谢谢晓姐,谢谢王爷爷,我以后一定勇敢请教。”
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孙晓决定在工作室设立一个“问题交流角”,每天下班前留出半小时,让大家集中交流当天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第一天的问题交流角,大家都有些拘谨。孙晓率先开口,分享了自己以前在编织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法。在她的带动下,大家渐渐放松下来,开始踊跃发言。
“我编织的时候,总是会把竹丝弄断,不知道是不是竹材的问题?”新学徒李娟问道。
王爷爷立刻回答:“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竹材本身的质量问题,二是劈丝的时候力度不均匀。你下次劈丝的时候,先检查一下竹材的纹理,顺着纹理劈,力度轻一点,试试效果怎么样。”
李娟认真地记下王爷爷的建议,第二天尝试后,果然很少再把竹丝弄断。
问题交流角的设立,不仅帮助新学徒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工作室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
随着品控措施的不断完善,新学徒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不合格产品的数量大幅减少。张姐在终检时,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晓姐,这是最近一周的质检报告,合格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比之前提高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张姐拿着报表走进孙晓的办公室,语气中充满了喜悦。
孙晓接过报表,仔细看了看,欣慰地笑了:“太好了!这说明咱们的品控措施起到了效果。不过,咱们不能松懈,要继续保持,争取把合格率提升到百分之百。”
陈屿也高兴地说:“品质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也会提高。我昨天看了线上店铺的评价,很多客户都在夸咱们的产品做工越来越精细了。”
这天下午,经销商李总亲自来到工作室考察。他仔细查看了近期生产的产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孙总,你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了!我这次来,是想再增加一批订单,这次要一千件竹编背包和五百件手机壳,你们能按时交货吗?”
孙晓自信地说:“李总,您放心!我们现在的生产团队越来越成熟,品质把控也很严格,一定能按时给您交付合格的产品。”
李总点点头:“好!我就相信你们老巷竹编的实力。咱们现在就签订单合同。”
看着李总签下的订单合同,孙晓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不仅是对工作室产品质量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团队努力的肯定。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竹编窗棂,给工作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新学徒们还在认真地练习编织,老员工们则在一旁耐心指导。王爷爷坐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一件竹编作品,仔细地打磨着细节。
孙晓走到窗边,看着眼前这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她知道,品质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只有牢牢守住这根底线,老巷竹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真正发扬光大。而那些曾经懵懂的新学徒们,也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不断成长,逐渐成为老巷竹编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