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试运营的插曲与老物件的新故事-《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晨光刚把体验馆的槐树叶染成浅金色,林晚就抱着一摞体验手册走进院子。刚放下东西,就看见孙晓举着一叠彩色指示牌跑过来,塑料牌在手里晃得沙沙响。

  “晚晚姐!指示牌打印好啦!你看这个陶艺区的牌子,我特意画了小陶窑的图案,是不是很可爱?”孙晓把牌子递到林晚面前,眼睛亮晶晶的。

  林晚接过看了看,牌子边缘印着一圈槐树叶纹路,每个区域的图标都画得生动又清晰。“做得真好,游客一看就知道各个区域怎么走。”她刚说完,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卡车的轰鸣声,“应该是社区送桌椅来了,我们去帮忙卸车。”

  两人刚走到门口,就看见陈屿和林浩已经在搬桌子了。张叔也拎着竹编的桌布跟过来,笑着说:“这些桌子太新,铺块竹布能搭咱们老巷的调性,游客坐着也舒服。”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桌椅搬到各个体验区,周慧带着几位婶子也来了,手里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刺绣围裙。“给游客准备的围裙,怕他们体验时弄脏衣服。”周慧展开一条围裙,上面绣着小小的槐花图案,“都是昨晚连夜绣的,虽然简单,但看着喜庆。”

  李奶奶也提着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剪好的窗花和红纸。“我准备了些剪纸材料,试运营要是有小朋友来,就能直接上手剪。”她拿出一张剪好的老巷古井图,“这张给你们贴在井台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林晚接过窗花,心里暖暖的。正准备道谢,就看见赵经理陪着两个穿便服的人走进来,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笔记本。“晚晚,这是社区派来的工作人员,来帮咱们看看试运营的准备情况,顺便提提建议。”赵经理介绍道。

  穿蓝色衬衫的工作人员先走进陶艺区,弯腰看了看拉坯机:“这些设备都检查过了吧?电线一定要固定好,避免游客绊倒。”陈屿立刻点头:“昨天刚请电工师傅检查过,电线都走了暗线,地面也贴了防滑垫。”

  另一位工作人员走到剪纸区,拿起一张红纸:“体验材料很齐全,但最好在桌子边缘贴个防撞条,小朋友多的话容易碰到。”李奶奶连忙记下来:“我等会儿就去买,保证试运营前贴好。”

  两人一圈看下来,最后在院子中间停下:“整体准备得很充分,细节也考虑得周到。试运营时多注意收集游客反馈,有问题及时调整,开馆当天肯定没问题。”

  送走工作人员,大家又开始忙着完善细节。林浩蹲在桌子边贴防撞条,孙晓则在每个体验区放了意见本。“这样游客有想法就能写下来,咱们也能及时改进。”孙晓一边说,一边把笔放在意见本旁边。

  忙到中午,试运营的准备工作终于差不多了。大家刚坐在槐树下准备吃饭,就看见巷口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在王爷爷陶窑帮忙的陈屿的朋友,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

  “你怎么来了?”陈屿惊讶地问。

  “我今天去郊区送货,顺便给你们带点东西。”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个用新竹做的小竹篮,“上次看你们用竹盒放陶珠,特意做了几个小篮子,游客体验完可以装自己的作品,更方便携带。”

  张叔接过竹篮,仔细摸了摸:“这竹篾劈得均匀,编得也结实,你这手艺跟我年轻时有得一拼!”陈屿的朋友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是跟家里老人学的,比起张叔您还差远了。对了,我还带了些竹屑,煮水喝能清热,夏天喝正好。”

  林晚接过竹屑,连忙道谢:“太感谢了,每次都麻烦你。”

  “都是朋友,客气什么。”他看了看院子里的布置,“你们准备得差不多了吧?试运营那天我要是有空,就来当志愿者。”

  陈屿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啊,正好缺人手,你来了我们更放心。”

  吃过午饭,大家又开始整理老物件展示区。林晚刚把王爷爷早年做的陶碗摆好,就听见院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住在巷尾的赵爷爷,手里抱着一个旧木盒。

  “晚晚啊,我昨天收拾阁楼,翻出这个东西,想着或许能给你们体验馆用。”赵爷爷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套旧竹编茶具,竹色已经变成了深褐色,却依旧完好。

  张叔凑过来一看,眼睛立刻亮了:“这是民国时期的竹编茶具吧?你看这编法,是咱们老巷特有的‘万字纹’,现在会的人可不多了!”

  赵爷爷点点头:“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以前家里来了客人,就用这套茶具泡茶。后来有了新茶具,就把它收起来了。昨天听老伴说你们在整理老物件,想着放在体验馆里,能让更多人看看咱们老巷的老手艺,也比放在我阁楼里落灰强。”

  林晚小心翼翼地拿起茶具,入手温润,能感觉到岁月的质感。“赵爷爷,太感谢您了!这套茶具放在展示区,肯定能成为亮点,还能让游客了解咱们老巷竹编的历史。”

  赵爷爷笑着说:“只要能帮上忙就好。你们为了老巷的手艺这么费心,我们这些老街坊也该出点力。对了,我还知道巷里有几家老人手里有老物件,回头我帮你们问问,要是他们愿意,也能捐出来展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送走赵爷爷,林晚把竹编茶具放在展示区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放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茶具的来历和竹编工艺的介绍。“这样游客不仅能看到老物件,还能了解背后的故事,更有意义。”林晚说。

  陈屿点点头:“我明天去社区图书馆查点资料,把每个老物件的历史都整理出来,做成介绍牌。再找些老巷的老照片,贴在展示区旁边,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老巷的过去。”

  忙到傍晚,老物件展示区终于整理好了。陶碗、竹编茶具、旧剪纸模板、老刺绣手帕……一件件老物件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柜里,配上介绍牌,充满了岁月的味道。

  孙晓站在展示区前,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太有感觉了!我要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巷的体验馆,试运营肯定能吸引很多游客。”

  林晚看着眼前的展示区,又看了看忙碌的大家,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接手体验馆的迷茫,到现在大家齐心协力准备试运营,每一步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明天就是试运营了,大家早点休息,养足精神。”林晚说。

  大家纷纷点头,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林浩走之前,突然拿出一张画稿:“晚晚姐,这是我昨天画的老巷夜景图,想着要是展示区有空位,就可以挂起来。”

  画稿上,老巷的青石板路在灯光下泛着光,槐树下坐着下棋的老人,窗台上亮着温暖的灯光,充满了生活气息。“太好看了!”林晚惊喜地说,“明天就挂在展示区,肯定能吸引游客的目光。”

  林浩红着脸说:“只要你们喜欢就好。明天试运营,我早点来帮忙。”

  送走林浩,院子里只剩下林晚和陈屿。两人坐在槐树下,看着满天的晚霞,都没有说话。

  “你说,明天试运营会顺利吗?”林晚轻声问。

  陈屿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肯定会顺利的。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准备,还有大家的支持,没问题的。就算有小插曲,我们也能一起解决。”

  林晚看着陈屿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晚风拂过槐树叶,带来阵阵清香,仿佛在为他们加油打气。

  第二天一早,试运营如期开始。天刚亮,就有游客陆续走进老巷。林晚站在院门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游客,孙晓则忙着给大家介绍体验项目。

  “请问这里可以体验剪纸吗?”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问。

  李奶奶连忙走过来,笑着说:“当然可以,来,奶奶教你剪小槐花。”她拿出红纸和剪刀,耐心地教小女孩折纸、裁剪。不一会儿,一朵小巧的槐花就剪好了,小女孩高兴得蹦了起来:“谢谢奶奶,我还要剪一个送给爸爸!”

  陶艺区里,王爷爷正在教游客拉坯。一个年轻小伙儿笨手笨脚地坐在拉坯机前,陶泥在他手里总是不听话,要么歪歪扭扭,要么直接塌掉。“别急,慢慢来,手要稳,跟着转盘的速度走。”王爷爷一边说,一边手把手地教他调整手势。

  经过几次尝试,小伙儿终于拿出了一个像样的杯子。“太好了!我终于学会了!”他兴奋地说,“这个杯子我要带回家,以后每天用它喝水,太有意义了。”

  竹编区里,张叔和陈屿的朋友正在教游客编小竹篮。一个阿姨学得很认真,编好后还在篮子上系了个红绳:“这个小篮子可以装我的钥匙,比买的还好看,还实用。”

  体验区里一片热闹景象,老物件展示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家围着赵爷爷捐的竹编茶具,听林浩介绍茶具的历史和竹编工艺。“原来咱们老巷的竹编手艺这么厉害,真是长见识了!”一个游客感慨道。

  就在大家都忙着的时候,突然听见剪纸区传来一阵小小的争执声。林晚赶紧走过去,只见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抢一张红纸。“这张红纸是我先看到的!”小男孩说。

  “是我先拿到的!”小女孩不服气地说,两人互不相让。

  李奶奶连忙劝道:“别抢别抢,奶奶这里还有很多红纸,都给你们好不好?”

  可两个孩子还是不愿意,依旧抓着红纸不放。林晚蹲下来,笑着说:“你们看,这张红纸这么大,要是你们一起剪,说不定能剪出一个更大更好看的作品,比如剪一棵槐树,你们觉得怎么样?”

  两个孩子对视了一眼,小男孩先松开了手:“那我们一起剪槐树吧,我会剪树叶。”

  小女孩也点了点头:“我会剪树干,我们一起剪肯定很好看。”

  林晚把红纸铺开,李奶奶耐心地教他们分工合作。不一会儿,一棵栩栩如生的槐树就剪好了,两个孩子高兴地击了个掌,之前的争执也忘得一干二净。

  解决了小插曲,试运营继续顺利进行。到了下午,体验区的游客依旧很多,大家都沉浸在传统手艺的乐趣中。林晚坐在槐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

  陈屿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竹屑水:“累了吧?喝口水歇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清凉的感觉瞬间驱散了疲惫。“今天比我想象中顺利多了,游客反馈也很好,很多人都说明天还要来。”

  “是啊,”陈屿笑着说,“我刚才看了意见本,游客提的都是些小建议,比如增加体验项目、延长体验时间,咱们都能调整。对了,赵经理刚才打电话说,开馆当天的媒体已经确定了,到时候会有电视台来采访,咱们要好好准备一下。”

  林晚点点头:“好,等试运营结束,咱们就开个会,把开馆当天的流程再顺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夕阳西下,试运营终于结束了。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大家都累得坐在了地上,却依旧满脸笑容。孙晓拿着意见本,兴奋地说:“你们看,游客的好评太多了!还有人说要带朋友一起来,咱们的体验馆肯定能火!”

  张叔喝了口茶,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咱们老巷的手艺,终于能让更多人知道了。”

  李奶奶也点头:“今天教孩子们剪纸,看到他们那么喜欢,我也高兴。以后每周的剪纸课,我一定好好教,让更多人喜欢上剪纸。”

  林晚看着大家,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体验馆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手艺的魅力,更是因为大家的团结和付出。这条老巷,这些手艺,还有这些可爱的人,都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明天咱们还要继续完善细节,为开馆做最后的准备。”林晚说,“大家今天辛苦了,早点休息,明天继续加油!”

  大家纷纷点头,收拾好东西各自回家。林晚和陈屿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轻声聊着开馆后的计划。

  “开馆后,咱们可以定期举办手艺交流会,让不同的手艺人互相学习。”林晚说。

  陈屿点头:“我还想和周边的学校合作,让学生们来体验传统手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了,咱们还可以做一些文创产品,比如用陶珠做的钥匙扣、竹编的书签,肯定很受欢迎。”

  林晚笑着说:“好啊,这些主意都很好。等开馆稳定后,咱们就一步步落实。现在,咱们只需要好好准备,迎接开馆那天的到来。”

  两人相视而笑,晚风轻轻吹过,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老巷的故事,也在期待着新的篇章。